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分析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精准医疗研究思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辨识不同体质、人群、易感基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对患者进行准确分型、分层,精准诊断,借助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方法,运用中医药进行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多层次的整体精准调节、精准预防、精准治疗,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提高个体化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水平。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研究,发挥中医药全方位、多靶点的优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有效干预,对明确本病的发病机制、中医药的精准治疗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临床切入点与优势进行探讨,认为运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对中风病的一、二级预防进行干预;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建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血管病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进行防治及以中医药综合疗法干预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临床切入点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3.
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整体性研究方法,具有整体、动态、综合分析等特点。目前代谢组学已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中药复方防治ICVD的机制等研究中,为揭示ICVD中医证候本质,中医药早期诊断及防治ICVD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药有效成分具有物质基础相对清晰、疗效明确、作用机制相对清楚等特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现状,并认为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一种基于中医药理论的创新研究模式,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将痰热证候要素评分作为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风险的中医评估方法的可行性,为对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痰热病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痰热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首先按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所有入组的痰热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27例)和一般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53例),比较2组的痰热证候要素评分差异。同时所有入组的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脑血管二级预防治疗,并随访6个月,依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62例),比较2组的痰热证候要素评分差异。结果: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的火热证、痰证及痰热证候要素评分均明显高于一般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P<0.01);复发组患者的火热证、痰证及痰热证候要素评分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痰热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程度与痰热证候要素评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痰热证的严重程度会影响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展与复发风险,因此将“痰热证候要素评分”作为...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病人93例,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为本院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扫描仍确诊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治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胃动素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变化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7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翌日、排便后翌日、病程第7天、病程第14天的血浆胃动素浓度,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4次血浆胃动素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且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各中医证型中痰热腑实,风痰瘀阻型和痰湿蒙神型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意义显著(P<0.01),随着病情好转胃动素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初步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的辨证分型,特别是痰热腑实等证型的确定及通腑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一个客观指标,将充实和完善中风的辨治理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实验研究和评价方法。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分析方法,对当前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实验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目前尚缺乏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证型动物模型制备的评价研究,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资料较少,动物模型的制备与中医药治疗研究的关联性考虑不周。结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物实验应充分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动物解剖特点、实验研究目的、药物作用特点、疾病所处阶段来选择动物模型和评价指标,要建立基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动物实验的研究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 41例 ,对照组 2 0例 ,将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监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对其进行调控 ,对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缺血性中风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有报道脑血管病是老年八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43~65%,病死率为15~25/’‘’,脑血栓形成占出血以外脑血管病的9/10“‘。因此,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已成为社会和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CT及MRI的应用,在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流行病学、预防及诊断等方面有了不少进展,但在中风内科治疗上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被认为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为了揭示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将近年…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理论与成果,对提高冠心病的诊疗水平,做好老年人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参照统一医学语言系统、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中医临床术语集等多个知识系统中的规范化术语及术语间的语义关系,采集与中医养生有关的多种信息来源,梳理面向中医养生的与冠心病相关的语义关系,构建面向中医养生的冠心病知识本体,为老年人对冠心病的防治与保健需求提供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12.
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是中医学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烈性传染病人工免疫的先驱。人痘西传与牛痘东传,成为中、西医交流史上的辉煌篇章。该文简要回顾了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传播,重新挖掘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中医药防治烈性传染病的启示意义。启示有三:其一,人痘接种术防治天花是中医学辨病论治的杰出成果,启示中医药的诊疗实践除了辨证论治外,辨病论治同样值得充分重视和全面挖掘。其二,人痘接种术不断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为其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说明中医药传统诊疗技术/手段值得珍视,但仍迫切需要走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之路。其三,人痘接种术西传和牛痘接种术东传,共同为消灭天花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西医学交流史上的佳话,可见中、西医学的交流互鉴,是推动医学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王铭  雷燕 《辽宁中医杂志》2012,(6):1016-1018
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医防治冠心病的特色和优势,指出充分运用活血化瘀理论是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从"双心"疾病和冠心病冬季预防两个角度,介绍了关于中医防治冠心病和发展活血化瘀理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特别认为中医防治冠心病应该坚持以活血化瘀理论为基础,选择符合中医特点并体现中医优势的靶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使其做到疗效确切,机制清楚,另辟蹊径,扬长避短,得到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防治的形势相当严峻。目前,西方医学对于抑郁症仍然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心身一体的整体观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加之治疗中相对较小的副作用使其在抑郁症的防治方面可能有潜在的优势。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中药复方的成分更加复杂,因此该文重点探讨单味中药防治抑郁症的作用规律。不少研究者从历史文献或者不同医者的临床经验中发掘出了较多具有防治抑郁症作用的中药。目前已知的抑郁症发病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异常引发抑郁症,二是神经细胞可塑性及相关信号通路改变导致抑郁症,三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持续激化引发功能紊乱而出现抑郁症,四是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引发抑郁症。中药究竟是通过哪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归经理论是中药临床使用中的重要指导法则,中药的不同归经与不同药理作用机制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关系?为解决这2个基本问题,该文系统梳理了所有文献库中有关中药防治抑郁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了中药归经与4种作用机制之间的联系。该研究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的中药防治抑郁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由于生活节奏、环境变化等导致其发病率上升,有效防治原发性痛经成为医学界面对的问题.在中医和西医均有对原发性痛经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表述,中医药治疗痛经,证明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小.通过对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措施进行总结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是长期医疗实践的产物,具有经验医学属性。中医学强调实践性和个性化诊疗,其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完善,并形成了地方特色和一源多流的学术特点。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医,寻找符合中医自身发展之路以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晚期肺癌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学技术、分子影像学技术等,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中医学辨证论治与精准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西医结合对晚期肺癌的诊疗需要辨证施治与精准医疗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减少误诊误治、提高精准治疗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陈宪海医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切入点应在早期,应尽早诊断,避免漏诊。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析结果显示,无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气虚质和痰湿质比例最大。以此为依据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及康复指导,可使患者早期获益。  相似文献   

19.
从亚健康状态的特征探析中医药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其防治与中医体质理论,治未病思想相契合;亚健康状态表现心身相关,与中医情志致病原理,强调脏腑辨证之论治相符;亚健康症状的复杂多样,与中医综合调理及特色疗法之应用相合。从亚健康状态的特征探讨分析了中医药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最初的传统医学形式存在于多种文化中,西方的传统医学经过多重变革、演变成现在的医学体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却一直保存并获得不断发展。自精准医学这一新生的医学概念产生以来,因其研究模糊了疾病的界限和定义,所以可能出现很多类似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而精准医学则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