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冰  林志健  张晓朦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0):2017-2020
中药药物警戒思想以"毒"为核心,其萌生、发展与实践是围绕着中药"毒"展开的。中药"毒"有着丰富的含义,受药物、临床使用、患者体质三方面因素的调控。随着对"毒"认识的不断深入,医家辨证看待中药的"毒",对中药"毒"的应用、防治都愈发完整。该课题组梳理大量古籍文献,提出了传统中医药"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全面地反映了中药安全用药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挖掘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物警戒思想,传承中医药安全用药思想,指导现代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方法:从法、药、人多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用药安全内容,并分类归纳,探讨其警戒措施,提炼经方警戒思想与方法。结果:从“法-药-人”角度探讨经方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经方依据汗、吐、下、消、温、清、补、和八法各治法特点,药物本身的特性,以及患者的体质差异具有相应的警戒措施。结论:经方中蕴含的中药药物警戒内容丰富,对现代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强  程诚  何平  高寒  郑艳芳  方志娥  王英豪 《中草药》2022,53(1):270-277
基于临床中药安全观的"毒"-"效"药物研究及实践的视角和观点,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以《本草图经》为例,探究毒效相关的理论基础及科学实践认知。主要从"毒"-"效"中药的涵变及认识发展变化、"毒"-"效"与《本草图经》及药味分析、基于"毒"-"效"的《本草图经》药味的认识发展变化、临床中药安全观及实践方面来研究以《本草图经》为例的"毒"-"效"药物理论基础及实践转化情况,主要从毒效相关、毒效转化、毒效同质、毒效衍化、毒效安全/警戒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进而为"毒"-"效"相关的科学内涵认知及实践转化,尤其是"毒性"药物的研究及临床安全/警戒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之一。本草内容在敦煌医学中涉及广泛并被大量临床运用。通过整理的敦煌医学中毒性本草内容,了解汉末至五代时期中医对毒性本草记载特征,分析敦煌医学中毒性本草的运用特点。敦煌医学卷子中体现出了该时期医家对毒性本草的运用采取积极的态度,用毒、防毒、减毒、解毒思想已经出现并逐渐完善。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敦煌医学毒性本草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为现代中医在临床上运用毒性本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晶珠本草》中植物及矿物药类为研究对象,对其解毒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解毒思想的具体内容、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价值。《晶珠本草》中具有解毒功效的植物类药比矿物药类多,且应用广泛,但其中收载的矿物类药物的炮制减毒和解毒功效体现了藏医药对解毒的独特认识及在疗毒方面的特色优势。藏医学的解毒思想主要体现在药物的炮制减毒、毒的预防及解诸毒,其作用机理包括作用相抵、聚敛毒物、清除毒物、导出毒物、以毒攻毒4个方面,主要应用于药材的炮制、中毒的预防和解救方面,具有深入研究、挖掘和传承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滇南本草》为明代云南著名的医药学家兰茂所著 ,该书收载滇中常见且习用的中草药 45 8味 ,附方 60 0余首。其中复方配伍精当 ,单方简易实用 ,体现了兰氏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滇南本草》中治疗痹证的附方计 12首 ,涉及药物 40余种 ,从这些附方的用药、配伍及服用方法可管窥兰氏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及特色。1 温经通络祛风寒湿邪《滇南本草》治疗痹证 ,多用温经通络、祛除风寒湿邪之品 ,诸如 :千年健、钻地风、桂枝、威灵仙、五加皮、秦艽、牛膝、木瓜等。据统计 ,《滇南本草》祛风寒湿邪之药约占总数的 7%。在治痹的 12首附方中 …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与分析《中华本草》根及根茎类中药外用的性能及应用特点,以期为中药临床外用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中华本草》收录的中药进行逐一筛选,以“来源”一项明确出现根、根茎、根皮、块根、子根等为纳入标准,统计根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归经、部位、鲜用、毒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信息,并将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华本草》中明确记载根及根茎类中药共2 662种,可外用根及根茎类中药1 653种,性味以寒凉、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入药部位以根、根茎、根皮为主;半数以上的可外用根及根茎类中药能够鲜用;功效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祛湿止痛”为主,主治病证以皮肤疮疡、跌打损伤、痹证为主;外用方法以捣敷、煎水浸洗、研末撒敷为主;大多数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外用给药并未给出明确的剂量,以适量为主。结论:《中华本草》所载可外用根及根茎类中药数量众多,疗效确切,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还存在有用量不明确、研究较少等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中药外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取象思维是中医基本的思维方法,渗透于中医学各个领域。名医冉雪峰生平治学重视本草的研究,著作《冉氏本草》充分反映了其临床用药经验及治学思想,其中对取象思维方法的巧妙灵活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冉雪峰取象路径多端,除取象来解释药物功效外,还将其运用在推阐药物功效、推阐药用种类与部位、鉴别药物功效等诸多方面。冉雪峰诸象合参,持论中正客观,并力求"象"背后的气化之理,给人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履巉岩本草》山楝青的基原,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和植物学形态比较研究,综合植物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物候期、名称及功效主治等因素,结合野外实地考察综合分析考证。结果表明《履巉岩本草》中山楝青的原植物为木犀科植物小蜡Ligustrum sinense Lour.;《履巉岩本草》山楝青药图是小蜡现存的第一幅植物彩图,将小蜡的文献始载从1848年提前至1220年,并首次记载小蜡的药用部位及功效,为小蜡的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挖掘本草古籍中的中药资源,搞清其药物基原,对重续药史、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药学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久宁 《中国现代中药》2014,16(11):937-941
中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自两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本草”即为行医用药的经典。古往今来,随着历代医药实践的进步,药物品种数量的增加,“本草”内容的完善和补充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全国范围内的中药资源及应用的普查,是修订和完善本草典籍的基础。我国历史上分别在唐代和宋代曾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中药资源普查,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两部官修本草——唐《新修本草》、宋《本草图经》。  相似文献   

11.
姜为常用药食两用中药,药用姜主要分为干姜、生姜与炮姜。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对干姜、生姜和炮姜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历史上干姜、生姜与炮姜在产地、加工方法等方面随着朝代的变迁而逐渐出现分化。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末《名医别录》首次将生姜与干姜分别收录。干姜与生姜在产地上有所区分;汉末至明朝《本草纲目》出版之前,干姜为生姜经过水淹、去皮、晒干等环节加工而成;明朝《本草纲目》发行之后,大多数本草学家支持李时珍的观点,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汉朝出现了炮姜。清朝《得配本草》将炮姜单独作为一味药列出,指出炮姜为"干姜水净炙黄者"。姜的道地产区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现代药用姜的主要道地产区是四川犍为,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从明朝开始,诸多本草学家认为肉厚饱满、色泽白净、质地坚实的干姜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2.
沙苑子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婷  柯创  秦路平  吴建军 《中草药》2020,51(16):4348-4354
沙苑子为我国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沙苑子名称、基原、功效、产地及伪品5个方面进行考证,得知其名称演变大致经过"白蒺藜""沙苑蒺藜""沙苑子"3个阶段;历代本草记载沙苑子基原为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沙苑子补肾固精功效的记载自宋《本草衍义》起逐渐清晰明确;沙苑子道地产区自宋时起为陕西沙苑,明清时期产地逐渐转到陕西潼关、山西等地,建国后以陕西省为主向北扩散,以陕西潼关为佳;沙苑子建国前有马薸子、色微绿伪品及紫云英子等混伪品,建国后有紫云英、猪屎豆、华黄芪和直立黄芪的种子等混伪品。为沙苑子正本清源,并为其进一步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山豆根被誉为治疗咽喉肿痛的第一要药,临床应用广泛。因山豆根毒效并存,临床常因不合理应用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结合近30年文献报道,剖析山豆根产生毒性反应的根本原因,并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探讨其发挥药效及产生毒性的实质,对如何促进山豆根临床合理应用提出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耿晨蕾  王玉玉  刘思佳  许妍妍  李遇伯 《中草药》2023,54(10):3329-3336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有毒蒙药在治疗疾病及救治疑难杂症中具有重要作用。多种有毒蒙药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且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其本身的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蒙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有毒蒙药的多种减毒方法,如采用配伍、炮制等减毒手段进行处理,以达到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的作用。通过对3种代表性有毒蒙药斑蝥Mylabris、草乌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瑞香狼毒Stellerae Chamaejasmes Radix的抗肿瘤作用、毒性机制及减毒策略进行综述,为其临床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孙娟娟  张瑞贤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2):1630-1632
在对历代本草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三国时期《吴普本草》人参条中"叶小兑,核黑,茎有毛"的记载往往被后世本草所忽略,进一步引发对《吴普本草》中人参品种的思考。本研究运用文献学和生药学的方法,考证出现存的《吴普本草》乃残本,其残存的关于人参的记载,可能是指五加科刺人参Oplopanax elatusNakai;其产地三国时期首推邯郸,即太行山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  相似文献   

16.
贾旭晨  许妍妍  李遇伯 《中草药》2023,54(24):8282-8289
复方青黛丸(胶囊、片)是临床治疗银屑病的国家基本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治疗之中。尽管复方青黛制剂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优势,但因该制剂所引起的如胃肠道不适、肝损伤等不良反应正在引起关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通报了复方青黛制剂造成的不良反应。通过文献检索和总结发现复方青黛制剂中单味药青黛、绵马贯众、白鲜皮具有一定的胃肠毒性和肝毒性。因此,从药味组成、不良反应、毒性成分及毒性机制等方面对复方青黛制剂进行综述,为该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杨凯  于赓哲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3):4674-4678
先秦至唐对附子的认识和使用经历了种种嬗变。从"凶毒之药"到"百药之长",人们对附子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具体化。附子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出来。此外,附子还被广泛运用于酿酒技术、农业生产、佛教道教和节日习俗中,其功用日益多样化和日常化。借此可以窥见中药材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如药物与毒物、药与非药之关系;医书记载之传承与整合;中药材功用泛化、日常化等等。  相似文献   

18.
贾英杰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工作30余年,重视病证结合,认为恶性肿瘤病机是“正气内虚,毒瘀并存”,“虚”“毒”“瘀”贯穿疾病始终,总结出“癌浊”是恶性肿瘤发病的关键因素,易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三焦气化失司,倡导恶性肿瘤从“癌浊”论治,提出“黜浊培本”思想,提倡疏利三焦,治取中州,善用“理气法”治疗恶性肿瘤及相关并发症,在临床中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9.
孟丹  张永臣  贾红玲 《天津中医药》2017,34(12):826-829
龚廷贤是明代旴江著名儒医,《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是其主要代表作,流传甚广。书中介绍的中医外治临床应用颇具特色,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现将其主要外治特点整理分析如下:根据病位灵活选用疗法、妙用多样熨法治疗疑难杂症、善用孔窍治疗急慢病症、突出痈疽疮疡治疗特色4个方面,为临床研究和应用中医外治疗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