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腺性唇炎     
腺性唇炎是一种认识不足的唇部小唾液腺的慢性炎症,多发生于下唇,诊断和治疗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1870年Volkman 首先描述了一例下唇慢性炎症的特殊类型—腺性唇炎。其特点为粘掖腺肿大如大麻籽样,压之通过其扩张的导管口流出粘液脓样分泌物。近年有人描述了不同期的腺性唇炎。Epinette 等报告的单纯腺性唇炎是以下唇肿大,有粘液样分泌物的带白色或红色的丘疹或点状损害为其特征。表浅型腺性唇炎和脓肿型腺性唇炎常用于描  相似文献   

2.
腺性唇炎     
腺性唇炎是一种罕见的累及下唇的病理过程,1870年Volkmann首先报告,其临床表现为下唇小涎腺肥大所引起的肿胀及运动受限。随着涎腺的肥大导致下唇增大外翻并常可见扩张的小涎腺导管开口。由于炎症,唇粘膜上表现为多数小的红色斑点。稠的粘蛋白性溢液从扩张的导管渗出,并可用手指压出。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道一个罕见病例,存在双唇和腺性唇炎两项异常。患者65岁,男,初诊时检查见上唇双侧的粘膜表面软组织存在一些多余皱褶,上唇收紧时多余组织明显,形成一“丘比特弓”(Cupid’s bow)。下唇肿大外翻,且有一些结节性肿大,其表面具有弥漫性粘膜白色斑点,并有几个扩张的分泌管所形成的圆点。检查时可挤出粘稠的粘液样分泌物。患者提出其下唇偶尔出现疼痛,挤压已发炎的分泌管出现清亮液体。下唇弹性差且有瘢痕形成。诊断双唇和腺性唇炎。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双唇病变。尽管告知病人腺性唇炎有并发鳞状细胞癌的高度危险,但病人并不太介意  相似文献   

4.
腺性唇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腺性唇炎(Cheil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主要累及唇部小涎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首先由Volkman于1870年报告。作者观察到5例下唇深部化脓性炎症患者具有粘液脓性渗出物从病变处扩张的小涎腺导管口溢出,并伴有口腔和咽部粘膜的卡它性炎。咽部粘膜腺体的炎症使Volkman得到启发,认为唇部病变也系类似的小涎腺炎症所致,故  相似文献   

5.
腺性唇炎     
本文首次在国内报告四例腺性唇炎病案,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3例位于下唇,1例位于上唇,由于发病率极低,临床上往往漏诊或误诊,本文除分析其临床特征外,着重分析讨论了本病的组织病理与临床分型的关系,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指标。本文最后还简要讨论了本病和癌变问题,治疗和预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腺性唇炎21例手术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腺性唇炎临床上较少见,且病因不明。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口腔科1990年4月至1999年7月手术治疗腺性唇炎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21例为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口腔科门诊患者,其中20例来自农村,口腔卫生差。病变多为弥漫性肿大,触诊有散在小结节,挤压有粘液溢出。发病于下唇粘膜14例,上唇粘膜5例,上、下唇粘膜同时发病2例;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23~60岁,平均23.7岁;病史2~21年。男性患者多好吸烟、嚼烟。2例有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7.
黏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小唾液腺,最常见于腭部,下唇部黏液表皮样癌十分少见,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极少。本文报道1例自13岁开始发病,位于下唇的黏液表皮样癌,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临床特征、发病因素、临床分级评价系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颌骨尤文肉瘤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2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8例颌骨尤文肉瘤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8例颌骨尤文肉瘤病例的发病平均年龄为29.4岁,男女比例为7∶1,发病部位下颌骨后部多见(75%),早期多数有下唇麻木及淋巴结肿大表现。下颌骨尤文肉瘤影像学表现为颌骨内混杂低密度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纤维索条状及毛刷状瘤骨为其特征型影像学表现。上颌骨尤文肉瘤主要变现为溶蚀状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骨膜成骨少见。结论 颌骨尤文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这有助于其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9.
刘婷姣  王如等 《口腔医学纵横》2002,18(1):30-31,I002
目的;分析、探讨涎腺导管癌。方法:本研究对6例涎腺导管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其临床特点为:主要发生于腮腺,次为颌下腺,好发于老年男性,生长迅速,病程较短,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率高,易侵犯神经,患者预后差。组织学特点为:组织学表现与乳腺导管癌极为相似,并因此而得名。瘤细胞向导管内生长,形成乳头状,筛孔状,实性等多种结构,并可发生粉刺样坏死,瘤细胞也向导管外浸润生长,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是其显著特征。结论:涎腺导管癌高度恶性,预后较差,治疗方法以局部彻底扩大切除,根治性颈清为主,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10.
小夹板内固定髂骨块移植治疗下唇及下颌骨正中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唇正中裂是一种罕见综合征,据Monore[1]报道,最早的报道是由Couronne[2]发表的。Uilarde-tal[3,4]复习以往文献共发现47例个案。下唇正中裂可以是以下症状的各种组合:下唇软组织正中裂,下颌骨正中裂,分叉舌,舌系带短缩,以...  相似文献   

11.
颌面部异位甲状腺癌临床罕见,有关报道颌面部异位甲状腺出现癌变常见的部位为下颌下、颏下及舌骨上下,但未见下颌支异位甲状腺癌的报道,作者报告1例右下颌支异位甲状腺癌病例,并对其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由常染色体异质性显性遗传所引起的先天性下唇瘘复合颌面部软硬组织发育畸形,也称范德伍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家族性下唇瘘以及唇裂和(或)腭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该综合征的病因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特别是遗传学研究作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肾透明细胞癌(ccRCC)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常早期发生远处转移,极少转移至头颈部,咬肌区发生转移更为罕见,现报道1例咬肌区转移性ccRCC,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病因、病理特征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牙源性腺样瘤患病率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难以鉴别诊断。探讨牙源性腺样瘤的病理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例上颌骨牙源性腺样瘤病例,通过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明确其诊断。结果:3例牙源性腺样瘤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结论:牙源性腺样瘤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术前难以确诊,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刮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眶外巨细胞血管纤维瘤(extra-orbital giant cell angiofibroma,EO-GCA)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整理Pubmed数据库中已报道的12例口腔颌面-头颈部EO-GCA文献资料,并结合我院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24~84岁,平均43.5岁。肿瘤多数生长缓慢,大小与发生部位有关。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梭形,以富含血管和多核巨细胞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CD34及vimentin等间叶组织标志物呈阳性。临床极易误诊,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后复发少见。结论: 口腔颌面-头颈部EO-GCA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临床易误诊,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间叶软骨肉瘤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现报道1例上颌骨间叶软骨肉瘤患者的诊疗过程,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FC”引起下唇麻木一例黑龙江省安达市人民医院(151400)韩殿龙魏遵江“FC”(甲醛甲酚)是一种渗透性强,持续时间长的根管消毒剂。主要不良反应是暂封后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药物性根尖周炎,但引起下唇麻木者还未见报道。患者张××,男,34岁,因几天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颌面部皮肤毛母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54例颌面部皮肤毛母质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54例病例中,男性24例,女性30例,男女比例为1:1.24。发病年龄8个月~60岁,平均年龄19岁;20岁以前病例占73.1%。其中37.4%的病变位于腮腺区,33.3%位于面颊部,11.1%位于耳后区。仅有1例为多发。术前临床诊断正确率仅14.8%。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仅1例因手术不彻底而复发。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学特征主要包括嗜碱性基底样细胞和影细胞。结论:毛母质瘤是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临床误诊率高,提高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口腔白斑病自体荧光成像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评估199例口腔白斑病患者自体荧光成像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体荧光成像结果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差异,由此得到风险因素,进一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著因素。结果:199例研究对象中,129例表现为自体荧光缺失。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清淡饮食习惯(P=0.010)、舌缘舌腹部位(P=0.001)、非均质型损害(P<0.001)和高风险上皮异常增生程度(P<0.001)的口腔白斑病患者发生自体荧光缺失的风险高于对照组,是自体荧光缺失的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舌缘舌腹损害(OR=2.48,P=0.014)、非均质型损害(OR=4.97,P=0.002)及高风险上皮异常增生程度(OR=2.45,P=0.034)是自体荧光缺失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舌侧舌腹损害、非均质型损害及高风险上皮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病患者发生自体荧光缺失的风险更高。这些特征提示临床医生应进行更密切的临床随访和早期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和骨化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OF)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我院1987—2011年间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5例,骨化纤维瘤16例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病理切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发病年龄两者无明显差异,FD平均22.56岁,OF平均28.25岁;前者的男女比为1∶1,后者为5∶3;发病部位两者均以上颌较多,分别为72.00%和62.50%,并且大多数都发生在磨牙区。X线片中FD病变透亮呈"毛玻璃状"边界不清,OF瘤界清楚,骨质有缺损破坏的阴影。病理组织学上FD中骨小梁呈多形态,不形成板状骨。OF的骨小梁有板状骨形成,但FD成熟型与OF在病理组织学上有相似性。结论 FD和OF是不同的独立疾病,明确其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