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中医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分别以"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胸痹心绞痛痰瘀互结"为主题词,"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作为副主题词,搜索2006~2016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文献165篇,经过筛选共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50篇,将这50篇文献中所涉及的单味中药输入Excel 2003建立用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用药规律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研究分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用药规律。结果:50篇文献中共涉及复方50首,药物105味,用药频次为559次,其中单味中药用药频次最多的为半夏,其次为瓜蒌、薤白、川芎、茯苓、三七、陈皮;按照中药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用药味数排在前4类的分别是活血药、补虚药、理气药和化痰药。结论:活血药、补虚药、理气药和化痰药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发现组方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检索1979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医(含中西医)诊治高脂血症文献,对所选文献的证型、症状、方剂及中药进行录入和标准化整理,分析频数、证候要素及药物归经,并进行系统聚类,得出高脂血症常见证型、症状及方药。结果:录入文献140篇。得证型17个,其中脾虚痰湿、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证最为常见。频次较高的55个症状聚类得5大类证型:脾虚痰湿(偏于虚)型,脾虚痰湿(偏于湿)型,肝郁化火、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肝肾阴虚型。证候要素分实性(痰浊、血瘀、气滞、内热)及虚性(气虚、阴虚、阳虚、精亏、血虚)。得方剂179首,其中成方56首,以补益、祛痰、祛湿、理血及和解为主。涉及中药231味,按功能归为22类,补虛、活血化瘀、利水渗湿、清热、消食、化痰止咳平喘及理气类为常用中药类别;药物主要归经为肝、脾、胃、肺、心、肾;频次较高的65味药物聚类分析得6个聚类方,分别适合高脂血症的肝肾阴虚伴阳亢型、肝郁气滞兼血瘀型、痰瘀互结兼阴虚型、脾虚痰湿(偏于虚)型、脾虚痰湿(偏于湿)型、湿热蕴结型。结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应以补气化痰、温阳利水、活血通络、滋养肝肾、清热利湿及调畅气机为原则,组方上应虚实兼顾,方可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近20年来甲状腺结节患者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及数据分析,总结甲状腺结节的证型分布及用药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集200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已发表的与甲状腺结节中医辨证分型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研究对象以实证居多,占80%,排名前5的依次为痰瘀互结证、气郁痰阻证、气滞痰凝血瘀证、肝郁气滞证、气虚血瘀证。其中,痰瘀互结证病例占比最高,为24.46%。涉及脏腑频次排序前3位依次为肝、脾、肾,后期补充检索验证临床用药与辨证结果亦契合。结论:甲状腺结节患者以实证居多,主要为痰瘀互结证、气郁痰阻证、气滞痰凝血瘀证、肝郁气滞证、气虚血瘀证,涉及主要脏腑依次为肝、脾、肾,常见的有疏肝理气类、健脾化痰类、活血化瘀类中药,包括夏枯草、浙贝母、柴胡、陈皮、莪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分析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近十年来关于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100个确效方剂,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用药物,将所统计的药物按其功效分类,计算各类药物及各单味中药出现的频率和频次,发现用药规律。结果:100个复方中,统计出各类中药129味,共涉及17类药物,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安神药为多见;各类药物共出现975次,其中甘草、麦冬、丹参和五味子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以补气、补阴、清热、化瘀药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沈绍功教授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对沈教授治疗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整理,依据沈教授在病历中记载的病名诊断与中医证候诊断,对相应处方及用药频次进行分类统计,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搜集不孕症病例321例,经随访确认其中137例患者成功受孕,成功受孕率为42.7%。沈教授在病历中记载的病名诊断为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痛经及多囊卵巢综合征,共计5类。在病历中记载的中医证候诊断为肾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包括气血不足、气滞、气虚血瘀)、肝气郁滞、痰瘀阻滞、湿热下注,共计5类。沈教授治疗不孕症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40次的中药共30味,使用频次较高的前6位为蛇床子、淫羊藿、黄柏、知母、灵芝、丹参。按病名分类分别统计了治疗每种疾病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味中药。按中医证候分类分别统计了治疗每种中医证候使用频次较高的前6味中药。结论沈教授治疗不孕症用药特点是在6味基本药物组合的基础上,结合辨病辨证进行加减,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任继学教授辨治大瘕泄(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名应为大瘕泄,虚损是溃疡性结肠炎的根本病理属性,尤其重视脾肾虚损,治疗上注重五脏相关、整体调节,把溃疡性结肠炎分为湿滞瘀结证、气滞瘀结证、气虚瘀结证进行辨证论治,并创制结肠炎奇效散,临床根据不同病情选用疏风、健脾、通腑、化瘀、温阳的中药,乌梅丸、紫金锭也可随证选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李庆海教授治疗胸痹(气虚痰瘀互结型)的经验。胸痹属中医本虚标实之证,且多虚实夹杂,证型以气虚痰瘀互结多见,应辨证施治,贯彻痰瘀同治的治则,重用黄芪以益气固本、祛痰化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从痰论治失眠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中的名方及医案部分中的全部古籍数据,收集整理治疗失眠症痰证的方药信息.对常用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治疗组方规律.基于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提取主方.结果 在91首方剂中,共统计出133味中药,频次≥13的药物有20味,其中半夏频次最高,高达60次.治疗痰证失眠症常用中药以温性为主,共295次.治疗痰证失眠症常用中药以甘味为主,共446次.治疗痰证失眠症常用中药中,脾胃经用药频次最高,共496次.对91首方剂中频次≥13的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利用因子系数筛选出7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治疗痰证失眠症的药物组合14组.聚类分析生成聚类分析树状图,结合临床实际,提取4组聚类结果.治疗痰证失眠以理气、化痰、安神为基本治则,用药以甘温类药物为主,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温胆汤和安神定志丸为两大主方,根据临床病情变化,随证加减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通过分析《中华医典》中从痰论治失眠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从痰论治失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近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的规律。结果证候病例频次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阴虚风动证;依证候频次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证素的病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火证、阳亢证、血虚证、阳虚证;证素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阳亢证、火证、阳虚证、血虚证。结论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证素以瘀证、气虚证、痰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岭南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讧、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特征,为相关证候标准规范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筛选符合标准的COPD文献并提取证候类型,将复合证型分解成基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候分布比例及证素出现频次、频率。结果:COPD病例数分布较高的中医证候为痰热壅肺、肺气虚、痰浊阻肺、肺肾气虚、肺脾两虚,稳定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肺肾两虚、肺气虚、肺肾气虚、肺脾气虚、肺脾两虚、肺脾肾虚,急性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热瘀肺、痰浊阻肺、肺脾肾虚。本病病位类证素为肺、肾、脾、心、肝,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气虚、痰、阳虚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征,肺脾肾虚贯穿于疾病始终,肺肾气虚可能成为COPD的基础证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整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20年间关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相关文献,通过频数统计分析痛风病证型及用药规律,探讨其证治特点。方法:筛选符合分析标准的文献,统计证型、方剂、用药频次及构成比,总结常见证型、方剂和药物。结果:统计得证型55个,其中湿热蕴结、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痰瘀痹阻、湿热瘀毒等10个证型最常见;方剂92首,成方31首,自拟方61首;中药201味,累计频次2676次,其中黄柏、苍术、牛膝等20味中药累计1103次,按功能分17大类,37小类,其中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补虚药,累计出现2160次,占比约80.72%。结论:痛风病病因病机与湿、热、痰、瘀及肝、脾、肾不足密切相关,证候有虚实之分,治疗亦有祛邪和补虚两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方药使用特点。方法检索1977年1月至2013年7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和个人经验报告类文献,将纳入文献中的证型及治疗所用方剂、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分别对其进行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24篇。肺癌中医证型共计56个,其中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脾虚痰湿、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痰热壅肺、热毒炽盛、肺脾气虚、痰湿蕴肺、肺肾阴虚为主要证型,占72.6%;肺癌70个频次较高症状可分为6类症状聚类证型,分别是气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阴虚内热证、痰瘀互结证、肺脾气虚证、痰湿蕴肺证;病机要素以实性居多,占58.33%,主要为痰浊、火热、血瘀、水湿、气滞、热毒,虚性病机占41.67%,主要为阴虚和气虚;脏腑病位主要在肺、脾、肾、胃、肝。共用方剂1 162首,其中成方569首,以补益剂、治燥剂、祛痰剂、清热剂、理血剂为主;共涉及中药459味,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最为常用;使用频次较高的54味中药可分为7个聚类方,分别适用于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痰热壅肺,热毒炽盛,肝肾阴虚,痰瘀互结,气滞血瘀,脾虚痰湿证型的肺癌。结论肺癌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脾虚痰湿、痰瘀互结、气滞血瘀为主,组方用药以化痰除湿、清热解毒散结、行气化瘀、补益肺脾、益气养阴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检索1999年至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和用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合格文献63篇、证型26个,常见证型有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肾虚血瘀、肾阴虚、痰湿阻滞、肾虚痰湿共占56.33%。证素有10个,其中虚证占81.88%,主要有阳虚、气虚、阴虚、阴阳两虚和血虚;实证占18.12%,主要有痰湿、痰瘀、气滞、血瘀,其中痰湿占总证候要素的6.97%。用药148味,按功效归为15类,补虚药使用最多占比39.83%,其次是化痰湿药、活血药、理气药,前4类共占比84.19%。结论:本病病机复杂,以肾虚为主,痰湿瘀阻为标,肝病是重要发病环节,故补肾调肝兼祛痰化瘀是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5.
司富国  陈瑞  司季青  司富春 《河南中医》2016,(11):2032-2035
目的:对1979年1月—2016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肥胖文献,通过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总结肥胖的中医证型和方药组成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和科研提供参考。方法: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的证型、症状、方剂和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出肥胖的中医证型、主要症状,分析证候要素和脏腑病位,得出相关证候分布规律和方药组成规律。结果:录入文献200篇,统计分析得肥胖证型24个,痰湿内盛、痰瘀互结、脾虚湿盛、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为常见证型,共占68.01%。证候要素分实性(湿阻、痰盛、血瘀、气滞、热盛、肝郁、食积)及虚性(气虚、阴虚、阳虚)。频次较高的57个症状聚类得5大类证型:脾虚湿盛型,湿热蕴结、痰瘀互结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胃热偏盛型,肝肾阴虚型,痰热内结、肝火上炎型。得方剂479首,其中成方214首,以补益剂、和解剂、祛湿剂、祛痰剂为主,自拟方所占比重较大,共265首,以化痰祛湿,补气健脾为主。涉及中药259味,按功能分为19大类,其中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解表药使用频次较多,占70.82%,药物归经主要为脾、肝、胃、肺、肾、心;对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6个聚类方,分别适合阳虚水泛、湿热蕴结型肥胖,气滞血瘀型肥胖,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型肥胖,痰湿内盛、食滞痰瘀型肥胖,痰瘀互结型肥胖,脾虚型肥胖。结论:中医对肥胖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肥胖的中医辨证分型、组方用药规律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等与肥胖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这些特点和规律可以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徐欣  曲妮妮 《河南中医》2019,39(2):245-249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的资料收集与统计,研究肺动脉高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系统评价,为规范肺动脉高压中医诊疗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肺动脉高压相关文献进行信息采集整理,运用统计软件Excel表格、SPSS 24. 0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合格文献42篇;病例总数3 338例;合并整理得出12种证型。频数较高的五个证型分别是:肺肾气虚证(24. 74%)、痰瘀阻肺证(23. 71%)、痰浊阻肺证(9. 28%)、阳虚水泛证(8. 25%)、瘀阻肺络证(7. 22%)。12组证型频数两两比较χ2检验显示:肺肾气虚证、痰瘀阻肺证是肺动脉高压高频证型。文献共涉及单证14种,经聚类分析后,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包含的5个单证:气虚、肾虚、肺虚、血瘀、痰浊,在肺动脉高压的辨证分型中有较大意义。结论:肺动脉高压主要证型为肺肾气虚证、痰瘀阻肺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名医治疗肺癌气阴两虚兼痰瘀毒结证的用药规律及新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收录的名医治疗肺癌气阴两虚兼痰瘀毒结证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功效频次和药物关联规则,并通过熵层次聚类得到新处方。结果共得到236味中药,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5味,功效类别频次≥60的药物有6类。关联规则统计得出65条药物配对模式,6条药物配伍规则。关联图示药物组合可判断为六君子汤及人参补肺饮加减。熵层次聚类得出14对核心药物,14个新方。结论名医治疗肺癌气阴两虚兼痰瘀毒结证用药以补气养阴为基础,化痰解毒为核心,兼以散瘀、利湿;新方组合以补虚扶正、理气化痰、解毒散瘀为主,利湿、消食为辅。  相似文献   

18.
7512例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的临床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检索近28年冠心病中医辨证的相关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证型频次前3位为气虚血瘀、心血瘀阻、痰阻心脉,证素前3位为血瘀、气虚、痰浊。结论:冠心病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首,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9.
张选国  王凌  党博  王静怡 《陕西中医》2015,(2):216-217,242
目的:介绍王静怡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治疗的认识,归纳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依据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收集整理名中医王静怡的临床心得并归纳总结。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上实证以痰瘀证最为普遍,病机为痰瘀阻滞脑之脉络所致,治疗采用涤痰化瘀,镇眩通络之法。老年眩晕以痰瘀为主,多兼有气虚、阳虚体质,治疗辅以补气通阳之排毒养生膏;青年人眩晕以颈性眩晕为主,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并配合中药、理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从血瘀的病因病机、兼夹血瘀的不同证型的治法与方药等方面总结国医大师张学文对血瘀证的论治经验。张学文认为血瘀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外邪致瘀、七情内伤致瘀、气血阴阳虚致瘀、痰饮内阻致瘀、各种出血致瘀,临床常见兼夹血瘀的证型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毒瘀结证、风痰瘀阻证,治疗上当予理气祛瘀、补气化瘀、温经化瘀、化痰活血、清热解毒化瘀、祛风化痰与活血通络,全面认识血瘀证对于临床上诸多疾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