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目的 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 方法 选择四川省丹棱县桂香村为试区,每年秋季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检查村民血吸虫感染情况, 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检查。选择2006-2011年连续参加检查的人群, 分析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 抗体滴度 (GMRT)、 每克粪便虫卵数 (EPG) 变化。 结果 结果 2006-2011年桂香村共有353人连续参加血吸虫病检查, 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20.73%下降到13.67%, 人群GMRT从1.63下降到1.06。抗体阳性者转归以阴转为主, 抗体滴度逐年降低; 抗体阴性者多维持阴性。血吸虫病确诊患者化疗后, 抗体阳性率从100%下降到 20%, GMRT从34.29下降到1.58。GMRT与EPG呈高度正相关 (r = 0.94, P < 0.05)。 结论 结论 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应规范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 开发适用于不同流行程度疫区的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平行检测居民血清抗体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IGFA、ELISA和IHA平行检测粪检血吸虫虫卵阳性血清、健康人群及其它3种寄生虫感染人群血清、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清,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IGFA、ELISA和IHA检测100例粪检血吸虫虫卵阳性血清的敏感性均为96.0%;检测188例健康人群及其它3种寄生虫感染人群血清的特异性分别为98.9%、96.8%和97.3%;平行检测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35%(102/1091)、11.54%(125/1083)和11.00%(120/1091),检测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IGFA、ELISA和IHA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交叉反应少,平行检测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清抗体的阳性检出率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ELISA在血吸虫病低流行状态下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于2008年和2010年同时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IHA和ELISA平行检测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新华村728人和799人,并以三送二十七检Kato-Katz法结果为金标准对免疫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2008年和2010年人群Kato-Katz法、IHA和ELIS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0.3%(75/728)和3.8%(30/799)、40.0%(291/728)和31.5%(252/799)、40.1%(292/728)和40.1%(320/799),其中Kato-Katz法(χ2=26.92,P<0.05)和IHA阳性率(χ2=11.82,P<0.05)年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HA、ELISA的诊断结果与粪检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均低于0.2(均P<0.01)。IHA或ELISA筛查阳性者再以Kato-Katz’s法确诊,结果表明粪检阳性检出率与送粪次数和检查片数呈正相关(rIHA2008=0.922,rELISA2008=0.908,rIHA2010=0.749,rELISA2010=0.798;均P<0.05)。IHA和ELISA阴性的粪检阳性者主要为低感染度患者,每克粪虫卵数(EPG)≤40时,IHA抗体阳性率为66.1%(39/59)~87.0%(20/23),ELISA抗体阳性率为62.7%(37/59)~100%(23/23);EPG>40时,ELISA均为阳性,但IHA仍有呈阴性者。结论为提高血吸虫病低流行状态下IHA和ELISA的诊断能力,降低假阳性和假阴性,建议人群化疗对象的确定采用血检过筛后Kato-Katz粪检,由常规的"一送三检"改为"一送九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人特异性同种型抗体反应水平及特征。方法以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成虫抗原(AWA)为检测抗原,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吸虫病流行区及非流行区人群血清中8种特异性同种型抗体(IgG、IgG1、IgG2、IgG3、IgG4、IgE、IgM、IgA)水平。结果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特异性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和非流行区人群(P均<0.001),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除SEA和AWA特异性IgG2、IgG4和抗AWA IgE抗体外,其他同种型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流行区人群(P均<0.05)。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中,儿童SEA、AWA特异性IgM和SEA IgG1水平显著高于成人,AWA特异性IgG水平则显著低于成人(F=6.136,P=0.014);男性除AWA特异性IgG(F=4.677,P=0.032)和IgG1(F=5.55,P=0.020)显著高于女性外,其他抗体同种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SEA抗原特异性IgG1、IgG3、IgG4抗体水平显著下降(P<0.001,P=0.029,P=0.044);治疗12个月后,除SEA特异性IgE、IgM和AWA IgG4、IgM外,其他抗体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均<0.05)。结论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血吸虫特异性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和非流行区人群,治疗12个月后,大部分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下降;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高于非流行区人群。抗体诊断试剂盒研制应注意阴性参考血清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人群日本血吸虫病治疗后抗体滴度变化,为制订监测巩固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定群前瞻性研究法,以江陵县2014年检出的粪检阳性病人及血检阳性滴度1∶80以上(含1∶80)者为对象,先用吡喹酮2日疗法治疗,于治疗后半年、1年、2年分别采集血样、粪样,进行IHA抗体检测和集卵孵化法检测。结果 2014年粪检阳性病例251人,年龄以41岁以上为主,占93.23%(234/251);IHA法检测抗体高滴度病例581人,年龄以41岁以上为主,占89.16%(518/581)。粪检阳性人群治疗后半年、1年、2年粪检转阴率分别为99.60%(250/251)、100%(239/239)、100%(234/234),IHA法检测抗体转阴率分别是21.91%(55/251)、64.11%(156/239)和76.89%(193/234);IHA法检测抗体高滴度人群治疗后半年、1年、2年转阴率分别为38.04%(221/581)、64.11%(359/560)、77.86%(429/551);抗体转阴率进行[χ2] 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538、183.412、25.469,P值均< 0.001)。分别对两组人群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进行t检验,治疗前两组人群的抗体滴度几何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576,P < 0.01);治疗后半年、1年、2年两组人群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046、1.165、-0.132,P均> 0.01)。结论 日本血吸虫病治疗后人群血清中抗体水平消退缓慢,尚需开发特异的诊断技术以满足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6.
2006年对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3个国家监测点(新洲村、七里村和杨家湾村)进行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常住居民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为10.06%(307/3 053)、粪检(Kato?鄄Katz法)阳性率为0.13%(4/3 053);流动人群IHA阳性率为10.80%(7/65),粪检阳性率为0(0/7)。家畜粪检未发现阳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预警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掌握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建立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以应对突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8年在湖北、江苏、安徽、山东、重庆等5省(市)10个县(市、区)选择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人群、流动人口及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及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孳生分布调查,并在通江河道开展钉螺扩散调查。结果对9县(市、区)6~65岁当地居民5225人进行血清学检测,阳性58例,阳性率为1.11%;其中IHA方法检测4224人,阳性35例,阳性率为0.83%,ELISA检测1001人,阳性23例,阳性率为2.30%。对56例血清学检查阳性者的粪样进行Kato-Katz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渔船民及其他流动人口2204人进行血清学检测,阳性51例,阳性率为2.31%;其中IHA检测1603人,阳性26例,阳性率为1.62%,ELISA检测601人,阳性25例,阳性率为4.16%。对29例血检阳性者进行粪检,8例检测到血吸虫虫卵。潜在流行区开展钉螺调查面积48.31 hm2,未查获钉螺;钉螺扩散及可疑环境调查亦未发现有钉螺从流行区扩散至潜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常用的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在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鄱阳湖区3个日本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的行政村(新建县曹会村、都昌县井头村和星子县新华村),对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同时采用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病原学(Kato-Katz法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查方法和常用5种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查人群日本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3个调查点人群的5种常用免疫诊断试剂盒检测的抗体阳性率(33.1%~57.1%)均显著高于粪检阳性率(5.0%-8.2%)(P0.05)。抗体阳性率的年龄分布趋势与粪检结果一致,人群粪检阳性率、抗体阳性率高峰均出现在40~49岁组人群。不同免疫诊断试剂盒的抗体阳性率随着感染度的增加而增高,敏感性为81.2%~94.5%,其中ELISA检测试剂盒敏感性最高;但粪检阴性者中仍有约26.9%~46.1%为抗体阳性。粪检阳性者中,仍有5.5%~18.8%为抗体阴性。结论 5种免疫诊断试剂盒均可用于流行区群体水平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其中ELISA诊断试剂敏感性最高,且在不同感染度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快速诊断试纸条(DDIA)试剂盒半定量检测方法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在3个不同流行程度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别随机选择300、280例和230例当地居民作为检测对象,同时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查和用DDIA试剂盒进行抗体水平的半定量检测,通过相关分析评价人群抗体水平和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RMT)均与粪检阳性率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I=0.538X-12.470和YG=26.170X-28.761,r分别为0.9579和0.9924(P均〈0.05)。结论DDIA试剂盒可以用于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的半定量检测,并以人群GRMT采用直线回归方程(YG=26.170X-28.761)推算出人群感染率的理论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IHA检测结果的群体特征与疫区疫情、传播状态或人群感染趋势的关系。方法采用Kato-Katz法(2粪6检)和IHA(定量检测)方法连续2年同时对1个血吸虫病疫区村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分析IHA的诊断效率、IHA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变化与感染状态变化关系及血吸虫感染"真阳性者"和"真阴性者"的IHA抗体水平分布。结果以Kato-Katz法为金标准,IHA在疫区现场实际应用时,其敏感度较高,为77.27%~85.48%,阴性预测值〉94%;但特异度〈60%,且特异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低年龄组人群(〈15岁人群)的特异度最高。IHA的人群抗体阳性率远高于粪检阳性率,但其年龄分布趋势与Kato-Katz法粪检阳性率的年龄分布一致。IHA的假阳性率为41.90%~44.56%,假阴性率为14.52%~22.73%。感染者(粪检阳性)治疗后,IHA的抗体阳性率下降缓慢,而且"真阴性者"和"真阳性者"的抗体水平分布有相当大的重叠。结论在我国目前疫情状态下,IHA在群体水平上更具应用价值,采用IHA对疫区人群查病宜注意同时存在"扩大化疗对象"和"漏检传染源"的问题,在目前血防"达标"进程中,现场应用免疫诊断方法时更应谨防其"假阴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2015年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要求,在全市11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 11个监测点常住居民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为2.97%(97/3 269),粪检阳性率为0;流动人群IHA阳性率为0.52%(12/2 298),粪检阳性率为0。家畜粪检未发现阳性。查出有螺面积147.295 3 hm2 ,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2015年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明显下降,但仍需加强监测工作,以巩固现有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设立监测点,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开展个案调查;对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作血清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调查家畜和植物引进情况等。结果分别检查从疫区返乡人员、来渝人员88、107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4%、1.87%,未检出血吸虫卵;未发现从流行区引进的植物和家畜;当地居民生产以牛耕为主,经常接触江、河水。结论三峡库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血吸虫病确诊病例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抗体滴度效价,为诊断与治疗急性血吸虫病提供依据。方法以2001年以来收治住院的135例急性血吸虫病确诊病例为观察对象。采集病人基本情况,询问疫水接触情况等,并进行IHA抗体滴度效价检测,比较不同年龄、潜伏期与住院天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35例病例中IHA检测抗体滴度均1∶320,其中滴度1∶640、1∶1 280、1∶2 560、1∶5 120、1∶10 240分别占1.48%、28.15%、35.56%、20.00%、14.81%。急性感染病例的平均年龄47.70±14.58岁,平均潜伏期38.03±4.59 d,平均住院时间15.08±3.79 d。抗体滴度效价与年龄分布无相关性(r=0.10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4,P0.05),但与潜伏期呈负相关(r=-0.558,P0.01)、住院时间呈正相关(r=0.791,P0.01),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07、64.53,P均0.01)。结论 IHA检测急性血吸虫病例抗体滴度效价均在1∶640及以上,抗体滴度效价与年龄大小无相关性,抗体滴度效价高者,血吸虫病潜伏期短、住院时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评价湖沼型流行区常用血吸虫病查病模式效能。方法 方法 选择江陵县荆干村作为调查点, 采集6~65岁 常住居民静脉血,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 (DDIA) 进行平行检测,对任一方法检测阳性者采用Kato? Katz法、 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平行检测。对两种免疫学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并分别以IHA、 DDIA、 IHA+DDIA法筛 查再加病原学检测3种查病模式来推算受检人群的感染率。 结果 结果 血清学方法共检测530人,DDIA、 IHA的抗体阳性 率分别为46.98% (249/530)、 28.49% (151/530), 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χ2 = 59.55,P < 0.01)。两种方法共检出抗体阳性者 279人, 其中252人接受了病原学检测, Kato?Katz法和集卵孵化法共检出血吸虫感染者22例, IHA、 DDIA分别漏检7例和 3例。IHA、 DDIA、 IHA+DDIA法筛查再加病原学检测3种查病模式对530例受检人群的推算感染率分别是3.14%、 3.97%、 4.60%。 结论 结论 在疫情持续降低的情况下, 当前常用的血吸虫病查病模式易导致漏诊, 应开发更敏感和有效的诊 断方法, 并探索适合低度流行态势下的血吸虫病筛查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湖沼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的家庭和个人行为影响因素,为血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6个村,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对调查对象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吸虫病血清学结果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结果 共调查1 247户2 339人.Logitic回归模型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血吸虫感染及预防知识知晓情况, 为传播阻断地区开展外来务工人员 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对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采用间接血凝法 (IHA) 筛查, 血检 阳性者采用改良加藤法和孵化法联合查病, 问卷调查血吸虫病知晓和行为情况。结果 结果 共调查579人, 其中来自流行省份 的外来务工人员348人, 本地居民231人, 男性占72.0%, 女性占28.0%。外来务工人员以来自安徽省的最多, 占36.2%, 年 龄上以20 ~ 29岁最多, 占56.0%, 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占56.6%。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查出血清学阳性4人, 阳性率为 1.15%; 查出粪检阳性1人, 推算血吸虫感染率为0.29%, 当地居民未查到血清学阳性者和病人。外来务工人员在户籍地愿 接受血吸虫病检查和治疗的占79.9%, 在务工地愿接受血吸虫病检查和治疗的占84.8%, 在务工地自费检查和治疗血吸虫 病的占48.6%。外来务工人员的血吸虫病知识知晓情况普遍较差, 部分人员存在就诊和服药的不正确行为。结论 结论 来自 流行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存在血吸虫感染者, 其血吸虫病预防知识知晓程度较低, 增加了当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探索高邮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 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高 邮市1970-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数据, 对不同阶段血吸虫病防治与流行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结果 在血吸虫病疫 情控制 (1970-1975年)、 传播控制 (1976-1994年)、 传播阻断 (1995-2009年) 阶段的第1年, 人群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分 别为4.20%、 0.80%、 0, 牛粪检阳性率分别为3.00%、 0.51%、 0。1984年人群粪检阳性率下降至0.04%, 较1970年下降了 99.05%。1970-1980年人畜血吸虫粪检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 (r = 0.67, P < 0.05)。1985年后未查出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 人和病牛。1970-2009年均未查出血吸虫感染性钉螺。 结论 结论 高邮市在不同防治阶段坚持综合治理, 虽有螺情反复, 但 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下降, 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