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头痛平颗粒剂对偏头痛大鼠血中CGRP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玉浔  洪治平 《中医药学刊》2005,23(1):139-139,141
目的:研究头痛平颗粒剂对大鼠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GTN),造成大鼠实验性偏头痛模型。给予头痛平颗粒剂治疗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实验组大鼠血中CGRP的含量变化。结果:头痛平颗粒剂高、低剂量能明显降低大鼠血中CGRP的含量。结论:皮下注射GTN能使大鼠血中CGRP含量升高,头痛平颗粒剂及正天丸均可使升高的CGRP含量降低,改善神经源性炎症,从而使偏头痛症状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2.
大川芎方对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CGRP及ET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川芎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研究大川芎方对大鼠偏头痛模型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注射剂复制实验性大鼠偏头痛模型,灌胃大川芎方治疗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CGRP、ET含量。结果: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注射剂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CGRP、ET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升高,大川芎方7.0g生药/kg.d、3.5g生药/kg.d、1.75g生药/kg.d剂量均可明显降低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中CGRP与ET水平。讨论:大川芎方可能通过对血管活性物质CGRP、ET水平的调节,来改善血管的异常舒缩状况,抑制神经性炎症,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作用和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合剂对偏头痛大鼠的预防作用及对血清中β-内啡肽(EP)、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分组方法及给药方式采用硝酸甘油(GTN)皮下注射法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将成年健康SD大鼠36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8.29±7.60)g,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模型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等效剂量,7.46 g/(kg·d)],以上每组12只。预防组及模型组连续给药6 d后造模用药。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方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其耳红、甩头或挠头、爬笼出现时间、次数及持续时间等行为学指标后,采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EP、CGRP、NO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β-EP含量较正常组下降(P0.001);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大鼠血清中β-EP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CGRP和NO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01),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能抑制上述改变(P0.05)。结论:清上蠲痛合剂能明显预防大鼠偏头痛发作,可能与调节机体CGRP、NO、EP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头痛安(由川芎、白芷、乳香、天麻、冰片等组成)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NT)诱发偏头痛大鼠模型,并予头痛安滴鼻干预,从行为学药效指标和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等生化因子两个方面观察头痛安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对比空白对照组,模型组(GNT剂量为10 mg·kg~(-1))大鼠有明显的耳红、挠头、爬笼等偏头痛的行为学症状,同时脑组织中的β-EP降低,血浆中的CGRP、ET含量升高;对比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正天丸组)和头痛安各剂量组大鼠耳红和挠头的消失时间缩短,在30~180 min内各个时间段的挠头次数和爬笼次数减少,β-EP升高,而CGRP、ET含量降低;其中头痛安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改变明显,尤以高剂量头痛安效应最显著,类似于甚至优于正天丸。结论大鼠皮下注射GNT能有效诱发出偏头痛行为学症状,这种血管性偏头痛的发生可能与大鼠体内β-EP、CGRP、ET等的作用有关,高剂量头痛安可能通过调节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抑制血管扩张和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头痛安(由川芎、白芷、乳香、天麻、冰片等组成)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NT)诱发偏头痛大鼠模型,并予头痛安滴鼻干预,从行为学药效指标和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等生化因子两个方面观察头痛安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对比空白对照组,模型组(GNT剂量为10 mg·kg~(-1))大鼠有明显的耳红、挠头、爬笼等偏头痛的行为学症状,同时脑组织中的β-EP降低,血浆中的CGRP、ET含量升高;对比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正天丸组)和头痛安各剂量组大鼠耳红和挠头的消失时间缩短,在30~180 min内各个时间段的挠头次数和爬笼次数减少,β-EP升高,而CGRP、ET含量降低;其中头痛安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改变明显,尤以高剂量头痛安效应最显著,类似于甚至优于正天丸。结论大鼠皮下注射GNT能有效诱发出偏头痛行为学症状,这种血管性偏头痛的发生可能与大鼠体内β-EP、CGRP、ET等的作用有关,高剂量头痛安可能通过调节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抑制血管扩张和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平肝止痛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平肝止痛颗粒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五-羟色胺(Five-serotonin,5-HT)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注射剂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灌胃平肝止痛颗粒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CGRP和5-HT含量。结果: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注射剂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CGRP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升高,而5-HT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平肝止痛颗粒24 g生药/kg,12 g生药/kg,6 g生药/kg剂量均可明显降低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中CGRP、5-HT含量水平。讨论:平肝止痛颗粒可能通过对血管活性物质CGRP与5-HT水平的调节,来改善血管的异常舒缩状况,抑制神经性炎性反应,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作用和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镇痛作用,并从神经生化代谢紊乱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比灵组、天舒胶囊组、天舒胶囊效应部位3个剂量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注射剂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注射硝酸甘油后60 min内大鼠行为反应,6 h后取血及脑组织检测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天舒胶囊组、天舒胶囊效应部位高、中剂量组动物挠头次数显著减少,血浆和脑组织中NOS、NO含量显著降低,脑组织中β-EP含量显著升高,CGRP含量显著降低,使之始终趋于生理状态下的平衡水平。结论: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具有缓解偏头痛症状,可通过有效调节NOS、NO、β-EP和CGRP的含量来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首舒康颗粒对偏头痛动物模型血浆血液流变学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方法制作大鼠偏头痛模型。给予首舒康颗粒后,采用放免法测大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同时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CG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经不同剂量首舒康颗粒灌胃后,大鼠血浆CGRP的增加受到抑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并能改善模型大鼠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首舒康颗粒可改善偏头痛发作时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失常及血液流变性,从而缓解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川芎-白芷药对不同配比、不同剂型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利用硝酸甘油(10 mg.kg-1)ip一次造成大鼠偏头痛模型,sc利血平(0.4 mg.kg-1)7 d造成小鼠偏头痛模型,川芎-白芷药对3.5 g.kg-1.d-1进行治疗,对模型动物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偏头痛大鼠模型组脑组织中5-HT含量(720.44±92.1)ng.g-1,CGRP含量(618.32±139.3)pg.g-1;与模型组比较,川芎-白芷药对不同配比、不同剂型3.5 g.kg-1.d-1可升高偏头痛大鼠脑组织中5-HT 48.41%~73.18%,降低头痛大鼠脑组织中CGRP 38.02%~50.02%(P<0.01);与小鼠偏头痛模型组比较,川芎-白芷药对不同配比、不同剂型5 g.kg-1.d-1可升高偏头痛小鼠脑组织中5-HT 36.60%~69.52%(P<0.05,P<0.01)。结论:川芎-白芷药对不同配比、不同剂型主要是通过影响单胺类递质的释放,缓解神经源性炎症而改善偏头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痛立停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电刺激上矢状窦(SSS)区硬脑膜大鼠偏头痛模型,给与脑痛立停胶囊灌胃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萘普生为对照药物.给药后4h,腹主动脉取血,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含量.结果 电刺激SSS区硬脑膜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CGRP、ET含量明显升高,脑痛立停胶囊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浆CGRP水平,但对升高的血浆ET无明显影响.结论 脑痛立停胶囊可能通过降低血浆CGRP的含量发挥调节血管舒缩障碍及抗炎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姜天麻炮制前后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偏头痛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含量;以生化法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NO)含量,对比各组别动物行为学及生化指标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挠头次数明显增多(P0.01);血浆NO、CGRP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ET、DA、5-HT含量均降低(P0.01),说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正天丸对照组、生天麻组、姜天麻组在0~30、30~60 min两个时区的挠头次数明显降低(P0.01);正天丸对照组中NO、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ET含量升高(P0.05),DA、5-HT含量升高尤为明显(P0.01);生天麻组中NO含量降低,而ET、DA含量升高,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5-HT含量升高尤为明显(P0.01),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姜天麻组中NO、CGRP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ET含量升高(P0.05),但5-HT、DA含量升高尤为明显(P0.01),说明天麻经姜制后,对偏头痛的影响作用增大。结论天麻对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偏头痛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NO、CGRP和提高ET、DA、5-HT的含量,以改善偏头痛症状,且姜天麻较生品作用强,说明炮制后药效增强。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天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三叉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ENK(PENK)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偏头痛模型组、琥珀酸舒马普坦组、散偏汤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连续3周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第2次注射硝酸甘油后给予药物干预,1周后,第3次注射硝酸甘油2 h后取材,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三叉神经节CGRP、PENK蛋白表达变化;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中脑CGRP、PENK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偏头痛模型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CGRP蛋白表达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和散偏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马普坦组与散偏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三叉神经节PENK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散偏汤组和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干预后PENK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检测:偏头痛模型组大鼠中脑CGRP基因表达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和散偏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中脑PENK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散偏汤组和琥珀酸舒马普坦组中脑PENK基因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结论散偏汤可以抑制伤害性感受传导通路中CGRP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三叉神经节中PENK蛋白的表达,对偏头痛大鼠CGRP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起抑制作用,能抑制痛觉信息的传递,并对内啡肽系统的镇痛作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对偏头痛大鼠皮层扩展性抑制(CSD)电位以及体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在皮层顶叶局部给予3 mol/L KCl诱导CSD,在额叶放置记录电极;电针组在皮层施予3 mol/L KCl的同时电针双侧"阳陵泉""太冲"穴30 min。观察偏头痛大鼠在电针前后CSD的波幅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中CGRP及SP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给予KCl后,经过3 min左右诱导出CSD,表现为负向电位,幅度为(-25.13±1.23)mV,电针组经电针治疗可明显抑制CSD的波幅,平均幅度为(-19.19±1.53)mV,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抑制CSD波幅的作用可持续50 min;模型组大鼠的血浆中CGRP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经过电针治疗的偏头痛大鼠血浆中CGRP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血浆中的SP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经电针治疗后大鼠血浆中SP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01)。结论:电针"阳陵泉"和"太冲"可以显著抑制偏头痛大鼠CSD的波幅,降低大鼠血浆中的CGRP和SP含量,提示电针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的CGRP及SP含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少阳经特定穴与非经非穴治疗偏头痛大鼠镇痛作用及血清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降钙素原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的差异。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少阳经特定穴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均正常饲养7天,第8天空白组在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0min后捆绑束缚30min,其余3组按10mg/kg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剂造模后,模型组30min后捆绑束缚30min,电针少阳经特定穴组及非经非穴组于30min后分别行相应穴位电针治疗30min。同时在纤维丝疼痛测试仪(Von frey filament)下观察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大鼠50%缩足阈值(50%PWT),各组大鼠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中测定血清5-HT,SP,CGRP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5-HT含量明显降低(P 0. 01),SP,CGRP含量明显增高(P 0. 01),50%PWT降低(P 0. 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少阳经特定穴组偏头痛大鼠血清中5-HT含量明显升高(P 0. 01),SP,CGRP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0. 01),50%PWT显著提高(P 0. 01),非经非穴组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非经非穴组相比,电针少阳经特定穴中5-HT含量明显降低(P 0. 01),SP,CGRP含量明显增高(P 0. 01),50%PWT降低(P 0. 01)。结论电针少阳经特定穴可显著改善偏头痛大鼠的疼痛程度,效果优于非经非穴,该研究为临床应用电针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逆电针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大鼠的50%缩足阈值(50%PWT)及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20)、模型组(n=20)、逆电针组(n=20),每组又分为造模后30 min组、造模后90 min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模型组正常饲养并同电针组同时段捆绑30 min×7 d,逆电针组正常饲养并捆绑行电针治疗30 min×7 d。空白组第8天皮下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模型组、逆电针组第8天皮下注射硝酸甘油造模,观察治疗前、造模后大鼠行为学、50%PW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CGRP、SP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50%PWT明显降低(P 0.01),行为学评分及CGRP、SP含量升高(P 0.01);与模型组比较,逆电针组造模后50%PWT明显升高(P 0.01),CGRP、SP含量下降(P 0.01);与造模后30 min比较,模型组50%PWT造模后90 min升高(P 0.05),CGRP、SP含量无明显差异(P 0.05),逆电针组50%PWT造模后90 min升高(P 0.05),CGRP、SP含量下降(P 0.05)。结论逆电针少阳经特定穴可以下调血清中CGRP、SP的表达,减轻大鼠偏头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三叉神经末梢对CGRP、SP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从而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活血疏风颗粒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脑干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研究活血疏风颗粒对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模型组、西比灵组和活血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灌胃7天后,除正常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SP、CGRP含量;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脑干5-HT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耳红及挠头出现时间均缩短,挠头次数增加,血浆SP、CGRP含量明显增加(P0.05),脑干5-HT含量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比灵、活血疏风颗粒高、中剂量组大鼠耳红及挠头出现时间延长、挠头次数减少(P0.05),血浆SP、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5),脑干5-HT含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活血疏风颗粒预防性治疗偏头痛可能是通过减少SP、CGRP释放,增加5-HT含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针刺肝胆经穴治疗偏头痛20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肝胆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及对照组,按各组方案针刺或服药,并在治疗前后检测颈静脉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P物质(SP)含量。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针刺组治疗前偏头痛患者颈静脉血中CGRP及S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针刺治疗后CGRP及SP含量较治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肝胆经穴不仅对偏头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CGRP及SP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头风胶囊对偏头痛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干  胡远  陈明岭  彭成  王一涛 《中成药》2002,24(1):43-45
目的:研究头风胶囊对大鼠脑组织和血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剂,造成大鼠实验性偏头痛模型,给予头风胶囊治疗后,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各实验组大鼠脑组织和血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的含量变化。结果.:头风胶囊高,中,低量能非常明显或明显升高大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P<0.01或P<0.05),结论:结果提示,头风胶囊能对抗偏头痛发作时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失常,使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机制得以恢复,改善脑及血管的功能障碍,从而改善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痛立停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电刺激上矢状窦(SSS)区硬脑膜大鼠偏头痛模型,给与脑痛立停胶囊灌胃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萘普生为对照药物。给药后4h,腹主动脉取血,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含量。结果电刺激SSS区硬脑膜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CGRP、ET含量明显升高,脑痛立停胶囊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浆CGRP水平,但对升高的血浆ET无明显影响。结论脑痛立停胶囊可能通过降低血浆CGRP的含量发挥调节血管舒缩障碍及抗炎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是否能通过调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5-羟色胺7(5-HT7)受体和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介导抗偏头痛。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4只。反复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诱发神经源性偏头痛模型。对照组仅予颅内电极安置,电针组于硬脑膜电刺激后电针"风池"穴,每日1次,治疗6次。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AG区5-HT7受体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CGRP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反复硬脑膜电刺激造模后PAG区5-HT7受体阳性神经元数目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及外周血CGRP含量显著增高(均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5-HT7阳性神经元数目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外周血CGRP含量降低(P0.05)。结论:电针"风池"穴可下调偏头痛大鼠PAG区5-HT7受体表达,降低其外周血CGRP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