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肢体外伤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66例肢体外伤骨折手术患者分为PDCA组82例和对照组1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PDCA组根据PDCA循环理论进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组术后12、24、48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24、48 h VAS评分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48 h患肢肿胀情况优于术前(P0.05),PDCA组术后48 h患肢肿胀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理论在肢体外伤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预防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缓解疼痛,减轻肢体肿胀,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冰敷冷疗在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及出血量等方面效果。方法将62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使用冰敷冷疗。于术后12h、24h、36h分别观察并记录切口引流量、患肢疼痛度;观察术后24h、48h、72h患肢肿胀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患肢肿胀度、切口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冰敷冷疗有效减轻患肢肿胀,疼痛程度,减少切口出血量,促进膝关节早日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冷敷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持续冷敷48h,对照组常规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肢肿胀程度和出血量。结果观察组的疼痛程度和患肢肿胀程度比对照组轻(P〈0.01),48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局部冷敷可以有效减轻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防止肢体肿胀,减少术后出血,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手法推拿结合生物冰袋冰敷对全膝置换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外加手法推拿和生物冰袋冰敷护理,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肢体肿胀情况、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更轻、消肿较对照组更快,膝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更好、HS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手法推拿结合生物冰袋冰敷可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患肢肿胀,能有效调动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积极性,在患者术后康复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对膝关节屈曲度数的影响。方法将4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整体护理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 d、第3 d、第7 d的肿胀、疼痛程度、膝关节屈曲度数、HSS评分。结果观察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肿胀、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屈曲度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膝明显肿胀和疼痛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慢于患膝轻度肿胀和疼痛的患者,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应用,能有效减轻术后患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有效促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功能恢复,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有效缓解骨创伤患者术后疼痛强度,提高护士镇痛管理水平。方法对2011年1~5月住院的100例患者的疼痛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影响有效控制疼痛的原因,2011年6月成立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组,构建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模型,依据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的患者疼痛控制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评估100例骨创伤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术后72h内的最严重疼痛强度均在5分以下,术后24h、48h及72h的平均疼痛分别为4.3分、3.0分和2.3分;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总体满意度为90%。结论对骨创伤患者的疼痛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强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陈晓霞  方钦华   《护理与康复》2018,17(6):56-58
目的观察滚动式冰敷压迫疗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术后均予镇痛治疗及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冰敷疗法,观察组采用滚动式冰敷压迫疗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72h静息状态及术后24h、48h、72h活动状态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低于对照组,术后1d、2d、3d、7d膝周肿胀值低于对照组,术后1d、2d、3d、7d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定体系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滚动式冰敷压迫疗法相对于传统冰敷疗法更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患肢肿胀,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在预防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骨性关节炎患者52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根据奇偶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7d患肢屈伸活动疼痛VAS评分,术后2周患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有效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 、7天观察组患者患肢屈伸活动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有效率(73.08 %)低于观察组(92.31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情况比对照组满意(P<0.05),观察组发生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能够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锻炼效果,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和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9.
贺文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13):1732-1735
目的:探讨冷疗加压系统使用时间对行人工全膝关节镜置换术( TKA )患者关节肿胀疼痛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8例行人工全膝关节镜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于术后24 h内进行循环加压冷疗,时间间隔为1次/8 h,30 min/次,并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的48 h内进行循环加压冷疗,时间间隔为1次/8 h,30 min/次,并给予常规护理。分别于术后的12h、24 h、48 h及72h采用视觉模拟评定(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VAS)系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肿胀程度则采用患侧与健侧的大腿周径之差表示,睡眠质量均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24 h及48 h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48 h及72 h的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于术后2 d和3 d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24 h内对患者采取循环间断加压冷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和肿胀程度,改善其睡眠质量,缩短其卧床休息时间,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东哲  琚楠楠 《全科护理》2013,11(2):111-112
[目的]观察冷热疗法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将60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立即应用冷冻压迫疗法对患肢术区加压冷疗72h,术后3d膝关节功能锻炼后应用电磁热疗法照射治疗膝关节;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病人的膝关节疼痛程度、肿胀程度、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下肢末梢循环情况。[结果]干预12h、24h、48h、72h时观察组下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干预12h、24h、48h时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胀及疼痛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冷热疗法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及关节肿胀、促进病人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改善性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护理的改善措施,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通过改进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护理,建立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护理工作指引,观察护理措施改善前组和改善后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措施改善后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护理措施改善前组,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护理改善后组为2.30 d,早于改善前组3.80 d。结论:通过改善后的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护理,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促进患者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基于PDCA管理干预的反思日记教学法对骨科实习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以骨科实习护士为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实施PDCA管理干预前的2019级护生24人作为对照组,另取实施PDCA管理干预后的2020级护生24人作为干预组。分析两组护生书写的各48篇反思日记,比较两组护生反思日记书写优良率,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反思日记教学法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护生反思日记书写优良率为95.83%(46/48)、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283.13±11.48)分,对照组护生反思日记书写优良率为41.67%(20/48)、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257.42±29.32)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组护生对反思日记教学法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PDCA管理干预的反思日记教学法,能有效提高骨科实习护士反思日记书写质量、促进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临床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9例,以接受术前循证护理者为观察组,接受常规术前护理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术前功能训练的依从性、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前功能训练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术前功能训练依从性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实施后护士及患者对术前功能训练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术前功能训练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术前功能训练依从性和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CA在急诊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2013年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中实施PD-CA模式,选取PDCA实施前的100例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PDCA实施后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在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急救物品管理等护理质量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中患者、护士以及医生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将PDCA模式应用于急诊护理质量监控,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为严重膝关节疾病患者解决了极大的痛苦,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临床上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两次手术临床镇痛方案的制定尚缺乏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目的:比较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中初次与二次手术后早期疼痛的差异,为临床镇痛方案提供证据。 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患者初次与二次手术后24,48,72 h的目测类比评分,包括休息位和最大屈曲位;另外还比较了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6个月以内、6-12个月、12个月以上3个时间段二次手术与初次手术后早期疼痛评分差值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二次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24,48 h的休息位和最大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高于初次置换。而术后72 h休息位与最大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则没有明显差异。两次手术时间间隔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第二次全膝关节置换后24 h休息位和最大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高于6-12个月组和12个月以上组;而6-12个月组与12个月以上组的休息位和屈曲位目测类比评分的差值均未见明显差异。提示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后48 h内二次手术的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初次手术,这为适当加强双膝关节置换二次手术后的镇痛方案提供了有效的临床证据;而两次手术的时间间隔长短也可影响二次手术后早期疼痛的改变程度,从术后患者疼痛角度出发,可建议双侧分期置换的间隔时间可以大于6个月,以减少二次手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快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建立围手术期疼痛护理管理体系,制订及实施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流程。结果实施疼痛护理管理后,提高了护士疼痛知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降低了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缩短了首次下地时间和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90°所需时间(P﹤0.01或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实施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能够提升疼痛护理水平、患者的疼痛控制质量及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肛肠外科建立无痛病房的效果。方法:构建肛肠外科无痛病房,包括建立疼痛管理团队并确定职责,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制订镇痛方案等。建立无痛病房前后采用调查问卷对患者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无痛病房建立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2.8±0.8)、48h内疼痛频次(0.9±0.6)、需止疼药物频次(0.5±0.4)、首次排便时疼痛评分(1.8±0.7)、平均住院日(7.9±0.6),均小于建立前(P〈0.01),满意度评分(4.2±0.5)高于建立前(P〈0.01)。护理人员对疼痛评估(1.8±0.4)、疼痛一般知识(8.4±0.9)、药物镇痛知识(17.4±0.8)、疼痛知识的综合应用(3.8±0.5)4个指标得分均高于建立前(P〈0.05)。结论:通过建立无痛病房,实施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护理工作程序,提升了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掌握程度及疼痛管理水平,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提高了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个性化延续护理对创伤性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预后效果及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80例创伤性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个性化延续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及照顾者护理前后对疾病相关护理知识掌握度评分、照顾负担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肢体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及照顾者护理前后对疾病相关护理知识掌握度评分、照顾负担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肢体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及照顾者照顾负担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照顾者对疾病相关护理知识掌握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性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实施个性化延续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照顾者对疾病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度,同时还能减轻其照顾负担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氯诺昔康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氯诺昔康围术期用于中老年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人84例,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行连续股神经阻滞,并单次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术毕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设置背景剂量5 ml/h,单次追加剂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持续至术后48 h。氯诺昔康组术毕及术后每间隔12 h经静脉给予氯诺昔康8 mg(2 ml),对照组对应时间给予生理盐水2 ml,持续至术后72 h。观察并记录术后静息视觉模拟疼痛评分rest(visual analogue scale,RVAS),术后第3、4天功能锻炼时疼痛评分和术后第5天下地活动情况,术后24 h、48 h的罗哌卡因用量及病人自控按压次数,患者镇痛满意度,补充镇痛情况,不良反应和凝血功能等。结果:除术后4 h外,氯诺昔康组所有时间点静息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第3、4天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及术后第五天下地活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氯诺昔康组患者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氯诺昔康组患者住院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发生率为22.8%vs 8.3%),但组间比较总体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氯诺昔康能够改善股神经阻滞的静息镇痛效果,且病人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