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世宏  张婷  李丹  徐晓滢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516-1519
了解青少年死亡焦虑发展特点及其与经历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开展相关教育实践以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通过死亡焦虑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人上海市两所7年制中学选取的六~十二年级2 34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青少年死亡焦虑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2334)=1.70,P=0.12),但在死亡焦虑维度上存在年级主效应(F(24,8133)=1.59,P<0.05),其中死亡过程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334)=3.22,P<0.01),七年级死亡焦虑水平低于其余各年级;不同性别青少年死亡焦虑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34)=3.87,P<0.05),女生死亡焦虑总分高于男生,在死亡焦虑维度上存在性别主效应(F(4,2331)=19.65,P<0.01),女生焦虑水平高于男生.高死亡焦虑的青少年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压力(学习、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及总生活事件)(F(5,1526)=34.66,P<0.01,η2=0.10).结论 青少年死亡焦虑水平与生活事件压力密切相关.在开展死亡教育工作时,应关注在学校中体验到生活事件应激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蒋光清 《中国保健》2007,15(11):4-6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抑郁、焦虑心理状况、指导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和健康保健.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517名在校生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二年级在校高职生SCL-90总分≥70分者明显偏高,一年级学生的抑郁、焦虑心理明显高于二年级,经统计学u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女之间统计学u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职院校学生的抑郁、焦虑心理状况应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应加强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绍兴市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绍兴市1所大学、2所高中、2所初中,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 34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抑郁、焦虑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2.0%和12.3%,男生抑郁检出率(44.7%)高于女生(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7,P<0.05);女生焦虑检出率(15.0%)高于男生(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4,P<0.01)。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在不同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181,11.185,P<0.01或P<0.05);城市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负担重、噪声影响、睡眠时间少、早餐不规律、朋友数量少等是抑郁、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绍兴市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普遍存在,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相关。应加强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的追踪研究,探讨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变化特点,为进行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694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4年的问卷调查。学生填写一般情况及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家长填写一般情况、焦虑自评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结果 1)2009、2011、2013年社交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3.5%、22.5%、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1和2013年社交焦虑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P0.05)。2)2009年的社交焦虑学生,2011年、2013年仍被检出的百分比是40.49%、22.70%;2011年的社交焦虑学生,2013年调查时有49.36%仍存在社交焦虑。3)2009年,3年级和5年级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2011年,5年级和6年级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P0.05)。4)小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受是否独生、家长是否争吵影响大;初中生受性别影响更大。5)家长抑郁仅在2011年对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有影响;家长焦虑仅在2011年和2013年且仅对女生社交焦虑检出有影响。结论初中高年级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较高;家长焦虑、抑郁情绪对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情况,并比较焦虑及抑郁检出率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方法抽取重庆市北碚区2所中学7年级与9年级308名学生,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筛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焦虑检出率为31.49%,抑郁检出率为43.51%。焦虑总分标准分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总分标准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生抑郁总分标准分高于女生。焦虑总分标准分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总分标准分年级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普通中学生焦虑及抑郁检出率较高,需要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18个月后灾区中学生焦虑情绪发生状况。方法抽取地震灾区3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共2 729人,采用青少年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4.6%的中学生存在焦虑情绪;女生焦虑情绪发生比例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63,P<0.001);灾区中学生总体焦虑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4、14.695,P均<0.001);高中生广泛性焦虑得分高于初中生,高二学生社交恐怖得分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具有地震相关经历的学生焦虑情绪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χ2=20.419、5.155、5.994、38.5141、7.302,P<0.05或0.001)。结论震后18个月,灾区中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应重点关注女生、高中年级及具有地震相关经历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市城乡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中学生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学校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自拟量表,对哈尔滨市城乡初一至高二年级学生5130名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焦虑状况得分为(43.44±10.75)分,40.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农村中学生焦虑得分高于城市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焦虑得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高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特质焦虑、母亲惩罚严厉(MF4)、神经质、父亲情感温暖(FF1)、学习压力、精神质、父亲偏爱被试(FF4)、父亲过度保护(FF6)、师生关系、父亲拒绝否认(FF5)、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以及内-外向对焦虑的作用明显.结论 哈尔滨市城乡中学生的焦虑状况较为严重,农村中学生尤其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多民族大学一年级(大一)新生的焦虑抑郁状况,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未来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整群抽样方法,入选北京某高校2014级全部本科新生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填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分别为9.7%和15.5%。焦虑合并抑郁检出率为5.47%。SAS平均分为(39.66±7.23);SDS平均分为(42.86±8.84),焦虑和抑郁平均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东部省份学生焦虑总分(38.59±7.33)低于中部省份学生(39.49±7.6),西部省份学生焦虑总分最高(40.18±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蒙古族学生的焦虑总分(38.21±6.77)低于其他民族学生,且不同民族学生焦虑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5)。男性抑郁和焦虑检出情况均高于女性,南方学生抑郁和焦虑检出情况均高于北方,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大一入学这一生活事件和民族性格特质是引起多民族大学生焦虑抑郁可能的影响因素,应在入学之初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多民族新生顺利度过大一适应阶段,开始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华南地区某"双一流"理工高校学生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0—12月,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学生基本情况信息表对582名华南地区某"双一流"高校理工类在校本科生进行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双一流"理工类高校本科生SAS总得分为39.86±9.24,焦虑现患率达14.95%,均高于一般人群(均P0.05);学业考试、人际关系、专业认可及就业对学生焦虑情绪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和家庭环境对理工类高校学生焦虑状况无显著影响(均P0.05);不同年级学生的SAS评分和焦虑情绪特征不同,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华南地区某"双一流"理工类高校学生的焦虑现患率较高于一般人群,有必要加强对理工类重点高校在校学生的心理卫生指导和管理。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影响焦虑情绪的不同因素对其进行区别化的心理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职生的自尊状况,为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对289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3.3%的高职生表现为高自尊,36.7%为低自尊;自尊在性别、生源、家庭类型、专业和年级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尊在是否独生和是否恋爱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学生高于非独生学生,恋爱学生高于非恋爱学生。结论高职生的低自尊比率较高;高职生的自尊受到是否独生、是否恋爱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辽源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情况,为制订贫血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辽源市部分中小学生Hb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小学生贫血检出率,2005年为21.35%,2006年为13.37%,2007年为9.08%,2008年为9.25%(P〈0.01)。2005-2008年平均贫血检出率,小学生为10.26%,初中生为10.87%,高中生为25.44%;男生为16.21%,女生为6.29%(P〈0.05)。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贫血检出率均逐年呈下降趋势(P〈0.01);小学女生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初中男生呈下降趋势(P〈0.01),高中男生、女生均为2007年、2008年较2005年、2006年明显下降(P〈0.01)。[结论]辽源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贫血患病率高中生最高,女生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2.
李玥  蒋立新  杨梅  李汉锋  陈网旋 《职业与健康》2010,26(24):3010-3011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中小学生龋齿流行状况,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田区2005—2009年中小学生龋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福田区中小学生龋患率为18.31%,16.03%,23.81%,27.37%和32.65%。中小学生总龋患率为23.71%,小学龋患率为31.09%,初中龋患率为15.96%,高中龋患率为17.01%,三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5.85,P0.01)。女生的龋患率高于男生,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结论福田区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学生龋齿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长春市青少年的生长状况及肥胖现状。[方法]2007年,在长春市城乡抽取15所学校,对2112名中小学生检测身高、体重、胸围,评估肥胖状况。[结果]随着年级的增长,身高、体重、胸围均呈增长趋势,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一年级上升趋势比较明显,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趋于平缓。体重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一年级男生均高于女生,高中三年级女生高于男生’(P〈0.01);男生身高各年龄段均高于女生(P〈0.01或〈0.05)。身高小学一年级、小学四年级、高中一年级城区均高于农村(P〈0.05);体重高中一年级、高中三年级城区高于农村(P〈0.01);胸围小学四年级城区高于农村,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农村高于城区(P〈0.01或〈0.05)。其他各项指标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学生的肥胖率为13.49%,随着年级的增加肥胖率逐渐升高(P〈0.01);肥胖率男生为17.05%,女生为10.35%(P〈0.01);城区为14.68%,农村为12.61%(P〉0.05)。[结论]长春市城乡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肥胖率呈高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掌握珲春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情况。[方法]2009年8月,在珲春市抽取部分城乡中小学校,抽取部分7、9、12、14、17岁男、女学生进行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检测男生3 900人,贫血患病率为16.44%,其中城区、乡镇学生患病率分别为18.71%、13.33%(P〈0.01);检测女生3 900人,贫血患病率为25.33%,其中城区、乡镇学生患病率分别为27.11%、22.91%(P〈0.01)。贫血患病率,城区、乡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男生、女生各个年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男生(2 354人)、朝鲜族男生(1 546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53%、16.30%(P〉0.05);汉族女生(2 215人)、朝鲜族女生(1 685人)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5.64%、24.93%(P〉0.01)。[结论]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乡镇,汉族与朝鲜族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笔者所在城市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SCL-90)表,随机抽样笔者所在城市两所重点中学12~18岁学生50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理问题检出率18.1%,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焦虑等。男女生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CL-90中女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敌对、偏执因子分明显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高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9.98%与1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点中学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杨能斌  王华 《职业与健康》2008,24(16):1685-1686
目的了解华容县中小学生视力状况,为采取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中小学生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于2007年9-12月对全县县直中小学、乡镇中学及中心小学进行裸眼视力普查。结果共调查学生61746人,其中视力低下者25323人,占41.01%,轻度视力低下者只占总数的13.27%。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视力低下率分别为9.53%、32.66%、8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级视力低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t)。小学男生视力低下率(10.24%)高于女生(8.73%)(P〈0.01);初中男生视力低下率(32.37%)与女生(32.99%)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女生视力低下率(83.70%)高于男生(79.56%)(P〈0.01)。结论华容县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情况严重,学校、家庭、社会应积极配合采取措施,早预防、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776名初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生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X^2 (3) =17.631,P=0.001);肥胖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X^2 (3)=20.653,P=0.000);肥胖男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与其他组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超重、肥胖女生则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等方面问题发生率较其他组女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学生心理问题在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营养状况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肥胖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中学生焦虑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重庆市中学生焦虑敏感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应用焦虑敏感问卷中文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特质-状态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研究对象来自重庆市12所中学58个班级的在校中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共计2700人,其中初中生占48.5%,高中生占51.5%;女生占50.8%,男生占49.2%。结果焦虑敏感水平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P=0.49),但有性别差异,女生的焦虑敏感水平高于男生(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学习压力、特质焦虑、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某些生活事件(不喜欢上学、失恋、与人打架、遭父母打骂)、状态焦虑等因素影响焦虑敏感水平的发展(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58、0.163、0.112、0.093、0.124、-0.096、0.096)。结论生活事件、性别、自身心理特征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焦虑敏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徐勤友  公丕峰 《职业与健康》2012,28(21):2672-2673
目的观察实施补种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疫苗项目前后疫苗应答效果,为后续学生乙肝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随机抽取的甲、乙2所学校的1 364名学生,在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前后,分别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指血中乙肝抗体(抗-HBs),对质控区和测试区同时出现红带判定为阳性。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①通过实施乙肝补种项目,1 364名学生抗-HBs检出率由补种前的71.0%上升为86.6%,补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7,P0.01)。②学校甲在补种前抗-HBs检出率为68.6%,学校乙为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1);补种后抗-HBs检出率基本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P0.05)。③补种前,五年级的学生抗-HBs的检出率高于七年级,分别为76.2%和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7,P0.01);补种后,五年级学生抗-HBs的检出率为89.5%,也高于七年级的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P0.01)。④男女学生在补种前抗-HBs检出率分别为72.8%和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2,P0.05)。补种后,男女学生的抗-HBs检出率分别87.7%和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P0.05)。结论①补种前后人群抗-HBs检出率对比,免疫效果非常明显,但结果偏低。②乙肝疫苗的补种应与抗-HBs的检测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免疫效果。建议将抗-HBs纳入中小学生健康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结核菌素反应情况及结核菌在中学生中的感染状况,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对曲阳高中的高一新生872人和梦泽高中的高一新生793人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并对其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所高中试验新生PPD阳性和强阳性试验反应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所高中男女学生PPD试验阳性率(55.8%和49.5%)和强阳性率(1.7%和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乡生源PPD试验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学生应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以控制结核病在中学生中的抟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