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分析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理.方法: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前后检测CIMT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治疗后,CIMT值显著下降(P<0.01),同时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hsCRP显著下降(PO.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及抗炎作用而显著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IMT水平,抑制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宁  周善存  张煜 《海南医学》2008,19(7):23-2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受损(IGT)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厚街医院内科门诊50例新诊断IGT(7.8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合并MS患者,采用吡格列酮干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空腹血糖、HbAlc、胰岛素、HOMA-IR、TG及hsC-RP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索抵抗,降低hs-CRP浓度,改善MS患者的血管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合并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合并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等常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测定其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脂联素(ADP)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生化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L-6、TNF-α、PAI-1、hs 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2hPG、FINS、HbAlC及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合并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通过调节炎性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产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5例确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使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腰围(WC)、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B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患者HOMA-IR、FBG、TG、LDL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脂代谢,对代谢综合征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胰岛素分泌轻度不足伴中重度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胰岛素分泌轻度不足伴中重度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并分为观察组(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和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胰岛素峰值(PINS)、胰岛素峰值与基础值比值(IP/I0))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FPG、2h PG、Hb A1c、BMI、HOMA-IR、FINS、PINS、IP/I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经3个月治疗后的FPG、2h PG、Hb A1c、BMI、HOMA-IR、FINS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INS、IP/I0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2h PG、Hb A1c、HOMA-IR、FINS明显降低,PINS、IP/I0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胰岛素分泌轻度不足伴中重度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血胰岛素水平,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二甲双胍分别联合西格列汀及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12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与吡格列酮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西格列汀和吡格列酮治疗,两组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餐后2 h胰岛素(postprandial insulin, P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β-cell function, 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 HOMA-IR)、血脂水平、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等变化。结果 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FINS、PINS、HOMA-β、HOMA-IR、血脂、BMI均有改善,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治疗后的FPG、2 h PG、HbA1c、HOMA-IR、血脂及BMI均低于吡格列酮组,FINS、PINS、HOMA-β均高于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 二甲双胍分别联合西格列汀、吡格列酮的疗法均能够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与吡格列酮相比,西格列汀对血糖、血脂的控制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加生活方式干预对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初治代谢综合征患者36例.随机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TLC组)17例和生活方式干预加吡格列酮治疗组(PIO组)19例.TLC组治疗采用改善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方法,PIO组除上述非药物治疗方法外,口服吡格列酮,连续服药观察30 d.观察血压、腹围,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血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胰岛素、胰岛索敏感性指数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闻比较PIO组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胰岛素均显著低于TLC组(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则显著高TLC组(P<0.05).结论:以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吡格列酮治疗代谢综合征可改善多种代谢异常,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盐酸吡格列酮(PIG)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口服PIG,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hs-CRP等指标的变化。对测量数据行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PIG治疗后FPG、FINS、HOMA-IR hs-CRP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IG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同时可降低hs-CRP,从而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联合磺脲类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经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失效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3 2例 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吡格列酮治疗 3个月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PG)、餐后 2h血糖 (2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以及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FPG、2HPG、HbA1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 ;餐后 2hC肽比治疗前明显升高 (P均 <0 .0 1) ;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P均 <0 .0 5 )。结论 吡格列酮具有良好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并能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初诊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治疗用药情况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APN、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IR)水平、血脂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APN水平明显升高(P<0.05),FPG、Hb A1c、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明显降低(P<0.05),血脂代谢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APN水平没有明显改变,FPG、Hb A1c、HOMA-IR、FIns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FPG、Hb A1c、HOMA-IR及对脂代谢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N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的IR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代谢综合征(MS)患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水平与血压和糖脂代谢等指标的相关性,探讨RAS在儿童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26例肥胖代谢综合征患儿和27例非MS肥胖患儿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血压、血糖等指标,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S患儿的收缩压、舒张压、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FINS和HOMA—B显著高于非MS肥胖儿(P〈0.05);MS患儿的血浆RAS水平与收缩压(r=0.449)、舒张压(r=0.353)、BMI(r=0.3)和空腹血糖(FPG)(r=0.286)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肥胖MS儿童主要表现为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和RAS的激活状态,RAS水平与血压和糖脂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APN)、瘦素(LP)、白介素-18(IL-18)的变化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正常体重(A组,10例)及超重(B组,10例)非糖尿病自愿者,正常体重(C组,32例)及超重(D组,3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APN、IL-18及LP.结果:B组及D组LP、IL-18高于A组及C组(P<0.05),且C组IL-18高于B组(P<0.05),APN在A、B、C、D4组中逐渐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8与BMI、HOMA-IR正相关,与APN负相关(P<0.05);APN与BMI、LP、HOMA-IR负相关(P<0.05);LP与BMI正相关(P<0.05).结论:低APN和高IL-18血症可能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其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而LP可能只与肥胖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张莉  ;王秀琼  ;林瑞冰 《医学综述》2014,(16):3018-3020
目的研究高血压(EH)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EH患者62例作为EH组,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58例作为EH+IFG组,另外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EH+IFG组和EH组BMI、收缩压、舒张压、TC、TG及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H+IFG组BMI、TC、TG高于EH组(P<0.01)。EH+IFG组IMT、FPG、FINS、HOMA-IR高于EH组及对照组(P<0.01),EH组IMT、FINS、HOMA-IR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HOMA-IR、FPG及BMI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早期高血糖状态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与高血压患者I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胰岛素泵对7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计算胰岛素及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I,AUCG)。结果CSII治疗能快速稳定控制血糖,治疗2周后FINS及HOMA—β明显上升,HOMA—IR明显下降(P〈0.01)。结论短期CSII治疗对2型糖尿病有快速稳定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天麦消渴片对肥胖伴胰岛素抵抗(IR)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排卵、糖、脂代谢及生殖激素方面的影响。方法:在饮食运动控制基础上应用天麦消渴片治疗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70例,持续12周,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相同时间点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P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睾酮(T)、LH/FSH水平的变化。结果:70例患者中57例(81.4%)月经和排卵功能改善,其中2例(2.85%)妊娠。BMI较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WHR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2hPG、FINS、PINS、HbA1c、HOMA—I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TC、TG、LD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LH、T和LHWSH均显著下降(P〈0.05),但FSH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天麦消渴片可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异常的糖代谢、脂肪代谢、调节生殖激素水平,恢复排卵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CHD)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连续的224例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非糖尿病患者根据病变冠脉受累支数分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腹围,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纤维蛋白原(Fbg)、白细胞计数(WBC)、尿酸(UA)、血脂、总胆红素(TBIL)等,计算体重指数(BMI)、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Gensini积分。根据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根据HOMA—IR评价IR。结果:冠心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OMA—IR、性别、年龄、TBIL、LDL—C、HDL—c、Fbg、高血压均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组校正影响因素后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HOMA—IR与Gensini积分显著正相关(r=0.223,P=0.024);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OMA—IR、年龄、LDL—C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结论:非糖尿病患者IR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胰岛素强化治疗及联合二甲双胍对短病程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疗效,探讨短病程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49例短病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23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26例),测定强化治疗2周前、后各组患者FPG、Ins、C-P、hsC-RP及75g葡萄糖负荷后2hPG、Ins、C-P。应用稳态模型计算β细胞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级治疗费用。结果:强化治疗后胰岛素+二甲双胍组相比胰岛素组HOMA-β水平显著升高(P<0.05),HOMA-IR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胰岛素及治疗费用显著下降(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较单纯胰岛素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能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及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联合吡格列酮在初诊青少年代谢综合征(MS)治疗中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按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关于MS防治建议诊断标准,选择含高血脂、高血糖组分的初诊患者42例,应用非诺贝特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半年,随访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腰围、体重指数。结果血脂、血糖恢复正常患者情况:治疗半年后占90%(38/42),停药半年后占83%(35/42),停药1年后占76%(32/42),漏服药率〈2%。结论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MS的根本危险因素,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是MS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非诺贝特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初诊青少年MS依从性好,近期及远期疗效好,值得推荐为初诊的初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比较使用不同剂量甘精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C-肽(C-peptide,C-P)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方法】T2DM患者80例,使用甘精胰岛素降糖治疗,血糖达标后继续治疗2个月,依据胰岛素使用剂量分为:低剂量组(LD)、中剂量组(MD)和高剂量组(HD),检测各组FINS、C-P、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及Hcy水平,比较并分析其差异。【结果】三组在年龄、HbA1c、FPG、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C-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INS水平存在差异:MD组高于LD组(P〈0.01),HD组高于MD组(P〈0.01)。三组间Hcy水平亦存在不同:MD组高于LD组(P〈0.05),HD组高于MD组(P〈0.05)。【结论】FINS及Hcy水平与胰岛素使用剂量呈正相关,合理联合用药,应用尽可能小剂量的胰岛素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能够延缓或减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医学营养治疗模式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确诊单纯GDM患者100例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观察组(n=50),双号为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医学营养治疗模式(饮食+运动),对照组采用单纯饮食治疗模式,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前1天及治疗4周后均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观察组FPG、2HPG、HbA1c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PG、2HPG治疗后较治疗前水平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2HPG、HbA1c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满意率观察组为98%,对照组为8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饮食加运动的医学营养治疗模式较单纯饮食治疗模式对GDM孕妇血糖的控制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