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XNDC5(硫氧还蛋白5)在一些人类肿瘤中存在高表达.但人们对TXNDC5在胃腺癌的地位和作用却了解甚少.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研究TXNDC5在胃腺癌的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54份胃癌患者及对照正常组织的TXNDC5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该分子组织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在所有54个胃腺癌标本中,有23个(42.6%)高表达TXNDC5.腺癌组织中的具有较强的TXNDC5表达,在低分化腺癌的比例中表达更显著(P<0.05).高表达TXNDC5的病例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方面更显著.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标本中高表达TXNDC5比低表达TXNDC5的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XNDC5的表达与胃腺癌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存在相关性.目前,可以被认为是与胃癌相关性较高的潜在性癌基因.  相似文献   
2.
3.
背景: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在临床上已有诸多报道,但迄今为止,关于干细胞与移植后肝硬化的预后转归,干细胞在受损肝内定向分化及恶性学表型等一直是临床专家关注的热点.目的: 动态监测经门静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及甲胎蛋白异质体3变化,评估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2007-04来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行经门静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4例,以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3水平的变化,以甲胎蛋白异质体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分析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与肝癌恶性表型的关系.结果与结论: 干细胞移植2个月,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出现一过性升高,移植前、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3(%)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不同甲胎蛋白浓度患者的甲胎蛋白异质体3阳性率及甲胎蛋白异质体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检测肝癌血清学标记物甲胎蛋白异质体3未提示在短期内有恶性生物学表型行为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血竭对溃疡性结肠炎(UC)实验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细胞因子(CK)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复方血竭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模型组、空白(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动物分别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大鼠UC模型,镜下观察其结肠黏膜损伤及溃疡形成情况,并分别测定各组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4、IL-6、IL-10的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糜烂、炎细胞浸润与溃疡形成情况严重,其他各组分别有不同程度的炎症修复、溃疡愈合,尤其以复方血竭组最为明显,该组IL-1β、IL-6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结论]DNCB免疫损伤使大鼠结肠黏膜呈现炎症改变与溃疡形成,复方血竭治疗UC途径之一,可能是抑制UC大鼠IL-1β、IL-6等炎性CK,上调IL-4和IL-10等抑炎性CK,从而调节CK网络,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形态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肝硬变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联合介入治疗前后MRA检测门静脉系统解剖形态成像变化,与间接门静脉造影(IPVG)和胃镜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MRA成像结果 判断门静脉各属支血管成像清晰程度,21例患者100%门静脉主干(PV)主干显影,20例脾静脉(SV)显影较清晰,分别有2例肠系膜上静脉(SMV)和6例冠状静脉(GV)显示不良(有的层面不显示或显示不清),与11例IPVG显示相当,1例SMV,2例GV显示不良(P>0.05),但MRA成像显示范围大,利于判断曲张血管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结论 MRA能较好显示门静脉系统解剖影像,并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胃镜下测定成正相关,应成为监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形态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1例DFSP病例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达。结果:镜下观察,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漩涡状排列,免疫组化示21例中所有病例Vimentin、CD34均为阳性,S-100、HMB45部分病例呈阳性表达。结论:DFSP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形态多种多样,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皮肤纤维组织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9.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的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2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率低,平素无症状,不易发现,一旦破裂,病死率极高[1].有些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作时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而首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我科于2006年10月~2007年4月收治2例以消化系统病变为主的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临床发病及转归具有特殊性,再此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嗜酸粒细胞性肠炎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酸粒细胞性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本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判断,极易误诊。现总结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嗜酸粒细胞性肠炎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