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之间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1000名中的有效病例随机抽出阴道顺产,产钳。择期剖宫产各80例采用国际尿控咨询委员会(ICI)提供的问卷表改良后对患者进行电话访问,了解他们孕前,孕期。产后4个半月内的排尿情况。结果:阴道分娩、产钳助产、择期剖宫产各80例中。分别有29、33、15例在产后4个月内发生尿失禁,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6.25%、41.25%、18.75%。产钳助产最高。择期剖宫产最低。结论: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的产妇产后早期发生压力性尿失禁比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择期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孕14~27周初产妇1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指导,试验组给予盆底肌肉训练指导,比较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分娩结局、阴道收缩压(VSP)、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第二产程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3个月VSP、VRP显著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孕期盆底肌肉训练,可有效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改善产后盆底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申艳 《全科护理》2021,19(4):546-549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功能恢复影响因素调查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取在医院行阴道分娩的126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调查和分析入选对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盆底肌力状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产后2周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56例,Ⅱ类肌纤维52例,Ⅲ级肌纤维18例;产后4周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43例,Ⅱ类肌纤维44例,Ⅲ级肌纤维39例;产后6周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35例,Ⅱ类肌纤维33例,Ⅲ级肌纤维58例;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产妇盆底肌力恢复现状呈不良态势发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孕期体指数、产后体质指数、产程时间、阴道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会阴情况、手术史及遗传史等均为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功能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期体指数、产程时间、阴道分娩方式及会阴情况均为影响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功能恢复的独立因素(OR>1,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孕期体质指数、产程时间、阴道分娩方式及会阴情况均为影响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功能恢复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状况,分析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811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筛查结果及可能影响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因素,根据有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将产妇分为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组71例,无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组740例。比较2组上述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初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结果 811例产妇中出现早期盆底功能障碍132例(16.28%),其中压力性尿失禁71例(8.75%),盆底脏器脱垂43例(5.30%),膀胱颈移位18例(2.22%)。年龄增大、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增加、孕期尿失禁、会阴侧切、新生儿体质量增加及第二产程时间延长为初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剖宫产及孕期缩肛训练为保护性因素(P 0.05)。结论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本地区初产妇压力性尿失禁与产妇年龄、孕前BMI等因素有关,临床可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其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诱发初产妇尿失禁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2426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差异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初产妇尿失禁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54例初产妇产后6个月内出现尿失禁,发病率为6.28%。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35岁、现居住地为农村、文化水平低、经常便秘、会阴裂伤、产后未进行缩肛锻炼、产后母乳喂养、自然分娩初产妇尿失禁发病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水平低、有盆腔手术史、妊娠期有压力性尿失禁是初产妇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剖宫产、产后进行缩肛锻炼是初产妇尿失禁的保护因素。结论剖宫产及产后进行缩肛训练能够降低初产妇尿失禁发病风险。针对文化水平低、有盆腔手术史、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初产妇,应加强产前指导及产后缩肛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产程标准下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肌电值及产科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29例无剖宫产指征初产妇一般资料、产科相关资料及产后6~8周行盆底表面肌电筛查的肌电检测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新产程标准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平均肌电值、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最大肌电值、耐力测试平均肌电值普遍下降,其异常率分别是84.7%、70.3%、83.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器械助产(OR=6.541,P=0.002)、第二产程时间≥2h(OR=1.732,P=0.010)是影响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肌电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产程标准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肌电值普遍异常,受器械助产、第二产程时间≥2h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有效性,PF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阴道分娩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的初产妇2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个研究组:低风险组(n=98)、高风险组(n=92)和PFD组(n=94);3个研究组根据是否行盆底康复治疗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盆底康复治疗前后PFD的发生及改善、盆底肌肉的肌力变化情况,分析阴道分娩后PF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结果表明:低风险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变化及PFD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风险组及PFD组治疗后盆底肌肉的肌力及PFD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会阴侧切、阴道助产、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较,高风险组和PFD组明显高于低风险组(P0.05);高风险组与PFD组比较,会阴侧切、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例明显提高(P0.05);3组分娩镇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是否阴道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第二产程是否延长、产后是否发生尿潴留是PFD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而分娩镇痛与PFD发生无相关性。结论:对阴道分娩存在PFD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康复治疗,可预防阴道分娩后PFD的发生,是PFD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盆底肌训练对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纳入盆底肌训练治疗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查、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意见不一致时讨论解决,或向专家咨询解决。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检出950篇文献,最后纳入5篇文献,随机对照试验(1 520例,其中干预组778例、对照组7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进行盆底肌训练在预防和控制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方面与常规护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OR合并=0.78,95%CI(0.61,0.98),P=0.03]。孕期进行盆底肌训练与产后进行盆底肌训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OR=0.91,95%CI(0.66,1.25),P=0.56]。对不适合Meta分析的资料进行系统综述,结果显示盆底肌训练能增强盆底肌力,提高最大盆底肌收缩力(P0.05),同时患者依从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结论盆底肌训练能有效预防和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孕期与产后进行盆底肌训练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吕海荣  唐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0):1441-1444
目的 通过测量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肌的肌力,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肌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1日至8月31日来该院分娩的477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组[134例(28.1%)]、经阴道分娩非会阴侧切组[189例(39.6%)]和剖宫产组[154例(32.3%)].产后6~8周来该院产后康复科复诊,先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再用加拿大T hoght technology盆底康复生物刺激反馈仪S A 9800进行盆底肌肌力检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剖宫产组产后近期前、后静息肌力异常率为77.9%、74.0%,明显高于非会阴侧切组的63.5%、59.8% 和会阴侧切组的63.4%、6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侧切组初产妇近期盆底肌后静息肌力、快肌肌力和慢肌肌力异常率为60.4%、84.3%、88.8%,高于会阴Ⅰ度裂伤的59.6%、87.4%、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第2产程时间及阴道分娩使用产钳助产与未使用钳助产的阴道分娩初产妇近期盆底肌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组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肌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临床应减少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手术;产程中应改进助产技术,减少会阴侧切,从而减少盆底肌肌力异常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肌力的变化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正常初产妇683例,依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03例,阴道分娩组380例。于分娩后6~8周进行复诊,观察2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情况;进行2组盆底肌力检测及盆底肌电图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剖宫产组压力性尿失禁(3.30%vs17.63%)、盆腔器官脱垂(16.83%vs30.26%)及盆底肌力异常(Oxford评分≤3分,20.46%vs50.79%)的发生率均低于阴道分娩组(P均<0.05);剖宫产组肌电图活力值、功值均高于阴道分娩组(P均<0.05)。结论近期观察经阴道分娩对盆底组织造成损伤较重,而剖宫产对盆底组织造成损伤较轻,产后盆底肌力发生异常较少,发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盆底肌功能训练在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265例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139例和观察组12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由专业助产士实施8周以上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分别在产后3、6、12个月对两组产妇的排尿状况、尿垫试验阳性率、盆底肌收缩力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产后3、6、12个月排尿状况评分、尿垫试验阳性率、盆底肌收缩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01)。结论: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能有效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  相似文献   

12.
杨秀华  郭峰 《新医学》2015,(3):172-176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发生情况,分析盆底肌力异常与产科分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例产后6~8周复查的足月初产妇,其中10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为阴道分娩组,另10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为剖宫产组,该组下设产程中剖宫产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各50例,通过徒手和机器检测盆底肌力,观察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PFD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产后6~8周,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和产程中剖宫产组产妇的盆底肌肉疲劳度及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Ⅰ类肌纤维异常与分娩前BMI有关(P<0.05)。妊娠期SUI总发生率为27%,产后SUI总发生率为9%;阴道分娩组的产后SUI发生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P=0.015)。产后POP总发生率为78%,阴道分娩组产妇在产后的阴道前、后壁脱垂发生率高于产程中剖宫产组及选择性剖宫产组(P均<0.017)。结论 剖宫产不降低产妇盆底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但在产后早期可降低SUI和POP的发生率。分娩前孕妇BMI是盆底I类肌纤维异常的相关因素,怀孕前及妊娠期应控制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肌电刺激用于产后尿失禁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在妇产科住院的128例产后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盆底肌肉训练加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对两组的盆底肌肉张力和产后尿失禁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干预后6个月,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和阴道收缩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失禁情况在干预6个月后明显好转,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底肌训练和盆底肌电刺激用于产后尿失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促进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减少尿失禁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盆底肌锻炼指导对盆底功能障碍孕妇分娩结局及产后并发症的影响,以期为盆底功能障碍孕妇的综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8月我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孕妇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按照入组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孕妇均按照孕期保健检查规范行围产期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对孕妇进行围产期持续盆底肌锻炼指导和督促。比较两组孕妇妊娠结局(阴道分娩、剖宫产、阴道助产、阴道分娩孕妇第二产程时间、阴道分娩会阴侧切、阴道分娩肩难产、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产后6个月盆底肌力分级情况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压力性尿失禁等)。结果产后6个月,研究组孕妇盆底Ⅰ类、Ⅱ类纤维肌力Ⅲ级及以上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孕妇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阴道分娩孕妇阴道助产率、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孕妇阴道分娩肩难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产后6个月,研究组孕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尿潴留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持续指导盆底功能障碍孕妇行盆底肌锻炼,可有效提升孕妇及新生儿妊娠结局质量,降低产后孕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对提升母婴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盆底生物反馈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在产后45d均采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产后45d采用盆底康复训练。观察2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力、阴道收缩压及随访1、3、6个月尿失禁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力、阴道收缩压力水平均明显升高,随访1、3、6个月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对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采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可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肌训练知信行情况。方法便利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北京某妇产医院产后12周在盆底门诊就诊患者213例,采用产褥期妇女盆底肌功能锻炼知信行及需求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知信行的影响因素。结果213例SUI患者盆底肌训练知信行总体标准分为(75.70±10.2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最高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分娩方式、孕期体重增长、当前是否有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锻炼知信行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2)。多重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孕期体重增长及当前是否存在尿失禁是盆底功能锻炼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态度积极,但认知水平仍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增强患者对于盆底功能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PFD)的相关因素及超声测定膀胱角度预测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产妇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符合条件的169例住院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产后6~8周复诊时同时进行POP-Q评分及超声测定膀胱角度,针对是否发生SUI和盆底脏器脱垂(POP),分析产后早期PFD的相关因素及超声测定膀胱角度预测SUI的临床意义。结果:产后早期SUI发生率为18.34%,POP发生率为34.32%,SUI合并POP发生率为3.55%。选择性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分别为7.90%、32.26%,阴道分娩组为32.26%、46.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PFD的发生与孕期SUI、年龄、第二产程时间等因素相关(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会阴超声测量膀胱角度和膀胱颈旋转角度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减少产后早期PFD的发生;产时及其他相关因素可使产后早期PFD发生的风险增加;超声测量膀胱角度对于预测SUI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三维超声评估低位产钳助产对初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108例,根据处理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46例低位产钳助产者为产钳助产组,62例剖宫产者为剖宫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及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产后3、6个月三维超声检查盆底肌损伤情况.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孕期行盆底肌训练(PFMT)干预初产妇尿失禁的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CBM、VIP、CNKI、Wan Fand Datal、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数据库纳入孕期行PFMT与常规护理预防或治疗初产妇尿失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在对纳入文献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估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篇文献,共4 954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孕期行PFMT可以有效干预初产妇尿失禁的发生,但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针对不同人群,孕期行PFMT的干预效果也有所差异。对于孕期未发生尿失禁的初产妇,孕期行PFMT(预防)可以降低妊娠晚期和产后0~3个月尿失禁的发生率[妊娠晚期RR=0.17,95%CI(0.03,0.95),P=0.04;产后0~3个月RR=0.52,95%CI(0.38,0.70),P0.000 1]。而对于孕期已发生尿失禁的初产妇,孕期行PFMT(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混合人群(部分有尿失禁的初产妇),孕期行PFMT可以预防或治疗其在妊娠晚期、产后0~3个月和产后3~6个月的尿失禁[妊娠晚期RR=0.78,95%CI(0.71,0.85),P0.000 01;产后0~3个月RR=0.67,95%CI(0.55,0.80),P0.000 1;产后3~6个月RR=0.66,95%CI(0.52,0.84),P=0.000 8]。[结论]孕期行PFMT在初级预防和防治混合人群妊娠晚期及产后早期尿失禁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孕期行PFMT对已发生尿失禁的初产妇有治疗效果。今后仍有待于高质量尤其是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增加论证强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26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137例经阴道分娩,132例剖宫产分娩,并分别以不同分娩方式命名组名。对比两组产妇盆底肌肌电分值、盆底肌综合力、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结果剖宫产组产后盆底肌肌电分值、盆底肌肌力评分均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阴道分娩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会造成盆底组织功能的损伤,经阴道分娩的损伤更大,建议产妇及时进行盆底肌功能检查和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