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危险因素,探索基层医院减轻新生儿HIE脑损害的临床对策。方法本文对10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产前宫内窘迫、产时采取不同的复苏方式、产后是否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策进行干预治疗,都将影响到HIE的程度及患儿的预后;同时本文资料亦显示HIE程度与Apgar评分划分的窒息程度无关联。结论新生儿HIE程度与Apgar划分的窒息程度在统计学上无相关关系,与胎儿宫内窘迫、复苏方式、治疗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新生儿HIE 120例为HIE组,另选择同期健康新生儿120例为对照组,分析HIE的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妇文化程度、产科检查、产程、孕期贫血、胎膜早破、脐带异常、胎盘异常、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及催产素使用情况与新生儿HIE的发病有关(P<0.05),而产妇年龄与新生儿HIE的发病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贫血、胎膜早破、脐带异常、胎盘异常、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程异常及Apgar评分是新生儿HI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20例HIE新生儿,预后良好102例,预后不良18例,预后良好率为85.0%(102/1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5 min Apgar评分、HIE分度、开始治疗日龄及并发症与HIE新生儿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gar评分、HIE分度、开始治疗日龄及并发症是影响HIE新生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HIE的发病和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围生期保健和产时监护、及时干预危险因素可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张燕 《海南医学》2008,19(4):127-128
目的寻求降低HIE发病率和致残率的措施。方法对存在胎儿宫内窘迫,Apgar评分正常的患儿发生HIE的情况与窒息患儿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HIE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头颅B超所见以及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对存在胎儿宫内窘迫而Apgar评分正常的新生儿应予以积极监护,及早发现脑损伤,并给予积极治疗,降低HIE的发病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围生期各种相关因素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病的关系,并探讨CT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8年1月213例本院住院HIE新生儿的病历资料,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治疗213例无HIE新生儿作对照组。HIE组患儿均在生后4~10天(平均6天)进行头颅CT平扫检查确诊。观察两组患儿和母亲的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HIE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诸多相关因素中两组患儿有10个围生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是HIE的易感因素,分别为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胎儿宫内窘迫、出生后患儿抽搐、胎盘异常、羊水Ⅲ度混浊、第二产程延长、妊高征、脐带因素、治疗初期并发低血糖。其中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妊高征、治疗初期并发低血糖是HIE的高危因素。结论目前HIE诊断仍以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辅佐头颅CT平扫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围生期保健,及时处理产前产时合并症及胎儿窘迫等对HIE的预防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围产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早产、低体重、胎儿宫内窘迫、第二产程时间长、羊水Ⅲ°混浊、阿氏评分高低及治疗过程中并发低血糖对HIE的影响,且对中、重度HIE患儿与轻度HIE患儿进行U检验。结果 发生HIE的程度与早产、低体重、胎儿宫内窘迫、第二产程延长、羊水Ⅲ°混浊、阿氏评分较低及治疗过程中并发低血糖有显著性相关。结论 减少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率,进行孕前期健康教育,优生咨询。孕期做好产检,筛查高危因素。分娩时产程延长,缺氧应予以吸氧、尽早结束分娩、实行新法复苏等处理及治疗过程中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等是减轻HIE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罗江红 《海南医学》2005,16(2):86-86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分度与临床相关因素,通过围生因素分析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减轻脑损伤程度的目的。方法 对85例临床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分析其围生因素。结果 发现HIE分度与预后与复苏方式,是否早期干预治疗密切相关。5分钟Apgar评分仍低者和宫内窘迫所致的中重度HIE患儿应密切监测。结论 围生因素的分析,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胎儿宫内窘迫为剖宫产的指征,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为因胎儿宫内窘迫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的孕妇165例,按胎儿电子监护、羊水情况分为3组,并与术中所见胎儿窘迫相关因素及新生儿Apgar评分对照。结果:Ⅰ组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为6.45%;Ⅱ组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为27.27%;Ⅲ组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为5.71%。从结果看Ⅱ组明显高于Ⅰ、Ⅲ组之和。结论:如胎儿异常与羊水污染同时存在,胎儿宫内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明显增高,应及时终止妊娠。单纯胎儿异常或单纯羊水污染应根据有无伴随高危因素等情况,在严密监护和积极处理下决定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HIE患儿102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高危非HIE新生儿93例作为对照,从母亲、胎儿、分娩3个方面,列出27个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有10个因素为危险因素,分别为胎位不正、脐带异常、羊水污染、私人接生、产程延长、吸引产、钳产、1min Apgar评分≤7分、5min Apgar评分≤7分、10min Apgar评分≤7分;多因素分析结果示1min Apgar评分≤7分及钳产是HIE的危险因素;且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与HIE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单因素分析所得项是HIE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所得项与HIE的发生关系尤为密切,防治胎儿宫内窘迫,提高产科技术水平及产儿科医护人员的复苏水平,可有效降低或减轻HIE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群 《中外医疗》2012,31(1):20-21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窘迫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6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新生儿与同期正常胎儿80例进行对比,比较2组胎儿出生后发生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率、Apgar评分及羊水污染情况,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胎儿期发生宫内窘迫的患儿,其发生新生儿窒息例数较多,患儿剖宫产率较高,羊水污染情况更多,Apgar评分较低,与正常胎儿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胎儿宫内窘迫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新生儿窒息等情况,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因此需要医生积极采取措施,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胎儿宫内窘迫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进行分组,分为产前与产后两个诊断组,各40例.对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分析和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结果: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的原因主要为:脐带异常、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等,两组新生儿出生后,产前诊断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与产后诊断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之后,可以看出,产前诊断既能确保胎儿的健康,同时对于产后母婴的预后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伟  陆丽华 《吉林医学》2009,30(7):598-600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CT特征并探讨随访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66例H IE患儿在生后3d内进行首次头颅CT平扫,并于出生后第14天、6个月进行复查,分析CT征象。结果:首次CT平扫全部病例均表现异常,其中轻度36例,中度20例,其中4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度10例,其中6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生后第14天复查头颅CT影像显示:36例轻度H IE患儿中全部恢复正常,20例中度患儿8例恢复正常,蛛网膜下腔出血基本吸收,其余13例脑水肿有所减轻,10例重度患儿仅有不同程度减轻,无一例恢复正常。生后6个月复查头颅CT影像显示:12例中度H IE患儿中正常6例,外部性脑积水2例,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例,脑萎缩2例。10例重度H IE患儿均出现不可逆性改变,其中脑萎缩5例,脑穿通畸形2例,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8例。结论:头颅CT平扫对于早期诊断H IE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还可用于随访判断预后,轻度H IE患儿预后较好,中、重度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脊液β-内啡肽和强啡肽1-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和强啡肽1-13(DynA1-13)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β-EP在患儿组含量显著升高,DynA1-13则明显降低,并与脑损伤程度有关.还发现,β-EP含量在发病72h内升高最著,4~7d下降,10~15d基本恢复正常,DynA1-13含量变化,则呈相反趋势,提示,两种阿片肽可能参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理生理过程.并为临床判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预后、疗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判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 85例HIE患儿分别在生后 1周内、2周~ 2个月、3~ 6个月、1~ 1 5岁进行CT检查 ;同时在生后12~ 14d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在 1~ 1 5岁测定发育商判断预后。结果 生后 1周内CT结果分度为重度者预后不良率为 4 0 9% (9/ 2 2 ) ,为中度者预后不良率为 5 7% (3/ 5 2 ) ;2个月时CT随访结果异常者预后不良率为 6 0 0 % (6 / 10 ) ;CT结果中度且 12~ 14d的NBNA评分≥ 35分与 <35分者的预后差异无显著性 ,CT结果重度且 12~ 14d的NBNA评分 <35分者有 72 7% (8/ 11)预后不良。结论 生后 1周内CT分度及生后 1个月左右随访结果 ,同时结合临床、生后 12~ 14dNBNA评分对判断HIE患儿的预后、制定治疗方案及疗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动态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HIE患儿(轻度33例、中度27例、重度24例) 84例(HIE组),均常规胞二磷胆碱及1,6-二磷酸果糖静脉滴注治疗,另选取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儿52名(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24 h、72 h和7 d动态检测2组VEGF、CK-BB水平。结果:出生后24 h和72 h,HIE不同程度组患儿VEGF水平均为重度组 > 中度组 > 轻度组,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出生后7 d,HIE各组与对照组VE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生后24 h、72 h和7 d,HIE不同程度组患儿CK-BB水平均为重度组 > 中度组 > 轻度组;出生后24 h和72 h,HIE各组CK-B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出生后7 d,重度、中度HIE组CK-B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HIE轻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HIE患儿VEGF、CK-BB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动态检测有助于判断HIE患儿脑损伤程度,对于HIE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仕林  叶丽英 《吉林医学》2011,32(22):4545-4547
目的:通过统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不同临床分度与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关系,了解TEOAE检测在HIE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丹麦MADSEN听力筛查仪(TEOAE法)对HIE患儿和正常儿在生后72 h进行听力筛查,不通过者在生后10 d和生后42 d复检,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各组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不同程度的HIE患儿在生后72 h、生后42 d的TEOAE检测的"未通过率"均比对照组高,HIE病情越重,其TEOAE检测的未通过率越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HIE可引起新生儿耳蜗及毛细胞的损害,其损害程度和HIE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IE患儿通过TEOAE检测,可了解耳蜗及毛细胞功能,判断其损害情况,可对HIE患儿的预后评诂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血清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06例HIE新生儿(HIE组)于出生后24 h测定血清CK-BB及cTnI水平,并与同期36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中、重度HIE患儿出生后24 h血清CK-BB及cTnI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HIE患儿血清CK-B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HIE患儿之间CK-BB及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7、14 d时,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评分<35的HIE新生儿血清CK-BB、cTnI水平均高于NBNA评分≥35者(P<0.01)。结论 HIE新生儿出生后24 h检测CK-BB及cTnI水平有助于评估HIE严重程度及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动态观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及纳络酮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98例HIE患儿于生后24 h、4天、7天及纳络酮治疗前后血清中NSE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重度HIE组血清NSE水平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除对照组外,HIE各组血清NSE含量在第4天时明显升高,而在第7天时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轻度HIE组NSE第7天接近正常(P>0.05)中度和重度组未达到正常值(P<0.05).③纳络酮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NSE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①HIE时血清中NSE含量明显增高,且其升高程度与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②纳络酮治疗HIE患儿可稳定神经元细胞膜,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减少NSE的释放.③应在HIE发生后的4日以内尽早使用纳络酮,以更好地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以下简称HIE)患儿血浆中IL—6的浓度,并以头颅CT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以下简称NBNA)作为判定脑损害程度的标准,探讨HIE患儿早期血浆IL-6浓度与脑损害的关系。方法检测不同程度HIE患儿及对照组生后3天内的血浆IL-6,并于生后第4天和第4周时做头颅CT和NBNA测查。结果 轻度与中度HIE组IL-6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但4周时NBNA评分及头颅CT异常率差异无显性,而重度HIE组早期IL-6水平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显,4周时头颅CT及NBNA评分异常率亦明显升高。结论 IL-6参与HIE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血浆IL-6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5例HIE患儿在出生后24h、72h血清S100b蛋白的含量,并与同期50例正常新生儿血清S100b蛋白含量相比较.结果:HIE组在出生24h、72h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轻度HIE组与中度HIE组在出生24h、72h血清S100b蛋白含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中度HIE组与重度HIE组在出生24h、72h血清S100b蛋白含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血清S100b蛋白含量与HIE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早期检测HIE患儿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对HIE早期诊断及病情程度判定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S-100β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5例中、重度HIE患儿(HIE组)和15例同期出生的正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HIE组分别于出生后1、36、d,对照组出生后3d内采集外周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NSE的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结果 HIE组出生后1d血清NSE及S-100β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度HIE组血清血清NSE及S-100β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HIE组出生后6d血清NSE及S-100β水平较生后3d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NSE及S-100β可能参与了HIE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其水平与HIE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