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胫骨髁间隆突骨折行关节镜下复位、缝线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采用Lysholm及Tegner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患者获6~18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3.6±5.8)分,Tegner评分(6.3±1.0)分。结论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康复快,可同时诊治合并的膝关节损伤。  相似文献   

2.
汤睿  刘沛 《骨科》2020,11(2):125-13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Ethibond缝线复位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病人,在关节镜下常规前内、前外侧入路结合双后内侧入路显露骨折,将PCL重建定位器置入并在其引导下由前内向后于撕脱骨折床3点和9点处钻出导针,制造两骨隧道。术中使用双根5号Ethibond缝线在韧带后方骨块近侧打结,经胫骨双骨隧道将缝线拉出于胫骨前侧,充分复位骨折块,缝线收紧打结固定。术后定期随访,了解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活动度,采用KT 1000测量及后抽屉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比较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结果随访时间为19~28个月,平均24.5个月。术后6周骨折均愈合,复位良好。术后6个月,所有病人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无伸膝、屈膝受限,平均屈膝活动度为138.5°±3.5°。手术前后的KT 1000测量值分别为(10.9±0.7)mm、(1.5±0.6)mm,Lysholm评分分别为(36.5±4.9)分、(94.2±3.3)分,Tegner评分分别为(2.6±0.8)分、(6.7±0.4)分;IKDC评分:术前C级7例(31.82%)、D级15例(68.18%),术后A级21例(95.45%)、B级1例(4.55%)。上述指标手术前后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关节镜下经胫骨双骨隧道应用5号Ethibond缝线复位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固定方法简便可靠,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及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对31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取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加高强度缝线捆绑固定治疗。术前、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Lachman试验来评价。结果术后1年经X线拍片复查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满意,均未出现伤肢畸形,均未诉伤肢不稳,Lachman试验均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17~45分,平均(27.14±8.80)分,术后1年为97~99分,平均(97.90±0.80)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egner评分4~5分,平均(4.40±0.30)分,术后1年8~9分,平均(8.51±0.4)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加高强度线内固定方法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微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钢丝与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23例移位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固定治疗,其中A组10例患者行关节镜下钢丝固定治疗,B组13例患者行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观察评估两组手术时间、骨折复位和愈合、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A组(63.5±11.3)min,B组(46.3±6.0)min,钢丝组手术时间比缝线组要长(t=4.43,P0.05)。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全部患者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骨性愈合。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范围0~130°,均无明显伸屈受限。A组患者Lysholm评分平均(91.6±4.2)分,B组患者Lysholm评分平均(90.4±3.9)分,两组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05)。A组有1例患者Lachman试验弱阳性,B组有2例患者Lachman试验弱阳性,其余患者Lachman试验皆阴性。Lachman试验弱阳性患者却无明显膝关节疼痛、主观不稳症状。结论关节镜下钢丝与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都能实现骨折良好复位,稳定固定,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使用缝线固定治疗手术更简便,无需二次取出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下运用一种缝线桥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泸县人民医院治疗2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9~50岁,平均(31.0±0.2)岁。按照Meyers-Mckeeu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6例,Ⅳ型4例;26例患者中并发半月板损伤14例,并发软骨损伤3例。运用一种网兜式包埋的缝线桥技术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块,达到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术前伤膝关节均行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Lysholm及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1年后所有患者X线片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性愈合,Lachman试验和抽屉试验均转阴性;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47.9±6.2)分提高至(92.7±4.3)分,Tegner评分由术前(2.5±1.4)分提高至(7.8±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网兜式包埋的缝线桥技术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获得理想的原位重建,操作简便,固定稳定,功能恢复满意,后期并发症少,且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2根TwinFix锚钉和Ethibond缝线固定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4例Meyer-MckeeverⅢ型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8~54岁,(平均37.4±9.12)岁。左膝9例,右膝5例。急性损伤12例,陈旧性损伤2例。按Meyer-Mckeever分型14例均为Ⅲ型,ⅢA型11例,ⅢB型3例。所有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复位、锚钉缝线双骨隧道微创固定手术,术后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60 min,平均(48.0±5.52)min。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8±4.31)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骨折均愈合,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70~98分,平均(94.8±3.4)分;5例随访至24个月,Lysholm评分为(95.6±2.9)分。14例患者查体Lanchman试验均为阴性。13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正常,仅1例(同时修补内侧副韧带)伸直恢复正常,屈曲在90°~100°。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骨隧道微创治疗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固、膝关节稳定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较好,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法治疗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3年9月,于关节镜下分别使用5号爱惜邦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治疗8例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8~43岁,平均28.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6.2 d。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为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65个月,平均42.4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良好;前后抽屉试验均呈阴性,关节主被动活动度完全正常(0~125°)。7例患者恢复至伤前活动水平。末次随访时,患者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分别为(90.4±5.2)、(7.5±1.6)、(89.2±3.5)分,均较术前[分别为(52.1±3.3)、(3.3±1.0)、(51.9±3.5)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80,P=0.000;t=—39.520,P=0.000;t=—41.150,P=0.000)。结论前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撕脱骨折临床少见。关节镜下缝线及可吸收螺钉双重固定法可同时在镜下对前后交叉韧带止点进行复位固定,操作方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克氏针和可吸收螺钉治疗胫骨前髁间棘骨折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时间和不同固定方式将122例胫骨前髁间棘骨折分为2组,均实施关节镜下固定手术。其中观察组(66例)采用克氏针,对照组(56例)使用可吸收螺钉。术后随访8~12个月,比较2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9.37±14.12)分增加至术后(94.52±3.60)分;对照组由前(30.42±12.40)分增加至术后(88.14±2.63)分,2组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行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Lyscholm膝关节评分较好,且手术简便、材料便宜、术后膝关节整体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关节镜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陈旧性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采用Lysholm及Irrgang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均骨性复位、愈合良好,末次随访关节功能恢复满意.Lysholm评分由术前(60.8±1.5)分增至(95.6±2.5)分,Irrgang评分由术前(51.5±2.8)分增至(92.5±2.3)分.结论 对陈旧性髁间嵴撕脱骨折都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治疗陈旧性髁间嵴撕脱骨折是一种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后纵隔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修复术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5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采用经后纵隔关节镜下手术,运用缝线"锁扣"固定.结果 术后6周骨折基本愈合,6个月伸膝功能均正常,5例患者残留有10~20°屈曲受限,3例后抽屉试验Ⅰ度阳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3±3.1)分.结论 经后纵隔关节镜下缝线"锁扣"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膝关节前外侧、高位前内侧、后内侧切口,从胫骨外向撕脱处钻一骨道,将2根5号缝线绕过骨块韧带交界处,打结,将缝线引至骨道外并拉紧,用带鞘螺钉将缝线固定于骨道壁。结果术后骨折块均得到复位。随访3个月~1年,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7.3±2.4)分。结论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方法简便,创伤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高强度缝线双“8”字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对应用关节镜下高强度缝线双“8”字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2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6~48岁,平均(28.5±3.0)岁。采用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的功能情况。通过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结果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平均(11.0±2.8)个月。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前Lysholm评分(51.4±6.7)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91.4±4.0)分(P<0.05)。术前IKDC评分(51.3±6.8)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93.3±2.4)分(P<0.05)。Lachman试验:术前阳性率为100%,术后阳性率为0(P<0.05)。无关节感染、骨折块移位、缝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关节镜下应用高强度缝线行双“8”字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手术疗效满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可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后正中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关节镜下双隧道缝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19例采用后正中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A组),12例采用关节镜下双隧道缝线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肢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半月板损伤情况、MeyersMcKeever分型以及术前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差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差值及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B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A组(t=7.347,P=0.000)。B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A组术后发生螺钉断裂1例。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达正常范围患者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末次随访时,两组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差值、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隧道缝线固定与后正中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临床疗效相似,但前者具有能同时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避免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无需二次手术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关节镜下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成人胫骨髁间隆突骨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介绍关节镜下“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技术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6月 ,对 2 1例新鲜胫骨髁间隆突骨折 ,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 ,使用 6号不吸收缝线进行“8”字法固定。术后行积极的康复训练 ,并随访 6~ 2 4个月 ,以了解骨折复位、愈合、膝关节松弛度、活动度及患肢整体功能康复情况。 结果 术后 6周 ,2 1例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均愈合 ,无骨折移位。术后 3个月 ,无膝关节松弛或不稳定 ,均恢复了与健侧相同的活动度。术后 6个月 ,L 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 93.4± 2 .7。 结论 关节镜下“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 ,复位和固定可靠 ,有助于早期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关节镜手术有助于诊治合并损伤 ,创伤小 ,结合“8”字法缝线固定能够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前棘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缝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6年7月,对11例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移位患儿,在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以钢丝引导PDSⅡ缝线经骨隧道固定,术后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术后随访采用IKDC和Lysholm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6~28个月),膝关节活动均正常,Lachman试验阴性;3~6个月,患儿均已恢复正常生活及部分体育锻炼;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术后末次随访,KT-2000检查双膝松弛度相差0~4mm(平均1.5mm)。Lysholm评分术后末次随访93~100分,与术前56~7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IKDC评分分级为A级(8例,占72.72%)和B级(3例,占27.28%)。结论儿童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经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缝线固定是一种创伤小、不损伤骺板、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全膝内缝线联合外排锚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胫骨髁间棘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9采用关节镜下全膝内缝线联合外排锚钉内固定治疗的24例成人胫骨髁间棘移位骨折,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骨折均解剖复位且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阴性,疗效根据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1.7%;且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3.5±1.6)分,明显高于术前(51.4±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镜下全膝内缝线联合外排锚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胫骨髁间棘移位骨折,无需附加胫骨隧道,手术简单、微创,复位精确,固定稳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胫骨髁间棘骨折应用空心螺钉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收治23例胫骨髁间棘骨折,行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7.5周),无畸形愈合、骨不连及髁间窝撞击症的发生。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91.7±2.0)分,术后6个月为(94.5±2.2)分。结论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6例,13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2例患儿采用丝线固定,11例采用钢丝固定。结果 26例获平均19.8(6~3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93.52±2.27)分,术后1年平均(96.20±1.58)分。结论关节镜下分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单枚克氏针加缝线不经过骨骺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技术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治疗21例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 年龄6~14岁, 男13例, 女8例。根据Meyers-McKeever骨折分型:Ⅱ型7例, Ⅲ型10例, Ⅳ型4例。手术均采用关节镜下复位, 单枚克氏针加缝线不经过骨骺线固定。术后1周积极开始功能锻炼, 并随访10~30个月, 术后1、3、6个月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记录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 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周, 21例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均愈合, 无骨折移位。术后3个月, 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阴性。术后6个月,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3.3±5.2,复查X线片未见骨骺线增宽或变窄。结论:关节镜下单枚克氏针加"8"字缝线不经过骨骺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 复位和固定可靠, 不经过骨骺线, 手术创伤小, 对骨骺干扰小, 能够早期关节功能锻炼,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和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仁和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3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21~51岁,平均34.3岁。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31例患者分为2组:13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空心钉组),骨折根据McKeever分型:Ⅱ型5例、Ⅲ型8例。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高强度缝线组),骨折根据McKeev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2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Lysholm评分、二次手术率等评定各自的临床效果。结果空心钉组和高强度缝线组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44个月(平均24.8个月)随访。空心钉组和高强度缝线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91.6±7.6)、(91.9±7.4)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1.5±2.9)、(11.4±2.3)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3±0.5)、(3.3±0.6)个月,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空心钉组为65~100分,优良率为92.3%(12/13);高强度缝线组为60~100分,优良率为94.4%(17/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固定组中10例患者(76.9%)行二次关节镜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高强度缝线组无患者行二次关节镜手术。结论空心钉固定或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高强度缝线固定在二次手术率方面低于空心钉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