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cl-2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17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END组59例和非END组114例。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入院后12 h、24 h、3 d、5 d、7 d、10 d外周血HIF-1α、VEGF、Bcl-2水平变化及与EN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END组NIHSS评分及DWI-ASPECTS≤7分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 h时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达到高峰,且END组患者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均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END程度越严重,患者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越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END的发生风险与HIF-1α、VEGF和Bcl-2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可能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临床特征,并且探讨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对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估分为END组和非END组,单因素分析脑梗死患者END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特征,并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RP、HbAlc水平与END的相关性。结果:通过NIHSS评估,89例患者为END,144例患者为非END。END组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48.3%、NIHSS评分为(12.1±3.4)分、CRP水平为(5.1±1.3)mg/L、HbAlc水平为8.3%±1.8%,非END组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28.5%、NIHSS评分为(8.0±2.3)分、CRP水平为(2.3±0.4)mg/L、HbAlc水平为6.2%±0.9%,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RP、HbAlc水平显著升高与急性脑梗死END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血清CRP、HbAlc水平的显著升高是急性脑梗死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血清HbAlc水平的变化对于END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血栓弹力图(TEG)各项指标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1-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分为HT组与非HT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TEG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71例,HT组11例。HT组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栓塞比例均高于非HT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综合指数(CI值)低于非HT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OR=13.172,95%CI:1.414~122.671)、CI值(OR=0.554,95%CI:0.321~0.956)与HT独立相关(P0.05)。结论 CI值与急性脑梗死后HT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具有预测HT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恶化(END)和不良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诊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4例,分为END组(n=58)和非END组(n=146),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出院后3个月改良Rankin (mRS)量表评分,以3~6分划分为不良预后组(n=60),mRS评分≤2分划分为良好预后组(n=144),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END和不良预后的因素,采用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对END或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优势比7.261,95%CI=1.818~28.994;P=0.005)、淋巴细胞计数(优势比0.034,95%CI=0.002~0.502;P=0.014)、纤维蛋白原(优势比2.127,95%CI=1.046~4.326;P=0.037)为EN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NLR (优势比2.829,95%CI=1.244~6.432;...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郑州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END,根据溶栓后是否出现END将患者分为END组(n=15)与无END组(n=79),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基础疾病、发病至溶栓时间、梗死部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WBC),对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END组与无END组年龄、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W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上述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年龄>70岁、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2种、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WBC,均是出现END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多种因素存在直接关系,针对合并高危性因素的患者,需要在治疗期间以及治疗后对患者做好监测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END组.分析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NLR、MPV与血管负荷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纳入48 h内入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患者148例,根据病程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END组29例与非END组11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预测因素。结果:END组糖尿病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END组(P=0.029)。与非END组比较,END组中皮质下梗死、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与梗死区血管狭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03,P=0.014,P=0.009);皮质梗死、大脑前动脉梗死患者比例显著降低(P=0.001,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END独立相关(P=0.011)。结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患者END的比例较高,皮质下梗死是其重要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非溶栓患者180例,根据是否出现继发性出血,将患者分成出血转化组(HT组,n=52)和非出血转化组(NHT组,n=128),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心瓣膜病等既往病史;临床检查指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梗死面积,将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饮酒史、心瓣膜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检测指标中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梗死面积在2组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HT的危险程度排序为:低密度脂蛋白(OR=2.621,95%CI:1.246~5.323,P=0.009)、空腹血糖(OR=1.086,95%CI:1.033~2.124,P=0.007)、大面积脑梗死(OR=0.843,95%CI:1.146~2.897,P=0.015)。结论:非溶栓患者急性脑梗死后的HT是一个由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病理学过程,本研究发现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大面积脑梗死是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再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根据Fib水平按四分位法分为Q1组(≤4.02 g/L)、Q2组(4.03~5.26 g/L)、Q3组(5.27~6.39 g/L)、Q4组(≥6.40 g/L)4组各40例,分析Fib水平与神经功能及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治疗15 d后血浆Fib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治疗前=0.68,r治疗后=0.51,P0.05);再发脑梗死29例(18.13%),再发患者随访期间血浆Fib水平异常发生率高达75.86%,高于非再发患者的1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5);随访期间再发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非再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P0.05);再发患者随访期血浆Fib水平与再发时间呈负相关(r=-0.622,P0.05)。结论:Fib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再发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9年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9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早期EN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END组(n=44)和非END组(n=149)。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有无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是END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或P 0. 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END与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踝肱指数(ankle ‐ brachial index ,ABI)特点及其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探讨 ABI 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使用双向多谱勒血流测量仪检测患者 ABI ,分析患者 ABI 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短期影响;并分析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00例患者,32例发生 END ,68例未发生 END 。单因素分析:早期发生 END 组患者 ABI ≤0.9的比例显著高于非 END 组( 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ABI ≤0.9与脑梗死患者 END 独立相关。【结论】ABI ≤0.9的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在住院期间发生 END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方法 从河北任丘康济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建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二级预防登记研究数据库中根据入组标准抽取了符合标准的7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 狭窄组303例,平均年龄(64.41±10.9)岁;非狭窄组433例,平均年龄(61.88±11.08)岁。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结果 单因素分析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有关,有统计学意义。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空腹血糖等因素后,显示年龄(校正OR=1.024;95% CI=1.010~1.039; P<0.05)、糖尿病(校正OR=1.572;95% CI=1.113~2.219; 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校正OR=0.650;95% CI=0.432~0.977; 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糖尿病、年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外研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有一定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设计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对象选择2000-01/2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及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住院病例共214例,年龄50~80岁.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在1周之内)78例,脑梗死危险因素组,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6个月以上)患者56例,28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联合组包括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和脑梗死危险因素组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者31例,共109例.方法测定过夜空腹12 h以上血白蛋白、血肌酐、血糖、总胆固醇、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晨第1次尿中白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终点结局指标随访2年新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复发、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②危险性指标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③替代指标各组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者占35%,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5%)和对照组(3.5%)(P均<0.01).急性脑梗死组和联合组中存在6个独立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分别是糖尿病、血白蛋白水平、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或P<0.01).随访(1.5±0.9)年,急性脑梗死组23%再发血管意外,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2%)和对照组(0%)(P均<0.01).急性脑梗死组微量白蛋白尿者36%再发血管意外,与大量白蛋白尿者(41%)和正常白蛋白尿者(1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危险因素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卒中复发独立的预测指标,危险率分别是3.8(95%CI,1.2~13.5;P<0.05)、4.7(95%CI,1.4~16.7;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常见.在调整脑卒中基本危险因素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纤维蛋白原(阳)及凝血酶原时间(PIB)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治疗组30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于病情加重后立即给予降纤酶10U/d静脉滴注,连续用3d。对照组30例给予一般对症治疗。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血浆FIB、PT检测。结果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arthel氏指数评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28d)均有下降,两组比较有显性差异。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基本治愈 显进步 进步)比较无差异,临床总显效率(基本治愈 显进步)两组比较亦无差异。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阳明显下降,而对照组下降不显。治疗组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较对照组有显差异。两组均末出现出血、过敏等副作用。结论 国产降纤酶通过多重作用机制,能迅速镕解脑血栓,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尤其适用于脑叶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且越早用药,疗效越明显,并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脑梗塞(ACI)及糖尿病(DM)患者的发病与血液流变学中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关系。方法:采用德国FM4红细胞过滤仪,检测AMI、ACI及DM患者的RCD。结果:AMI、ACI及DM3组患者的RCD的最小余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斜明显低于对照组。AMI发病24小时内的RCD最小余量明显高于治疗2周后的RCD的最小余量(P<0.01)。AMI组RCD最小余量与5.75s-1切变率的粘度呈正相关(r=0.350,P<0.05),与230s-1切变率的粘度呈明显正相关(r=0.562,P<0.001)。结论:直接检测RCD的变化,对估测活动期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轻重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表明,脂蛋白(A)是一个新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较大.目的探讨高脂蛋白(A)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对象选择1999-09/2002-0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4例脑卒中患者.29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脑梗死组15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135例.脑梗死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者109例,腔隙性脑梗死者50例.并选择来自门诊连续健康体检人员94例为健康体检组.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的血浆脂蛋白(A),并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别按血脂各项正常与否(脂蛋白(A)除外)分成两组,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脂蛋白(A)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性别、高血压及血脂各项与脂蛋白(A)血清水平有无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脂蛋白(A)的比较.②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各项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所纳入的294例患者及94例正常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脂蛋白(A)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出血组患者脂蛋白(A)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脂蛋白(A)浓度较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高(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脂蛋白(A)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各项的相关性分析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脂蛋白(A)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脂蛋白(A)水平接近(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亦显示性别、高血压及血脂各项与脂蛋白(A)血清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高脂蛋白(A)可能是脑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时,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HVS)出现部位脑实质血流灌注状态,评估HVS变化对近期预后影响。方法:纳入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塞且未经溶栓治疗的患者67例,根据有无HVS分为HVS阴性组和阳性组。采用3D-PASL扫描方法获得"HVS-DWI"不匹配区域或梗塞灶周围CBF值,分析HVS与NIHSS评分、梗塞面积、rCBF关系。观察13例HVS阳性患者复查时HVS和病情变化关系。结果:HVS阳性组NIHSS评分、梗塞面积均大于阴性组(P<0.05)。"HVS-DWI"不匹配区域rCBF多为减低状态(P=0.012<0.05)。复查患者中,5例HVS范围无明显变化,患者新发梗塞灶,病情进展。结论:急性脑梗塞时,HVS的出现提示梗塞面积大、神经功能障碍重,"HVS-DWI"不匹配区域脑实质血流灌注不足,HVS持续存在需警惕新发梗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2例,行头颅DWI检查后,记录其DWI影像学分型;年龄、高血压等临床资料;糖尿病、血脂等实验室常规检查,并根据结果行TOAST分型,对DWI表现与TOAST、传统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占比最高(49.04%),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39.49%)、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6.16%)、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ND)(5.20%)、其他原因型(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OC)(0.11%)。DWI影像学特点与TOAST分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χ~2=397.785,P=0.000)。皮质-皮质下梗死、单侧前循环梗死、大的穿通支梗死、前-后循环梗死多与LAA型有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小的穿通支梗死多与SAO型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梗死、双侧前循环梗死及后循环梗死与TOAST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942例急性脑梗死DWI分型中,年龄、NIHSS评分、冠心病、房颤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434例单发病灶的平均直径为(20.75±19.81)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08例多发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为(33.39±26.92)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平均最小直径为(5.20±3.27)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结论 DWI影像学特点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TOAST分型有关,年龄、NIHSS评分、冠心病、房颤等传统危险因素对DWI影像学特点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行DWI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传统危险因素,可以指导临床选择较优治疗方案,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9.
邱丽君  顾青  孟俊  沈立松 《检验医学》2012,27(5):382-385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和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选取47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腔隙梗死组70例、脑梗死组400例(单纯脑梗死组73例、合并高血压组200例、合并糖尿病组27例、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100例)]和5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TEG-5000血栓弹力仪测定所有对象的TEG各项参数[K值、angle(A)角、MA值];同时应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Fg水平,应用LH 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结果 Fg与K值呈负相关(r=-0.134、P=0.000);与A角、MA值、PLT呈正相关(r=0.210、P=0.000;r=0.251、P=0.000;r=0.122、P=0.000);与MPV无相关性(r=-0.007、P=0.957)。腔隙梗死组、脑梗死组A角、MA值及PLT、F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0.01)。脑梗死组MPV高于对照组(P<0.05),而腔隙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值在腔隙梗死组、脑梗死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MA值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和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P<0.05);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组Fg水平高于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P<0.05);其余参数各组间均无差异。结论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存在着PLT数量、质量、形态和Fg水平的改变。Fg与TEG参数存在明显的相关性。TEG检测可以作为对脑血管疾病具有实用价值的筛选试验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CD34+细胞是一种新的血管内皮标志物,通过检测CD34+细胞水平可以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目的:分析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纳入观察对象110例,分为4组,2型糖尿病组、急性脑梗死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各3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ProCOUNT方法测定外周血CD34+/外周血单核细胞值,分析外周血CD34+/单核细胞值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4组外周血CD34+/单核细胞值经过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高于2型糖尿病组、急性脑梗死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P<0.01),2型糖尿病组高于急性脑梗死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P<0.01)。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单核细胞值与空腹血糖和收缩压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呈正相关,与舒张压、吸烟、胆固醇、三酰甘油无相关性。提示CD34+细胞可能使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受到影响从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监测CD34+细胞水平变化也许能用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