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大地震灾害期间医院血液需求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5.12"特大震灾期间医院救治地震伤员用血和灾区血液需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08年5月12日16:28时至6月1日00:00时救治地震伤员期间,成都地区医院所需全血等6种血液制剂的血型和数量与上年同期比较,并对重灾区绵阳、德阳和广元市3地医院同期救治地震伤员用血需求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SPSS13.0和EXCEL 2003软件分析数据并作图。结果成都地区医院在救治地震伤员期间,全血、红细胞悬液和血浆需求量分别为2110、12761和15119U,较上年同期1240、8810、7096U分别增加70.2%、44.9%和113.1%,Rh阴性血和冷沉淀更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06.9%、385.8%,血小板则比上年同期减少5.3%;B型全血、红细胞悬液和血浆需求量血型构成比分别是17.6%、22.7%和25.3%,O型3种血液需求量血型构成比分别是49.9%、35.6%和38.8%,A型和AB型3种血液需求量血型构成比变化不明显。灾区医院救治伤员全血、红细胞悬液和血浆需求量由灾初短暂急剧增加,到中、后期明显减少,分别减少到灾初需求总量28.8%(86单位)、13.0%(329U)和55.1%(370U)。结论特大震灾发生后,医院血液需求的种类及数量需求都快速增加,尤其以Rh阴性血液和冷沉淀需求量增加更为显著,救治伤员期间血小板需求量变化不明显,且灾区医院血液需求量的明显变化直接与医院毁损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近年来临床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血及完善血液预警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宁波地区5家综合性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患者输血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 793例患者接受120 129袋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及冷沉淀成分输血,103例患者发生126人次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性输血反应(50.8%)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36.50%)发生率最高。4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冷沉淀最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对改善临床输血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597份临床输血病历用血合理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目的了解深圳市临床用血现状,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方法查阅2家三甲医院和1家二级医院2006年全年住院病人的输血病历,分析临床输血的合理性、各临床科室用血特点、"少量血"和"搭配血"输注状况。结果成分血中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66.44%、24.65%、97.97%和61.29%;各大科室中内科系统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达到91.54%、51.85%、98.86%和100%;外科系统各成分输注合理性分别为50.22%、19.86%、89.58%和42.86%;不合理的"少量血"和"搭配血"比例分别达到47.05%和51.17%。结论内科系统对除血浆外的血液成分输注适应证掌握较好,而外科系统对输血指征的掌握欠佳。对血浆输注的随意性和习惯输注"搭配血"的现象说明临床医生合理用血的观念不强以及输注全血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临床输血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输注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我院从1993年1月正式开展成分输血,制备和输注的血液成分有浓缩血小板悬液(PC)、浓缩白细胞悬液(BC)、压积红细胞悬液(RCC)、洗涤红细胞悬液(WRC)、代血浆血(BSP)、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共7种,现将我院成分输血的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统计资料:本院普通病房、老干部病房、第二住院部的住院病人以及门诊病人1993年~1994年两年全部用血数据。 1.2 统计方法:每月月底统计全月采血总量,  相似文献   

5.
张正芳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1):1187-1189
目的 调查医院临床用血现状,分析临床输血合理性,进一步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技术水平.方法 对我院2011年1647份输血病历逐一分类,按照相关标准对输血合理性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 我院2011年度共输用各类成分血6675 U,合理用血占输血病例的85.77%;各类血液以血浆输用合理性最低,仅为70.48%;临床各大科室中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合理性输注比率分别达到92.14%、74.00%、100%,手术科室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的合理性输注比率分别为80.12%、68.14%、100%.结论 非手术科室对除血浆外的血液成分输注适应征掌握较好,而手术科室欠佳.且输用血浆的不合理性尤为突出,提示应加强对临床医生输血指征和风险意识的培训,真正做到科学、合理、有效输血,以有效节约血液资源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李伟超 《临床医学》2020,40(8):67-68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临床用血的实际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用血规范,加强临床用血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江门市综合性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0 000例输血病例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的整合分析。观察、记录入选病例临床用血的输注总量、科室分布情况、合理输血病例数、不合理输血病例数、合理输血占比等基本资料。观察、对比不同血制品(血小板,悬浮红细胞,冷沉淀,血浆)的输血例数、输注量、合理输血病例数、不合理输血病例数以及合理输血占比。观察、对比不同科室(内科、外科、儿科、产科、肿瘤科及其他科室)的输血例数、输注量、合理输血病例数、不合理输血病例数以及合理输血占比。对不同血制品(血小板,悬浮红细胞,冷沉淀,血浆)的不合理使用原因(无指征输血、输血剂量不足或过量输血、指征过宽或搭配血)展开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选取10 000例输血病例作为研究样本,输注总量为28 710单位;不同血制品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制品的合理输血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血小板(90. 65%)、红细胞悬液(79. 02%)、血浆(55. 97%)、冷沉淀(42. 02%);不同科室的临床用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科室的合理输血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内科(76. 98%)、肿瘤科(75. 28%)、外科(71. 98%)、产科(66. 99%)、儿科(53. 90%)、其他科室(29. 91%);血浆、血小板等血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原因主要为无指征输血,而红细胞悬液的不合理使用原因包含无指征输血及指征过宽。结论 临床科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用血不合理现象,因此应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确保合理用血、科学用血、节约用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德阳地区地震伤员的输血特点及规律,更好地指导突发事件时的临床用血和储血备血。方法用Excel分析德阳地区5月12日至6月11日320例输血伤员的临床资料和输血记录。结果320例输血地震伤员中男149例,女171例。血液总用量1 442 U,A型占34.5%,B型占16.6%,O型占38.9%,AB型占10.0%。全血64 U,悬液1 000 U,血浆378 U,成分输血率为95.6%。输血患者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大于60岁者95例,用血量为427 U,占29.6%。输血高峰集中在5月13日。以红细胞悬液和血浆用量最大。骨折、外伤用血最多。结论地震等大型灾难时,采供血机构要掌握各地血型分布的不同特点及一线医院和后方医院伤员情况和用血情况的差异,分清各个时期用血量的变化,合理储备充足的血液制品。既要保证用量又要避免浪费。临床医生应针对各种不同疾病科学、合理、有效地用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救治汶川大地震伤员的输血疗效。方法观察41名地震伤员的输血治疗情况,检测伤员输血前后的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41名地震伤员输全血和/或红细胞悬液400—6400ml,平均输血量1233ml,血浆200—9600ml,平均输血浆1550ml。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血前后伤员RBC、Hct明显升高,电解质无明显变化,血钾水平稍有下降(4.64±0.67)mmol/L vs 4.06±0.30mmol/L,P>0.05)。结论输血治疗是地震伤员的重要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9.
福州地区临床输血现状调查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合理性情况。方法选择10所用血量较大的医院,每所医院调阅55—80份有输血治疗的病历(共741份),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和"内科输血指南"对病历的输血合理性进行评估,并汇总分析。结果741份病历中,"合理用血"占43.9%,"部分合理"占40.0%,"不合理"占16.1%。手术科室"部分合理"和"不合理"用血比例(67.5%)显著高于非手术科室(29.9%)(P<0.01)。不同血液成分"不合理"输血的比例为:血浆82.3%、冷沉淀66.7%、红细胞38.2%、血小板27.7%。结论不合理输血现象在所调查的医院和科室中普遍存在,以手术科室尤为突出;血液成分不合理输注现象以血浆最为突出。不合理输注的类型主要有血浆与红细胞搭配输注、输注血浆补充白蛋白以及红细胞输血没有严格根据适应证和输注剂量过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用血现状,以提高临床成分输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方法对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2014年临床用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血总量逐年增加,全血用量逐年减少,临床成分输血比例达到97.15%以上。红细胞和血浆输注成为成分血输注的主体,血小板次之,冷沉淀最少,手术平均用血量总体逐渐减少。结论成分输血在该院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但血浆的输注还需进一步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安徽省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2011年内科临床用血情况分析,评价本省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内科临床用血合理性.方法 对全省29家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2011年内科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每家医院抽取约15份内科输血病历,每次输血根据用血合理情况给予0~10分赋值,分析临床用血的合理程度以及各临床科室、各血液品种的使用特点.结果 安徽省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内科血液制品合理输注比例为55.76%,其中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全血和冷沉淀的比例分别为78.72%、14.73%、76.55%、62.50%和69.23%;443份病历总体合理的有198份,合理输注比例为44.70%,其中肾内科合理输注比例最高,为53.01%,肿瘤科最低,为26.98%;“搭配血”比例为12.64%,其中肿瘤科最高,为22.22%,肾内科最低,为3.61%.结论 安徽省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内科系统对除血浆外的血液成分输注适应证掌握较好,对血浆输注的随意性以及习惯性输注“搭配血”的现象,说明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血浆的观念不强以及输注全血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一年来解放军105医院临床用血状况,分析不合理用血的原因,提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策略。方法采用输血管理软件统计该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有关科室用血情况,查阅统计时间段内各科输血病历,依据临床输血合理性调查标准,对输血状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分析改进效果。结果 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该院2 626份输血病历记录总用血量为15 358U,红细胞用量占比43.2%,血浆用量占比38.7%,血小板用量占比16.0%,冷沉淀输血量占比为2.1%。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该院临床用血合理输注率为红细胞83.7%、血浆83.5%、血小板96.2%、冷沉淀94.6%,其中外科红细胞不合理输注率20.9%,感染科血浆不合理输注率26.0%。2014年4~10月该院临床用血合理输注率为红细胞90.4%、血浆90.1%、血小板96.5%、冷沉淀100.0%,其中外科红细胞不合理输注率10.9%,内科血浆不合理输注率11.0%。结论临床科室不合理用血问题突出,经过增加医学培训、加强临床沟通及完善临床用血管理,该院临床用血不合理输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临床成分用血现状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 对2004~2010年该院治疗患者总数、手术总数、临床用血总量和各种血液制品用量占本年度用血总量比例进行统计.同时对2008~2010年用血量较大的科室各种成分血输血率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间该院门诊患者数、住院患者数和手术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用血总量和红细胞使用量无明显变化,全血使用量逐年减少,血小板和冷沉淀使用量逐年上升,成分输血率均达99%以上,但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2004~2007年间血浆为临床输血主要成分,2008~2010年红细胞为临床输血的主要成分,血浆用量逐年递减,血小板和冷沉淀用量逐年增多.结论 该院成分输血逐步向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成分输血结构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14年济源市各级医院手术与非手术用血情况,旨在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方法医院包括三级1家、二级8家、一级15家。对各级医院住院人数、手术人数、手术用血量及总用血量,手术与非手术输注各血液成分情况,三级医院(手术、其他非手术)各成分用血量进行统计。结果全市手术用血占总用血量55.8%,血浆、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输注率分别为49.1%、46.3%、3.1%和1.5%。三级医院临床用血占全市总量的57.7%,其中手术、急诊、ICU及非手术用血各占52.3%、4.5%、16.8%和27.4%。二级、一级医院用血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0.3%、1.9%。结论各级医院手术血小板输注量偏低,二级及以下医院手术血浆用量较多,说明临床医生对血液品种及特性不够了解;应加强管理指导,确保临床输血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大量输血现状,进一步提高临床科学、合理和安全用血水平。方法调阅2016年大量输血病历,按照相关标准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全年有大量输血病例72例,其中72例输注红细胞悬液,总输注量995.5 U,平均13.8 U/例;69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总输注量100 670 mL,平均1 398.2 mL/例;43例输注冷沉淀,总输注量713.4 U,平均9.9 U/例;26例输注单采血小板,总输注量41治疗量,平均0.6治疗量/例。大量输血病例分布于12个科室,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心血管外科占45.83%、肝胆外科占12.5%、胃肠外科占8.34%。按疾病分类,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肿瘤、主动脉夹层、肝脾破裂、消化道出血等。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数占总数的65.28%,贫血者占总数的37.5%。发生死亡19例,死亡率为26.4%,死亡数较高的病例主要以心血管外科、肝胆外科为主。结论大量输血时各成分的合理搭配使用存在较大的问题,大部分科室成分血合理输注指证与时机掌握的普遍不好,存在大量输血时冷沉淀和血小板使用不及时、使用量不够、"搭配血"中血小板和冷沉淀适应症合理性输注比率低;存在经验性、习惯性用血;围术期术前贫血及凝血功能异常未得到及时的纠正。  相似文献   

16.
2065例地震创伤患者用血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震创伤患者输血治疗的特点及规律,为大型自然灾害所致的群体性创伤患者的输血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救治的2 065例512地震创伤患者(排除烧伤患者)不同时段、不同创伤部位用血量。结果230例地震创伤患者输血总量为4 248 U,血液品种包括红细胞制品、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冷沉淀,红细胞用量高峰出现最早(5月14日),FFP用量最大;挤压综合征组用血量占地震创伤患者用血总量的65.1%(2 766/4 248),与其他创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震等大型灾难救治早期抢救急性失血性贫血创伤患者以大量红细胞制品输注为主,FFP、血小板及冷沉淀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对挤压综合征患者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成分输血治疗对降低地震灾害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208例临床输血合理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临床用血现状,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方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依据,对我院2007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住院患者输血病历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成分血中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75.5%、33.8%、100%和100%;内科系统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达到91.1%、49.9% 和100%;外科系统各成分输注合理性分别为49.4%、20.1%和100%;不合理的"少量血"和"搭配血"比例分别达到32.4%和33.2%.结论 内科系统对除血浆外的血液成分输注适应证掌握较好,而外科系统对输血指征的掌握欠佳.对血浆输注的随意性和习惯输注"搭配血"的现象说明临床医生合理用血的观念不强以及输注全血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输血科优化重症外科监护室对术后患者用血结构的实践。方法以重症外科监护室为试点,细化各血液成分的发放标准,以专人发血加强发血审核,每月抽查合理用血病历,对临床合理用血进行监管和指导,分析2015和2016年数据,比较加强监管前后用血结构的变化。结果与2015年比较,2016年重症外科监护室患者输血比例下降3.92%(P0.01),用血总量、血浆用量占全院用量的比例分别下降1.9%(P0.01)和4.8%(P0.01);红细胞和冷沉淀用量占全院用量的比例分别上升1.3%(P0.01),2.4%(P0.01);用血结构分析可见,普通冰冻血浆用量占该科室用血总量的比例下降21.6%(P0.01),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红细胞用量占该科室用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上升4.9%(P0.01)、8.7%(P0.01)和7.8%(P0.01)。结论输血科对临床用血监管和指导是行之有效的,可优化临床用血结构,提高血液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观澜人民医院各科不合理用血情况,促进各科合理用血。方法随机抽样近年来各科输血病历资料,经医院输血管委会专家组根据该院规范评定是否合理。结果红细胞不合理使用率为37.4%,血浆不合理使用率为49.9%,血小板不合理使用率为25.2%,冷沉淀不合理使用率为28.9%。结论妇产科对红细胞输血适应证把握较好,对输用血浆与冷沉淀控制较严,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部分外科对红细胞输注指征要求过宽,ICU、普外、内科对血浆存在滥用现象,总之全院对合理输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2014年本院临床用血现状,分析临床输血适应证符合率及用血分布情况,进一步提高本院临床输血的技术水平。方法查阅715份输血病历,按照相关标准对输血适应证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输用各类成分血2 243.35 U,适应证符合率为95.9%(686/715),其中手术科室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适应证符合率分别为91.7%(210/229)、57.9%(11/19)、90.9%(10/11)、100%(6/6),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适应证符合率分别为94.3%(345/366)、100%(45/45)、100%(30/30)、100%(9/9);新生儿科用血人数占总输血人数的53.4%(382/715)。结论本院非手术科室对成分血的输注指征掌握的较好,手术科室欠佳,其中手术科室输用血浆的适应证符合率最低,有待进一步加强血浆的使用管理;新生儿人均用血量不多,但是本院主要的输血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