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TOAST亚型脑卒中患者动脉硬化负担分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按照TOAST分型标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学分型,并评价各类型患者的动脉硬化负担分级。方法选取2014-01—2016-05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并根据动脉硬化负担分级对各亚型卒中患者进行分级评价,比较各亚型卒中患者的动脉硬化负担分级。结果 TOAST分型结果:心源性栓塞型(CE)24例(15.38%),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54例(34.62%),小动脉闭塞型(SAO)28例(17.59%),其他明确病因型(ODC)20例(12.82%)及不明原因型(UND)30例(19.23%);动脉硬化负担分级结果:心源性栓塞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与小动脉闭塞型患者的动脉硬化负担分级程度高于其他明确病因型与不明原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患者的病因均与血管性因素有关,通过动脉硬化负担分级有利于血管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可能再发脑及全身栓塞。再发栓塞多发生在原发卒中的最初数周内。为降低早期再发栓塞的发生率,有人提倡急性抗凝治疗,但亦有人提出该治疗能导致脑出血。本文进一步评价了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后急性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功效。本文评价了124名病人,均符合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心脏异常及临床表现的诊断标准。本组排除感染性或消耗性心内膜炎及心脏内肿瘤。除去3名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将121名患者回顾性地分为3组。第一组比较了以往未接受抗凝治疗,卒中后96小时内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第2组为卒中时和卒  相似文献   

3.
静脉溶栓成功治疗心房粘液瘤致急性脑栓塞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约有15%~20%为心源性脑栓塞,尤其在45岁以下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更大,约占23%~36%[1]。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主要包括心房纤颤、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及心瓣膜病等。心房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占心脏良性肿瘤的70%以上。心脏粘液瘤可发生在心脏各心腔,但75%以上起源于左心房,多累及青年或中年,约20%~45%的患者首发症状为栓塞,其中50%为脑栓塞。此外还可表现为心脏栓塞、肾脏栓塞、外周血管栓塞、皮肤病及动脉瘤[2,3]等。心房粘液瘤引起脑栓塞国内外均有报道[4~6],但行溶栓治疗病例尚未见报道。1资料患者,男,4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心源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对血管内治疗反应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血管开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等。结果共纳入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组24例,心源性栓塞组22例,相比心源性栓塞组,动脉粥样硬化组中吸烟(33%vs 9%,P=0.046)、男性(75%vs 36%,P=0.008)比例显著较高,心房颤动史显著较低(0%vs 82%,P0.001)。动脉粥样硬化组联合使用血管成形术的比例较高(67%vs 27%,P=0.008)。两组患者血管内治疗最终整体再通率、术中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导致的大血管闭塞性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其危险因素和血管内开通措施有所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往往需要联合血管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对我院2007-12~2009-12 94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梗死位置、原发病类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均予以改善脑细胞代谢、降低颅内压以及脱水治疗.结果 本组94例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38例,显著进步24例,进步18例,无效16例,无效病例中死亡6例,总有效率82.9%.结论 心房颤动是导致心源性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其中颈内动脉系统是栓塞的主要部位,进行治疗时,除了处理因栓塞导致的脑梗死外,还要及时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6.
正心源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心脏病形成的血栓脱落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堵塞口径相当的脑血管,周围侧支循环未及时恢复有效供血,导致该血管供血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心源性脑卒中发病率约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20%[1],院内死亡率为6%~27%[1],2周内栓塞复发率约5%[2]。因此对其早期诊断,及时预防十分必要。目前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神经影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心脏B超以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甲状腺抗体的升高与脑梗死分型、血管狭窄分布的关系。方法在脑梗死患者中,选择甲状腺抗体完全正常的患者共99例,甲状腺抗体升高组的患者共计357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脑梗死分型的不同特征、血管狭窄分布的不同特点。结果在心源性栓塞,甲状腺抗体升高组为17.17%(17/99),甲状腺抗体正常组为10.92%(39/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2,P=0.037。小动脉闭塞,甲状腺抗体升高组为37.37%(37/99),甲状腺抗体正常组为26.89%(96/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3,P=0.042。狭窄或闭塞的颅外动脉,甲状腺抗体升高组为1.01%(6/594),甲状腺抗体正常组为1.45%(319/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21,P=0.000。椎动脉颅内段,甲状腺抗体升高组为3.03%(6/198),甲状腺抗体正常组为0.70%(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1,P=0.025。校正所有变量后发现,甲状腺抗体升高是心源性栓塞(OR=2.781,95%CI=1.198~6.293,P=0.034)、小动脉闭塞(OR=0.492,95%CI=0.392~0.820,P=0.013)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甲状腺抗体升高的脑梗死患者出现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的比例高,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低,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依据改良TOAST分型方法作为标准,探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改良的TOAST病因分型法作为诊断标准,结合头颅DWI和/或TCD微栓子监测结果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AT)的诊断及病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M-TOAST亚型构成比例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71.48%,小动脉病变21.39%,心源性栓塞3.09%,其它病因明确0.86%,不明病因者3.18%。结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AT为主。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和预后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了解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病因分型的构成,分析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登记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间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分析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1例.TOAST各亚型构成比如下不明原因型36.1%,小动脉闭塞型29.6%,心源性栓塞型23.7%,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7%,其他明确病因型0.9%.各型6个月末病死率比较,心源性栓塞型最高(27.6%),小动脉闭塞型最低(1.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型6个月末死亡/残疾率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高(45.2%),小动脉闭塞型最低(7.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型6个月末复发例数较少,结论尚有待进一步验证.结论TOAST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和复发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并比较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升高及STAF评分(Score for the Targeting of Atrial Fibrillation)对心源性脑梗死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源性脑梗死38例,非心源性脑梗死185例。收集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后,检测血清cTnI的浓度,计算STAF评分。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cTnI和STAF评分对心源性脑梗死诊断的界值,并对比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心源性脑梗死组患者相比于非心源性脑梗死组,年龄更大,心房颤动、缺血性心脏病史更多,NIHSS评分、cTnI值以及STAF评分明显更高(P0.05)。STA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其95%CI为0.924~0.985。cTnI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其95%CI为0.788~0.916。STAF评分截点为4分,此时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89.2%。cTnI值截点为0.0085 ng/mL,此时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84.9%。结论本研究中STAF评分和cTnI值均对心源性脑梗死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STAF评分对心源性脑梗死诊断的预测价值高于cTnI。血清cTnI值和STAF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