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丹参提取物(764-3)对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腺泡内肌型(MA)、部分肌型(PMA)和非肌型(NMA)动脉百分比构在及MA中膜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2组。缺氧大鼠置于51kPa低压舱内2或4周;野百合碱组(MCT)大鼠以MCT60mg/kg一次腹腔注射,观察4周,给药大鼠:764-3 20或40m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β氨基丙腈(BAPN)150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查明有抗纤维化作用的中药单体764-3和川芎嗪对慢性低氧引起的肺动脉胶原堆积的影响(由于胶原蛋白中含10%以上的羟脯氨酸而其它蛋白中几乎不含,所以以羟脯氨酸的变化代表胶原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氯胺T氧化的比色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结果764-3和川芎嗪有明显抑制低氧引起的肺动脉压升高及肺动脉壁羟脯氨酸含量增加的作用。结论764-3和川芎嗪有可能成为防治慢性肺动脉高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查明有抗纤维化作用的中药单体764-3和川芎嗪对慢性低氧化引起的肺动脉胶原堆积的影响(由于胶原蛋白中含10%以上的羟脯氨酸而其它蛋白中几乎不含,所以以羟脯氨酸的变化代表胶原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氯胺T氧化的比色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764-3和川芎嗪有明显抑制低氧引起的肺动脉压升高及肺动脉壁羟氨酸含量的增加的作用。结论 764-3和川芎嗪有可能成为防治慢性肺动脉高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降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3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组(Ⅱ组)及Tet处理组(Ⅲ组)。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磷酸二脂酶(PDE)法测定肺组织Ca2+含量及钙调素(CaM)活性。结果Tet能明显降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肺血管阻力(PVR),Ⅲ组肺组织Ca2+含量(62±10μmol·g-1)及肺组织CaM活性(20±4ng·mg-1)较Ⅱ组肺组织Ca2+含量(74±16μmol·g-1)及肺组织CaM活性(27±6ng·mg-1)明显降低(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et处理大鼠肺组织Ca2+P含量与mPAP及PVR呈直线相关。结论Tet降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降低有关,这种作用可能是拮抗CaM活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红鹿制剂对衰老皮肤胶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豚鼠皮肤为材料,用红景天素和鹿血清制成混合制剂(红鹿制剂)进行抗衰老的探讨。以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测定未经弱酸抽提的和经0.5M醋酸抽提的皮肤胶原中的羟脯氨酸含量。未经弱酸抽提的每毫克皮肤的羟脯氨酸含量为:对照组37.166±5.728μg;给药组42.222±6.077μg;经0.5M醋酸抽提的每毫克皮肤的羟脯氨酸含量为:对照组3.935±0.232μg,给药组5.528±2.848μg。经统计学检验,用醋酸抽提的胶原数量在给药组和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红鹿制剂能促使皮肤中老化性架桥的数量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6.
褐藻胶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褐藻胶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用40%四氯化碳(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对照组(n=8),CCl4组(n=8),秋水仙硷(COL)组(n=6)和褐藻胶组(n=6)(200mg/kg,ig,3次/周×4).观察肝脏组织学和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及透明质酸(HA)水平的变化.结果褐藻胶组PCⅢ(1428μg/L±761μg/L)和HA水平(2655μg/L±931μg/L)显著低于CCl4组(2935μg/L±783μg/L,5198μg/L±1183μg/L,P<001),而褐藻胶组与COL组间无显著差异.病理学观察显示,CCl4组肝纤维化程度重于褐藻胶组和COL组.结论褐藻胶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动脉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PAH)的影响。方法采用常压缺氧PAH动物模型,观察缺氧后肺动脉收缩压(PAPs)、肺动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胶原蛋白含量(Hp)及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ACE抑制剂-西拉普利对以上变化的影响。结果缺氧期间PAPs、ACE活性、Hp显著增高,SMC转为分泌型。西拉普利组ACE活性下降,PAPs、Hp降至正常,SMC恢复收缩表型。结论肺动脉ACE参与缺氧性PAH形成、转归过程中肺动脉胶原代谢、SMC表型变化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以26月龄老年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以4月龄青年大鼠为对照,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其脑突触体膜,应用薄层色谱技术分别对其突触体膜上的四种主要磷脂的含量(单位μg/g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老年组突触体膜上的鞘磷脂(SM)含量(14.45±l.00)明显高于青年组(13.23±1.63)(P<0.05);老年组磷脂酰胆碱(PC)含量(71.97±2.92)显著低于青年组(83.60±5.58),PC/SM比值(4.98±0.49)也显著降低于青年组(6.32±1.57)(P均<0.01),总磷脂含量无显著变化。因此,推测突触体膜上的磷脂改变反映了大鼠衰老期脑突触体膜流动性的变化,与神经系统老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常压大鼠(WKY)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浆、脑脊液、脑及主动脉血管中CGRP含量。结果SHR血浆CGRP水平(35.5±7.25ng/L)较WKY大鼠(49.6±10.3ng/L)显著降低(P<0.01);脑脊液中含量分别为48.7±9.4与50.3±10.5ng/L,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SHR脑、主动脉血管组织CGRP含量分别为103.0±17.4,69.3±19.3ng/g,较WKY大鼠(62.3±15.8,31.3±24.4ng/g)显著升高(P<0.001;P<0.005)。结论SHR体内CGRP水平的变化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大鼠乙酸性溃疡性结肠炎(UC)时清除氧自由基(OFR)的特性.方法SASP灌胃治疗大鼠乙酸性UC后,检测肠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评价其炎症指数,并与生理盐水(NS)治疗对照组比较.结果SASP组和NS组SOD含量(U/g)分别为7998±3441和6364±2455.SASP组和NS组MDA含量(nmol/g)分别为2156±208、3524±448.NS组和SASP组炎症指数分别为165±519、630±125.SASP组SOD含量显著高于NS组(7998±3441对6364±2455,P<001),SASP组MDA含量明显低于NS组(2156±208对3524±448,P<001).NS组炎症指数明显高于SASP组(165±519对630±125,P<001).结论SASP为氧自由基清除剂,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体外循环(CPB)前、后肺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体外循环前、后用Swan-Ganz导管监测15例风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CPB前肺动脉压为3.7/2.3~11.6/6.0kPa(28/17~87/45mmHg),CPB后为2.9/1.1~11.8/5.5kPa(22/8~89/41mmHg)。二尖瓣替换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降低(-9%,P>0.05),肺动脉舒张压(-20%)和平均压(-14%)均明显降低(P<0.05)。肺血管阻力(PVR)在CPB前高达60.3±40.9kPa·s/L,CPB后明显降低(-40%,P<0.05)。回归方程为:CPB后PVR=0.546PVRb+23.24,R2=0.651(PVRb为肺血管阻力基础值)。鱼精蛋白静脉用药10例,肺动脉压升高者4例;动脉用药5例,均未发现肺动脉压改变。结论:风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大部分PVR不能恢复正常。动脉系统用药可减少肝素鱼精蛋白复合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秋水仙碱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秋水仙碱(Colc.)对博菜霉素(BLM)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探讨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新途径。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1组为BLM组,气管内注入0.5%BLMA50.1ml/100g体重,复制肺纤维化动物模型,2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3组为药物干预组,大鼠于BLM灌注后每日胃内灌入Colc.10μg/100g体重。三组动物于气管内灌注后第1、3、7、14、28天分别随机处死5只,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收集灌洗液。采用生物活性检测法,测定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变化,细胞外基质蛋白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检测,分别采用放免法及生化法。结果秋水仙碱组于灌胃后第7~28天,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BLM组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IL-8于第1~3天显著下降(P<0.01);肺内羟脯氨酸(HYP)及纤维连结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含量明显降低。Colc.对脂质过氧化损伤未显示出防护作用。结论秋水仙碱对大鼠实验性肺纤维化有一定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从SV-40病毒转基因小鼠肾脏分离得到的系膜细胞株(SV-40MC),观察了大黄素对SV-40和MC生长、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原癌基因c-mycmRNA表达的影响,大黄素可明显抑制SV-40MC3H-TdR掺入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经大黄素(5μg/ml)作用的SV-40MC,PCNA阴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28%vs。5.5%、p<0.001)大黄素同样抑制SV-40MC,c-mycmRNA表达,且不受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素对异常增殖状态的系膜细胞生长也有明确抑制作用,细胞分裂周期受抑制、此过程与细胞周期基因c-myc表达受抑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12例拟行APBSCT的患者予VCR1-2mg/m2,体表面静注及CTX7g/^2体表面积静滴,5-7天后予G-CSF100μg/m^2体表面积静注5-7天,白细胞升至3.0×10^9/L以上时,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单次收集单个核细胞MNC〉2.8×10^8/kg,CD^+34〉.6×10^6/kg,CFU-GM〉3.9×1-0^4/kg,APBSCT后,全部患者于+5天-+10天白  相似文献   

15.
川芎嗪预防动脉去内皮后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动脉去内皮后内膜增生及对离体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影响,以探讨川芎嗪预防动脉再狭窄的可能性。方法采用Fishman空气干燥法建立18只大鼠(3月龄)的动脉损伤模型。术后12小时观察动脉去内皮程度;术后14天测量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利用细胞计数和氚-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方法观察川芎嗪对离体培养的4只兔(4月龄)动脉SMC增殖的影响。结果空气干燥法去动脉内皮完全。川芎嗪组动脉内膜最大厚度35.9±3.8μm,对照组80.2±23.4μm,差异有显著性(P<0.01)。川芎嗪抑制SMC对3H-TdR的摄取,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川芎嗪抑制动脉去内皮后的内膜增生,可能具有预防动脉再狭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红细胞膜唾液酸(RBCm-SA)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ialsche试剂法检测RBCm-SA,F-8836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唾液酸(P-SA),红细胞免疫粘附试验观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RCF)。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脑梗塞(ACI)组的RBCm-SA分别为30.8±4.3和31.3±4.4μgNANA/mg膜蛋白,RRCF分别为16.7%±3.5%和16.0%±3.6%,均低于老年对照组(P<0.01或0.05),老年对照组均低于非老年对照组(均为P<0.05);AMI和ACI患者的P-SA分别为2.4±0.4和2.4±0.3mmol/L,均高于老年对照组(均为P<0.05),老年对照组则高于非老年对照组(P<0.05)。老年患者和老年对照组的RBCm-SA与RRCF均呈正相关,而RBCm-SA与P-SA均呈负相关。结论老年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与RBCm-SA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定了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组(15例)、心绞痛组(11例)和对照组(7例)运动试验前后血浆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P物质含量,探讨这两种神经调节肽与SMI和心绞痛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①运动前3组血浆CCK-8含量分别为4.55±2.18、5.11±1.59和5.39±2.84pmol/L,3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运动后3组血浆CCK-8含量分别为4.91±1.08、8.56±1.57和5.73±2.46pmol/L,心绞痛组明显高于SMI和对照组(P<0.01)。②运动前3组血浆P物质含量分别为2.13±0.28、2.10±0.21和2.13±0.16nmol/L,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运动后3组分别为2.25±0.21、2.46±0.20和2.18±0.12nmol/L,心绞痛组明显高于SMI组和对照组(P<0.02)。结果表明:高血浆CCK-8、P物质含量可能参与心绞痛的发生,心肌缺血时无症状可能与血浆CCK-8、P物质含量未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遗传性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缺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高血压病是否存在一氧化氮合酶(NOS)遗传缺陷,采用同位素(3H-L精氨酸)法测定人血小板NOS活性,观察高血压病(EH)患者(19例)及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正常血压子女(FH+,13例)组的血小板在胶原(5μg/ml)激活下NOS活性改变。结果:EH组和正常对照组(NT)、FH+和无EH家族史的正常血压子女(FH-,12例)组胶原激活的血小板NOS活性分别为4.76±2.01比8.09±2.36pmol·g-1·min-1、3.64±2.07比5.51±2.13pmol·g-1·min-1(P<0.05)。表明EH组和FH+组血小板NOS活性均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提示EH有血小板NOS活性缺陷,且与遗传因素有关,这可能是该病一种临床亚型,如进一步证实它是新的“遗传标记”,可为揭示EH相关基因及为早期预防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周围血单个核细胞抑制胰岛素释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新发病的IDDM病人周围血单个核细胞(PBMC)同大鼠胰岛共同培养20个小时后用L-精氨酸刺激,收集并测定基础和刺激后培养上清中胰岛素的含量,结果显示:IDDM病人PBMC作用下的基础胰岛素释放(117.9±14.0±μU·10islets-1/20h)(n=11)和刺激后胰岛素释放(147.5±32.3μU·10islets-1/3h)(n=11),显著低于正常人PBMC作用下的基础胰岛素释放(184.8±29.5μU)(n=10,P<0.01)和刺激后胰岛素释放(195.0±27.4μU)(n=10,P<0.01)。结果表明新发病的IDDM病人PBMC能够抑制大鼠胰岛基础和刺激后胰岛素的释放。  相似文献   

20.
二甲基硫脲对心肌细胞抗过氧化氢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二甲基硫脲(DMTU)保护心肌细胞抗过氧化氢(H2O2)损伤。32瓶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4组,每组8瓶:(1)对照组;(2)H2O2(5mmol)组;(3)DMTU(20mmol)组;(4)H2O2(5mmol)+DMTU(20mmol)组。在37℃、5%CO2的MEM培养4小时。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比,H2O2组乳酸脱氢酶(LDH,U/100ml)释放多(282.38±47.28比77.25±18.25,P<0.01)、TBA反应物(TBARS,nmol/mgPr.)产生多(2.25±0.53比0.79±0.36,P<0.01);(2)与H2O2组比,H2O2+DM-TU组LDH释放少(99.25±41.88比282.38±47.28,P<0.01);TBARS产生少(0.59±0.18比2.25±0.53,P<0.01);此外,我们还发现DMTU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μg/mgPr.)比对照组高(8.49±3.65比1.92±1.40,P<0.01)。DMTU能保护心肌细胞抗H2O2损伤,机制与灭活羟自由基(·OH)、保护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