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在合并感染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合并感染的T2DM患者,CSII组和MDI组各32例,均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单位体重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治疗日平均费用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血糖治疗平均日费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位体重胰岛素用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诺和锐+甘精胰岛素多点注射在2型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治疗有着与胰岛素泵相似的治疗优点,且费用较低,使用方便,可作为胰岛素泵替代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DMD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用STZ制成DM大鼠模型。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对照组(DC)、胰岛素治疗组(DR)、二甲双胍治疗组(DT)。成模后第4天各组大鼠分别采用不同药物治疗,12周后测血糖、血脂、肾功能、果糖胺、血浆C肽、血浆胰岛素,并取左室心肌组织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与NC组比较,DT组血糖、血脂明显下降(P〈0.05),肾功能无异常;DT组与DR组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均较NC组高;DT组、DC组、DR组之间心重/体重比较无差异;DT组C肽水平与DC组比较无差异(P〉0.05),血浆胰岛素水平与NC组比较无差异(P〉0.05)。二甲双胍治疗可显著减轻DM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结论二甲双胍对DM大鼠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II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胰岛素治疗的疗效。方法共收治II型糖尿病患者9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平分两组(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两组均将二甲双胍作为基本治疗药物,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胰岛素,而对照组加用磺脲类药物。结果在空腹血糖( FPG)与餐后2 h血糖(P2hPG)比较中,研究组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在糖化血红蛋白(GHb)比较中,研究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08%,低于对照组16.67%(P<0.05)。结论 II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胰岛素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取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二甲双胍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门冬胰岛素30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饭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记录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采取上述方案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饭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上述三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观察组50例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效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采取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方案进行治疗,显效效果显著、安全,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血管功能,这对提升患者预后,保证治疗效果有着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空腹血糖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8-01~2010-01收治的T2DM患者54例按空腹血糖浓度分为1组28例(FPG〈10.0mmol/L)、2组12例(10.0mmol/L≤FPG〈13.0mmol/L),3组14例(FPG≥13.0mmol/L)。结果:FINS、2h-INS均为1组〉2组〉3组。其中FINS除1组与2组差异有显著性外(P〈0.01),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h-INS3组组差异显著(P〈0.01)。HBCI在T2DM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空腹血糖浓度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和释放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不同空腹血糖浓度的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随空腹血糖升高而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宣传教育的基础上,于每天三餐后给予二甲双胍0.5g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三餐时给予米格列醇50mg,并与主食第1口一起嚼服。两组均每天3次口服药物,连续12周为1个疗程,尔后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FPG、2hPG、HbA1c等指标数值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0%,观察组为96.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单独治疗,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次胰岛素注射法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前后FPG、2hPG血糖指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分别为30.0%,64.0%;而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7.1±1.4)天,(3.3±0.5)天;治疗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及血糖达标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前FPG、2hPG等血糖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等血糖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血糖控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二甲双胍对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岁)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前后血脂谱的变化。方法:对1996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并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2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血脂谱和体重变化等。结果:二甲双胍可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体重(P〈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肥胖组在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后,TC、LDL-C的降低幅度与非肥胖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但TG的降低较为明显(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全面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9.
陈攀  黄涛 《西南军医》2009,11(3):393-395
目的比较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在开始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治疗组和诺和灵30R治疗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方案,为期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诺和锐30治疗组三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P〈0.05);两组HbA1c、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患者采用诺和锐30治疗时,对餐后血糖控制更为满意,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少。  相似文献   

10.
二甲双胍和蕲蛇酶联合治疗无症状期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凯霞  朱兆恩  高华 《人民军医》2003,46(8):443-444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和蕲蛇酶联合用药对 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 2型糖尿病 10 8例 ,随机分为单纯口服二甲双胍与二甲双胍和蕲蛇酶联合用药组 ,两组均治疗 2 0天后 ,比较馒头餐糖耐量试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二甲双胍和蕲蛇酶联合用药在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C肽值比空腹C肽值高出的倍数、胰岛素敏感指数、末梢血糖化血红蛋白、OGTT血糖、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等值较单纯口服二甲双胍下降明显 (P <0 0 1)。结论 :联合用药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血压、胆固醇的作用优于单纯服用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糖尿病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A组加厄贝沙坦片;治疗B组加厄贝沙坦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疗程3个月.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 MG)等.结果 治疗3个月后,各组FPG、2 hPG、HbA1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A组、治疗B组U-mAlb、U-β2MG、Scr、TC、TG较治疗前下降,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比较,治疗B组U-mAlb、U-β2MG、Scr、TC、TG较对照组、治疗A组下降,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糖尿病肾病采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明显减少U-mAlb、U-β2MG,保护肾脏、减缓糖尿病肾病进程,同时对脂代谢紊乱也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协同干预模式对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协同干预模式.结果 干预前两组依从性、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协同干预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那格列奈与阿卡波糖在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及依存性。方法 50例初发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两组,进行为期12周临床观察,分别比较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12周相比,两组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12周相比,餐后2h血糖(2hFPG)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周后相比,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那格列奈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阿卡波糖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那格列奈(120mg,3次/日)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肯定,与阿卡波糖(50mg,3~4次/日)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2hFPG)、HbA1c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少,依存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宁市部分门诊患者就诊时血糖状况,分析其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GHb A1c)间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013年6月30日同时化验FPG和GHb A1c的门诊患者1 541例,按就诊疾病及人群不同进行分类统计FPG和GHb A1c值,并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患者FPG均值(8.7±4.5)mmol/L,≥7.0mmol/L占51.5%(794/1 541);GHb A1c均值(7.4±3.4)%,≥6.5%占45.6%(702/1 541)。糖尿病(DM)患者FPG和GHb A1c均值分别为(10.9±4.7)mmol/L、(9.2±3.4)%,非DM患者(6.2±2.5)mmol/L、(5.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M患者FPG≥7.0mmol/L和GHb A1c≥6.5%分别为79.3%(635/801)和70.3%(563/801),非DM患者为21.2%(159/740)和18.8%(139/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PG对GHb A1c总体相关系数(r)=0.64(P〈0.01),DM患者r=0.49(P〈0.01),非DM患者r=0.53(P〈0.01),体检人员r=0.83(P〈0.01)。结论:西宁市部分就诊人员血糖状况堪忧,以DM患者为甚;FPG和GHb A1c相关性在器质性疾病患者中不明显,而与体检人员中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兔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兔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变化,探讨变化机理。方法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标准NAFLD模型组(A组)、半量NAFLD模型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A组给予高脂饲料160g/(兔·d),B组给予高脂饲料80g/(兔·d)+普通饲料80g/(兔·d),C组给予普通饲料160g/(兔·d)。饲养周期13W。实验前后采集血浆标本,常规检测实验前后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糖(Bs)水平;肝脏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1)Ins:C组饲养前后无差异;B组饲养后Ins升高(P〈0.05);A组饲养后Ins水平升高(P〈0.01),且高于B组(P〈0.05)。(2)BS:饲养后A组、B组血糖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A组高于B组(P〈0.05)。(3)TC、TG:饲养后A组、B组与饲养前比较升高(P〈0.05或P〈0.01),且A组高于B组(P〈0.05)。(4)肝脏病理学:A组重度NAFLD,B组轻度~中度NAFLD,C组正常肝脏组织。结论高脂血症致NAFLD兔Ins水平升高,且与NAFLD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CSII强化治疗后的2型精尿病患者改用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的疗效及剂量比较。方法120例经CSII强化治疗达标(FBG〈7mmol/L,2hBG〈1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诺和锐30组(60例),B组:诺和灵30R组【对照组,60例)。观察患者日胰岛素总量、血糖控制情况、体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FBG、PBG2h均调整至正常范围,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出现皮疹、发热、瘙痒、肝功损害情况。但A组24小时血糖控制更稳定,日胰岛素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和其他不良事件: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少于诺和灵30R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什记录。结论诺和锐30较诺和灵30R能更有效怏速降低血糖,有良好的安全件及依从性。且诺和锐30组剂量明显少于诺和灵30R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 将124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降糖、饮食控制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片20 mg/d,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片20 mg/d和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及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FBG、HbA1c、TC、TG、LDL-C和UAE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C、TG、LDL-C及UAER的下降幅度更加显著(P<0.05).结论 与单用贝那普利相比,瑞舒伐他汀钙联合贝那普利能更好地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雪胆素片与盐酸依匹斯汀胶囊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已确诊为慢性荨麻疹的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A组)48例,采用雪胆素片加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组(B组)33例;雪胆素片治疗组(C组)34例。比较各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A、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75.6%和64.7%,以A组最高,三组比较,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χ2=9.078 56,P<0.01)。A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与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2,P<0.05;χ2=9.21,P<0.01)。B组与C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98,P>0.05)。此外,三组中均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但未影响治疗。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雪胆素片与盐酸依匹斯汀胶囊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较好,优于每种药物单独应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程度、HbA1c、降糖措施及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方面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服用依帕司他(50mg,3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3次/日),3个月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MCV及SCV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MCV及SCV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CV及SC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提高疗效,尤其在改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意义显著,联合用药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