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感知及其对自我管理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郑州市662例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条目心血管疾病风险感知评估工具与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62例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感知总分为2.00(1.00,4.00)分,自我管理总分为(113.42±23.24)分;心血管疾病风险感知总分与自我管理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755,P<0.001);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风险感知是自我管理的重要预测因子,可独立解释患者自我管理27.1%的变异。结论 心血管疾病风险感知是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心血管疾病风险感知危险性越高的患者其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老年髋部骨折合并帕金森病行手术治疗的风险及其对策。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例老年髋部骨折合并帕金森患者行手术治疗,对围手术期风险和并发症给予积极处理。结果 1例术后2月出现假体松动,进行了髋关节翻修手术;1例术后3天出现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成功;2例出现肺部感染转内科治疗;1倒出现术后精神障碍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合并帕全森病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评估,积极应对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出现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自2017-04—2018-03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9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分型、高血压、糖尿病、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抗凝治疗、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分型、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抗凝治疗对隐性失血量有影响(P <0.05),性别、体重指数、伤后至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骨折严重程度、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抗凝治疗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围手术期应重视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患者的隐性失血量,特别是高龄、骨折程度重、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术前有抗凝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非心脏手术病人日渐增多.由于手术可以增加老年病人的心脏负担,而合并心血管疾病又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在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明显增加.加强和优化这些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提高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48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心理、饮食、运动、糖尿病教育等围术期护理措施。结果本组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例泌尿系感染,1例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无压疮、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手术风险大,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谵妄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住的10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发生谵妄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解发病特点、影响因素;给予心理沟通、治疗基础疾病、去除发病因素及支持对症处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1例,活跃型10例,安静型1例;入院后手术前病例3例,术后8例,综合处理后出院前症状改善,恢复良好。结论围手术期谵妄是老年髋部骨折常见并发症,心理沟通、基础疾病治疗、去除发病因素及支持对症的综合处理是预防和治疗髋部骨折合并谵妄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术前全身状况评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术前全身状况评估的意义。方法对84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术前内科疾病、骨折类型、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获得随访68例,其中2例股骨颈骨折和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不愈合,2例出现髋内翻,其余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结论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多合并有内科系统疾病,正确的术前评估是处理的关键,也是降低老年人手术风险的重要环节之一。手术方法的选择是手术成功和术后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评估术前小腿肌肉静脉血栓是否需要抗凝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8-09行手术治疗的313例老年髋部骨折,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前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58例术前(18.5%)出现DVT,4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中25例术前进行抗凝治疗(抗凝组),15例术前未进行抗凝治疗(未抗凝组)。抗凝组与未抗凝组输血率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大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7 d、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合并高脂血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年龄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7 d、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合并高脂血症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需要预防术前DVT形成。术前对小腿肌肉血栓进行抗凝治疗不能降低血栓进展的风险,还可能会加重术后贫血,此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可直接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机对术后1年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超  傅士平 《中国骨伤》2017,30(7):602-606
目的 :探讨手术时机对老年转子间骨折术后1年死亡率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转子间骨折3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骨折受伤到手术开始时间的不同节点(72 h、96 h)分为72 h组、72~96 h组及96 h组。比较不同手术时间节点分组的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不同手术时机(72 h、72~96 h、96 h)组别的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分别为1.8%、8.1%、10.3%。72 h组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低于72~96 h组和96 h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术前合并疾病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早期手术治疗能降低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率,患者年龄越大、术前疾病越多及手术延迟越久则术后1年内死亡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 方法 分析60例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根据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加强糖尿病的教育,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结果 60例患者均平稳的度过围手术期. 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手术风险大,切口愈合差,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背景: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围手术期精神障碍(perioperative delirium, POD)近年来逐渐得到国内骨科医师的重视。预防POD发生,是摆在骨科医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中POD的发病率,以及其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4例老年髋部周围骨折行大型手术的患者,女206例,男178例;年龄65-95岁,平均78.3岁。以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输血、药物治疗及合并症为自变量,POD的发病率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384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8 d(7-35 d),其中79例发生POD,发生率为20.6%。经分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是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合并症、输血、药物治疗(P〈0.05)。其中高龄、手术时间过长、全身麻醉、合并症(尤其脑血管病变)是POD的危险因素,输血和药物治疗是保护因素。性别及手术方式对发生POD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易并发POD。围手术期仔细评估POD形成的相关因素,避免全身麻醉和手术时间过长,积极治疗合并症。高危患者必要时应输血并采用药物预防以降低PO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对腹部手术的影响分析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手术治疗的73例腹部疾病合并肝硬化患者,着重观察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术后34例患者(46.6%)出现并发症,7例患者(9.6%)死亡,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是肝功能不全(12.3%)。患者年龄、术前白蛋白、肌酐、凝血功能、腹水、并存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腹部疾病合并肝硬化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积极治疗术前并存病,提高白蛋白水平,网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可能会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7年1月因髋部骨折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225例患者,其中心衰组64例、非心衰组16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相关检查结果及术中、术后管理因素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在年龄、收缩压、入院至手术时间、ASA分级、系统疾病数超过4种、合并心血管疾病、低血红蛋白量、手术方式、输血量≥400 ml、术中补液量大、每日液体出入量差值大、输注血白蛋白、术后电解质紊乱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9.861,χ2=7.075,χ2=8.732,χ2=25.504,χ2=29.226,χ2=45.825,χ2=14.362,χ2=6.662,χ2=8.190,χ2=7.216,χ2=30.086,χ2=10.122,χ2=12.07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系统疾病数超过4种、合并心血管疾病、低血红蛋白量、电解质紊乱、围手术期液体"正平衡"、ASA分级Ⅱ级以上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5.769,95% CI:1.212~36.243;OR:9.576,95% CI:2.118~45.387;OR:3.686,95% CI:1.313~10.349;OR:6.584,95% CI:1.217~26.744;OR:14.114,95% CI:5.021~42.342;OR:6.012,95% CI:3.245~11.329)。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围手术期准确的风险评估、早期治疗合并症、减少手术创伤以及完善术后补液是减少此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风险评分系统.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1—2010-12成都大学附属医院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623例,根据患者术前辅助检查、手术种类、出血量、手术次数等因素作为风险因子。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立风险因子,分别赋予分值,建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风险评分系统(KNXW)。应用KNXW手术风险评分系统对9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手术风险评估。验证其效能。结果年龄、血压、心功能、心电图、肺功能(COPD程度)、肺部感染、肝功能(白蛋白)、电解质、肾功能(肌酐)、血糖、白细胞、血红蛋白、免疫损害、Glasgow昏迷评分、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程度、骨质疏松程度、估计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感染、手术大小、1个月内手术次数、手术时机、医生熟练程度、吸烟史这24项风险因子是老年人术后并发症主要相关的危险因素,也是KNXW手术风险评分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通过KNXW手术风险评分系统预测,93例中平稳组符合率80.0%,相对平稳组符合率75.0%,风险组符合率83.3%,高风险组符合率85.7%,极高风险组符合率80.0%。总符合率81.5%。结论采取自行设计的KNXW手术风险评分系统能够较准确地预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记录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手的握力及Michigan手功能评分,作为表征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的应变量。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确定可能的影响因素/自变量和该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将P<0.05的自变量纳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康复效果的危险影响因素。结果 在术后的12个月的随访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钉道感染,2例患者术后1个月时出现轻度螺纹松动,1例患者后期发展为腕管综合征。术后3、6、12个月时的腕关节握力、活动度、Michigan得分持续改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节点:创伤能量、骨折类型、年龄、骨密度、外固定架固定时间与手术后康复效果具有密切关联(P<0.05);术后6个月节点:骨折类型、创伤能量、外固定架固定时间与手术后康复效果具有密切关联(P<0.05);术后12个月节点:年龄、骨密度、骨折类型与手术后康复效果具有密切关联(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严重的骨折类型、高能创伤和较长的外固定架固定时间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3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严重骨折类型、高能量创伤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6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骨密度减少和年龄增加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12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严重的骨折类型、高能创伤和较长的外固定架固定时间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3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影响因素。严重骨折类型、高能量创伤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6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影响因素。骨密度减少和年龄增加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12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影响因素。桡骨远端骨折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克氏针的固定时间长短与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关联不密切。  相似文献   

16.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42例,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加压空心螺纹钉组24例,动力型加压髋螺钉组173例,动力型加压髁螺钉组45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7年,平均37个月.加压空心螺纹钉组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其他手术组(P<0.05),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术前应正确地评估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和分析骨折类型,合理选择内固定方式和正确的康复锻炼计划,合理地制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risk factors and individual dispositions associated wit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hip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PATIENTS AND METHODS: In 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278 patients (mean age: 78.7 +/- 6.2 years) with a hip fracture treated by internal fixation or arthroalloplasty was recorded prospectively concerning preexistent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 Based upo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data were related to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A follow-up during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year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mortality rate and causes of deaths. Polymorbidity within the meaning of 3 preexistent diseases was present in 117 cases; a solitary disease was found in 25 patients. Only 19 patients were without significant risks representing a comorbidity of 93.2%. In 64.4% disease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were detected followed by diabetes mellitus (21.9%) and diseases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20.1%). RESULTS: In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systemic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118 patients indicating a general morbidity of 42.4%. According to the preexistent diseases recorded,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25.5%), obstructive ventilatory diseases (10.1%) and pneumonias (12.2%) were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During hospital stay 21 patients died (mortality: 7.6%). A total of 76 patients died during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year corresponding to a mortality rate of 27.3%.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polymorbidity at 68.4% which differ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morbidity of low-risk patients at 23.6% (p < 0.001).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a combination of polymorbidity and age beyond 78 years as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toward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detail, a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insufficiency, pulmonary disease and disturbance of renal function was found to be a significant disposition. CONCLUSIONS: During the preoperative course high risk patients should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presented above in order to take all measures necessary in critical care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an early operative treatment within a posttraumatic period of 12-24 hours. Concerning the method of fracture stabilization procedures allowing a primary full loading should be favoured with regard to early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手术时间对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探讨亚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0岁以上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X-tile软件证明手术时间影响患者预后的截断值为230 min,相较短手术时间组,长手术时间组的患者总体生存期较差(P=0.043);且肿瘤较大、TNM分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116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重度血压升高7例,严重低血压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5例,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1例,各类心律失常28例。并发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低血糖昏迷1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出血1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37.9%(44/116)、6.0%(7/116)、2.6%(3/116)。结论老年胃癌合并心血管疾病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性,但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老年乳腺癌(年龄≥65岁)围手术期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老年乳腺癌病人100例,观察感染情况,分离培养阳性菌,并观察感染构成比及特点,分析围手术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00例病人中,围手术期感染19例(19.0%),其中切口感染比例最高(9例,47.4%),其次为呼吸道感染(5例,26.3%).共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