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书棋 《大家健康》2013,(8):136-137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观察护理要点。结果:50例患儿均成功接受了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效果佳,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密切观察护理至关重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68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8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法及围术期处理策略。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为法洛四联症(TOF)术后,原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部严重感染。各种并发症14例,治疗后均愈出院。结论:掌握恰当的手术时机、重视手术方法及围术期处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的245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45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存活222例。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重段的死亡率比较,P<0.05。有并发症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术后死亡率,从而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陆蕾 《嘉兴医学》2001,17(3):145-14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方法:总结对8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方法。结果: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加强对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是保证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维持心血管功能稳定,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7例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园生  刘威 《广州医药》2000,31(5):16-17
目的: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疗效。方法:总结67例10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结果:左向右分流常见先天性心脏病50例,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的复杂先心病17例,术后死亡3例。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应尽早手术治疗为宜,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尤为适合;术后强调持续保温、镇静、呼吸道通畅,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的护理观察要点。方法对36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儿术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术前准备,术后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做好术后护理工作。结果本组36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无需转ICU监护,住院时间短。结论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护理工作是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使患儿早日康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50岁以上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指征及治疗效果给予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2000年16例50岁以上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施行心脏直视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低心排综合征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50岁以上先天性心脏病一级诊断,无手术禁忌证均应手术治疗,年龄不是手术的关键,围术期应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非体外循环右心旁路手术治疗9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等,其中心脏位置异常27例),68例行双向格林术,26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其中3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结果双向格林术围手术期手术死亡2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死亡2例,围手术期死亡率(4.3%)。结论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分期手术效果好,但手术难度增加。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非体外循环右心旁路手术治疗9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等,其中心脏位置异常27例),68例行双向格林术,26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其中3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结果 双向格林术围手术期手术死亡2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死亡2例,围手术期死亡率(4.3%).结论 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分期手术效果好,但手术难度增加.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53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手术纠治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例行姑息手术,51例行解剖矫治(其中2例为急诊手术)。结果 53例患儿中,1例于术后8d肺部感染继发多脏器衰竭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肾功能衰竭1例,延迟性心包填塞1例,胸骨哆开1例。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尽早手术干预,术前诊断、手术时机和方案的选择以及围手术期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异常心血管表现,以提高对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心血管异常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50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心脏结构异常的发生率高达21.6%,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8.4%,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5.6%,瓣膜病的发生率为15.2%,以二尖瓣病变为主。心电图主要异常为PR间期缩短(发生率为39.8%)、电轴右偏(发生率为14.6%)、QRS波增宽(发生率为6.4%)、QTc延长(发生率为4.7%)。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52.2%的患者在脊柱手术前早期接受心脏手术。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心脏结构异常常见,可能存在心电活动的异常。建议某些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骨科脊柱侧凸矫型术前接受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558例患者在体外循环(CPB)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方法 558例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做心脏停跳液灌注,转机后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其中115例低体重复杂先心患者降温,使心脏完全停跳后行心内操作,余均在低温或常温心脏跳动下行心内操作;体外循环时间8~135分钟平均36.79分。结果 死亡7例,余均痊出院。经术后1~2年随访428例,除7例VSD(室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1990年3月至1998年7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44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内膜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男30例,女14例,平均年龄31.2岁,血培养28例,阳性12例,37例在感染控制后手术,7例于感染活动期手术。所有病例均彻底清除了感染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先心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研究使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儿童心导管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儿30例,动态监测H-FABP的变化。结果30例先心病患儿血清H-FABP术后15min升高达峰值,术后4h开始下降,24h基本恢复。术前及术后5~15min、4h、24h分别为(1.28±0.19)ng/ml、(8.51±1.82)ng/ml、(2.31±0.58)ng/ml、(0.87±0.17)ng/ml,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存在心肌微小损伤,H-FABP是早期判断心肌损伤的良好指标,测量H-FABP可为临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2kg以下小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12 kg以下低体重小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5月~2004年10月手术纠治32例体重在12 kg以下危重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法洛四联症、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等。结果: 手术死亡2例,病死率6.3%,其余均治愈出院。术后平均机械通气(18±8.6) h,平均重症监护(4.5±1.5)天。随访2个月~2年,生存患儿心功能显著改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结论: 随着小儿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低体重危重先心病患儿的外科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腹膜透析(PD)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年龄3个月至2岁的21例患儿。应用外科手术置入腹膜透析管进行PD,同时综合治疗,包括强心、利尿、呼吸支持等。结果 PD治疗4 h后,患儿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明显改善,治疗16 h后基本正常。术后行PD治疗8~36 h,平均(22±14)h。透析期间主要并发症为切口及腹腔感染和引流不畅,均对症处理。结论对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尽早应用腹膜透析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手术纠治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例行姑息手术,51例行解剖矫治(其中2例为急诊手术).结果 53例患儿中,1例于术后8 d肺部感染继发多脏器衰竭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肾功能衰竭1例,延迟性心包填塞1例,胸骨哆开1例.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尽早手术干预,术前诊断、手术时机和方案的选择以及围手术期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适应症选择、体外循环管理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对3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缺损行缝合、修补、成形、疏通等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残余分流2例,发生III0房室传导阻滞2例。除1例F4患儿死于术后低心排,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畸形应在婴幼儿时期予以矫治,精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灌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肠道通透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的运用可引起肠道细胞的缺血缺氧,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和肠粘膜屏障受损,缺血状态下肠道上皮通透性的增加早于肠道粘膜形态学的改变,所以测定肠道通透性的改变可反应先心病术后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伤.方法 选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名,除外肠道病变和感染性疾病.分别于术前、术后24h、术后96h测定肠道通透性和血中内毒素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测定尿中乳果糖(L)和甘露醇(M)的排泄比率(L/M)作为测定肠道通透性的指标,采取静脉血利用鲎试剂与合成基质(鲎三肽)的偶氮显色法来测定样品中微量的内毒素浓度.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24 h肠道通透性增加(P<0.01),血中内毒素浓度较术前上升(P<0.01),术后96 h肠道通透性恢复,而血中内毒素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肠道通透性增高,并出现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20.
有关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心房肌超微结构改变尚未见有报导。本文对15例先心病右心房心肌进行了电镜观察。各例中除见少量正常肌细胞外,多数肌细胞均有肥大改变:细胞直径及核增大,线粒体增生,肌原纤维增加,T小管增多,出现多间盘等。部分肌细胞呈现退变,可见肌丝溶解,Z线异常,肌质网增多扩大,线粒体肿胀甚至外膜破裂,较多髓样结构,异常连接及间质纤维化等。结果提示心房肌肥大退变的程度似与先心病的类型,缺损大小及患者年龄和心功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