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市初中生的零食行为,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和相关卫生部门开展零食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广州市天秀初级中学全体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知晓程度以及性别对零食行为的影响,并用分类树模型筛选影响因素.结果 该校初中生零食消费率为46.3%;良好零食行为习惯形成比率是12.1%~72.6%;对指南认知程度不同的学生在注意零食营养(χ2=18.317,P<0.05)、注意零食保质期(χ2=54.014,P<0.05)、不在上网、看电视时吃零食(χ2=4.799,P<0.05)、不在正餐前/后1~2 h吃零食(χ2=56.147,P<0.05)、不以零食代替正餐(χ2=7.635,P<0.05)等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大部分的零食行为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类树分析表明:家长态度、每周可用零食费用、对指南的知晓程度和零食包装能够影响初中生每天的零食食用次数.结论 初中生良好的零食消费观念和行为还需改善,加强多部门合作,采取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合理指导初中生零食选择和食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零食消费提供参考。方法对随机抽取的云南省永胜县4所贫困农村小学四~六年级小学生和1所中学初中生共1 484名进行零食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仅有4.7%的调查对象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道《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的人占12.5%,仅有4.2%的人知道《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中小学生对零食营养知识的认知情况一般。吃零食的比例为94.9%,其中女生占95.7%,略高于男生的94.7%(P>0.05)。零食来源主要是学生自己购买,占75.2%。82.2%的学生愿意接受零食与营养方面的知识。结论应加强儿童、青少年零食营养教育,纠正不良零食行为,通过合理零食消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相似文献   

3.
比较干预前后内蒙古"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零食和饮料消费状况,为评价营养宣传教育干预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在内蒙古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点监测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模式,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和初中的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并由培训合格的教师给学生每周上1次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张贴宣传画,给学生每人发放1本健康教育手册,每年举办1次"5?20学生营养日"活动,采取校园广播形式分不同宣教内容每周播放1次.分别于干预前后的9—10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前调查学生830名,干预后调查学生600名.结果 干预后学生总体营养知识得分为(4.9±1.9)分,其中初中生为(5.3±2.1)分,较干预前的(4.1±1.2)和(4.0±1.2)分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8.97,9.27,P值均<0.05);小学生干预前后营养知识得分无明显改变.干预后所有学生吃零食的次数以平均每天<1次为主,较干预前明显好转(P<0.05).学生豆制品零食的消费频率由干预前的13.1%降为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初中生对蔬菜水果和牛肉干的消费频率明显增加,糖果巧克力的消费频率下降.小学生在方便食品、饼干和面包、糖果巧克力和冷饮4类零食方面消费频率较干预前增加,蔬菜水果、坚果、面制小食品和牛奶消费频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小学生每天的零食花费有所增加.干预后,所有学生喝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简装彩色果味水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5.2%,9.2%和4.2%增加到37.7%,13.2%和13.0%(χ2值分别为25.65,28.43,36.92,P值均<0.05).小学生喝碳酸饮料的比例由45.5%下降为35.7%,小学生喝果蔬饮料的比例由27.0%上升为37.5%(χ2值分别为7.56,6.47,P值均<0.05).结论 营养宣传教育能明显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但对小学生行为改变的效果欠佳.需要继续加大力度,采取长期连续、形式多样和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4.
金坛市小学生膳食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江苏省金坛市小学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水平,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饮食习惯.方法 选取金坛市2所小学307名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膳食指南相关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选择其中1所学校为干预学校,进行相关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另1所学校作为对照,3个月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学校学生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营养知识得分分别为(4.51±2.32)、(9.82±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4,P<0.05);对照学校学生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营养知识得分分别为(5.18±1.98)、(5.86±1.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学校小学生健康教育干预后的营养知识明显提高,饮食行为趋于合理,听说过膳食指南的学生由15.5%(17/109)提高到84.4%(92/109)(χ2=103.21,P<0.05),每天吃早餐的学生由59.8%(65/109)上升到72.5%(79/109)(χ20=4.01,P=0.045),每周不吃膨化食品的学生由16.5%(18/109)上升到35.7%(39/109)(χ2=10.4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可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其饮食理念和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渔船民血防知识和行为的现状,评估血防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调查问卷调查渔船民的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行为状况。结果渔船民血防知识知晓率由62.0%升为94.2%(χ2=575.23,P0.01)。粪便直排入水船只的比例由91.9%降为50.5%(χ2=85.47,P0.01)。愿意使用公厕和接受查病的渔船民比例分别由84%和33%升为97.7%(χ2=36.7,P0.01)和71.4%(χ2=96.92,P0.01)。结论血防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良好,渔船民的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大幅提高,但仍需要采取措施改变其排便入水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市初中生的零食消费情况,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上海市长宁区某所初中预备班到初二的所有学生共计1,028人,采用自行编制《青少年零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展开调查。结果 916人(89.98%)有吃零食的习惯。男生吃零食的比例(86.01%)显著低于女生(95.22%)(χ2=24.150,P0.01)。男、女生消费的零食种类类似,男生可乐等碳酸饮料的消费百分比(44.58%)高于女生(34.94%)。学生主要在午晚餐之间吃零食;吃零食的地点主要在家中;学生主要在休息时吃零食(78.82%),其次为看电视或电影时(45.41%)。消费零食的主要原因是感觉饿了(58.95%)、好吃(55.24%)、感到无聊(41.38%),男女生吃零食的原因类似。结论家庭在初中生零食消费行为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采取饮食营养健康教育,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初中生选择合理的零食,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零食的消费状况,为我国学生营养改善及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零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各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29 317名学生的零食消费品种、频率等情况.结果 79.7%的学生每天吃1次以上的零食,选择零食前3位依次为蔬菜水果(54.3%)、饼干面包(45.5%)和方便面(41.7%).30.9%的学生每天花2块钱及以上买零食,初中生(42.8%)高于小学生(22.0%),吃学校食堂供餐学生(34.7%)高于吃企业供餐学生(24.7%),寄宿生(46.0%)高于走读生(3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贫困地区学生零食消费现象普遍且不合理,应加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营养改善对策研究,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消费零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黟县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和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2015年11~12月抽取黟县7所初高中的初三、高一及高二共69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首先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基线调查,之后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发放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等干预活动,分别在干预活动结束时和干预2 W后对该人群再次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分析干预前后调查对象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差异,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697名学生干预前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3.31%,干预活动结束时提高到96.42%,干预2 W后为95.18%,干预前后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0,P0.01)。干预前高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初中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7,P0.01);城区初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76.88%,乡镇初中生为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7,P0.01);普通高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80.36%,职业高中学生为6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8,P0.01)。结论黟县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干预后得以明显提高。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特别是以乡镇初中学生及职业高中学生为重点,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行之有效的营养教育模式,以增强营养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择祥云县8所贫困农村小学四~六年级32个班1 124名学龄儿童,采用参与性营养教育进行干预.结果 干预后调查对象对新鲜水果或蔬菜、黄豆、胡萝卜营养价值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6.3,6.5和24.1个百分点(P<0.01),对谷类食物、牛奶及奶制品主要提供的营养素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21.1和6.2个百分点(P<0.01),预防骨质疏松、贫血原因、预防缺铁性贫血知识点分别提高10.7,0.6和33.4个百分点(P<0.01).对饮食与健康的认知情况有不同程度提高(P值均<0.01).干预前有81.7%的儿童愿意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干预后该比例提高了5.9个百分点(P<0.01);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由22.4%提高到32.4%(P<0.01).结论 对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可采用参与性营养教育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营养校园”试点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营养干预,分析评价干预效果。方法 在石家庄新华区选取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进行干预,从三、五、七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2个班级的学生在干预前后进行调查。干预方法包括开展营养健康教育、促进身体活动、科学营养供餐支持等综合措施,通过问卷和体格测量调查学生干预前后的营养知识、饮食行为及超重肥胖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营养知识题目的正确率显著提高(χ2=613.737,P<0.001),总体正确率为59.8%。学生早餐食物种类(χ2=19.841,P<0.001)和早餐摄入频率(χ2=5.405,P<0.05)均有显著改善。总体超重肥胖率未见显著改善,按性别、年级分层分析发现,女生超重肥胖率降低(χ2=1.891,P<0.05),5年级(χ2=4.923,P<0.05)和7年级(χ2=10.563,P<0.01)学生超重肥胖率降低,且高年级学生降幅更明显。结论 以校园为基础开展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并改善学生的不良饮食行为及超重肥胖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和日常饮食行为习惯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为进一步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6所小学和6所中学学生1909名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形式为专题培训、讲座、健康教育大课堂、发放宣传资料、版面巡展、知识竞赛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基线调查和干预5个月后效果评估。结果营养知识知晓率方面,小学生干预前后分别为40.5%和66.1%(P=0.003),中学生分别为42.6%和71.6%(P=0.009)。不良饮食习惯方面,小学生干预前后分别为24.6%和21.6%(P=0.602),中学生分别为32.3%和33.8%(P=0.754)。不良健康状况方面,小学生干预前后分别为11.3%和6.5%(P=0.149),中学生分别为14.1%和7.6%(P=0.083)。结论健康教育干预能明显提高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是今后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点干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小学生零食消费种类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活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3所小学的426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结果 常吃“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量食用”3类零食小学生消瘦检出率分别为4.2%、2.5%、1.0%,超重检出率分别为5.6%、9.9%、18.6%,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6%、2.9%、11.8%。不同食用零食情况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95,P=0.002)。结论 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小学生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和饮食行为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近年来深圳市光明区二年级小学生零食行为习惯及知识运用的变化趋势,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儿童慢病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2015—2018年间分别抽取该区6、4、6、6所小学二年级学生,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并运用趋势分析。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1 035份,其中男生616人(59.52%),平均年龄(8.10±0.73)岁;女生419人(40.48%),平均年龄(7.96±0.74)岁。排名前5的零食依次为水果类(58.94%)、面包蛋糕类(46.76%)、果冻类(35.07%)、饼干薯片类(30.34%)和坚果类(29.28%),饮料(除白开水)为纯牛奶酸奶类(58.55%)、果汁(39.32%)、碳酸饮料(27.15%)、凉茶绿茶类(23.77%)和爽歪歪营养快线类(23.19%)。以年度分层统计显示,零食中的果冻类、果脯话梅蜜饯类、油炸烧烤类,与饮料中的凉茶绿茶类、功能饮料、碳酸饮料、咖啡奶茶类、爽歪歪营养快线类的食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或P<0.01);而零食中的水果类、面包蛋糕类,和饮料中的纯牛奶酸奶类则食用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另外,将白开水作为常规饮品的使用率逐年显著增加(P<0.01)。在消费零食及饮料的常见原因中,饿了/渴了占比最高(61.26%),其次为看电视或无聊(47.73%)。在卫生习惯和食品知识运用方面,仅买零食看生产日期在各年度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深圳市光明区二年级小学生零食行为与习惯近年总体趋势向好,但仍需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长沙市岳麓区559名小学教师营养知信行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巧艺  林茜  邓静  付中喜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3):190-191,195
目的了解小学教师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小学生营养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2006年9月对长沙市岳麓区29所小学559名小学教师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小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20.72±3.49分,答题正确率达到71.46%±12.04%。营养态度方面,对接受营养知识和营养教育的态度很好,但营养行为有待进一步改善。经两样本t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性别(P〈0.05)、城郊分组(P〈0.01)是小学教师营养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有必要对小学教师开展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求项目地区降低暗娼人群感染艾滋病风险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辖区内74家娱乐场所暗娼(female sex workers,FSW)干预前457名及干预后378名进行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接受调查的FSW年龄范围在17~39岁(26.23±6.32);高中及初中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南京市大学生零食消费现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739名大学生,采用零食消费问卷获取信息。结果100.0%的大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不同性别、生源地及生活费大学生零食消费频率不同(P〈O.05)。大学生最常在晚餐后和休息日、休假日吃零食,看电视、游玩、聚会时吃零食也比较多。吃零食主要是因为饥饿和口渴,其次是无聊。选择零食时主要考虑口味。谷类、果蔬类、奶类和饮料类零食每周吃3次以上的人分别占68.1%、63.1%、50.4%和55.1%;糖果类零食每周吃1次及以上的占49.O%;坚果类零食每周吃不足1次的占68.3%。结论应针对大学生的零食消费特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营养教育,使其学会合理选择零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调查某民族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饮食行为现状,为大学生合理营养和健康生活提供科学指导,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 800名大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营养知识、态度与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营养知识不足,平均得分为(16.80±2.24),其中汉族学生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41,P<0.001),两组男女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5,P=0.817);大部分学生有不良饮食行为,但53.2%的学生对营养知识感兴趣,44.9%的学生重视自己的饮食和营养状况.结论 积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采取简单的多行为干预,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营养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韶关南雄市、茂名化州市和肇庆怀集县农村分别抽取中小学校各2所,共调查6所中学和6所小学。通过体检测量身高、体重和腰围,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根据BMI判断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习惯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共调查中小学生1853人,男生941人,女生912人。初中生932人,小学生921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6.3%(487/1853)、3.2%(59/1853)和0.9%(17/1853)。女生营养不良比例(28.1%)高于男生(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知识知晓率〉160%(OR=0.950)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小学生(OR=1.451)、家庭小孩数量3个及以上(OR=1.326)、留守儿童(OR=1.321)、经常不吃早餐(OR=1.405)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高,营养不良与家庭环境、营养认知和饮食习惯相关,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以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卫校护理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包括临床营养知识水平,为进行有效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随机抽取的2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营养知识总得分为56.7±10.2,其中基础营养知识得分为33.6±6.6,临床营养知识得分为23.1±6.6,及格率分别为43.6%,77.2%,15.2%。二年级学生的营养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一年级(P〈0.01),城市学生BM I指数〈18.5的比例高于农村学生(P〈0.05)。结论学生营养知识较差;在卫校学生中加强营养学教育,包括基础营养学和临床营养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