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文富  邓华聪 《中国药房》2003,14(10):624-625
胰岛素抵抗 (IR)是指胰岛素 (INS)作用的靶器官及组织对INS的生物学效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 ,它在2型糖尿病(NIDDM )、糖耐量异常 (IGT )、肥胖、高血压、异常脂质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改善IR对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是一类抗糖尿病 (DM )新药 ,具有INS增敏作用 ,主要包括曲格列酮 (troglitazone)、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恩格列酮 (englitazone)和环格列酮(ciglitazone)5个药物。该类药物最初是在为ob/ob鼠筛选降血糖化合物时发…  相似文献   

2.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和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ozolidinediones.TZDs),是一类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第一种为环格列酮(Ciglitazone),以后又研制出一系列的TZDs,最早进行临床开发研究者为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G),随后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吡格列酮(PJoglitazone,PIO)也先后问世。自从1997年该类药物进入临床以来,  相似文献   

3.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ozolidinediones.TZDs),是一类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第一种为环格列酮(Ciglitazone),以后又研制出一系列的TZDs,最早进行临床开发研究者为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G),随后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吡格列酮(PJo-glitazone,PIO)也先后问世。自从1997年该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药品评价》2011,(3):43-43
答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为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其作用机理均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从而增加肝脏以外的组织,如脂肪和肌肉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由于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的分子结构不同,吡格列酮高选择性地作用于PPAR-γ,因此它们在心血管的安全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吡格列酮属于新一代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化学名为(±)5-[[4-[2-(5-乙基-2-吡啶基)二氧基]苄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日本武田制药厂开发研制,1999年首先在美国上市,近年来逐渐在我国用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γ(PPARγ),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中某些蛋白酶的基因转录,增强肝脏、脂肪、骨骼肌等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起到降糖和调脂作用.吡格列酮作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主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物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6.
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Ⅱ型糖尿病(NIDDM)是世界第三大疾病──糖尿 病的最常见类型,其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抗性,故不宜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而磺酰脲类、双肌类药物不良反应较明显,许多病人不易接受。近年来开发的一类不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而起效的降血糖药物即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主要有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环格列酮(ciglitazone),恩格列酮(englitazone)等,可改善病人体内胰岛素抗性,纠正糖及脂质代谢紊乱,直接改善高糖毒性。此类…  相似文献   

7.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ozolidinediones.TZDs),是一类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第一种为环格列酮(Ciglitazone),以后又研制出一系列的TZDs,最早进行临床开发研究者为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G), 随后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吡格列酮(PJoglitazone,PIO)也先后问世.自从1997年该类药物进入临床以来,由于它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其相关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因而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本文就TZDs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和临床疗效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王丽红 《黑龙江医药》2010,23(4):623-623
盐酸吡格列酮(下称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它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IS),降低血糖。为观察其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我们对90例T2DM患者分别进行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及两者联合应用为期半年的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罗格列酮对人肝癌SMMC7221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格列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以噻唑烷二酮类化学结构为基础的一类新的降糖药,可通过激动PPA聊来控制各种肿瘤细胞生长、诱导凋亡和分化,罗格列酮是格列酮类药中生物利用度最高药效最强的一种药物,且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已有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肝癌SMMC7221细胞有一定的分化诱导作用,本实验以ATRA为对照,探讨罗格列酮是否通过激活PPARγ蛋白在体外抑制肝癌细胞SMMC7221生长和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对血糖控制、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30名单纯饮食、运动治疗无效或单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双盲给予15或30mg/d国产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对治疗前后的各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5或30mg/d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效果良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mg/d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无变化,30mg/d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均明显下降。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耐受性好;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观察噻唑烷二酮(TZD)类药物吡格列酮对高浓度葡萄糖与高浓度胰岛素共同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推测TZD类药物对糖尿病并发心肌肥厚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为模型分组给药后。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细胞的数量;利用[3H]thym id ine标记法测定细胞DNA的合成;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吡格列酮可以抑制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数量、DNA合成及S+G2+M期细胞的百分比增加,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抑制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PPAR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一组胰岛素增敏剂,其家庭成员目前有:曲格列酮、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恩格列酮、希格列酮等。它通过增加靶组织(肝、肌肉、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增加胰岛素的作用。这些化合物在胰岛素抵抗的遗传和非遗传的模型中明显地降低血浆葡萄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胰岛素抵抗与  相似文献   

13.
7月出版的美国《糖尿病治疗》学术期刊上的一项对两种胰岛素增敏剂的大型直接比较研究的报告结果显示,两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一吡格列酮(Actos)和罗格列酮(Avandia)对血脂有显著不同的影响,吡格列酮作用较佳。  相似文献   

14.
格列酮类化学上属于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格列酮类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是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被称之为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对正常动物和Ⅰ型糖尿病模型无降糖作用,对遗传胰岛素抵抗模型和人工胰岛素抵抗模型疗效佳。胰岛素抵抗的研究需要正糖夹技术进行检测,正糖夹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平衡状态下的葡萄糖输注速率。格列酮类降糖作用机制目前认为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有关,格列酮类作用于PPARγ,间接参与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导致增强胰岛素的效应,但确切机制尚未清楚。  相似文献   

15.
李俊霞 《中国药师》2006,9(12):1140-114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50例,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及二甲双胍组,疗程12周。结果: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在治疗后空腹和餐后 C 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 亦有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吡格列酮在降低餐后胰岛素、改善 IR 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药物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都可降低 IR 和改善β细胞功能,在降低 IR 方面,吡格列酮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6.
国产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吡格列酮是由日本武田药品工业公司合成和开发的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此药通过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我们对吡格列酮国产制剂进行Ⅱ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自发性IGT-OLET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血糖测定采用葡糖氧化酶法,血胰岛素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游离脂肪酸(FFA)采用铜试剂显色法。结果 IGT-OLETF大鼠具有明显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异常,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等特征。吡格列酮可明显提高IGT-OLETF大鼠对外源性胰岛素的反应性,改善其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血甘油三酯(TG)、FFA水平,降低肝脂含量及骨骼肌TG含量,使胰岛素敏感指数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吡格列酮可明显改善IGT-OLETF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一般治疗方案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及二甲双胍组,治疗疗程为12周.结果 吡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在治疗后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稍有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吡格列酮在降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药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有降低IR和改善β细胞功能,在降IR方面,吡格列酮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1)磺酰脲类药物: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第一代有氨磺丁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第二代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第三代主要有格列美脲。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由于多数病人的胰岛素都较缺乏,故此类药物一直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De  Flines  J  Scheen  AJ  刘洋 《药品评价》2008,5(1):30-31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体重增加和外周水肿有关。在欧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能再给予格列酮类药物,因为有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可疑风险。在有争议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试验PROactive,吡格列酮(PIO)可能增加远期CHF的风险。此Meta分析致力于评估在随机对照研究中PIO与水肿和CHV的风险,并且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