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当归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及当归注射液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损伤组和当归治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观察VEGF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缺血损伤组和当归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均在24 h达到高峰后减弱;RT-PCR显示缺血损伤组VEGF mRNA在3 h开始表达增强,6 h达到高峰,后很快降低,至第7天恢复到基线水平;当归治疗组VEGF mRNA在3 d达到高峰后缓慢降低,至第7天仍有大量表达,且各时间点VEGF的表达比缺血损伤组明显增加.结论当归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何文娟  尹伟英  魏妮  谢辉 《中国康复》2021,36(7):387-39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康复训练调节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手术造模,24h后挑选神经功能评分2~3分的大鼠和假手术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康复组(16只)和脑缺血组(24只),康复组每天按计划进行跑步训练,分别于康复训练的第7天、第14天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并随机挑选部分大鼠进行取材进行TTC染色、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脑缺血再灌注造成大鼠神经功能损伤,7d和14d的康复训练有效提高了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此外,脑缺血再灌注诱导了大鼠脑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表达增加,促进脑中血管微循环的建立;与脑缺血组相比,7d和14d康复训练显著增加了大鼠脑中VEGF与NGF表达(P<0.05),加速了缺血区血管微循环的建立(P<0.05)。结论:康复训练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是增加了VEGF与NGF表达,加速了缺血区血管微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早期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主穴取双侧内关、水沟、三阴交、百会,采取"醒脑开窍"法行电针治疗30min。首次针刺在动物造模成功后24h内进行,其后每天上午针刺1次,每7天为一疗程(针刺6d,休息1d)。假手术组、模型组常规饲养于笼内,不进行任何干预治疗。各组大鼠在模型制作成功后第7天、第14天两个时间点取10只进行Longa神经功能评估、免疫组化SP法观察VEGF与GFAP的表达。结果:电针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模型制作成功后第7天、第14天时,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模型组。免疫组化SP法检测电针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可见少量VEGF与GFAP的表达,模型组大鼠脑梗死后第7天,脑缺血周围出现VEGF与GFAP表达增多,第14天时增多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电针组VEGF与GFAP表达在各时间点较模型组增加更显著。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通过促进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VEGF与GFAP的表达,有效改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脑缺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钙神经素(CaN)的分布与表达,探讨海马内CaN的表达与脑缺血后学习记忆损伤的关系。方法:SD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对后3组大鼠建立模型。大鼠造模后1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学习获得实验,3周后进行记忆保持实验。实验结束后取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组织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CaN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海马病理学变化、学习记忆损伤程度最明显。(2)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与缺血再灌注组CA1、CA3区及齿状回的Ca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假手术组与对照组CA1、CA3区及齿状回的CaN阳性细胞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组与缺血再灌注组CA1区和齿状回的CaN阳性细胞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组CA3区CaN阳性细胞数与缺血再灌注组阳性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损伤,其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CaN表达明显增多,提示海马内CaN可能与大鼠脑缺血致学习记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5.
川芎嗪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川芎嗪有清除氧自由基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涉及各种脏器,但对川芎嗪在皮瓣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报道甚少.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腹部皮瓣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途径.方法:纳入24只健康SD大鼠,制备腹蹙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缺血再灌注皮瓣.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川芎嗪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皮瓣无缺血再灌注过程:模型对照组于造模前30 min给予生理盐水4 mL/kg:川芎嗪组造模后再灌注即刻给予川芎嗪4 mL/kg腹腔注射.模型对照组及川芎嗪组在皮瓣形成即刻、缺血8 h、再灌注1 h,假手术组在皮瓣形成即刻、术后8,9 h,取皮瓣中远处组织,测定组织匀浆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缺血8 h、再灌注1 h,模型对照组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0.01),川芎嗪组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0.01).再灌注1 h,模型对照组皮瓣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川芎嗪组皮瓣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川芎嗪组皮瓣超微组织结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轻.提示川芎嗪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黏附,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拮抗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脑缺血皮质区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微血管Notch1表达的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脑缺血后BMSC移植组.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缺血皮质区Ⅷ因子及Notch1的表达.结果 (1)植入的BMSC可以趋向性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域.(2)BMSC移植组脑缺血皮质区新生微血管密度较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3)BMSC移植组缺血皮质区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Notch1,且明显多于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结论 B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血管新生,且可能与促进Notch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滋水涵木"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模型组(n=42)、针刺组(n=42)和针刺对照组(n=30)。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MCAO),针刺组和针刺对照组取太溪穴、太冲穴,针刺30 min,1次/日,6次/周,连续2周;假手术组、模型组术后不给予干预。术后第3、7、14天采用m NSS量表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测脑梗死体积以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脑梗死周围皮质VEGF、SYN的表达。结果:针刺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TTC染色未见明显脑梗死灶,VEGF及SYN表达较弱;在术后第7、14天针刺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模型组,术后第3天,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脑梗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7和14天针刺组脑梗死面积小于模型组(P<0.05);术后第3天,模型组VEGF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针刺对照组,在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仍表达显著,针刺组在第7和14天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在各时间点模型组SYN表达均高于针刺对照组和假手组(P<0.05),第14天表达最显著,针刺组则在第7和14天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滋水涵木"针刺能促进大鼠脑梗死后神经血管单元的相关蛋白VEGF、SYN的表达,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脑缺洫皮质区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微血管Noteh1表达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脑缺血后BMSC移植组。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缺血皮质区Ⅷ因子及Notch1的表达。结果(1)植入的BMSC可以趋向性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域。(2)BNSC移植组脑缺血皮质区新生徽血管密度较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3)BMSC移植组缺血皮质区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Notch1,且明显多于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结论B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血管新生,且可能与促进Notch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活体实验探究血管活性肠肽(VI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变化的影响,探讨VIP减轻再灌注炎症损伤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侧脑室注射VIP后,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MCAO)模型.通过神经学的评价对MCAO大鼠进行判定和筛选;选取再灌注后3,6,12,24和48 h共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分为VIP注射组和非VIP注射的对照组,并根据大鼠体重、身长、营养状况相近的原则每组9~15只不等.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相关黏附因子ICAM-1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脑缺血区ICAM-1的蛋白表达.结果 VIP注射后ICAM-1 mRNA和蛋白从脑缺血3 h后在缺血侧皮层和纹状体较对照组表达下降;且在各时间点与非VIP注射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VIP脑内注射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ICAM-1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再灌注损伤程度;提示VIP具有体外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p38 MAPK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38 MAPK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给药组及溶媒组。除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外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药组和溶媒组分别侧脑室注射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及1%DMSO。每组分别进行行为学评分和检测Bcl-2、Bax表达的变化。结果①行为学结果: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后24 h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缺血再灌注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免疫印迹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可见少量Bcl-2、Bax蛋白表达,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24 h可见Bcl-2表达减少,但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再灌注后24 h可见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再灌注后24 h可见Ba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抑制p38 MAPK激活可以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的脑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能否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和运动组(n=10),制作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再灌注模型,运动组再灌注24h起每天滚笼运动训练30min,分别在再灌注12h和21d测试行为功能,免疫组化法观察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12h,运动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前肢放置实验和后肢放置实验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21d,运动组行为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组再灌注12h 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21d VEGF蛋白表达水平运动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VEGF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穴是否通过TLR4/My D88/JNK信号通路产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以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TC染色观察脑缺血后梗死体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缺血周边区脑组织中TLR4、My D88的蛋白表达以及JN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可明显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梗死体积(P0.05);电针可以抑制缺血周边区脑组织中TL4、My D88的蛋白表达(P0.05),降低JNK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可能通过抑制TLR4/My D88信号通路,降低JNK的磷酸化,从而产生对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归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当归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rgrowthfactor,VEGF)层粘连蛋白(laminin)表达的影响。方法:65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60—180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缺血组(B组)和当归组(C组)。制作右大脑中动脉血供阻断(MCAO)模型,缺血2h后,恢复灌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和层粘连蛋白在缺血损伤再灌注后3h,6h,12h,1d,3d,7d变化。结果:C组除再灌注后3h外各个相应时间点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B组和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组层粘连蛋白在缺血再灌后3d,7d时较A组和B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当归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可能是当归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采用MCAO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时,通过分析Bederson评分结果并不能完全可靠的诊断皮质下梗死。目的:对SD大鼠皮质梗死和皮质下基底核区梗死在不同时间点的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参照ZeaLonga的线栓造模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SD大鼠,栓塞100min后拔出线栓。术后将大鼠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根据有无梗死灶及梗死部位的不同将大鼠分为:皮质下基底核区梗死组(n=13)、皮质梗死组(n=25)、未出现梗死组(n=10)。对3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7周内的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进行监测。结果与结论皮质下梗死组与无梗死组在各时间点大鼠相对体质量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皮质梗死组大鼠的相对体质量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2周内明显小于皮质下梗死组,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周内明显小于无梗死组(P<0.05)。皮质下梗死组大鼠造模后第1天Bederson评分结果与皮质梗死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都明显高于无梗死组(P<0.05)。提示可结合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第1天的相对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对大鼠的梗死类型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患侧骨骼肌早期形态学变化及肌萎缩素1(atrogin-1)和肌环指蛋白1(MuRF-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10只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其余50只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其中3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B、C、D组,每组10只。B组为造模成功后1d组, C组为造模成功后4d组, D组为造模成功后7d组。应用Bederson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情况;分别获取A、B、C、D四组右侧肱二头肌,对各组通过HE染色检测肌纤维横截面积;通过荧光定量RT-PCR观察大鼠患侧骨骼肌中atrogin-1和MuRF-1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B、C、D组大鼠Bederso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P<0.05);B、C、D组大鼠间Bederson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侧骨骼肌HE染色显示A、B、C组肌纤维横截面积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组大鼠患侧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与其余3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C、D组大鼠患侧atrogin-1和MuRF-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D组大鼠分别与B、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早期患侧骨骼肌形态学即发生变化,其机制可能与Atrogin-1 和MuRF-1 mRNA在骨骼肌中高表达,泛素连接酶蛋白降解通路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短波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纹状体和运动皮质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超短波治疗组,每组6 只。脑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 法),观察TNF-α和Bcl-2 在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结果造模组大鼠海马、纹状体和运动皮质TNF-α和Bcl-2 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超短波治疗组TNF-α表达低于造模组,Bcl-2 表达高于造模组(P<0.05)。结论超短波治疗通过影响TNF-α和Bcl-2 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电针刺激神经干对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 68只 ,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 (4只 )、MCAO组 (3 2只 )及神经干电针刺激组 (3 2只 )。神经干电针刺激组大鼠于再灌注后 2h ,6h ,12h ,2 4h ,2d ,3d ,7d及 14d时各进行 1次神经干电针刺激。利用原位杂交法观察上述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皮层BDNFmRNA表达的时程变化过程。结果 脑缺血 1h再灌注 2h ,6h ,12h ,2 4h ,2d及 3d时 ,MCAO组与对照组比较 ,前者缺血侧脑皮层BDNFmRNA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均P <0 .0 1) ,并且于再灌 2h及再灌 2 4h时分别出现峰值 ,如再灌 2h时的BDNFmRNA含量显著高于再灌 6h及再灌 12h时的BDNFmR NA含量 ,而再灌 2 4h时的BDNFmRNA含量则显著高于其它各时间点的BDNFmRNA含量 (均P <0 .0 5 )。经电针刺激神经干后 ,大鼠在缺血再灌 2h以后的各时间点里 ,其缺血侧脑皮层BDNFmRNA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MCAO组及对照组 (均P <0 .0 5 )。结论 电针刺激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干 ,可显著增强其缺血侧脑皮质BDNFmRNA的表达 ,可能是电针刺激发挥脑保护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肌苷参与机体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还没有彻底阐明.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230~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措施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流2,6,12,24 h,2,3,7,14 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VEGF阳性表达.对照组在皮层区和纹状体区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2 h开始表达,12 h达高峰,持续24 h,随即迅速降低.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Ⅱ,Ⅲ,Ⅳ层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尤其神经细胞核周细胞浆和树突染色最深.肌苷治疗组VEGF表达于缺血再灌注2 h~2 d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22.62,P<0.01).结论肌苷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