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钢筋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行病椎切除、椎体重建术。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C级7例,D级10例。胸椎11例均实施一期前路手术,其中7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4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及内固定术;腰椎7例一期后路内固定加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5例,一期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二期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2例。结果术中病灶清除较为彻底,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确切,手术均成功并获得满意疗效。随访4~28个月,术后胸背痛完全消失,术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D级5例,E级12例。1例4个月因脑转移死亡,其他17例存活时间8个月以上。结论钢板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术,可使患者早期自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对脊柱骨母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10例脊柱骨母细胞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4±16.7(9~70)岁;病程9.2±3.5(3~15)个月。总结其临床、影像及治疗方法,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症状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恶变和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4例存在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脊柱侧弯1例且为复发病例,2例术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5例术前影像学表现典型,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考虑为骨母细胞瘤,2例误诊为骨样骨瘤。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D级3例,C级1例,术后3个月随访D级1例,E级9例,VAS评分由术前5.1±2.3减小到1.0±0.8,VAS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不同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并予以内固定的方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手术时间平均3.8(2.2~5.3)h,平均出血量1200(600~2500)m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骨母细胞瘤,其中1例经病理科及影像科会诊考虑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均获得随访,平均32±5(23~40)个月,术后疼痛和神经功能损害表现均有明显改善,1例脊柱侧弯患者畸形得到纠正,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更换抗生素和输注白蛋白后好转,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分泌物培养示阴性,经彻底清创,予以VSD负压吸引后愈合,2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症状,予以扩管,脱水,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随访中1例于术后18个月复发,其余末次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脊柱骨母细胞瘤在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CT和MRI检查对诊断脊柱骨母细胞瘤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术前穿刺病检作出临床诊断,根据肿瘤的部位,精确的术中定位加上完整的切除是防止肿瘤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腰骶椎结核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我科收集的16例腰骶椎(L_5,S_1)结核患者,伴有椎旁或椎管脓肿形成。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66岁,平均(46.7±12.5)岁;术前病变节段腰骶角为18°~24°,平均(21.9±1.9)°。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C级5例,D级8例,E级3例。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通过研究术后并发症、VAS疼痛评分、ASIA分级、病变节段腰骶角、植骨融合时间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2~60个月,平均(45.1±8.0)个月,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腰骶角为24°~30°,平均(28.1±1.7)°,末次随访为24°~29°,平均(27.1±1.6)°,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1例由C级恢复至D级,4例由C级恢复至E级,8例由D级恢复至E级,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5个月,平均(11.6±2.2)个月达到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腰骶椎脊柱结核成人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化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脊柱结核并脊髓损伤患者42例。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学国际标准(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评分进行ASIA残损分级,B级14例,C级19例,D级9例。在标准化疗基础上根据脊髓损伤发展情况,24例化疗后3~4周手术,18例化疗未达2周,但脊髓损伤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脓肿较多而进行手术。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严格强化四联抗结核治疗,术后3个月改三联化疗9~15个月。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ASIA神经功能评价,对其神经功能恢复、病灶愈合及内固定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0个月,平均24个月。经X线、CT或MRI检查,病灶无残留,后凸角度矫正满意,随访无明显丢失;所有病例ASIA神经功能评价最终随访均得到明显好转,术前感觉评分(90.93±35.59),运动评分(51.04±11.86);末次随访感觉评分(185.58±30.41),运动评分(85.21±11.48),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灶治愈,骨性愈合,无1例结核复发;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窦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脊柱结核伴神经压迫多缓慢产生,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瘫痪越重,预后越差,应在标准化疗基础上尽早手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对21例胸腰椎转移瘤进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人工椎体置换及内固定术.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岁(39~77岁).病变位于胸椎16例,腰椎5例.术前VAS评分平均7.4分(5~10分);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3例,D级6例,E级12例;术前ECOG功能分级2级1例,3级18例,4级2例.结果 所有患者无术中死亡,平均手术时间3.5h(2-5h).术中出血平均2150ml(800~5000ml).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2周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0例患者术后VAS评分平均降至3.1分(1~4.5分),1例Frankel C级没有改变,1例C级改善为D级,6例D级均改善为E级.3例患者(14.3%)于术后半年至1年复发再次手术.最后一次随访时,20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3-24个月),其中13例患者死于原发疾病(平均生存10个月),其余存活患者ECOG功能分级为1~3级.结论 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术减压充分,症状改善明显,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椎前后柱稳定性,改善骨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52~78(平均64.1)岁。术前全脊柱X线片示腰椎Cobb’s角11°~26°(平均16.4°),腰椎前凸角12°~46°(平均27.3°),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情况。手术方式为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的躯干平衡矫正及ODI改善等情况。结果随访12~39(平均20)个月,术前Cobb’s角平均(16.4±3.8)°,术后随访Cobb’s角平均(6.9±2.2)°,矫正率为58%;腰椎前凸角由术前平均(27.3±7.9)°矫正至末次随访平均(33.5±5.9)°;冠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2±4.5)mm,术后平均(5.2±2.3)mm;矢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7±6.0)mm,术后平均(6.0±2.3)mm;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ODI明显下降,改善率为83.1%,其中19例优,6例良,1例可。术后所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9%,所有患者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Cobb’s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马凡综合征脊柱侧凸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1.5~18.0岁,平均14.3岁。回顾性分析其矫形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65个月,平均42.2个月。手术时间300~540 min,平均365 min。术中出血量500~3000 ml,平均1175 ml。主弯Cobb’s角术前53°~120°,平均76.8°;术后3°~73°,平均18.6°,平均矫正率为79.9%(39.2%~94.3%);末次随访4°~77°,平均23.6°,平均矫正率为72.2%(34.4%~92.5%);矫正丢失0°~33°,平均5°。所有病例无神经并发症、无内固定失败或假关节形成。1例在术后15个月时出现切口迟发感染,处理后愈合。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无症状Chiari—Ⅰ型畸形的脊柱侧凸手术矫正的策略和方法。方法伴发脊柱侧凸的无自觉症状的Chiari—Ⅰ型畸形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14.5岁。进行侧凸矫形,单纯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固定10例,前路松解后路截骨固定矫形3例,前路松解固定和后路截骨固定3例,后路生长棒固定矫形2例。固定器械均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列。其中17例患者行枕大孔扩大减压成形手术治疗后再行矫形手术。结果术前冠状面的Cobb角平均70.4°,术后Cobb角平均20.8°,术前矢状面后凸的平均46°,术后平均15.8°,术前平均身高148.9cm,术后平均身高154.8cm,平均增高5.9cm,平均随访24个月,侧凸和后凸矫正平均丢失分别为5%和4%,未发现假关节形成,17例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对于合并有Chiari—Ⅰ脊柱侧凸,针对不同年龄和侧凸弯曲和柔韧性,以及小脑扁桃体下移的程度,先行枕骨大孔扩大硬膜切开成形,再行侧凸矫形,可以取得安全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固定角度侧块、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2月,3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机械不稳定胸腰段爆裂骨折且无需减压的患者,采用后路固定角度侧块(-100、-50、00、50、100)、椎弓根钉棒系统经椎弓根复位固定:无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者给予单纯短节段固定,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但伤椎椎弓根完整者给予伤椎椎弓根螺丝钉固定,合并伤椎椎弓根损伤者给予上下两个椎体固定,所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者均后外侧植骨融合。所有病例术后1~3天戴支具下地活动。所有病例均行术前、术后x线片及CT、MRI扫描。结果32例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4~40个月,平均28.2个月,无断钉、断棒、内固定失效;平均手术时间92f82.6±19.2)min;术后伤椎高度由术前平均41.6%,恢复到术后平均91.2%;后凸Cobb’s角由术前平均35.3°,恢复到术后平均7.8°;矢状面位移由术前平均(32.7±7.6)%,恢复到术后(8.7±4.9)%(P〈0.05)。结论固定角度侧块、椎弓根钉棒系统是治疗无神经损伤机械不稳定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该固定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固定确实,手术时间短,骨折复位理想等近期优点,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对4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21~68岁,平均45.9岁。累及节段:胸椎(T_(6~10))6例,胸腰段(T_(11)~L_1)32例;腰椎(L_(1~2))9例。Gulhane Askeri Tip Akademisi分型,Ⅱ型28例,Ⅲ型19例。病程3~15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采用Cobb’s角纠正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6~57个月,平均(45.6±6.3)个月。钛网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9~18个月,平均(14.2±3.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局部结核复发,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3个月Cobb’s角、VAS评分(t=20.967,P=0.000;t=59.671,P=0.000)及末次随访Cobb’s角、VAS评分(t=19.746,P=0.000;t=80.113,P=0.0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除10例由D级恢复为E级、4例由C级恢复为D级外,其余患者术前、术后均为E级。结论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充分减压,同时实现固定、融合以及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脊柱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9年7月本院收治的12例脊柱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其中男4例,女8例;中位年龄21岁(9~63岁).累及颈椎1例,胸椎4例,腰椎3例,胸腰段1例,骶椎3例.均有疼痛,伴有神经损伤症状6例,伴有脊柱侧凸4例,1例患者存在肿块,1例存在脊髓压迫.7例为复发病例或术前活检明确诊断,4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表现典型,考虑为骨母细胞瘤,其中1例误诊为骨肉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不同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肿瘤切除,并予以相应方式重建.手术时间平均3.3h(1.5-6.5h).出血量平均1975ml (300~4500ml).术后疼痛和神经根损害表现均消失,3例脊柱侧弯患者畸形得到纠正,2例患者4次出现脑脊液漏,经应用抗生素和床尾抬高治疗后愈合.10例随访平均4年(1-8年),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2年6个月复发,其余均无疼痛症状,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脊柱骨母细胞瘤临床特征复杂,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合穿刺病理有助于确诊.根据不同的肿瘤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行彻底的切除肿瘤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勇  刘坤  秦扬  雷永红  杨宏 《实用癌症杂志》2010,25(1):40-42,52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肿瘤较大或有远处转移的肾母细胞瘤的手术帮助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肾母细胞瘤的诊治过程。Ⅱ期10例,Ⅲ期5例,Ⅳ期1例。16例患儿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及穿刺活栓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予术前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结果5例瘤肾根治性切除,1例手术过程中发生肿瘤破裂,术后病理检查有镜下残留。在术前化疗后2~3周手术13例,2例因术前化疗后肿瘤坏死彻底未获得术后病理分型,术后化疗方案制定依据术前细针穿刺结果。结论术前化疗可以使肿瘤体积变小,减少肿瘤破溃,改善瘤体对毗邻器官浸润程度,使外科手术变得容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4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42例,4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和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15例伴截瘫(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8例),3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15。~60。,平均30.6。),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11例。双椎体破坏31例。结果切口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1.5~2.5年,平均1.8年。15例截瘫者除1例术前B级术后恢复至D级外,其余均恢复到E级。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1。。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5个月,随访期内结核无复发。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矫正后凸畸形较理想,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 3D 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骨巨细胞瘤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 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2 月至 2019 年 4 月应用 3D 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 GCTB 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后重建的 5 例患者。其中男 2 例,女 3 例;年龄 36~64 岁,平均 46.8 岁。颈椎肿瘤病灶位于 C_4 1 例、C_5 1 例、C_(6~7) 1 例,C_7 2 例,初次手术 3 例,外院治疗后复发 2 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颈椎脊髓功能评分、并发症、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3 例行一期手术,2 例行二期手术,总手术时间 220~320 min,平均 (266±40) min,总术中出血量 450~3000 ml,平均 (1550±110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48 个月,平均 26.4 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功能改善,术后 3 个月 VAS 评分 1~2 分,平均 (1.60±0.55) 分,术后 3 个月 JOA 评分13~15 分,平均 (14.20±0.84) 分。未见假体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局部复发和其它部位转移灶。结论 3D 打印人工椎体在颈椎 GCTB 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应用可获得满意的肿瘤控制及重建效果,可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瘤段骨射线灭活再植在四肢骨肉瘤切除重建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6~12月,我科应用瘤段骨射线灭活再植重建四肢骨肉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共6例,男3例,女3例,平均年龄12.7 (11~15)岁。所有病例Enneking分期均为IIB期,肿瘤均位于膝关节周围,其中股骨中下段4例,胫骨中上段2例。截除的瘤段长度平均24.8 (18~35) cm。瘤段骨边界外切除后使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线片前后等中心对穿照射灭活,剂量60 Gy,平均照射30 (25~40) min。灭活后瘤段骨均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随访12.8 (6~18)个月,均未发现复发。1例因肺转移于术后6个月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发现肺转移,目前带瘤存活。5例存活病例中,除1例瘤段骨-自体骨断端末次随访时仍不全愈合外,另4例骨折端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5 (6~10)个月。存活病例下肢功能评分(MSTS)平均24.6 (22~29)分。共有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内固定断裂,2例骨关节灭活后膝关节强直,经二次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瘤段骨射线灭活再植是重建四肢骨肉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可行方法,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杨蕴  宋金纲  张瑾  赵军  程明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22):1291-1293
目的探讨三角肌内恶性肿瘤行肌室切除术,应用背阔肌肌瓣转位重建肩关节稳定性及外展功能,探讨其方法、应用的临床价值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总结1999年1月~2004年8月三角肌软组织肉瘤病例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5~64岁,平均44.5岁.左侧6例,右侧2例.病程6个月~3年,平均1年2个月.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滑膜肉瘤2例,,透明细胞肉瘤2例.术前、术后8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按MTST关节功能评价系统评定.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三角肌切除术,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瓣转位代替被切除的三角肌.术后肩外展90°、前屈30°位固定,6周后去除外固定.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局部均无复发,转位的肌瓣全部成活,肌力均在Ⅳ~Ⅴ级,肩外展功能在80~90°结论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瓣转位代替全部切除的三角肌是一种重建肩关节稳定性及外展功能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5~62岁,平均45.5岁.骨折部位包括:T11 6例,T12 27例,L1 33例,L2 6例.其中T12、L1两节段60例,占83.3%.均为单节段爆裂骨折.AO分型:A1型36例,A2型10例,A3型21例,B1型5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B级3例,C级8例,D级13例,E级48例.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IV°:椎管阻塞I° (<1/4阻塞) 13例,II° (1/4~1/2阻塞) 45例,III° (1/2~3/4阻塞) 10例,IV° (>3/4阻塞) 4例.采用经骨折椎钉直接复位的5步操作法进行复位.术后评估矢状面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块复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1周,平均13.6周.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3.55°±7.80°恢复到术后的9.66°±5.81°;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53.39%±9.80%提高到术后的82.36%±7.54%;骨折椎管面积比由术前44.6%±8%提高到术后的92.1%±6%.24例神经功能部分损害病例19例恢复正常,占79.2%.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平均(1.9±0.8)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平均(18.5±1.8).结论 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5步操作法可提高复位质量,后期骨折稳定性维持满意.  相似文献   

19.
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88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男50例,女38例,年龄16~58岁,平均43.6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全身症状并局部疼痛,叩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塌陷22例,双椎体破坏楔形塌陷66例,均有大小不等的冷脓肿和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Cobb角17。~50。,平均35。。不全截瘫25例,血沉35~136mm/h,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前路彻底切除病灶,撑开矫正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椎间自体大块髂骨嵌入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置入抗结核药。术后规则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切口一期愈合86例,延期愈合2例,获随访76例,随访时间1.5~5年,平均2~8年。植骨块术后6~8个月完全融合,无移位、折断和吸收。25例截瘫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50例矫正角度无丢失,26例矫正角度丢失4。~6。。血沉于术后2~3个月降至正常。随访期内病灶无复发。结论前路病灶切除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既能彻底切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支撑功能,防止晚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桥本氏病合并乳头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5例甲状腺桥本氏病合并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结果]在桥本氏病病例中,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者术前误诊、漏诊达82.9%(29/35)。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准确率为94.3%(33/35)。一侧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20例,甲状腺近全切除3例,甲状腺全切除12例。全部清扫患侧颈Ⅵ区淋巴结,另有3例加行患侧颈Ⅱ、Ⅲ、Ⅳ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服用甲状腺素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无一例死亡、复发或转移。[结论]桥本氏病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大多可确诊,手术方式应个体化,术后应服用甲状腺素片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