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目的 评价重庆涪陵地区已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指标的治疗和达标情况.方法 门诊和住院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1 340例患者,收集病例一般信息、自我管理信息、治疗方案、临床指标等数据.测量HbA1c、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空腹血糖达到推荐控制目标的比例为33.0%,HbA1c<6.5%和<7.0%的达标率分别22.61%和35.52%,总胆固醇达标比例为44.25%,甘油三酯达标比例为55.2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比例为52.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比例为56.32%.结论 涪陵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正规治疗率很低,HbA1c达标率低,亟需进一步的系统管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不达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不达标原因及效果。结果68例患者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等治疗后,空腹血糖治疗理想59例,疗效尚可8例,疗效差1例。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教育、正规治疗、医师的正确指导是使治疗达标的关键,应做到治疗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某社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与血糖控制情况,为患者合理用药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分析社区2017年1月-12月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档案资料,统计患者年龄、患病时间、持续时间、使用的药物等数据资料,同时对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相应分析,以HbA1c 7. 0%为达标。结果 150例患者中57例HbA1c达标者,占总患者人数38%;其中胰岛素与口服药联用组达标率最高为45.8%,其次是口服药组为39.7%,单用胰岛素组达标率最低为23.5%;另,达标组患者年龄与未达标组相比更低,平均病程比较更短,差异明显,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 0.05)。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达标率较低,接受胰岛素和口服治疗的患者的HbA1c达标率高于单独口服或胰岛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了解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210个社区抽取2型糖尿病患者1710人,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得到有效问卷1624份。分别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标准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控制情况。根据ADA的血糖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将被调查者分为血糖控制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162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平均值为7.5%。根据CDS的控制目标,27.9%的患者HbAl。达标(〈6.5%),5.1%的患者HbAlc、血压(B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6.5%,BP〈130/80mmHg,LDL—C〈2.5mmol/L)均达标。根据ADA控制目标,43.6%的患者HbA1c达标(〈7.0%),9.9%的患者三者(HbA1c〈7.0%,BP〈130/80mmHg,LDL—C〈2.6mmol/L)均达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有年龄小、病程长、居住地为郊区、不控制饮食及腰臀比(WHR)大。[结论]目前上海市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达标率拧低,血糖控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oral hypoglycemic drugs,OADs)治疗方案对使用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预混胰岛素30/70单独或联合使用OADs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停用预混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n=30)和对照组(继续使用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联合OADs)(n=20),各组均依据血糖监测水平调整胰岛素及OADs用量。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三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试验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HbA1c、FBG、三餐2hPG均有所下降(P均〈0.01);治疗组BMI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BMI较治疗前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FBG、午餐2hPG及HbA1c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BMI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期间治疗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为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治疗,可使FBG和HbA1c显著改善,不增加体重,简便易行,且降低了低血糖风险。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对血脂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程伟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76-127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对于血脂的影响。方法对79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前后进行血糖、血脂检测,并与58名体检健康人员的血糖、血脂进行对比分析。RT-PCR法检测载脂蛋白B(APOB)基因的表达。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增高;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HbA1c、TG、TC和LDL-C显著降低。患病组APOB基因的表达要高于正常组,在治疗后,APOB基因表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部分改善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金山区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描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现状.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区2型糖尿病患者11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结果 110位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值为(7.3±1.3)%.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推荐的控制目标,28.2%的患者HbA1c达标(<6.5%),4.5%的患者HbA1c、血压(BP)和甘油三酯(TG)都达标(HbA1c< 6.5%,BP< 130/80 mm Hg,TG< 1.5 mmol/L);降糖药使用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分别占使用降糖药总人数的63.5%、50.0%和15.4%;血糖控制组患者单用口服药比例高于糖控制不良组患者.结论 本区2型糖尿病患者仍有相当比例患者HbA1c水平不达标,接受胰岛素治疗患者比例低,需要加强糖尿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改善糖尿病防治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不达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不达标原因及效果.结果 68例患者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等治疗后,空腹血糖治疗理想59例,疗效尚可8例,疗效差1例.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教育、正规治疗、医师的正确指导是使治疗达标的关键,应做到治疗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瑞格列奈或格列吡嗪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的疗效及对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随机分成瑞格列奈组(瑞格列奈+甘精胰岛素,n=23)和格列吡嗪组(格列吡嗪+甘精胰岛素,n=22)。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餐前和餐后的末梢血糖及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瑞格列奈(1mg,3次/d)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HbA1c和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较格列吡嗪(5mg,1次/d)联合组更好。  相似文献   

10.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感染与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百分比(TI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疾病中心2019年9月—2021年1月收治的246例16岁以上T2DM患者,根据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感染组(n=89)与非感染组(n=157),比较2组患者基线数据和血糖波动有关参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患者TIR达标的因素。结果 感染组患者女性比例及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空腹血糖(FPG)水平及单用外源性胰岛素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有吸烟史、有饮酒史、单用口服降糖药物比例及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TIR水平、TIR达标率均低于非感染组,高血糖时间范围(TAR)、平均血糖值(MBG)、预估eHbAlc(eHbA1c)、血糖变异系数(CV)、血糖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R达标患者WBC、N、TAR、MBG、eHbA1c、CV、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MODD、HbA1c、GA、FPG水平及感染发生率、单用外源性胰岛素比例、口服降糖药物与外源性胰岛素均使用比例均低于TIR未达标组,超质量或肥胖、HbA1c<7%比例及TIR、体质量指数(BMI)、低血糖时间范围(TBR)、血清C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高于TIR未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水平偏高、口服降糖药物与外源性胰岛素均使用为影响T2DM患者TIR达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IR与T2DM患者并发感染相关,是一种有价值的临床血糖控制评价指标。针对住院T2DM患者应积极控制感染,从而控制危险因素,优化TIR达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42例单应用诺和锐30(2次/d,皮下注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患者,联合应用亚莫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观察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诺和锐30(2次/d,皮下注射),疗程在〉4~8周,诺和锐30用量已调至48~62u,血糖仍未达标(且有5例患者于午餐前及下午出现轻度低血糖症状)。联合口服亚莫利(2~4mg次/d)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血糖发生及胰岛素用量变化情况。结果诺和锐30联合亚莫利治疗后FPG、2hPG、HbA1C均有明显下降,FPG(P〈0.05),2h PG(P〈0.01,HbA1C(P〈0.05),平均全日胰岛素用量较前减少12%,无低血糖发生。结论诺和锐30联合亚莫利治疗2型糖尿病与单用胰岛素治疗相比更能有效地使血糖平稳达标,胰岛素用量较前减少16%,无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进行地特胰岛素(Det)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探讨Det作为基础胰岛素在T2DM起始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56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在口服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Det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12周。对其治疗前后血糖控制、低血糖情况和HOMA-β功能进行自身及组间比较。结果:12周治疗后,两组中FBG、2 h PBG、HBA1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FC-P、2 h C-P和HOMA-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3.85%(3/78)、症状性低血糖1例,对照组24.36%(19/78)、症状性低血糖5例,Det明显优于门冬胰岛素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t作为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时HbA1c>9%的T2DM患者可以良好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门诊强化治疗方案,适合初诊2型糖尿病的起始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及因素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在社区门诊连续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名,以及年龄、性别肛配的非糖尿病对照患者200名。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估消化道症状,共11个项目,分成上消化道症状和下消化道症状二大类。还评估和记录了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糖尿病病程。结果150名糖尿病患者和134名对照伴消化道症状。其中糖尿病患者中88名(44.00%)有上消化道症状,114名(57.00%)有下消化道症状;对照组63名(31.00%)伴有上消化道症状,110名(55.00%)伴有下消化道症状。二组间仅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相关的因素中,上消化道症状在HbA1c水平较高、糖尿病病程较长和伴有慢性并发症者中更常见。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上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血糖控制(HbA1c)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美国伯乐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进行老年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评价老年人群血糖自我监控水平。方法选择13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HbA1c)。根据血糖控制评价标准分成3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5例糖尿病患者HbA。平均水平为(7.524±2.02)%,建议增加治疗措施的67例(49.63%),控制达标的42例(31.11%),非糖尿病水平26例(19.26%)。结论HPLC法可以作为HbA。。检测的会指标.老年糖尿病控制达标率低,血糖控制不理想存在因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可能存在糖尿病控制的误区。需要加强对此类人群的监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首次在南京市某医院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信息及患病情况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检测及DR检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T2DM患者并发DR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 248例T2DM患者进行分析,男性占45.99%,女性占54.01%。检出DR 348例,检出率为27.88%,以中度为主(201例,57.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50~59=2.259、OR60~69=2.321、OR70~79=5.388)、T2DM病程≥5年(OR=6.372)、使用胰岛素治疗(OR=2.753)、糖化血红蛋白(HbA1c)异常(OR=4.658)、高血压(OR=4.565)、尿微量白蛋白异常(OR=3.03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OR=3.554)的T2DM患者发生DR风险越高。结论 T2DM患者DR发生率较高,与年龄、病程、使用胰岛素治疗、HbA1c异常、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T2DM患者进行监测及积极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可降低DR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结果,选择波动性高血糖患者30例,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波动变化.结果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分别由治疗前的8.29%±0.73%和(10.06±2.48)、(2.36±0.53)、(5.64±1.22)和(1.72±0.60)mmol/L下降至治疗后的7.37%±0.47%和(8.04±2.25)、( 1.52±0.35)、(4.40±1.02)、( 1.26±0.4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波动幅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新诊断为T2DM的患者作为治疗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分别给予黄连素联合胰岛素治疗及单纯胰岛素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和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并与对照组(体检健康人群n=30)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黄连素组和单纯胰岛素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VwF、TM、EPCR、IL-6、TN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黄连素组和单纯胰岛素组的VwF、TM、EPCR、IL-6、TNF-a均高于对照组(P〈0.05);黄连素组和单纯胰岛素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VwF、TM、EPCR、IL-6、TNF—a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黄连素组和单纯胰岛素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黄连素组的VwF、EPCR、IL-6低于单纯胰岛素组(P<0.05)。结论黄连素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尿酸(UA)及相关指标在2型糖尿病并高尿酸血症病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56例2型糖尿病并高尿酸血症和60例2型糖尿病正常尿酸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检测血尿酸(UA)、血脂(TC、TG、HDL-C、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CP)水平,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并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并高尿酸血症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CP)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冠心病、高血压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正常尿酸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高尿酸血症与肥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病密切相关,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时加用甘精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NPH)使HbAlc达到7%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64例服用1种或2种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lc〉8%)中随机加用一次甘精胰岛素或NPH,治疗12周后,使空腹血糖(FBG)达到≤5.6mmol/L,观察指标为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血糖发生率和达到HbAlc≤7%,并且没有发生有记录的夜间低血糖的患者百分数。结果试验结束时甘精胰岛素组和NPH组的空腹血糖和HbAlc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HbAlc≤7%,且没有发生有记录的低血糖方面,甘精胰岛素组明显优于NPH组(P〈0.05)。甘精胰岛素组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PH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可使血糖达标并且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N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