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剖1具62岁男性标本时发现左前臂肌群中有2块异常屈肌,为积累国人肌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 桡侧变异屈肌和尺侧变异屈肌在肱骨内上髁下方起于指浅屈肌肱尺头的深面,肌腹向下分为2个头,移行后分别以长、短两腱止于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上.桡侧变异屈肌肌腹、肌腱较短,该肌全长115 mm,其中肌腱长15 mm;尺侧变异屈肌肌腹较短,肌腱较长,该肌全长265 mm,其中肌腹长125 mm,肌腱长140 mm,肌腱与指深屈肌腱伴行,穿腕管后与指深屈肌腱融合.  相似文献   

2.
正中神经在肘部及前臂上段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在肘部及前臂上段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例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正中神经受压的解剖因素。结果:肱二头肌腱膜与正中神经的关系;非覆盖型80%(40侧),部分覆盖型12%(6侧)和全覆盖型4侧(8%)。64%(32侧)反转筋膜斜过正中神经前方。18.6%(8侧)旋前圆肌肱骨头肌内有明显腱束,94%(47侧)尺骨头浅面有增厚腱膜。指浅屈肌起始两头间的形态结构:88%(44侧)联合腱弓型,4%(2侧)纤维弓,8%(4侧)指浅屈肌腱束。结论:正中神经通过前臂上段及肘部时,肱二头肌腱膜,旋前圆肌肱骨头的反转筋膜和肌内腱束,尺骨头浅面的腱膜,指浅屈肌起始部的联合腱弓和纤维弓等可能是导致其受压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及易损伤部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术后大鱼际功能恢复不良的原因与返支易损伤部位。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正中神经返支走行中存在的卡压因素以及易损伤部位。结果:(1)拇短屈肌浅头尺侧存在腱弓及腱纤维束结构,对正中神经返支形成卡压;(2)住屈肌支持带远侧返支与掌腱膜关系密切,在此部位掌腱膜可对返支形成卡压或术中易误伤返支;(3)走行中返支与拇长屈肌腱和示指屈肌腱存在交叉走行关系。结论:(1)返支走行中存在易卡压因素,治疗腕管综合征时应常规探查松解返支;(2)涉及拇长屈肌腱,示指屈肌腱和掌腱膜手术时,应注意防止损伤返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测定指浅屈肌腱止点的形态、位置及其与A4滑车的位置关系。方法:采用12只成人新鲜尸体手标本的48个手指,观察指浅选屈肌腱在中节指骨和近侧指间关节处的形态、位置,近止点的浅肌腱和腱纽的关系,观察止点和A4滑车的重迭关系和程序。结果:指浅屈肌腱在手指上止点由止于指骨、掌板和腱鞘的部分组成,浅肌腱近止点处为扁平腱束,有短腱纽完全附着,止点长度为0.6-1.0cm,距Camper腱交叉0.4-0.7cm,有79%的手指的止点与A4滑车部分重迭,21%手指止点完全在A4滑车以近。结论:指浅屈肌腱止点解剖结构复杂,与指骨、掌板、腱鞘、腱纽存在密切联系,在不同手指位于A4滑车以内和以近的位置,对指深屈肌腱的营养、力学功能及协同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们在解剖下肢肌时,发现一例双侧(足母)长屈肌和趾长屈肌变异,报道如下:男尸,成年。双侧(足母)长屈肌腱在足底越过趾长屈肌腱深面处,各分两束,外侧束再各分两束,分别止于第1~3趾的末节趾骨  相似文献   

6.
拇长展肌起自桡骨、尺骨的背面和前臂骨间膜,走行于桡侧腕伸肌、指伸肌的深面和拇短伸肌的上方,在伸肌支持带深层,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腱走行于同一个纤维鞘中,随后拇长展肌腱向下止于第一掌骨底,拇短伸肌腱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我们在局解课上解剖一具男尸时发现一例双侧拇长展肌双肌腹、双肌腱变异。现详细报道如下。1拇长展肌的解剖双侧拇长展肌均于肌腹中下1/3处移行为双肌腹,以双肌腱止于第一掌骨底和大多角骨,分别命名为拇长展肌桡侧腱和拇长展肌尺侧腱。左侧拇长展肌在肌腹中下1/3处移行为双肌腹,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尺侧肌腱共行于…  相似文献   

7.
桡掌肌一例     
<正> 尸解一成年女尸时,发现右前臂屈肌多一块桡掌肌(或称副桡侧屈腕肌),现报告如下: 桡掌肌属长肌,以腱性起于旋前圆肌止点下方,桡骨下1/3上份外侧的骨膜上,肌纤维由外上稍斜向内下,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的深面,经腕管后成腱膜止于拇收肌斜头深面第二掌骨底。肌全长9.5cm,肌腹长6.8cm,最宽1.55cm,厚0.6cm,止端腱长2.7cm,宽3.0cm(见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模拟指浅屈肌腱束经骨隧道重建中央腱止点的手术方法,验证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用示、中、环指共24指,解剖观测指浅屈肌腱及中央腱、伸肌腱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12指(示、中、环指各4指)新鲜成人手指标本进行模拟手术,均人为设计中央腱止点断裂。将指浅屈肌腱两侧部分腱束从中节掌侧止点处经指骨钻孔后引至背侧,与背侧中央腱断端编织缝合重建中央腱止点,测量不同缝合间距的PIP(近指间关节)被动伸直角度和被动屈曲角度。 结果 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大时,被动伸屈角度大,但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松弛明显;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小时,被动伸屈角度小,且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张力大,均不能保证手指被动伸屈活动。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在1.5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75°,缝合间距在1.0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30°,缝合间距在1.0~1.5 cm时,即切取到Camper腱交叉时,PIP被动伸直和屈曲角度最接近手指功能位时的角度。 结论 切取转移的指浅屈肌腱至Camper腱交叉时可以完成中央腱止点重建,供腱损伤小,重建止点是相对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500侧成年中国人的手背标本上观察了肌腱的抵止及其变异。拇长展肌多数(89.2%)具有副腱,副腱数目为1—4个不等,其中有一个副腱的占 65%。有2.6%的标本缺少拇短伸肌。多数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侧指骨底,此外,发现29%的拇短伸肌除止于近侧指骨底外,还同时止于远侧指骨底。拇长伸肌多数(70.8%)止于拇指近侧和远侧指骨底,象教科书描述的,该肌止于远侧指骨底的仅占少数(29.2%)。桡侧腕长伸肌的副腱出现率为22.4%,桡侧腕短伸肌的副腱出现率为11.4%。绝大多数长肌的止点(99%)是第二掌骨底,短肌的止点(85%)是第二和第三掌骨底。指总伸肌的肌腱数目为3—10个不等,其中以有四腱或五腱的较常见(共占68%)。接纳指总伸肌腱的数目以环指较多,其次为中指,有53.4%的小指没有获得指伸肌的肌腱。小指固有伸肌具有两个肌腱或三个肌腱的共占84.2%。小指固有伸肌腱多数(84%)止于第五指指背腱膜,少数(15%)同时止于第四和第五指指背腱膜。本文报告了在手背出现的异常肌,其中小指深伸肌在本文所收集的文献中尚无报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模拟指浅屈肌腱束经骨隧道重建中央腱止点的手术方法,验证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用示、中、环指共24指,解剖观测指浅屈肌腱及中央腱、伸肌腱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12指(示、中、环指各4指)新鲜成人手指标本进行模拟手术,均人为设计中央腱止点断裂。将指浅屈肌腱两侧部分腱束从中节掌侧止点处经指骨钻孔后引至背侧,与背侧中央腱断端编织缝合重建中央腱止点,测量不同缝合间距的PIP(近指间关节)被动伸直角度和被动屈曲角度。 结果 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大时,被动伸屈角度大,但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松弛明显;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小时,被动伸屈角度小,且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张力大,均不能保证手指被动伸屈活动。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在1.5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75°,缝合间距在1.0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30°,缝合间距在1.0~1.5 cm时,即切取到Camper腱交叉时,PIP被动伸直和屈曲角度最接近手指功能位时的角度。 结论 切取转移的指浅屈肌腱至Camper腱交叉时可以完成中央腱止点重建,供腱损伤小,重建止点是相对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在制作上肢肌肉标本时,发现拇长屈肌变异2例,此类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变异1标本1为一成年男性左侧上肢肌肉标本.分开其肌间隙后,见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均正常,在深层指深屈肌与拇长屈肌之间见一异常肌束.  相似文献   

12.
作者观测了45具(男29,女16)年成尸体90侧上肢的拇长屈肌,见65.56±5.01%有尺侧头。尺侧头多双侧性地出现或否,无性差及侧差。尺侧头上端附于指浅屈肌腱或肱骨内上髁者居多,肌腹斜向外下方,汇入拇长屈肌腱的上端。支配尺侧头的神经均发自骨间前神经,起始平面大多较支配拇长屈肌挠侧头的肌支稍高,行程短。供应动脉可以是尺侧下付动脉或骨间返动脉的细小分支。尺侧头与正中神经和尺动脉关系密切。本文就,拇长屈肌尺侧头的来源、功能以及命名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掌长肌起自肱骨内上髁以及前臂深筋膜,肌腹很小而腱细长,止于掌腱膜。掌长肌缺如较常见,但掌长肌伴有指浅屈肌中指(第3指)肌腱缺如尚未见文献报道。作者在解剖尸体中,发现1例掌长肌伴有指浅屈肌中指肌腱缺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新鲜成人足61只(左38只右23只)用剥离法自内踝上5.0cm前内侧到足底直至足趾末端,逐层剥离,剖开踝管,显露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静脉,胫后动脉,胫神经及(足母)长屈肌腱。然后剥去跖腱膜,趾短屈肌,(足母)长展肌,小趾展肌及结缔组织等。结果如下:1.单支型:在足底内侧(足母)长屈肌腱与趾长屈肌腱交叉后,于第一楔骨近端中部,(足母)长屈肌腱发出一束与本身几乎等粗的肌纤维来,由此向前外方向斜行,在第一、二楔骨之间中部,与尚未分支的趾长屈肌膜会合,参与趾长屈肌腱的组成,分布到各趾去。本型计18例,占29.5%。2.双支型:  相似文献   

15.
对68侧手解剖学鼻烟窝的血管等有关结构的局部解剖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发现如下规律有参考意义。1.桡动脉手背行程变异主要表现在鼻烟窝,且多出现在左侧,右侧少见。2.拇主要动脉的虎口浅支的解剖学特点是:位置浅,外径在0.7~1.7mm 之间,出现率为14.7±4.29%,且多与掌浅弓有吻合。处理虎口有关结构宜注意。3.拇主要动脉在手背的走向与拇长伸肌腱大致相同,故可作为拇主要动脉在手背的表面位置;在掌侧拇主要动脉两个终支与拇长屈肌腱的局部关系较恒定,可作为在掌侧寻找桡侧支和尺侧支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16.
在解剖教学过程中,于一男性成人标本上,发现罕见的副长屈肌1例,现报道如下。副长屈肌紧贴于长屈肌下部的后外方,距内踝8cm处起始于胫后血管神经束外侧筋膜及小腿深筋膜,肌腹长5.5cm,宽1.5cm,厚0.3cm,肌腱长11cm。肌腹向下位于胫后血管神经束深面移行为细长的肌腱通过屈肌支持带深面的踝管至足底,沿长屈肌腱外侧共同向前,经趾长屈肌腱深面,并与其交叉,但无腱束合并。副长屈肌的肌腱继续沿足底向前,腱束与收肌斜头肌腱合并,共同止于趾第一节趾骨底。此外、趾长屈肌腱五条,经内踝后方和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发病解剖基础。方法 :48侧 (左右各 2 4侧 )成人防腐固定标本在肉眼或双目放大镜下解剖观察可能构成对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结构。结果 :有 6 6 .6 %的拇长屈肌副头由内上至外下斜过骨间前神经主干前方。横过骨间前神经的结构还有 :尺侧副血管 (48.3% ) ,指浅屈肌发出至拇长屈肌的小肌束或纤维束 (10 .4% )。骨间前神经与桡、尺骨的关系 :77%骨间前神经走在桡骨颈前方下行一段 ,长为 3.9cm(37侧 ,) ;16 .7%骨间前神经在桡、尺骨之间走行 ;6 .3%隔指深屈肌走在尺骨的前方。结论 :拇长屈肌副头、横过骨间前神经的肌束和纤维等结构可能是致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母)长伸肌腱移位治疗(足母)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足母)外翻足,测量(足母)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足母)长伸肌腱、(足母)长屈肌腱、(足母)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足母)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m.在(足母)外翻的患(足母)者中,(足母)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m.(足母)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足母)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足母)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足母)外翻.  相似文献   

19.
在一具约40岁男性尸体上,发现双侧掌腱膜变异并掌长肌缺如。为积累国人体质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双侧前臂前面正中线部位无掌长肌,桡侧腕屈肌与尺侧腕屈肌相邻,其深面为指浅屈肌。双侧掌腱膜较正常有掌长肌腱和腕横韧带相连的掌腱膜更为发达,甚为坚韧,直接连于腕横韧带。双侧掌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在进行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即尸体标本解剖中发现左侧指浅屈肌形态异常并拇长屈肌起点异常1例,此2种变异同时存在较为少见,为丰富国人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提供解剖学依据,现报道如下。本例为常规甲醛固定2年以上的老年男性陈尸,来源于泰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该标本左侧前臂掌侧指浅屈肌肌腹分为浅深2层。浅层较为宽扁,肌腹延续为肌腱并最终至中、环指,未见明显异常;深层较粗,呈条索状,肌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