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MC)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PMC的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 PMC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打击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结论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起PMC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现象时,结合结肠镜的特征表现首先应考虑有无PMC.及早停用抗生素,使用足量和足疗程的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是治疗PM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伪膜性肠炎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的观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减少误诊,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伪膜性肠炎患者46例临床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抗生素应用情况、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结果:46例伪膜性肠炎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7岁,29例有基础疾病,而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年龄偏大,65岁以上者占48%,住院前均有长期、大量、反复应用抗生素以及清洁手术患者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因素,在使用抗生素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并伴有其他临床症状.结论: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引发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伪膜性肠炎治疗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伪膜性肠炎病例患者的用药及临床情况。结果:患者年龄越轻,合用的抗生素越少,使用口服的给药途径,合并的疾病越轻,治疗伪膜性肠炎所需的药物越单一,治愈时间越短,愈后越好。抗生素种类与克林霉素和第三代头孢最为密切。结论:在临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防止伪膜性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52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使用抗生素的非伪膜性肠炎患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化疗、基础疾病、禁食、使用抗生素、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泻药、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的差异,对各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检验分析示,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在化疗、基础疾病、禁食、住院天数≥10d、使用抗生素≥10d、使用抗生素种类≥2种、使用PPI、年龄这9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使用抗生素≥10d、使用抗生素种类≥2种、使用PPI、基础疾病P〈0.05,与伪膜性肠炎相关。结论伪膜性肠炎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监测,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和PPI药物。  相似文献   

5.
郭威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397-399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及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住院确诊的5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非伪膜性肠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自行设计调查表,从年龄、性别、慢性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剂、住院天数、肠道手术史、非肠道手术史、肠内营养、清洁灌肠、泻药、抗生素种类、抗生素应用时间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单变量分析(χ2检验)进行对比,筛选出伪膜性肠炎有关因素,多变量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年龄、应用免疫抑制剂、住院天数、肠道手术史、应用肠内营养、应用清洁灌肠、应用泻药、应用抗生素种类≥3以及抗生素应用时间≥10 d这9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应用免疫抑制剂、住院天数、应用清洁灌肠及泻药、应用抗生素种类≥3以及抗生素应用时间≥10 d这7个因素是危险因素,与伪膜性肠炎密切相关。结论伪膜性肠炎与多种因素有关,建议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监测、注意早期肠内营养,减少伪膜性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重症伪膜性肠炎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伪膜性肠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重症伪膜性肠炎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老年,在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出现重症伪膜性肠炎,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起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原因,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其主要致病菌,为有效控制伪膜性肠炎的发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贺虹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45-145
目的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及人口的老龄化,伪膜性肠炎患者越来越多,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方法静脉应用克林霉素。结果导致伪膜性肠炎1例。结论高龄及外伤、手术等应激后应用抗生素易引起伪膜性肠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seudrmembranous colitis,PMC)的临床及内镜下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内科诊治的17例PM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MC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17例病人中,14例系老年重症患者。全部患者均在使用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血便等症状。均接受结肠镜检查,提示为PMC。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PMC快速而可靠的方法。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或重病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时,首先要考虑有无PMC。应尽快行内镜检查,一旦确诊要及早停用抗生素,使用足量、足疗程的甲硝唑、万古霉素和相应的微生态制剂是治疗PM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MC)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及分析我院2000年至2007年74例使用抗生素引起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伪膜性肠炎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术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绝大部分患者有在使用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等表现,少部分在使用大量激素后出现腹泻、腹痛等表现,其发生与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关系最为密切,74例伪膜性肠炎患者中51例使用过质子泵抑制剂(PPI),23例未使用过PPI,使用PPI患者伪膜性肠炎的发生率(8.7%)与未使用PPI患者伪膜性肠炎的发生率(4.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C多发生于抗生素应用之后,老年人、多种疾病联合、胃肠疾病或手术干预等是发生PMC的主要危险因素.质子泵抑制剂因为其强力的抑酸作用,可能是致伪膜性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老年伪膜性肠炎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近10年来收治老年伪膜性肠炎患者8例,经治疗均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9岁。基础疾病:恶性肿瘤5例,脑出血1例,开放性骨折1例,尿毒症1例。8例患者都接受过抗生素治疗,其中6例为...  相似文献   

11.
周福润  黄留业   《中国医学工程》2011,(8):116-116,118
目的通过对26例伪膜性肠炎的临床分析,探讨其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6例伪膜性肠炎的临床资料及抗生素应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发生,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均行结肠镜检查,提示伪膜性肠炎。结论伪膜性肠炎多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发病,年龄大、病情重及外科手术患者为高危人群。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可明确诊断,甲硝唑及万古霉素是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伪膜性肠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临床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总结临床经验,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23例伪膜性肠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表现为腹泻,且腹泻前均有使用抗生素史。18例患者接受内镜检查,15例可见粘膜表面附以多发的黄白色隆起假膜。14例(60.7%)患者年龄≥65岁,17例(73.9%)诊断伪膜性肠炎前住院天数≥10天,12例(39.1%)有腹部大手术史。较长时间质子泵抑制使用,入ICU,机械通气,肠内营养及免疫抑制的使用可在本组患者中观察到。全部病例确诊后,均停用原用的抗生素。应用甲硝唑辅以活菌制剂后症状消失。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大便性状,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及加强其防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伪膜性肠炎几乎全部与使用抗生素有关( 1) 。该病起病急 ,因其有发热 ,腹痛腹泻 ,大便化验异常 ,临床极易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如不及时诊治 ,可产生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我院 1997~ 1999年收治急性腹泻 6 0 0名 ,其中检出伪膜性肠炎 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伪膜性肠炎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18~ 6 6岁 ,6例均因发热、腹痛及腹泻 ,大便化验异常 ,在当地诊为痢疾使用抗生素无效而转入我院。其中 4例因腹部手术 (胃癌术后 2例 ,阑尾周围脓肿、胆囊炎各 1例 ) ,2例因上呼吸道感染于入院前半月或一周使用过抗生素。诱发的抗生素 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临床对伪膜性肠炎(PM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P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MC多发于年龄较大、有慢性疾病或有大手术、肿瘤等患者应用抗生素期间,全部患者均存在腹泻、腹痛等症状,均结肠镜检查发现伪膜。全部患者经对症治疗后一般3 d内好转,所有患者1周内腹泻、腹痛消失。其中8例复查结肠镜伪膜消失,其余患者未复查。无短期死亡病例。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PMC的快捷可靠地方法。对老年慢性病、大手术、肿瘤等患者抗生素应用期间产生的腹泻、腹痛需警惕PMC的可能。甲硝唑、万古霉素及微生态制剂是PMC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假膜性肠炎分析总结,分析中老年患者假膜性肠炎(PMC)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对PMC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15年内发生的39例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肠炎(PM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PMC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6岁,均有不同程度基础疾病,患者用药过程中腹泻或停药4周停药后腹泻。甲硝唑、万古霉素治疗后好转及消失。结论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起的假膜性肠炎(PMC)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现象时,结合结肠镜检查,首先应考虑有无假膜性肠炎(PMC),及时停用抗生素,联合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及美常安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在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炎症.常发生在使用了广谱抗生素治疗之后,出现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疾病.通常发生在使用抗生素3~9 d之内,最长不超过3周.引起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类、林可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等.1993年至2002年,我们在腹部疾病手术前后使用了氨苄青霉素的病人中,有7例发生了伪膜性肠炎,现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伪膜性肠炎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特点,以准确地确定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3年1月-2013年6月广东省内7家三甲综合性医院诊断为伪膜性肠炎的127例住院患者及同期住院的381例对照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在19个可能的危险因素中的差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两组在年龄≥65岁、住院天数≥10 d、肠道手术史、非肠道手术史、清洁灌肠、泻药、克林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氟喹诺酮、肠内营养、免疫抑制剂、放射线治疗及抗结核药物等13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住院天数≥10 d、非肠道手术史、清洁灌肠及克林霉素是独立高危因素,与伪膜性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伪膜性肠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加强对老年患者、住院天数较长(≥10 d)、有非肠道手术史的患者的监测,积极提高其机体免疫力,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18例伪膜性肠炎患者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老年重症肺部感染12例,脑血管意外3例,大手术后2例,肝癌晚期1例。所有患者都有使用抗生素史,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血便、腹痛等,肠镜下有特征性表现。粪便检查:涂片可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培养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结论伪膜性肠炎多见于老年重症、免疫力下降患者,停用抗生素或使用万古霉素、甲硝唑等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以纤维素渗出性炎症为主,肠黏膜表面覆盖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临床上常见于抗生素治疗之后。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伪膜性肠炎患者16例,女性8例,男性8例;年龄50~59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生素致伪膜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及治疗,以便合理应用抗生素,而对伪膜性小肠结肠炎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160例肺炎病人,其中,80例应用克林霉素10天,伴有或不伴有基础疾病各40例,年龄35~80岁。对照组80例应用克林霉素加头孢哌酮10天,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基础疾病各40例,年龄35—80岁。对产生伪膜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应用抗生素时间长,联合用药,老年人,伴有基础疾病,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易患伪膜性小肠结肠炎。而停药或用窄谱抗生素加用甲硝唑、万古霉素有效。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即减少联合用药,应用窄谱抗生素,缩短用药时间,增强免疫力,是预防伪膜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重要措施,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旨在对该病的发生及治疗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