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含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V DNA的含量。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DNA阴性组、HBV DNA阳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4+和CD4+/CD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逐渐降低(P<0.01)。HBV DNA阳性组与 HBV DNA阴性组比较,CD4+/CD8+减少(P<0.05)。HBV DNA低拷贝组、HBV DNA高拷贝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4+和CD4+/CD8+明显降低(P<0.01)。 HBV DNA高拷贝组CD8+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HBV DNA高拷贝组的CD4+低于 HBV DNA低拷贝组(P<0.05),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体内 T 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HBV DNA高拷贝可加重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使患者的免疫功能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2种病原学状态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学的变化.方法 对76例HBeAg阳性和95例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BsAg和HBeAg;采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HBV DNA,按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血清HBV DNA水平的分布.结果 76例HBeAg阳性和95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度≥G2者分别为71例(93.42%)和86例(90.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脏炎症程度为G4者,分别为20例(26.32%)和4例(4.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程度上,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炎症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HBeAg阴性(HBV DNA水平≥10(5)copies·mL(-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严重度高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与HBeAg阴性(HBV DNA水平<10(5)copies·mL(-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炎症发生率较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HBeAg阴性(HBV DNA水平)10(5)copies·mL(-1))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纤维化或肝硬变发生率较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HBV DNA水平<10(5)copies·mL(-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特征及病程不同阶段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3例HBV感染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分析其差异及意义并与健康对照组26例相比较。结果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及CD4+T/CD8+T较急性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HBV DNA阳性组、HBeAg阳性组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及CD4+T/CD8+T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HBV感染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HBV感染的慢性化及肝病的临床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何英  张允奇  吴润香  陆学东 《检验医学》2009,24(11):808-8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清中的HBV DNA含量。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而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BV DNA阴性患者只有CD4+/CD8+比值变化显著;HBV DNA阳性患者CD3+、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有显著改变,但高拷贝组和低拷贝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后免疫功能下降与病毒复制有关,HBV复制可进一步加重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实时荧光PCR检测HBV-DN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拷贝组(1.0×105copy/mL)与低拷贝组[(1.0×103)~(1.0×105)copy/mL]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CD3~+%、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gHBV-DNA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比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存在负相关性(r=-0.659,P0.05);HBeAg阳性与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较,lgHBV-DNA、CD3~+%、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与HBV-DNA载量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加重肝脏炎症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的变化,以评估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109例乙型肝炎肝患者作为乙型肝炎组,另选取2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促凝和肝素抗凝外周血,临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免疫指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载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与绝对值。并根据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达水平及HBVDNA载量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以及HB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辅助细胞(CD4+Th细胞)、CD8+杀伤性T细胞(CD8+Tc细胞)、CD19+B细胞绝对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组间CD3-CD16+CD56+自然杀伤性细胞(NK细胞)绝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T、CD4+Th、CD8+Tc及CD19+B细胞绝对值均低于HBeAg阳性患者(P0.05),但CD3-CD16+CD56+NK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患者CD4+Th细胞绝对值低于HBV-DNA阴性患者(P0.01),其余各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量的变化可提示其免疫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铁蛋白、透明质酸酶(HA)和IV型胶原肽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HBeAg阳性组HBV DNA 含量、ALT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P<0.01),而HBeAg阳性组的AST、TBIL、ALB、SF、HA、IV型胶原肽水平与HBeAg阴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HBeAg阳性的患者无明显差异,应定期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治疗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医用臭氧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16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了医用臭氧自血疗法,方法为将一定浓度的臭氧、纯氧及患者自身外周静脉血充分混合后再回输患者体内。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与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同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T淋巴细胞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数增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CD4+细胞增高(P<0.05)、CD8+细胞下降(P<0.05)、CD4+/CD8+比值升高(P<0.05);且ALT、AST、HBeAg及HBV-DNA拷贝数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医用臭氧自血疗法可调节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其抗病毒应答能力,从而提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免疫球蛋白(Ig)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1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慢性非重型乙型肝炎组(69例)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43例),另选取同期该院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对3组Tfh(检测项目为CD4+CXCR5+T淋巴细胞比例)、Ig水平进行比较,同时检测慢性非重型乙型肝炎组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CD4+CXCR5+T淋巴细胞比例,IgA、IgG和IgM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非重型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慢性非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CD4+CXCR5+T淋巴细胞比例,IgA、IgG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慢性非重型乙型肝炎组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ALT、TBIL水平和PT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TP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非重型乙型肝炎组(P0.05)。CD4+CXCR5+T淋巴细胞比例,IgA、IgG和IgM水平与ALT、TBIL、PT、HBV DNA呈正相关。结论检测机体Tfh和Ig水平能够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变化,可为临床诊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模式及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标记定量PCR方法检测,HBV-M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血清HBV DNA定量与HBV-M模式有关,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定量(106.35±1.84)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04.73±1.88)(P<0.01),轻、中度乙肝患者HBV DNA定量(105.58±1.92,106.27±2.05)与重度患者HBV DNA定量(105.73±1.9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的TB il、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BeAg的存在影响HBV DNA的水平变化;肝损害程度与HBV DNA定量无显著关系;同时血清HBV DNA定量与TB il、ALT、AST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对512例不同乙肝病人及202例HBeAg阴性、257例HBeAg阳性慢肝病人进行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慢肝组有315例(68.9%)病毒颗粒浓度高于107,肝硬化组7例(13.2%)病毒颗粒浓度高于107;HBeAg阳性慢肝组245例(95.3%)患者病毒颗粒含量高浓度,HBeAg阴性慢肝组68例(33.7%)患者病毒颗粒含量在105-7copy/mL区段。结果慢肝组与肝硬化组相比,高浓度病毒以慢肝组中最明显,病情发展至肝硬化期病毒含量多数不高;慢肝病人中不同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其病毒含量分布特点不同,与HBeAg阳性慢肝组相比HBeAg阴性组体内病毒复制水平低(p<0.01),传染性较前者弱。最常见前C区突变,导致HBeAg阴性CHB病情加重和病毒复制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亚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亚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3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型和频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CD4 、CD4 /CD8 比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以肝炎肝硬变下降最显著,慢性病毒携带者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HBV DNA病毒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其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水平及与血清HBV-DNA 载量相关性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8 年~ 2019 年西京医院 确诊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 感染患者128 例,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HBV 感染的自然史标准划分 为四组:免疫耐受期27 例,免疫清除期30 例,低复制期48 例和再活动期23 例,采用化学发光法及荧光PCR 定量法 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BsAg 定量值和血清HBV-DNA 载量,分析不同阶段血清HBsAg 水平及与HBV-DNA 载量的相关性。 结果 不同阶段血清HBsAg 水平分别为:免疫耐受期(3.03~5.38) lg IU/ml、免疫清除期(-0.76~5.09) lg IU/ml、低 复制期(-0.88~4.27) lg IU/ml 和再活动期(-1.22~4.61)lg IU/ml,各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0, P <0.001)。 组间比较,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 水平与其他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57 ~ 6.092, 均P<0.01), 免疫清除期 血清HBsAg 水平与低复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0, P =0.010),其余各组间血清HBsAg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慢性HBV 感染自然史血清HBsAg 水平与HBV-DNA 载量总体呈正相关(r =0.517,P <0.001),不同阶段两 者仅在低复制期无相关性(r =0.288,P =0.121),其他各期均呈正相关(r=0.467 ~ 0.672, 均P<0.05)。血清HBsAg/ HBV-DNA 比值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及再活动期的均值分别为0.539,0.502 及0.60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复制期该比值均值为1.066,较其他三期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3 ~ 6247,均P <0.001)。结 论 慢性HBV 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血清HBsAg 呈动态变化,低复制期血清HBsAg 水平与HBV DNA 载量无相关性且 两者比值较其他三期明显升高,这一特征可为临床评估慢性HBV 感染者的自然病程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HBeAg)阴性慢胜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胱抑素 C(Cys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就诊的212例 CHB 患者,根据 HBeAg 特点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选取10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 CysC、ALT 、AST、Cr、BUN、HBV DNA 水平。Pearson 相关分析法判断 HBeAg 阴性 CHB 患者 CysC 与 ALT 、AST、Cr、BUN、HBV DNA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HBeAg 阴性 CHB 患者组的 CysC 水平(1.40±0.36)mg/L 高于对照组(0.93±0.12) mg/L 和 HBeAg 阳性 CHB 患者组(0.96±0.1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阴性 CHB 患者组的 CysC 水平与肾功能的 Cr 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840,P <0.01)。结论CysC 可作为监测 HBeAg 阴性 CHB 患者的早期肾损害的有效指标,对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病毒复制程度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36例乙肝病毒感染者、6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HBVDNA。结果:84例慢性HBV携带者(ASC)、5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显著降低(P〈O.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HBV携带者相比,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o.05)。随着病情发展,从健康对照组、慢性HBV携带者到慢性乙型肝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呈逐渐下降趋势,CD8+T细胞百分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慢性HBV携带者HBVDNA阳性组与HBVDNA阴性组相比,CD3+T淋巴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01),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HBV感染可导致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HBADNA复制增加进一步加重乙肝病毒感染者T细胞亚群的紊乱,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的动态变化可及时提示临床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加强临床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特点和血清HBV-DNA检测的意义。方法:对520例CHB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HBeAg(-)和HBeAg( )CHB患者HBV-DNA定量组内和组间差异。结果:HBeAg(-)CHB 166例,占31.92%;HBeAg( )CHB 354例,占68.08%。HBeAg( )组HBV-DNA总体上高于HBeAg(-)组;不同病程HBeAg(-)CHB比例轻度组为12.8%,中度组为13.2%,重度组为19.2%,重型组为31.4%,肝硬化组为47.5%。结论:目前我国CHB病例以HBeAg( )者占多数,HBeAg( )组HBV-DNA总体上高于HBeAg(-)组,随着病程进展HBeAg(-)CHB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17.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 update for clinician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epatitis B virus (HBV) is a common viral pathogen that causes a substantial health burden worldwide.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in understand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HBV infection.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viral replication and host immune response is pivot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 liver disease. In immunocompetent adults, most HBV infections spontaneously resolve, whereas in most neonates and infants they become chronic. Those with chronic HBV may present in 1 of 4 phases of infection: (1) in a state of immune tolerance, (2) with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3) as an inactiv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arrier, or (4) with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Of these, HBeAg-positive and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may progress to cirrhosis and its long-term sequelae including hepatic decompensation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everal prognostic factors, such as serum HBV DNA concentrations, HBeAg status, serum aminotransferases, and certain HBV genotyp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predict long-term outcome. These data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monitoring all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to identify candidates for and select optimal timing of antiviral treatment, to recognize those at risk of complications, and to implement surveillanc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CD4+CD25+Treg)表达水平的影响,揭示CD4+CD25+Treg在慢乙肝患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6例慢乙肝患者(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36例,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30例)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和治疗12、24、36及48周外周血CD4+CD25+Treg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相应时间点的血清HBVDNA。结果:外周血清CD4+CD25+Treg治疗前为(4.05±2.3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26±1.42)%(P<0.01);治疗后CD4+CD25+Treg为(2.38±1.75)%,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当(P>0.05)。CD4+CD25+Treg水平与病毒定量呈正相关。结论: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后能使病毒载量下降,导致CD4+CD25+Treg下降,使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基于血清HBsAg水平、HBV DNA载量、HBsAg/HBV DNA比值判别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评价Fisher判别函数判别肝组织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效能。方法 472例经肝组织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HBeAg阳性279例,HBeAg阴性193例。血清HBsAg采用Abbott Architect I2000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HBV DNA与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HBsAg/HBV DNA与病理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病理学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sAg与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血清HBV DNA、HBsAg/HBV DNA分别与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P〈0.01)。根据Bayes逐步判别分析,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符合判别不同病理学分级的模型纳入自变量标准的指标分别只有血清HBsAg和HBsAg/HBV DNA,符合判别不同病理学分期的模型纳入自变量标准的指标分别有血清HBsAg、HBV DNA和HBV DNA。判别HBeAg阳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级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G1、G2、G3的一致率分别为5.8%、51.1%、59.1%,判别HBeAg阴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级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G1、G2、G3的一致率分别为95.5%、0.0%、5.7%;判别HBeAg阳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S1、S2、S3、S4的一致率分别为36.4%、34.9%、21.6%、57.9%,判别HBeAg阴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S1、S2、S3、S4的一致率分别为86.7%、29.4%、0.0%、0.0%。结论基于血清HBsAg和基于血清HBsAg、HBV DNA的Fisher判别函数分别对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级G3和分期S4有重要的判别价值;基于HBsAg/HBV DNA比值和基于血清HBV DNA的Fisher判别函数对HBeAg阴性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级G1和分期S1有重要的判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