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糖耐量低减(IGT)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宝华 《北京中医》2004,23(5):299-301
随着对糖尿病 (Diabetesmellitus ,DM )的深入研究 ,糖耐量低减 (impairedglucosetoleration ,IGT)也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IGT又称糖尿病前期 ,是介于正常糖耐量与DM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1999年WHO制订的IGT诊断标准为 :空腹血糖≥ 6 .1mmol/L ,且 <7.0mmol/L ;口服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h血糖≥ 7.8mmol/L ,且 <11.1mmol/L。大量证据表明 ,IGT患者发展成为DM及合并大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正常糖耐量者显著增加 ,而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干预措施能改善IGT的转归 ,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 ,中医药对IGT的干预治疗取…  相似文献   

2.
糖耐量低减的中医药干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耐量低减(IGT)的中医药干预治疗现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对2000年以来,国内IGT中医药干预取得的成果,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论:中医药在干预治疗IGT方面已有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探索有确切疗效的验方,进一步规范辨证分型标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被认为是糖尿病的早期阶段.通过本研究可初步认为健脾益气、清热祛湿是治疗糖耐量低减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4.
糖耐量低减 ( IGT)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特殊代谢状态 ,其特点为餐后高血糖。积极干预治疗糖耐量低减 ,对预防糖尿病及血管病变 ,减少病死率十分重要。笔者以自拟中药方治疗本病 ,取得较好疗效 ,简述如下。1 一般资料 共 64例 ,平均年龄 5 4 .8岁 ,均系健康查体中发现空腹血浆葡萄糖大于 6. 1 1 mmol/L,小于7.0 mmol/L,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OGTT)确诊为糖耐量低减。诊断标准为在空腹血浆葡萄糖小于7.0 mmol/L,OGTT2 h静脉血浆葡萄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且小于 1 1 .1 mmol/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31人 ,平均…  相似文献   

5.
对气阴两虚型糖耐量低减患者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若干年后IGT人群中大多数会演变为糖尿病[1].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以中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的临床研究,显示中药干预在延缓IGT向2型糖尿病发展中可能是有效的,可明显降低血脂和空腹胰岛素,有着良好的综合治理效应,使IGT人群向健康人群回归;良好的糖尿病教育和实施饮食运动治疗亦有利,但不能有效阻止IGT的进展,研究结果已于另文报告[2].现就该研究中降糖补肾方对IGT患者气阴两虚证候影响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糖耐量低减又称糖耐量异常(IGT),是介于正常糖耐量和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之前的一种高血糖状态。目前我国IGT患者约有4000万。IGT患者有1/3可能转化为2型糖尿病,故干预IGT向糖尿病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预防糖尿病的最重要措施。中医药干预治疗IGT有价廉效著的优势,我院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名中医王晖主任中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以《内经》气化理论为指导治疗IG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深入研究,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tion,IGT)也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IGT又称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糖耐量与DM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1999年WHO制订的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6.1mmol/L,且<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7.8mmol/L,且<11.1mmol/L.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肾消颗粒对糖耐量低减(IGT)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方法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筛选,按199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选取IGT人群,同时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兼瘀浊证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观察期间采用合理控制饮食和体育运动加以干预,治疗组在饮食和运动干预基础上口服肾消颗粒。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干预后糖尿病发病率和IGT逆转率。结果治疗组IGT发展为糖尿病者为7.4%,对照组为20%;治疗组IGT转正常糖耐量者为51.85%,对照组为2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组对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未见明显改善作用(P〉0.05),2组血糖以及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肾消颗粒对脾肾两虚兼瘀浊证的IGT患者干预治疗可减少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王红  肖艳  魏玉辉  莎依娜  许雷鸣  王迪 《河南中医》2013,(12):2202-2203
目的:观察并评估平衡针法对糖耐量低减(IGT)人群病情转归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40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20例,对照组应用基本干预方案,治疗组应用平衡针法加基本干预的方案。结果:治疗组干预后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质量及腰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高密度脂蛋白(HDL—C)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餐后血糖、CHO、体质量及腰围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经1.5a的平衡针干预治疗后,治疗组IGT患者转至正常糖耐量的转归率为22.86%,对照组为13.08%;IGT患者转成糖尿病的转归率为4.76%,对照组为12.1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法可以改善血糖、血脂代谢,并减轻体质量,改善中心型肥胖,可促进IGT向正常糖耐量的转归,减少了IGT向糖尿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调中降糖颗粒对葡萄糖耐量低减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寻求糖尿病二级预防的可能性。方法:将80例葡萄糖耐量低减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干涉生活行为方式的基础上,治疗组加服调中降糖颗粒,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中服糖后2h血糖(2hP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对葡萄糖耐量低减的患者均有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调中降糖颗粒疗效优于行为干预组。结论:调中降糖颗粒能降低葡萄糖耐量低减向糖尿病的转化率,并能降低血脂血糖。  相似文献   

11.
糖耐量低减危险因素及相关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智耀  白永清 《山西中医》2008,24(12):46-48
在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中,将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低减(IGT)合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状态”[1],此阶段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6·1 mmol/L,且<7·0 mmoL/L;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7·8  相似文献   

12.
辨证分型治疗葡萄糖耐量低减6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健儿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2):521-521
葡萄糖耐量低减(IGT)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特殊代谢状态,其特点为餐后高血糖.IGT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从正常代谢发展至糖尿病的一种必经阶段.其诊断标准为在空腹血浆葡萄糖小于7.0mmol/L时,OGTT2h静脉血浆葡萄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且小于11.1mmol/L.笔者于1999年3月至2004年1月采用中医辨证治疗IGT60例,收效较好,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穴位敷贴治疗老年葡萄糖耐量低减患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并评价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老年葡萄糖耐量低减 (IGT)的疗效 ,将 6 4例老年IGT患者随机分为二组 ,各 32例。对照组进行控制饮食干预治疗 ;观察组在控制饮食干预治疗同时 ,选用胰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外敷治疗贴。二个疗程后分别检测餐后血糖。结果 :干预后 ,两组餐后血糖均显著降低 (P <0 0 5 ,P <0 0 1) ;观察组干预后餐后血糖比对照组低 ,P <0 0 5。提示老年IGT患者在控制饮食干预治疗同时 ,可配合应用穴位敷贴治疗贴 ,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王德惠 《河北中医》2006,28(5):388-390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最早于1979年提出,用以替换“边缘”糖尿病和其它类型的不携带微血管病变风险的高血糖。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视为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临床类型。目前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最新报告认为糖耐量低减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糖耐量低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体检中发现的围绝经期伴糖耐量低减(IGT)者86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进行体检的围绝经期糖耐量正常(NGT)者92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填写体检表及调查问卷,进行常规体检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分析IGT与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关系。结果:IGT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在围绝经期伴糖耐量低减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6.
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其糖尿病年转变率为14.1%[1]。早期对其进行干预治疗以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运用以健脾疏肝为法组成的健脾消糖颗粒,对葡萄糖耐量减低病人进行干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葡萄糖耐量、胰岛素分泌功能、血脂代谢等指标的变化。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本院内分泌专科病房及门诊病人,共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45~65岁;所有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糖耐量低减诊断标准及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的有关糖尿病诊断新标准的建议。筛选对象:…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理论干预糖耐量低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糖尿病高危因素,属亚健康范畴,与体质因素有关,多为气虚质、阴虚质、气阴两虚质、痰湿质、瘀血质。通过辨证调理体质即"治未病"的方法,如食疗、药膳、运动疗法、中药干预等,可改善IGT状态,避免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芪降糖胶囊预防糖耐量低减(IGT)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作用.方法:将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确诊的IGT病人1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一般生活干预组58例,二甲双胍组54例.3组均进行一般生活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参芪降糖胶囊,二甲双胍组服用二甲双胍.对3组病人每3个月作1次空腹血糖、2小时OGTT血糖检测.复查当日不服干预药物,共观察1年.若2次OGTT结果为糖尿病,则视为糖尿病.停药1年后随访病人,计算3组转变为糖尿病的例数.结果:179例病人中共有17例退出观察.观察期末治疗组2例(3.3%),一般生活干预组8例(15.4%),二甲双胍组2例(4.1%)转化为2型DM,治疗组和一般生活干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与二甲双胍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停药1年后,治疗组5例(8.47%),一般生活干预组8例(18.2%),二甲双胍组7例(14.9%)转化为糖尿病,治疗组与两对照组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芪降糖胶囊在延缓IGT向2型糖尿病发展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评估健脾化湿法对糖耐量低减人群病情转归于预治疗的疗效.方法:65例糖耐量低减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应用基本干预方案,治疗组应用健脾化湿法(消渴健脾胶囊)加基本干预的方案.结果:治疗组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重及腰围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的体重及腰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餐后2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经1年的中医干预治疗后,糖耐量低减患者转为正常糖耐量的转归率为27.3%,对照组为9.4%;而转为糖尿病的转归率为9.1%,对照组为21.9%,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脾化湿法能改善血糖、血脂代谢,并促进了糖耐量低减向正常糖耐量的转归.  相似文献   

20.
唐奇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079-2082
2型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持续增长的流行病学趋势已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新近资料显示20岁以上的上海居民糖耐量低减(IGT)与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0%和9%[1],而在美国IGT患者转化为糖尿病的年转化率为4.76%[2],在中国相关的调查显示为8.9%[3],即使停留在IGT阶段仍然对机体具有危害性。因此IGT人群是最重要的糖尿病危险人群,干预IGT人群具有重要意义,IGT阶段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时机,IGT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并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1995年由著名糖尿病专家潘孝仁教授领导完成的“大庆糖尿病预防6年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