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ory cirrhosis,DC)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事件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7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2例HBV相关ACLF(HBV-ACLF)患者和119例HBV相关DC(HBV-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上述患者尿液中肾小管损伤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并比较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252例HBV-ACLF患者中发生AKI 63例(25.00%),119例HBV-DC患者中发生AKI 25例(21.01%),2组发病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BV-ACLF-非AKI组患者相比,HBV-ACLF-AKI组患者尿液中肾小管损伤生物标志物水平均显著升高,90 d生存率显著降低(P均<0.05);与HBV-DC-非AKI组患者相比,HBV-DC-AKI组患者90 d生存率也显著降低(P<0.05).HBV-ACLF-AKI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49.4 d,HBV-DC-AKI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48.1 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HBV-DC-非AKI患者相比,HBV-ACLF-非AKI、HBV-DC-AKI、HBV-ACLF-AKI患者90 d死亡风险HR依次为3.442、5.249、7.294(P均<0.05).此外,年龄增大、肝性脑病和腹水增加了患者90 d死亡风险(P均<0.05).结论 HBV-ACLF、HBV-DC患者AKI发病率无显著区别.HBV-ACLF、HBV-DC患者发生AKI后生存时间更短、死亡风险更高,其中HBV-ACLF患者发生AKI后预后最差.在临床救治中应对上述两种患者给予更多关注,以不同方式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早、中期患者48周的临床疗效及和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3例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HBV-ACLF早、中期患者,观察0、4、8、24、48周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HBV DNA定量、病毒学应答及生存率.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组间两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率间比较用x2检验.结果 (1)在4、8、24、48周时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7.5% (42/73)、71.0% (44/62)、83.1% (49/59)、86.5% (45/52);部分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30.1% (22/73)、25.8% (16/62)、16.9% (10/59)、13.5% (7/52).(2) 48周时总的生存率为71.2%(52/73);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生存率分别为61.6% (45/73)、9.6% (7/73);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的预后优于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两组比较,x2=6.8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MELD评分,HBV DNA定量在第8、24、48周较基线水平有明显改善.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HBV-ACLF早、中期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预后与病毒学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检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尿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水平,探讨二者联合对HBV-ACLF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BV-ACLF患者61例,根据最终是否发生AKI分成两组:AKI组15例,非AKI组46例;另选取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从入院开始收集所有患者每天8∶00、20∶00尿液标本,对AKI组选取确诊AKI前5 d的尿液标本,对非AKI组和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内连续5 d的尿液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尿液中IGFBP7和TIMP-2的水平,同时记录该时间段内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GFBP7×TIMP-2对于AKI的诊断效能。结果 HBV-ACLF患者在确诊AKI前48 h IGFBP7×TIMP-2水平开始升高并随时间逐步上升直至确诊AKI时已上升至高表达状态(前24 h),非AKI组、慢性乙型肝炎对照组在确诊AKI前48 h至AKI前12h的IGFBP7×TIMP-2水平与AKI组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AKI组患者随病情加重,AKI前36 h和确诊AKI时的SCr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线,eGFR水平均明显低于基线(P值均0. 05)。在AKI前36 h IGFBP7×TIMP-2水平的升高对预测AKI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度(AUC=0. 896,95%可信区间:0. 789~0. 960,P=0. 043),比同一时间点的SCr和eGFR有更高的预测AKI的能力。结论 HBV-ACLF患者尿液中TIMP-2×IGFBP-7水平的升高可较为准确地预测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线血氨(BLA)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789例HBV-ACLF患者,研究基线BLA与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BLA水平患者的90 d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多个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BLA与90 d HBV-ACLF患者的死亡风险呈独立正相关(完整模型:风险比=1.007,95%可信区间:1.005~1.010,P0.000 01)。log-rank检验显示:未合并肝性脑病(HE)的患者中,BLA~(low)组,BLA~(mid)组和BLA~(high)组90 d的累计病死率逐渐增高(P=0.002 3);合并HE的患者中,BLA~(high)组90 d的累计病死率高于其他两组(P=0.012),而后两组患者90 d累计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18)。结论基线BLA与HBV-ACLF患者90 d死亡风险独立正相关,对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MELD、AARC、COSSH三种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9年5月在朝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8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35)和死亡组(n=53);对影响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计算三种评分系统得分,评估三种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三组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两两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Bil、WBC、PLT、尿酸(SUA)、肌酐(Cr)、凝血酶原活度(PTA)、血清钠离子浓度(N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动脉血乳酸(Lac)、氧合指数(PaO_2/FiO_2)、并发症(肝性脑病、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率、MELD评分、COSSH评分、AARC评分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TBil[比值比(OR)=0. 982,95%可信区间(95%CI):0. 970~0. 995,P=0. 006)、Na(OR=1. 168,95%CI:1. 024~1. 332,P=0. 021)、Cr(OR=0. 950,95%CI:0. 906~0. 996,P=0. 033)、年龄(OR=0.910,95%CI:0. 842~0. 983,P=0. 016)、PaO_2/FiO_2(OR=1. 058,95%CI:1. 028~1. 089,P 0. 001)是影响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OSSH的曲线下面积(0. 937)及Youden指数(0. 820)均高于MELD、AARC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36、0. 816,Youden指数分别为0. 574、0. 497); COSSH评分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AARC评分(Z=3. 082,P 0. 05)。结论三种评分系统对HBV-ACLF患者90 d预后均有较好的评估价值,COSSH评分可能具有更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改善全球肾脏疾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中急性肾损伤(AKI)不同诊断标准对老年住院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的≥75岁AKI患者的病历资料652例,中位年龄87(84~91)岁。根据诊断窗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48 h诊断窗组(n=334)和7 d诊断窗组(n=318)。根据患者AKI发生后90 d内的生存情况分为2组:生存组(n=433)和死亡组(n=219)。对比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对可能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估算累计生存率。结果 652例住院患者根据KDIGO分期标准,AKI 1期308(47.2%)例,2期164(25.2%)例,3期180(27.6%)例。利用48 h诊断窗做出AKI诊断的患者占51.2%(334/652),利用基线值7 d诊断窗做出AKI诊断的患者占48.8%(318/652)。48 h诊断窗组和7 d诊断窗组患者的90 d病死率分别为42.5%和24.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显示,采用7 d诊断窗患者的90 d生存状况要显著好于采用48 h诊断窗者(P0.001);随着发生AKI时间的增加,患者90 d病死率显著减少(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低体质量指数(HR=0.928,95%CI:0.886~0.973;P=0.002)、低平均动脉压(HR=0.969,95%CI:0.959~0.979;P0.001)、低血清前白蛋白(HR=0.948,95%CI:0.920~0.977;P0.001)、低白蛋白(HR=0.962,95%CI:0.930~0.995;P=0.025)、感染(HR=1.374,95%CI:1.027~1.840;P=0.033)、少尿(HR=2.069,95%CI:1.341~3.192;P=0.001)、血尿素氮增高(HR=1.027,95%CI:1.015~1.038;P0.001)、高镁(HR=2.485,95%CI:1.351~4.570;P=0.003)、更高的AKI分期(2期:HR=4.035,95%CI 2.381~6.837,P0.001;3期:HR=7.184,95%CI 4.301~11.997,P0.001)、AKI诊断时间≤48 h(HR=1.818,95%CI:1.256~2.631;P=0.002)是影响住院老年AKI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48 h诊断窗的AKI患者90 d病死率高于7 d诊断窗的AKI患者,AKI诊断时间≤48 h是影响住院老年AKI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KT细胞)数量及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3(TIM-3)表达水平与患者肝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治疗的43例HBV-ACLF患者和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数量及其TIM-3表达水平。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 HBV-ACLF组ALT、AST、TBil、Cr、INR、HBV DNA、TBil/ALT比值及MELD评分等指标明显高于CHB组,Alb、PTA指标明显低于CHB组(P值均0. 05)。HBV-ACLF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数量为明显低于CHB组[(19. 13±13. 82)%vs (26. 75±11. 84)%,t=2. 401,P=0. 019],HBV-ACLF组CD3+CD56+NKT细胞TIM-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HB组[5. 53%(2. 95%~10. 20%) vs 1. 59%(0. 91%~2. 70%),Z=-5. 260,P 0. 001]。CD3+CD56+NKT细胞TIM-3表达水平与ALT、AST、MELD评分、IN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637、0. 414、0. 355、0. 335,P值分别为0. 000 1、0. 006、0. 021、0. 031),与PTA%呈负相关(r=-0. 313,P=0. 043)。43例HBV-ACLF患者中,早期患者为12例、中期患者为21例、晚期患者为10例,3组间CD3+CD56+NKT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但呈增高趋势。中、晚期HBV-ACLF患者CD3+CD56+NKT细胞TIM-3表达水平分别为6. 50%(3. 16%~11. 45%)、8. 56%(4. 00%~10. 93%),均明显高于早期2. 58%(1. 92%~6. 02%)(Z值分别为-2. 284、-2. 641,P值均0. 05)。43例患者28 d存活组CD3+CD56+NKT细胞TIM-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28 d肝移植/死亡组[2. 98%(1. 94%~6. 88%) vs 8. 56%(4. 27%~11. 43%),Z=-2. 831,P=0. 005]。结论 HBV-ACLF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TIM-3表达水平增高,与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VB)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住院治疗的73例肝硬化EVB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抑酸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的患者43例,加用特利加压素治疗的8例,加用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的22例。比较3组患者24 h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治疗改善率及半年累积生存率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累积风险函数(CIF)描述病死率,采用竞争风险模型(Gray's Test)检验3组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生长抑素组、特利加压素组24 h内止血成功率分别为54. 5%、41. 9%、37. 5%,止血时间分别为1. 00(1. 00~3. 00)d、2. 00(1. 00~3. 00) d、2. 00(1. 00~3. 00) d,早期再出血率分别为25%、27. 5%、16. 7%,迟发性再出血率分别为16. 7%,27. 3%、40%,以上指标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联合治疗组与生长抑素组并发AKI患者的治疗改善率分别为10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29); 3组患者的半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分布风险比=1. 40,95%CI:0. 60~3.27,P=0. 436)。结论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与单用生长抑素、单用特利加压素均可有效控制肝硬化EVB,3种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与单用生长抑素相比,联合应用特利加压素对改善AKI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住院的1116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影响患者1年生存时间及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Cox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随访的1年时间内,56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50.4%。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年龄、ALT、TBil、尿素氮、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清Na+、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PLT)、HBV DNA载量、MELD评分、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脓毒症、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及急性肾损伤(AKI)在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WBC、MELD评分、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AKI及PLT是HBV-ACLF患者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HBV-ACLF是一个高病死率疾病,常常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而影响HBV-ACLF患者1年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WBC、MELD评分、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AKI及低PLT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2种不同抗凝方式在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重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CRRT治疗的AKI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枸橼酸钠组,每组35例。比较2组前3天平均每日有效治疗剂量、滤器寿命、ICU住院时间、患者28、90d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前3天低分子肝素组平均每日有效治疗剂量低于枸橼酸钠组[(27.7±0.98)mL/(kg·h)vs(28.8±1.91)mL/(kg·h),P0.05]。枸橼酸钠组滤器寿命明显长于低分子肝素组[(44.4±7.63)h vs(27.3±9.69)h,P0.01]。枸橼酸钠组28 d和90 d生存率高于低分子肝素组,ICU住院时间短于低分子肝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分子肝素组出现2例消化道出血,枸橼酸钠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ICU AKI患者CRRT治疗中枸橼酸钠抗凝在前3天平均每日有效治疗剂量、滤器寿命等方面均优于低分子肝素,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严重肝病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中应用滤器局部枸橼酸抗凝(RC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RCA-CRRT的175例肝病合并AKI患者(肝病组)和285例非肝病合并AKI患者(非肝病组)的住院病历资料以及首次CRRT记录资料。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生化指标、血气分析、乳酸、钙离子(iCa~(2+))和总钙(tCa~(2+))的变化、滤器平均运行寿命、不良反应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间的滤器运行寿命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CRRT前,肝病组患者ALT、AST、TBil、BUN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肝病组(P值均0. 05)。肝病组和非肝病组患者经治疗后,iCa~(2+)、tCa~(2+)、碱剩余均基本纠治正常,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肝病组治疗结束时枸橼酸蓄积(tCa~(2+)/iCa~(2+) 2. 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肝病组(12. 0%vs 2. 2%,χ~2=1865,P0001)。肝病组和非肝病组患者平均滤器运行寿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 20±24. 99)h vs(3296±18. 93)h,t=0.346,P0. 05];两组滤器48 h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8. 1%vs 26. 9%,χ~2=1.356,P=0381)。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明显枸橼酸蓄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严重肝病患者进行CRRT时应用RCA,枸橼酸蓄积发生率虽较高,但抗凝效果理想,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疗效,寻找ALSS治疗不同临床类型HBV-ACLF短期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感染科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ALSS治疗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比较ALSS治疗3种类型HBV-ACLF的疗效。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经过ALSS治疗后90 d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313例HBV-ACLF患者,A型121例、B型59例、C型133例。ALSS治疗A型HBV-ACLF患者临床有效率为68.8%,显著高于B型(55.9%)与C型(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LSS治疗1周时ΔMELD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ΔMELD在A、B、C三型HBV-ACLF中预测90 d预后的cut-off值分别为-5.7、-4.5、-1.5。三型HBV-ACLF患者在ALSS治疗1周后,ΔMELD低于cut-off值的患者累积生存率均明显高于ΔMELD高于cu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搏动指数(PI)在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AKI)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48例,分为发生AKI者33例(AKI组),未发生AKI者15例(非AKI组)。AKI患者以7d内肾损伤程度,按照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标准将AKI组进一步分为AKI 1期组(11例)、AKI 2期组(15例)、AKI 3期组(7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连续7 d同一时间床旁超声测量每例患者右肾叶间动脉的PI,同时记录患者每天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乳酸(Lac)、氧合指数(OI)、血清肌酐(SCr)水平及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KI组患者PI高于非AKI组; AKI 2期组、AKI 3期组的PI显著高于AKI 1期组,且AKI 3期组高于AKI 2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相关分析显示,PI与SCr、NE用量、Lac及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与OI、CVP、MAP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是AKI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OR)=3. 32,95%可信区间(95%CI)=1. 32~4. 38],CVP和Lac也与AKI分级相关[OR值分别为4. 01(95%CI=1. 25~13. 00)、5. 98(95%CI=1. 68~8. 75)]。ROC曲线分析显示,PI预测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80(P 0. 05);以PI 1. 2预测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62%。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高PI提示可能合并AKI,且PI值越高,提示AKI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2015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住院HBV-ACLF患者131例,根据入院后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n=87)与死亡组(n=44)。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及入院后24 h内患者血常规、生化及凝血功能,并计算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MHR及MELD评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HBV-ACLF短期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HR对于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高MHR组与低MHR组患者短期死亡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BMI、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AFP、Na+、TBil、INR、TG、MLR、MHR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HBV - ACLF)患者90 d预后的因素及抗病毒治疗对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112例,根据入组时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54例和抗病毒治疗组58例.非抗病毒治疗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抗病毒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存活率、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ALT均显著降低,胆碱酯酶(CHE)和HBV DNA转阴率提高(P<0.05);治疗8周后,抗病毒治疗组TBil和MELD评分明显低于非抗病毒治疗组,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明显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5).治疗90 d,抗病毒治疗组累积存活率明显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25).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HBeAg、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抗病毒治疗(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HBV-ACLF患者的90 d存活率,是HBV-ACLF内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HBeAg阴性、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也可降低HBV - ACLF患者的90 d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12周)生存预后的预测因素,建立新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8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HBV-ACLF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后12周随访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28)和死亡组(n=39)。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肌酐(Cr)、血清钠、PLT、ALT、AST、Alb、血清胱抑素C(CysC),是否有急性肾损伤(AKI)。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法。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年龄、TBil、INR、CysC、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合并AKI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明显低于无AKI者(P值均<0.05)。TBil[比值比(OR)=1.013,95%可信区间(95%CI):1.003~1.024,P=0.014]、INR(OR=6.857,95%CI:1.449~32.449,P=0.015)、CysC(OR=2.826,95%CI:1.001~7.983,P=0.050)、PLT(OR=0.982,95%CI:0.964~1.000,P=0.048)是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TBil、INR、CysC和PLT联合建立TICP模型,TICP模型的AUC(95%CI)为0.879(0.776~0.946),MELD评分的AUC(95%CI)为0.760(0.644~0.859),两者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Z=2.708,P=0.007)。TICP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情况的准确度(87.05%vs 67.16%)、敏感度(84.62%vs 56.41%)、约登指数(0.70 vs 0.42)均优于MELD评分。结论TBil、INR、CysC、PLT是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四者联合建立的TICP预测模型对患者短期生存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感染性急性肾损伤(Septic AKI)患者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最佳时机。方法 以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外科ICU住院的资料完整的118例感染性AK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期CRRT组及2期对照组(常规治疗);3期早期CRRT组及3期晚期CRRT组。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清钾、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乳酸值、尿量、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28 d及90 d的病死率。结果 经过48 h的治疗,3个CRRT组患者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血清钾均明显好转,3期早期CRRT组与晚期CRRT组相比下降明显;2期对照组、2期CRRT组及3期早期CRRT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清乳酸、尿量、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明显好转;3期早期CRRT组与晚期CRRT组相比,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清乳酸、尿量明显好转;3期早期CRRT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均明显短于3期晚期CRRT组患者;3期晚期CRRT组的28 d及90 d病死率均明显高于3期早期CRRT组。结论 CRRT是治疗Septic AKI的有效措施;关于Septic AKI患者进行CRRT治疗时机的选择上,对于2期患者,CRRT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大;对于3期患者,需尽早予以CRRT治疗。  相似文献   


18.
邓浩辉  楼燕  高洪波  陈伟烈 《肝脏》2022,27(1):63-67,71
目的对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和预后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纳入2012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22例AIDS合并HBV-ACLF和39例HBV-ACLF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差异,并对AIDS合并HBV-ACLF好转者与治疗失败者临床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其特点。结果(1)AIDS合并HBV-ACLF与HBV-ACLF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前均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Z=-2.478,P=0.013)在AIDS合并HBV-ACLF组显著低于HBV-ACLF组,HBV DNA(t=3.778,P<0.001)在AIDS合并HBV-ACLF组显著高于HBV-ACLF组,但两组患者治疗失败率无显著性差异(54.5%vs 46.1%,P=0.529),在12例AIDS合并HBV-ACLF治疗失败的患者中,2例(16.7%)患者因AIDS相关并发症(肺部感染)死亡,10例(83.3%)患者因肝衰竭及其相关并发症死亡。(2)对AIDS合并HBV-ACLF好转和治疗失败的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结果提示:好转组的年龄(Z=-2.574,P=0.009),MELD评分(t=-2.206,P=0.042),CD4+T淋巴细胞计数(Z=-2.374,P=0.017)显著低于治疗失败组,甲胎蛋白(Z=-2.317,P=0.020)在好转组显著高于治疗失败组。结论AIDS合并HBV-ALCF患者预后差,应予提前干预,其肝脏炎症反应程度和预后可能与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与慢性肾脏病(CKD)合并AKI(AonC)患者的预后。方法入选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AonC患者147例,男性105例,女性42例,年龄(83.95±7.04)岁;同期单纯AKI患者270例,男性226例,女性44例,年龄(81.75±6.98)岁,比较两组患者近期(1年内)预后。结果单纯AKI患者随访30 d时的病死率高于Aon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 d和1年时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活患者的肾功能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的AonC患者随访30 d、90 d和1年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是否合并CKD与患者30 d病死率无关(P=0.068),与AKI分期、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恶性肿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相关,肾脏替代治疗(RRT)为保护性因素。结论老年AKI患者患病率和病死率高,是否合并CKD与近期预后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联合总胆红素(TBil)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京消化病医院住院且资料完整的HBV-ACLF患者,统计患者入院24 h内的一般资料、各项临床检测指标、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90 d,根据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中死亡78例,血清CysC、TBil是影响HBV-ACLF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ysC与血肌酐(Cr)、MELD评分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0.416,均P0.01。联合血清CysC与TBil组成的预后模型(P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其早期预测HBV-ACLF患者90 d死亡与否的价值高于CTP评分、MELD评分(P0.05)。高危组(PM≥3.07)90 d生存率为23.8%,低危组(PM3.07)为79.3%(P0.01)。结论血清CysC联合TBil建立的预后模型是一个简单易用的评分模型,且对HBV-ACLF患者90 d病死率的预测作用优于CTP和MELD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