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因分型实现伊马替尼个体化辅助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2007年ASCO年会首次报告了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随机对照ACOSOGZ9001研究结果,即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可改善肿瘤直径〉3cm的GIST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RFS)率。c—kit(一种原癌基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突变状态可以预测伊马替尼治疗晚期GIST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在靶向药物出现之前,完整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GIST)的惟一潜在治愈方法。然而8,5%高危型患者在术后出现复发、转移,5年无复发生存率约20%~40%。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作为靶向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分子靶向药物,彻底改变了晚期GIST治疗的困境。多个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ACOSOG Z9000试验、ACOSOG Z9001试验及EORTC试验)相继发现伊马替尼可显著提高中高危型GIST患者术后的无复发生存率。最近,SSG XVIII/AIO试验研究获得了最新结果,发现3年的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论在5年RFS或OS均优于1年的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转移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过程中,停药与复发的关系,以及KIT第11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复发后,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研究和预后监测. 方法 对GIST患者复发前后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辅助诊断和分析复发前后CD117,CD34等GIST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 进行KIT/PDGFR基因突变检测. 结果GIST患者术后,规范伊马替尼治疗3年,停药后1年余腹部包块证实为GIST复发;患者KIT 基因第11外显子检测出有缺失突变:c.1667_1672delAGTGGA,提示该患者仍然对伊马替尼敏感;对于诊断GIST,DOG1比CD34更敏感. 结论 伊马替尼的连续用药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及延缓GIST复发,DOG1具有比CD34更好的敏感性,更加适合作为GIST的诊断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共67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局限性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生确切转移性病灶;28例转移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23个月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部分缓解6例,稳定14例,病情进展8例,其中3例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治疗期间病情持续进展,追加剂量后病情仍未控制,后患者放弃治疗,33个月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部分缓解6例,稳定14例,病情进展8例,其中3例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治疗期间病情持续进展,追加剂量后病情仍未控制,后患者放弃治疗,36个月后患者死亡。另5例患者在开始治疗66个月后患者死亡。另5例患者在开始治疗612个月内病情稳定,后出现病情进展,在追加剂量后未能控制病情,患者行姑息性手术部分切除进展病灶后继续行伊马替尼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愈后,长期使用伊马替尼的患者肿瘤复发率较低,且多数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对于高风险的GIST患者推荐手术结合伊马替尼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5.
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但术后极易复发或转移,术后如何进一步治疗是目前的难点。伊马替尼(Imatinib)的商品名是格列卫(Gleevec),是对GIST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为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探讨伊马替尼对于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性GIST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伊马替尼在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马替尼为苯胺嘧啶的衍生物 ,是一特异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合成于 1992年 ,2 0 0 1年 5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近 ,伊马替尼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 ,本文主要综述该药的药效学、药动学以及在GIST治疗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王恒湘 《中国新药杂志》2012,(17):2035-2037
慢性期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接受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后,虽然大部分患者可显著获益,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不能获得满意疗效。如果患者未获得满意疗效,则依然存在疾病进展风险。因此,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疗效欠佳的患者,需要考虑转换其他替代治疗,以得到最大获益。研究显示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换用第2代TKI——尼洛替尼治疗获益显著。本文综述了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换用尼洛替尼后的疗效并对换用时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国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稳态浓度的分布情况,为开展伊马替尼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达稳态(29 d)的GIST患者血浆,HPLC-MS/MS法检测血浆伊马替尼浓度。分析不同剂量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差异以及个体间和个体内变异。结果:共收集88例GIST患者的154份血浆样本。服用伊马替尼600 mg·d-1n=4)、400 mg·d-1n=81)、300 mg·d-1n=1)、200 mg·d-1n=2)的患者血药浓度分别为(3 032.50±679.94)ng·mL-1,(1 525.14±599.87)ng·mL-1,1 155 ng·mL-1,(655.57±21.92)ng·mL-1。伊马替尼个体间变异39.57%,个体内变异为22.32%。单变量分析显示,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与性别、年龄、肿瘤切除部位以及是否转移无关。结论:中国GIST患者服用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十分有必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6例GIST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消融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9例患者(56.3%)依然存活,其中5例(31.3%)无瘤生存,4例(25.0%)带瘤生存;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1.3%和56.3%。7例患者进行了微波消融,所有患者均接受伊马替尼400~600 mg/d治疗,耐药改用舒尼替尼治疗。随访期内微波消融组、未消融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4、15.7个月。结论对于GIST术后肝转移病例应该首选靶向治疗,靶向治疗联合消融治疗可能是GIST术后肝转移的较佳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0.
尹承倩 《药品评价》2012,9(24):39-41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中,伊马替尼治疗不可切除/转移/复发GIST疗效显著,使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王卫平  刘弋 《安徽医药》2017,21(9):1706-1708
目的 探讨二线药物舒尼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和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患者32例,所有的患者均用二线药物舒尼替尼治疗,37.5 mg·d-1口服,连续给药服用.观察评估舒尼替尼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 舒尼替尼治疗GIST的不良反应轻微,且均可控制.32例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时间为3~72个月,中位治疗时间为24个月.获得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7例,稳定期(SD)16例,进展(PD)8例,有效率25.0%,疾病控制率75.0%.32例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96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周,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96周.结论 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进展的GIST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轻微,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12.
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娟  公维宏  赵娜 《中国医药》2008,3(2):127-128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但因术后复发再行切除术后的复发率仍高达100%,且对放化疗极度不敏感,使其成为治疗的难点。而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于GIST的治疗仅5年的历史,就产生了较好效果。新辅助治疗是近年来探讨越来越多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指患者在手术或放疗前所进行的化疗。现就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GIST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舒尼替尼是一种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药。通过抑制多个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磷酸化表现出抗肿瘤和抗血管形成活性。相对于更高选择性的激酶抑制剂,它的多靶点协作既具有可以接受的毒性,又大大提高了抗癌活性。2006年1月舒尼替尼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和服用伊马替尼后疾病出现进展或不耐受伊马替尼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  相似文献   

14.
伊马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主要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不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自上市以来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但研究发现,服用相同剂量药物时,达稳态时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的差异大,而血浆谷浓度与药物反应及患者的临床获益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对判断药物疗效、评价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和规避毒副反应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从病理生理状态、代谢酶和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联合用药等方面探讨影响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因素,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后复发因素和药物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并手术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均予以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其中先后有21例出现病灶复发,对比分析复发因素,10例给予增加伊马替尼剂量(伊马替尼组),达600 mg/d,11例改为口服舒尼替尼50 mg/d(舒尼替尼组),比较两组病灶范围、不良反应以及总生存率。结果肿瘤直径超过10 cm,未能达到R0根治,核分裂像大于10/50HRF以及高危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治疗上增加伊马替尼剂量(伊马替尼组),病灶范围未见明显缩小,且大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毒性,而舒尼替尼组病灶范围部分缩小或消失,且总生存率高于伊马替尼组(P<0.05)。结论肿瘤的大小、根治程度、核分裂像以及危险度等级均是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常规剂量应用伊马替尼仍有复发时,应及时更换二线药物舒尼替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3例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分成3组:A组64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B组31例接受尼洛替尼治疗,C组28例接受达沙替尼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进行总结和分析。治疗18个月后,分析患者的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百分率(CCyR)、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和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MMR)。结果 A组治疗3,6,12,18个月后CCyR、CHR和MMR都呈现出上升趋势。B和C组治疗12,18个月时,CCyR较A组有显著提高(P<0.05);MMR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组CHR在各时间节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随访期间的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伊马替尼相比,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能更快的在患者体内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和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且疗效优于伊马替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伊马替尼耐药晚期胃肠间质瘤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伊马替尼耐药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30例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患者的方法 及疗效,分析治疗策略.结果 30例患者中,采用手术切除治疗7例,采用伊马替尼增量治疗11例,采用舒尼替尼治疗12例.随访可知,手术治疗7例患者OS中位时间(87.5±6.1)周;伊马替尼增量治疗11例OS中位时间(93.2±8.4)周;舒尼替尼治疗12例OS中位时间(90.5±7.7)周.结论 临床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时可采用的治疗方法 比较多,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提升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临床药物》2004,25(12):707
诺华公司日前宣布,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用2倍标准剂量的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格列卫,Gleevec)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可延长患者无疾病发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多数患者术后易出现复发和转移。伊马替尼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GIST耐药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GIST发病机理复杂,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因此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对于GIST发病机理及耐药机理的不断探索,有助于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陈晨  李霞  董艳  王永静 《药学研究》2022,41(10):686-689
目的 为伊马替尼与伏立康唑的联合用药提供药物用量调整思路。方法 对临床药师全程参与的1例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该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期间合并真菌感染,临床药师从药物的代谢特点、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建议采用伏立康唑联合伊马替尼治疗,但需对伊马替尼进行剂量调整;结合患者病情将伊马替尼调整至每天0.2 g,后增加至每天0.3 g,并对伊马替尼进行血药浓度测定;联合用药期间评估和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采用伏立康唑联合伊马替尼联合用药期间,患者的感染得到了良好控制。伊马替尼血药浓度显示1 372.08 ng·mL-1,监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等正常,病情平稳。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了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为其制订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伊马替尼与伏立康唑的联合用药提供药物用量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