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固本解毒方干预肺腺癌免疫微环境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筛选出固本解毒方的候选化学成分及其相关靶点,利用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取肺腺癌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靶点,取交集后获得潜在作用靶点;运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数据库(STRING)建立PPI网络,以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及动物实验进行结果验证。结果:共获得固本解毒方的候选活性成分251种,潜在作用靶点217个;中药的核心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等,关键潜在作用靶点为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1(MAPK1)、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3(MAPK3)、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14(MAPK14);所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Beta-sitosterol与各核心潜在作用靶点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分析芪苓温肾消囊方(QLWS)方的化学成分,探讨该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关键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对照品比对和文献及数据库,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E)对QLWS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与鉴定。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及SwissADME平台筛选活性成分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疾病相关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DrugBank等数据库获取该方治疗PCOS的潜在成分及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MOE 2019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从QLWS方中鉴定成分90个,经筛选得到32个活性成分和45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429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110个条目,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QLWS方中的关键活性成分淫羊藿苷、丹酚酸A/B/C、汉黄芩素、木兰花碱等可能通过调节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1(MAPK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3(MAPK3)等靶点发挥治疗PCOS的作用。结论 该研究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预测了QLWS方中多个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多通路治疗PCOS,为阐明全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银柴胡解热作用的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筛选银柴胡活性成分和相关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筛选发热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靶点与发热疾病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的Network Analysis插件对获得的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节点;使用Venny软件获得银柴胡活性成分靶点、发热疾病靶点和核心节点的交集靶点,并通过进一步的拓扑分析筛选得到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chr?dinger软件对关键靶点与对应的关键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银柴胡解热关键成分为银柴胡胺D和银柴胡新木质素-β-D-葡萄糖苷A~D,71个关键靶点主要包括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 (MAPK10)、蛋白激酶B1 (Akt1)、热休克蛋白90AA1(HS...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验证芪参颗粒(QSG)治疗阿霉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QSG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借助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PharmGKB)等疾病数据库搜索阿霉素心肌损伤靶点,使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数据库(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进行互作分析。利用Cytoscape构建网络,Hiplot数据库进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实验对QSG的药效、靶点及通路进行验证。结果:QSG中共检索到174种化学成分,无重复靶点261个,疾病数据库共检索到1 521个无重基因,二者交集靶点为156个。PPI网络提取了排名前十的基因,大多与炎症反应相关。KEGG富集结果显示主要与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verified by experi及癌症信号通路等相关。体内实验结果表明,QSG可明显提高小鼠的心功能,改善病理组织损伤并降低炎症细胞浸润,同时能显著提高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并降低磷酸化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p-MAPK)及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的表达。体外结果表明QSG可明显降低炎症介质的含量,且联合使用阿霉素时不会影响阿霉素本身的抗肿瘤效果。结论:QSG显示出良好的抗阿霉素心肌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炎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药理作用分子机制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已发表的文献查找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化学成分,利用SwissADEM网站对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在SwissTargetPrediction网站中找出概率>0的全部预测靶点,在String网站中构建全部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应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PPI可视化网络,通过CytoNCA APP进行集中性综合评价,筛选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核心靶点。对全部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对作用靶点进行疾病相关可视化分析。结果:筛选出42种活性成分,624个作用靶点,核心靶点包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AKT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 (MAPK3)、白蛋白(ALB)、胱天蛋白酶3 (CASP3),原癌基因、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 (MAP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肿瘤坏死因子(TNF)。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靶点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包括对氮化物的反应、对毒性物质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王玉  于桂芳  胡军华  周茆  肖伟  王振中 《中草药》2023,54(17):5508-5521
目的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麻杏止哮颗粒治疗哮喘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麻杏止哮颗粒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利用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哮喘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图绘制平台获取共有靶点,并将信息导入Cytoscope3.9.1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构建药物关键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和药物-有效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基于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 结合质谱分析与数据库筛选得到药物活性成分24个,药物靶点147个,疾病靶点1483个,共同靶点106个,关键活性成分23个;经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及网络拓扑分析后,获取核心靶点10个,分别是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纤连蛋白1,药物有效成分5个,包括槲皮素、异鼠李素、汉黄芩素、柚皮素、儿茶素;GO富集到基因功能69个,KEGG富集到基因通路70条,分析结果表明,麻杏止哮颗粒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晚期糖基化终末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通路等来发挥治疗哮喘的作用。结论 初步揭示了麻杏止哮颗粒治疗哮喘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麻杏止哮颗粒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及体外活性实验探究蓍草解毒利湿功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查找蓍草的活性成分,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蓍草的活性成分,通过TCMSP、GeneCards和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TD)等数据库检索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作用靶点。将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作用靶点的共有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同时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最后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疾病-功效”网络图,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蓍草干预疾病的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探究活性成分。结果:蓍草发挥传统功效的活性成分26个和相关靶点247个。网络拓扑分析发现,蓍草主要通过作用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PTGS2)、肿瘤坏死因子(TNF)、胱天蛋白酶3(CASP3)、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3(MAPK3)等靶点及相关通路发挥功效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PTGS2、TNF、CASP3等核心靶点均能稳定结合。体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绿原酸、芒柄花素等成分均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结论:本研究基于蓍草“解毒利湿”的传统功效,针对其治疗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尿道炎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蓍草可能通过绿原酸、芒柄花素等成分作用多个靶点和通路干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为阐释蓍草发挥功效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脑震宁颗粒主要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探讨其治疗脑外伤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据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和Coo LGe N数据库预测和筛选脑震宁颗粒主要成分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Clue GO插件对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借助生物信息学注释数据库(DAVID)对获取的靶点信息进行KEGG通路注释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结果脑震宁颗粒的33个主要成分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胱天蛋白酶-3(CASP3)、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B)等34个靶点,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提示脑震宁颗粒可作用于活性氧的生物合成、平滑肌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MAPK通路、JAK/STAT、m TOR等信号转导通路;网络分析显示脑震宁颗粒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和神经细胞凋亡、调节脑内硫化氢生成和纤溶酶原(PLG)活性、改善认知功能及脑外伤后抑郁等相关。结论揭示了脑震宁颗粒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脑震宁颗粒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与网络药理学探究广藿香干预病毒性肺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对广藿香水煎液、大鼠空白血清及含药血清样品中的成分进行分析,应用Compound Discoverer 3.1化合物预测软件,结合二级谱图及已有文献,鉴定广藿香的入血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广藿香入血成分的作用靶点,将关键词“viral pneumonia”输入GeneCards、DisGeNET、OMIM数据库检索得到病毒性肺炎的靶点基因,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成分-疾病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从大鼠血清中鉴定出12个入血成分,包括7个原型成分和5个代谢产物,原型成分分别是木犀草素-7-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圣草酚-7,3′-二甲醚、芫花素、广藿香酮、4′,7-二甲基柚皮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为PPI中的核心靶点;富集分析显示,广藿香入血成分可能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PI3K-Akt)信号通路、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TN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JAK-STAT)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病毒、抗炎作用。结论 广藿香中入血成分可能通过抗病毒、抗炎、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相关的蛋白及通路发挥干预病毒性肺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茯苓-白术药对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茯苓-白术药对活性成分,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茯苓-白术药对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在疾病相关基因数据库(DisGeNET)检索胃癌相关靶点,将2个靶点集导入Cytoscape软件做交集,通过筛选拓扑特征值获取茯苓-白术药对治疗胃癌的核心靶点集,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体外实验对有效靶点及通路进行验证。结果:茯苓-白术药对含有36个有效活性成分,PPI网络关键靶点主要为MAPK3、PTGS2、EGFR、MAPK8、MAPK14、PPARG、ESR1等。预测茯苓-白术药对活性成分通过“Viral carcinogenesis”“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Proteoglycans in cancer”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茯苓-白术药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胃癌,可通过靶向于PI3K-AKT信号通路及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3蛋白表达参与细胞增殖、侵袭,为进一步研究茯苓-白术药对治疗胃癌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东方养生》2010,(5):30-31
禅,是一种超然的智慧,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禅门里有个小故事,一个秀才前往禅寺,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去草地上吃草,但它转来转去都不能脱身。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状态辨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思虑过度、素体表虚、肝肾不足等原因导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从而出现全身的不适症状。治疗可分为脾气虚弱、肝气郁滞、心脾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表虚不固、肾虚早衰等六型。  相似文献   

14.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防治肿瘤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中虽已取得了不少进展,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对整体的损伤较大,尚不够理想,尤其是中晚期肿瘤往往因患者体质虚弱不能接受或难以耐受。而中医学在肿瘤的治疗中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局部,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及的优点。因此,目前国外也开始重视植物药防治肿瘤的研究。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更应尽快探索和研究防治肿瘤的有效药物。本人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从事中医中…  相似文献   

15.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灸法973项目的课题"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为依托,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能产生温通温补效应"这一假说,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遵循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拟定其"健脾益胃、温通补虚"的治疗原则,探讨艾灸温通与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规律的特点。研究结论:证实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以温促通、以温达补,以通促补、以补促通,通中有补、补中有通、通补互用"。初步揭示其效应规律的特点是通补性、特殊性、条件性、程度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体内外水平研究长春新碱对人胃癌BG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S法检测人胃癌BGC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GC细胞内增殖、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荷瘤裸鼠实验检测长春新碱抑制胃癌生长情况。结果长春新碱明显抑制BGC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促进其凋亡,下调了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蛋白p-FAK、FAK、E2F1、Cylin E2、Cyclin D2、CDK2、CDK6的表达,并激活了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荷瘤裸鼠实验显示长春新碱能明显抑制胃癌生长。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下调细胞增殖与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细胞周期在G1期阻滞,同时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7.
刺络拔罐为主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宋亚光  赵建春  袁慧 《中国针灸》2004,24(9):624-626
目的:对比刺络拔罐配合艾灸与西药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在大椎等穴以及出疱疹处运用梅花针刺络拔罐并配合艾灸等治疗;对照组35例采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外用阿昔洛韦霜治疗.结果:7天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5.7%,优于对照组的51.4%(P<0.01),且治疗组治疗3天后重、中度疼痛缓解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刺络拔罐疗法配合艾灸等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止痛明显,疗效显著,见效快.  相似文献   

18.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率和病死率分别居第4位和第2位。中医认为:胃癌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因虚得病,因虚致实;以全身正气亏虚为本,局部湿毒瘀痰互结成积为标。目前,现代医家不仅在临床上创新了理论认识,还结合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成果,从实验两微观方面证实湿毒瘀痰与胃癌发病的关系。从湿毒瘀痰与胃癌发病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以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中药方剂配伍讲究性味归经和气机沉降,根据多种配伍原则和多味药的性味配合进行配伍。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识到药性理论是中药配伍的核心原理,但目前还未有明确的方法指出如何基于药性进行配伍。该文提出了一套基于二分图和贪婪算法的方剂配伍设计方法,通过以四味鹿茸丸的药性组合模式为模板组出新方为例,证明该方法可为方剂配伍提供快速选药的思路,并讨论了此方法用于替代珍惜濒危药材和禁用药材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人工麝香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人工麝香溶液对HUVEC增殖的作用;WesternBlot检测HUVEC中p-ERK和p-P38蛋白的表达水平;RT-PCR法测定HUVEC中eNOS、VEGFR1和VEGFR2 mRNA表达水平。结果 0.3、1μg/ml的人工麝香溶液具有促进HUVEC增殖的效应,其中1μg/ml作用显著(P<0.01);人工麝香可浓度依赖性地促进ERK和P38的磷酸化,且效应强于对照药硝酸甘油组;人工麝香溶液亦可浓度依赖性地促进HUVEC中eNOS和VEGFR2的mRNA表达,但对VEGFR1的mRNA表达没有影响。结论人工麝香可通过促进HUVEC增殖,一定程度上代偿性地起到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