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体外血小板品质参数的变化与输血后体内血小板生存力降低有关,最有可能预测血小板体内效能的体外参数已进行了许多研究。作者采用基于核黄素紫外光(UV)方法灭活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和病原体作为模式系统,以探讨体外细胞品质与受试者体内生存力的关联性。材料和方法以标准Trima单采制备血小板制品(n=18),并在50pM浓度核黄素存在下以3种剂量水平(0,7.2或12.4J/m1)UV光照射。  相似文献   

2.
四种血小板制品滤除白细胞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过滤对血小板的影响,遴选适于过滤的血小板制品。方法对机采血小板、手工浓缩血小板和相应的两种冰冻血小板进行过滤,观察血小板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等多项血小板功能指标。结果机采血小板回收率为86.81%,手工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仅为73.08%;两种冰冻血小板制品损失量达60%~70%;过滤后机采血小板达到去白细胞标准,而手工血小板未达到去白细胞标准;过滤对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的功能无明显影响,但手工浓缩血小板功能低于机采血小板。结论冰冻保存的血小板制品不适于去白细胞过滤;手工浓缩血小板制备工艺尚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并研制与之相适应的去白细胞滤器;机采血小板质董拔好.国产滤器可达到去白细胞标准.是当前适于滤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制品。  相似文献   

3.
背景几种减少输注血小板传播病原体的方法正在研究之中。研究设计与方法一种新的除去病原体的技术是以核黄素加上6.2和12.3J/ml的光照(Mirasol PRT)为原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处理后浓缩血小板的功能和生化特性。用Mirasol PRT处理单采浓缩血小板,22℃保存。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的主要糖蛋白(GP1b、GPⅣ和GPⅥb-Ⅲa)、VWF、纤维蛋白原(Fg)、纤维结合蛋白、激活的抗原(P-选择蛋白与LIMP)、细胞调亡标志(锚结合蛋白V和FVa)的变化。用公认的灌注模型评估血小板的粘连与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评价白细胞滤除对机采血小板整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20单位单供者机采血小板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24—96小时后使用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过滤,分别检测机采血小板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浓度、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单位容量、白细胞量、pH值、乳酸脱氢酶(LDH)浓度、K^+浓度、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血小板凝血指数MA值,并计算白细胞去除率和血小板损失率。结果表明:机采血小板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残留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滤前白细胞计数(P〈0.001),白细胞去除率达到了99.97%;血小板损失率为(8.1±4.2)%,明显低于20%的国家标准规定(P〈0.001);与过滤前相比,过滤后MVP、机采血小板保存介质中的LDH浓度、K^+浓度和pH值无明显变化(P〉0.05),过滤后的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出现轻度下降(P〉0.05),但滤盘灌注液内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却明显高于滤前(P〈0.05);过滤后血小板MA值出现轻度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可以有效去除机采血小板中混杂的白细胞及部分活化血小板,使血小板损失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且对于血小板凝血活性没有产生明显影响。过滤后的机采血小板达到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及HLA同种免疫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5.
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和功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和功能特性,为国家制定统一的白膜法血小板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并检测分析各项质量指标,与机采血小板国家标准(GB18469-2001)比对。分别用血小板聚集仪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机采血小板对诱导剂ADP的最大聚集率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结果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质量指标分别为:容积为(270±14)m l,含量为(2.58±0.51)×1011,pH值为7.24±0.09,红细胞混入量为(6.61±0.16)×109,白细胞混入量为(0.011±0.008)×109。两组血小板对ADP的最大聚集率分别为(85.1±9.0)%和(87.9±11.1)%,P>0.05;两组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表达率分别为(12.3±1.7)%和(11.7±2.1)%,P>0.05;PAC-1表达率分别为(9.3±1.7)%和(8.9±1.4)%,P>0.05。结论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指标均达到机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功能活性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台州地区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血液标本培养经BacT/Aler120血培养仪培养,再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对分离所得阳性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真菌药敏用K-B法做药敏。结果 从1275例血培养中分离出病原菌187株,总的阳性率为14.7%,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36.5%,革兰阳性球菌占56.1%,革兰阳性杆菌占2.1%,真菌属占5.3%。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甲型伤寒沙门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到95.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率为70.0%,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的耐药率为70.7%,在所有阳性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达到80.6%,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47.3%、33.3%,革兰阴性杆菌对碳希青霉素类敏感率为92.3%。结论 血培养中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方案探讨冻结速率、退火速率、退火温度和退火持续时间4个预冻条件参数对血小板冻干保存的影响.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的数值恢复率、细胞形态和结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力等指标分别用血细胞计数计、扫描电子显微镜、3色流式细胞仪及对凝血酶的聚集反应进行检测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预冻条件组合方式下,冻干血小板的数值恢复率在(91.3%-53.5)%范围内;实验各组血小板冻干制品的冰晶大小和形状有所不同;冻干再水化血小板的活化标记物PAC-1和CD62p的表达和分布与新鲜血小板较为接近,其中PAC-1表达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0.03%-0.22%),而各组样本CD62p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实验中根据血小板数值恢复率得到预冻条件的最佳理论组合是A2B1C1D3,即将血小板悬液先以20℃/min的速率冻结至-40℃维持2小时。再以1.5℃/min对搁板升温至-30℃后维持0.5小时,最后进入冻干程序直至结束。结论:冻结速率、退火速率、退火温度和退火持续时间对冻千血小板的数值恢复率均有作用,预冻条件参数的不同组合方式影响血小板冻干保存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保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的改变。收集20份机采血小板样品,分别在保存期第1天(0—24小时)、第2天(24—48小时)、第3天(48—72小时)、第4天(72—96小时)和第5天(96—120小时)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以ADP作为诱导剂,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明显,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3%;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持续活化,且聚集功能下降明显,从第4天开始几乎已完全丧失对ADP的致聚反应,提示机采血小板的体外保存损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玉足海参糖胺聚糖(GAG)对血小板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粘附,及血小板粘附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流动小室模型检测GAG对活化血小板与HUVECs粘附反应的干预作用,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获取图像。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药物干预后活化血小板表面粘附分子GPⅡb/Ⅲa、GPⅠb的表达。结果:在高、低切变率作用下,不同浓度组GAG均可以抑制活化血小板与HUVECs的粘附反应,GAG5mg/L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粘附率分别约为凝血酶组的35%和40%(P〈0.001,P〈0.001)。GAG可以显著抑制急性血栓形成小鼠血小板GPⅡb/Ⅲa的表达,虽然随着时间的延长GPⅡb/Ⅲ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但同对照组相比表达量仍低,有显著差异(P〈0.001)。同时GAG可以上调活化血小板GPL的表达,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3倍(P〈0.001)。结论:GAG通过调节血小板粘附分子表达,抑制活化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反应,因而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粘附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相似文献   

11.
核黄素光化学法杀灭血浆中细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核黄素光化学法对血浆中细菌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模拟试验方法,对核黄素与紫外线协同杀灭血浆中细菌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血浆中加入300μmol/L核黄素单独作用,几乎无杀菌作用。单独紫外线照射对血浆中细菌杀灭所需时间较长。在血浆中加入300μmol/L核黄素经辐射强度1 920μW/cm2的紫外光照射10 min,对血浆中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均达100%。结论核黄素与紫外线协同作用对血浆中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许涛  张世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2):2441-2442,2445
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2006~2008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常见细菌的耐药现状。方法对2006~2008年临床科室送检的培养标本,采用MicroScan A/s-4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621份标本共分离出的病原菌占34.93%,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检出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送检标本主要以痰、血液、脓、尿液为主。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5.7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6.55%、26.3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多重耐药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本院分离的细菌耐药水平高且多重耐药,加强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有利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减缓多重耐药菌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监测该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E.Coli)感染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连续观察2008~2011年本院 E.Coli 培养的药敏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及描述性分析。结果4年产 ESBLs E.Coli 检出率均大于50%;产 ESBLs Coli 以咽拭子标本产生率最高。产 ESBLs 菌株耐药性大多高于非产 ESBLs 株(P <0.05),产 ESBLs E.Coli 呈多药耐药现象,但产 ESBLs E.Coli 对一些抗菌药物耐药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结论产 ESBLs E.Coli 耐药情况严重,对已发现的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产 ESBLs E.Coli 应引起关注,可用耐药率逐渐降低的抗菌药物替换治疗耐药率增高的药物,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变化的趋势,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光触媒材料抗菌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对不同光触媒材料抗菌效果进行了检测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结果的影响。结果含量100mg/L的纳米二氧化钛粉剂肉汤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制作用。将含量10g/L的纳米二氧化钛溶液涂布在玻片上,经日光灯照24h,对大肠埃希菌抑菌率为86.06%~97.5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为94.04%~95.81%。污染在纳米二氧化钛粘胶纤维上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经过光照,其菌数下降对数值分别为0.22和0.00;经日光灯照24h,其菌数下降对数值分别为3.32和2.14。将纳米银混溶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IC为60mg/L。污染在载银光触酶粘胶纤维上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经光照,其下降对数值分别为1.07和0.63;经日光灯照24h,其下降对数值分别为1.35和1.46;经紫外光照24h,其下降对数值分别为2.26和2.21。结论纳米二氧化钛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方可显示出抑菌作用;纳米银不经光照具有一定抑菌作用,经光照能增强其抑菌效果,紫外光增效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改良血小板添加液低温液态保存血小板的形态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使用改良的血小板添加液替代70%自体血浆在低温(10℃)液态条件下对血小板的保存效果。采集6名供者单采血小板,每一名供者单采血小板平均分为3组,A组(常规保存组)加入100%血浆、22℃保存:B组(添加液10℃保存组)加入70%PAS—ⅢM/30%血浆、10℃保存;C组(冰冻保存组)加入100%血浆和海藻糖、-85℃保存;另设D组(血浆4℃保存组)加入100%血浆、4℃保存,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照组。A、B组在第1、5、7、9天取样,C组在20天后复苏取样,分别检测CD62p、HSR、PAgT、LDH的变化。血浆常温组、添加液低温组于保存后第3、9天取样扫描电镜观察,血浆低温组于保存后第3天取样观察.冰冻组在20天后复苏取样观察,同时使用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保存期内随保存时间延长,A组和B组CD62p表达增加,HSR和最大聚集率降低;A组的LDH释放、CD62p表达、HSR、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B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LDH释放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多,但CD62p表达较少(P〈0.05)。A、B组血小板形态保持较好,C组血小板形态保持差。结论:改良的PAS—ⅢM保存液能够替代血浆用于血小板的保存,在低温条件下能够很好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保存效果优于血浆常温保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主要病原菌的构成与耐药情况,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ICU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判断按照2005年版CLSI标准。结果临床分离的336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54株,占75.6%,革兰阳性球菌49株,占14.6%,真菌33株,占9.8%。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22.0%,鲍曼不动杆菌14.6%,金葡菌13.1%,肺炎克雷伯菌11.9%,白念珠菌9.8%,大肠埃希菌8.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8.0%。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嚼唑较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两菌产ESBLs株的检出率分别为37.5%与45.0%。金葡菌中MRSA检出率为84.1%(37/44),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我院ICU患者呼吸道标本中不发酵糖革兰阴性菌、MRSA检出率高。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7.
In follow-up to previous studies showing that stimulators of adenylate cyclase inhibit the activation of platelets in platelet concentrates (PC), the posttransfusion recovery and survival of autologous platelets prepared and stor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prostaglandin E1 (PGE1) to platelet-rich plasma at a concentration of 1.3 X 10(-8) M were investigated. Six normal subjects were studied on the two occasions, using PC stored with and without PGE1 and radiolabeling with 51Cr. The mean recovery of platelets prepared with PGE1 (35.2 +/- 8.1%)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 less than 0.013) than that of routinely prepared platelet concentrates (46.3 +/- 9.4%). The mean life-spans of platelets prepared with and without PGE1 were 7.1 +/- 0.4 and 6.2 +/- 1.0 days, respectively (p = NS). Despite its ability to inhibit the activation of platelets during concentration and storage, prostaglandin E1 appears to reduce posttransfusion recovery of platelets significantly in this experimental model and cannot be recommended at this time as an adjunct for PC prepar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痰标本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总结分析本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两年间1 612例痰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结果]从1 612例痰标本中共检出 49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89株占38.0%,前3位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菌277株占55.7%,前3位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真菌感染31株占6.2%.497株细菌中对第三代头孢菌素2种或以上有中介或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108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阳性率为大肠埃希菌40%(6/15)、肺炎克雷伯菌48.8%(21/43)、阴沟肠杆菌61.1%(11/18)、铜绿假单胞菌46.8% (15/32);产AmpC酶的阳性率为大肠埃希氏菌20%(3/15)、肺炎克雷伯菌9.3%(4/43)、阴沟肠杆菌33.3%(7/18)、铜绿假单胞菌6.3%(2/32).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未检出ESBLs、AmpC酶.[结论]肺部感染常见病原菌发生变化,产ESBLs酶和AmpC酶阳性株发现率越来越高.临床应重视并开展ESBLs、AmpC的检测和耐药率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0年楚雄州中医院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ATB药敏板条及纸片扩散法对楚雄州中医院2010年临床分离菌946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946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8.5%,革兰阳性菌占31.5%。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48.0%(331/648)、克雷伯菌属13.4%(87/648)和肠杆菌属细菌11.0%(71/648);革兰阳性菌中粪肠球菌24.5%(73/298)、金黄色葡萄球菌20.8%(62/298)和屎肠球菌18.5%(55/59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细菌检出13.8%(8/58)和1.4%(1/71)的泛耐药菌株,未检出泛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阴性葡萄球菌的16.1%(10/62)和83.3%(40/48)。结论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楚雄州中医院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连续分离到3507株非重复细菌,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11年标准判读药敏结果, 采用WHONET 5.4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  3507株非重复细菌中, 革兰阴性菌占74.7%, 革兰阳性菌占25.3%。10种最常见的细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8.1%)、铜绿假单胞菌(12.8%)、金黄色葡萄球菌(10.0%)、大肠埃希菌(7.8%)、肺炎克雷伯菌(7.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2%)、屎肠球菌(4.4%)、阴沟肠杆菌(2.3%)、粪肠球菌(2.3%)。4年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RCNS)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4.9%(262/350)和83.4%(206/247), MRSA中有82.6%的菌株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 MRCNS中有79.6%的菌株对利福平敏感。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18.2%)、呋喃妥因(5.6%)和磷霉素(2.7%)的耐药率较低, 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分别为9.5%和7.5%, 粪肠球菌对二者的耐药率分别为1.3%和1.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60.2%(165/274)和46.8%(126/269)。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株(除外米诺环素)的总检出率为60.4%(596/987), 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株的总检出率为5.6%(25/45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2.8%和83.8%, 对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58.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 为16.8%, 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2.6%和35.3%。  结论  在重症监护病房,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仍保持高活性,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呈增长趋势, 特别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