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为中医药语义类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依托中医基础理论,经文献梳理、提取、规范、分类《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的语义类型.结果:《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共1506个,语义类型包括哲学、物质、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本体技术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的方法。方法:以脾脏象理论相关古籍、中医权威辞书、高校教材等为本体构建素材。经脾脏象理论术语的初筛、合并、分类、复筛,确立领域概念1315个;以扎根理论为指导,采用人工知识抽取方法,构建脾脏象理论语义关系21 558条。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图谱。结果:研制出基于脾脏象理论的52种语义关系;绘制出脾脏象理论生理体系、病理体系、诊疗体系、"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等知识本体图谱,构建了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结论:利用本体技术构建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有助于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本体可在中医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素问·咳论》所载咳类疾病进行本体网络构建,实现咳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穴位间关系的可视化表达,辅助厘清咳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体系。方法:基于《素问·咳论》原文提取节点和边,构建咳类疾病诊疗网络数据库后,导入Gephi 0.9.2软件中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依次进行统计、排序、分割等外观处理,最终以网络图的形式具象化展示咳类疾病的诊疗关系。结果:建立含有76个节点的节点库及含有167条边(244次逻辑关系)的边库,并据此绘制出咳类疾病诊疗网络图。该网络以五脏六腑咳为主体,“肺”“胃”节点的加权度及节点连接的边的权重均高居前列,“寒”在病因节点中加权度较高,“太渊”“足三里”在治疗穴位节点中加权度较高。结论:咳是肺之本症,但五脏六腑皆可犯肺作咳。“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类疾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临床诊疗中应重视“气之本”肺和“五脏之本”胃。治疗时应当重视太渊和足三里2个穴位。同时,根据治未病理论,应注意既病防变,预防疾病向表里之腑和三焦传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尝试解决中医药领域存在的古今概念差异、词义模糊、同义词、一词多义的问题,为利用古籍知识提供便利,进一步为中风病康复学科发展提供术语支撑.方法 以中风病康复为切入点,收集中风病康复古今的概念、术语、词串等,确定领域的关键概念,解析概念并分析领域中存在的语义关系,将分散的中风病康复知识有序组织起来,采用本体技术探索中风病康复术语库的构建方法.结果 通过收集中风病康复古今的概念、术语、词串等,应用本体构建工具尝试性建立小型古今术语库并可以对术语库进行查询与图形化显示.结论 本体作为形式化的知识表示体系,是构建领域知识的有效方法,有利于中风病康复领域古今概念的沟通,对中医药领域隐性知识的挖掘、发现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中医药信息交叉领域概念交叉和术语歧义造成的领域知识表达混乱现状,以中药子领域为样本,初步实现其核心概念的知识表达和本体建模。方法通过收集和梳理包括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药学》、《临床中药学》的中药知识权威来源数据,基于本体论的概念建模方法,明确中药概念内涵,确定概念属性,厘清概念间的关系,初步完成中药子领域核心概念的本体建模。结果完成包括"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核心概念的本体建模。结论初步实现中药相关核心概念模型的构建,可为其他子领域的中医药知识表达和共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本体的方式实现中医哮喘领域的知识的共建共享及推理。方法:通过对中医文献中"哮喘"相关知识的提取,基于斯坦福大学的七步法构建了"哮喘"的疾病本体,实现了哮喘相关知识的领域建模,建立了部分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约束及公理。结果:中医哮喘领域本体构建完成能够实现知识的共享以及简单的推理。共有类120个,实例425个,对象属性18个,其中反向属性6个,数值属性2个,等价类公理1个,子类公理138个,基本实现了对哮喘领域知识的语义化表达。结论:本体的构建在知识的共建、共享及未来知识库的语义检索、数据挖掘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目前中医临床术语规范化、系统化研究现状,以及前期构建的“中医临床术语集”存在分类结构不完善、概念间关系不清等问题,难以发挥支持中医临床的作用。探讨解决现有问题的系统构建方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领域本体构建方法,构建符合ISO规范中医药语义网络的顶层本体;并从语义关系中归纳出“类型间语义”,通过类间约束规范概念间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内经》脾藏象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是中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现从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论述解剖学与《内经》脾藏象理论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解剖学对《内经》脾藏象理论某些观点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构建了藏象理论,后者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藏象理论对五脏六腑的认知有其解剖学依据,然而,中医脾与现代解剖学的脾有一定的出入。通过梳理《内经》和《难经》对中医脾的有关记载,从解剖生理视角阐释中医脾,并与现代解剖器官作比较,为认识中医脾的原始本质提供参考。结论:2部中医经典中记录的脾应包含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腺。  相似文献   

10.
知识本体与中医临床术语规范化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0余年,各行业在领域知识获取与表达、数据存储、信息传递等工作中,对“知识本体”的研究渐成热点。在医学领域,“系统化临床医学术语集”(SNOMEDCT)是成功利用知识本体研究成果的范例。依据现代医学理论指导,SNOMEDCT将海量的临床医学术语进行了较合理的概念分类,构建了概念间的语义关连,有效地提高了临床电子病历书写、医学信息传递与标准化管理等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文章在回顾知识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医学本体论为指导、以现有医学知识本体构建经验为参照,开展中医临床术语规范化工作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北宋官方校勘整理《黄帝内经》情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官方对《黄帝内经》进行了5次整理校勘,分别为天圣校正本《素问》、景祐丁度校正本《素问》、嘉祐至治平年间林亿等校定本《素问》、哲宗年间整理《黄帝针经》、徽宗年间校定《黄帝内经》。其中,林亿等校正本用力最劳,今广为传习的《黄帝内经素问》版本即是林亿等校定本。北宋官方整理《黄帝内经》大多是以医学为目的进行整理,但徽宗年间校定《黄帝内经》是为培养道士而作的整理。  相似文献   

12.
《内经》首提胃肠寒热错杂证,结合后世论述与临床运用,对胃肠寒热错杂证治开展研究。《内经》胃肠寒热错杂证有胃寒肠热、胃热肠寒、胃寒胃热3种类型,在"调于三里"原则指导下,可选择相应治法方药灵活运用。《内经》胃肠寒热错杂证的认识对今天脾胃病临床辨证论治仍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方是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所记载之方剂,经方医学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等多脏器密切相关。其辨治当以肺为中心,兼顾脾肾,先辨表里,次辨寒热虚实。文章以3例咳嗽患者为例,展开了临证医案分析。  相似文献   

14.
很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因而以《黄帝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释《伤寒》,其结果是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医学。笔者据考证资料证实,张仲景不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的《伤寒》,它的主要内容方证,来自于《汤液经法》等经方医学。《伤寒》主要继承八纲辨证。并加入半表半里理念而形成了六经辨证。这样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是不同的理论概念,在解读《伤寒》时,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了东、西、北、南、中不同地域可引发不同的疾病,提出因地异治的原则。秦汉魏晋时期,《吕氏春秋》、《淮南子》、《养生论》讨论由于地质水土因素而导致的瘿(地方甲状腺肿)、齿黄(氟牙症)等地方性疾病。汉代出现"瘴",被认为与南方特定地理环境的暑湿相关。晋代将瘴与疟相联系。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瘴是一种毒气,是疟病和时气、脚气等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南宋《指南总论》将"瘴疟"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宋末元初《岭南卫生方》明确提出冷瘴、热瘴、哑瘴,明代《瘴疟指南》认为冷瘴就是疟疾,而热瘴、哑瘴就是伤寒,可以用治疗伤寒方药来治疗。明清时期全书类医著转引前人瘴论,病因责之于中气不足,采取简易的避瘴气措施。对地域性疾病的认识则呈现出由东西南北中之五方观向西北-东南之两方观转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回纹型风湿症与周痹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于回纹型风湿症的涵义、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根据其临床特点,认为回纹型风湿症酷似《黄帝内经》之“周痹”,并进一步探讨周痹的病因病机、理论渊源和临床诊治;且提出周痹的辨证论治应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对于前者应重在清热祛风、除湿通络;对于后者则应根据证候不同分别予以双调脾肺、化湿祛痰,或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或温补脾肾等治法。希冀能促使周痹及周痹与回纹型风湿症的关系等问题得到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18.
康静教授基于《黄帝内经》理论认为肿瘤的致病因素与情志、外邪、饮食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与阴阳失衡,积损致热,热极成毒,虚痰瘀毒杂合相关,在此基础上运用"平调阴阳法"治疗肿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试图从现代医学最新的生物学模式:欲望和欲望模式及耗散结构理论的热熵病等观点证实《黄帝内经》中肿瘤的发病机制,并从"金元四大家"出发诠释了广义的"平调阴阳法"的内涵,结合典型病例,对"平调阴阳法"辨治肿瘤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肿瘤本质上以阴阳失衡为本,痰瘀毒邪相合为标,临床采用平调阴阳法,标本同治,进行细微的中医药调理,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五脏病变皆可致咳的理论,《黄帝内经》早有阐述,后世名家也多有发挥,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意义。连建伟教授治疗咳嗽尤其是久咳,多从调理五脏气机着手,以逍遥散治疗肝咳或以复脉汤治疗心咳等,皆自本源入手而疗效明显。文章择其调五脏治咳嗽验案进行分析,有助于古代医理实用性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