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四肢骨肿瘤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愈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治疗,并且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的17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1~45岁。手术部位:股骨9例,肱骨6例,胫骨2例。异体骨长度8~28(16.8±4.0) cm。内固定方式:钢板螺钉8例,髓内针9例。根据异体骨愈合情况分为未愈合组10例(其中异体骨骨折4例、异体骨感染2例),愈合组7例。分析两组间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内固定方式、异体骨长度、是否化疗、术后是否异体骨感染等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0年。骨愈合组7例的平均骨愈合时间为27个月(15~43个月)。未愈组与愈合组患者内固定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髓内针固定是大段异体骨愈合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腓骨骨膜瓣移植覆盖灭活瘤段骨断端在儿童四肢骨肿瘤射线灭活再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8例原发四肢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患儿临床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9~17(13.6±2.5)岁;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软骨肉瘤、反复复发的侵袭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各1例。均采用瘤段骨扩大切除+术中灭活自体瘤段骨回植术治疗,回植的瘤段骨断端均应用带蒂或游离腓骨骨膜瓣覆盖。肿瘤位于胫骨中上段5例,应用同侧带腓血管蒂腓骨膜瓣逆行转位覆盖瘤段骨远侧断端;肿瘤位于股骨中下段2例、肱骨中段1例,应用游离腓血管蒂腓骨膜瓣移植覆盖近侧断端。瘤段骨为单纯骨干5例,包含关节面3例,长度13~26(18.1±3.9)cm。灭活方法均为术中离体射线灭活。术后定期随访,拍摄X线、CT观察记录瘤段骨体内愈合情况,并观察患肢长度变化。结果 本组8例患儿术后随访12~24(18.8±3.5)个月。8例患儿共有13处断端均获得骨愈合,腓骨膜覆盖的断端平均愈合时间6~10(7.3±1.3)个月,且骨膜覆盖区域可观察到成骨现象。末次随访时,5例骨干灭活和1例骨关节灭活的患儿未发生双侧肢体不等长,2例骨关节灭活患儿患侧下肢长度较对侧短缩1.5 cm和2.0 cm。结论 在儿童四肢骨肿瘤手术治疗中,应用腓骨骨膜瓣移植覆盖灭活瘤段骨断端的方法可行,能够有效促进瘤段骨的愈合和防止骨不愈合、骨不连发生,且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推荐临床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3.
骨肉瘤、软骨肉瘤和尤文肉瘤是最常见的三种原发恶性骨肿瘤.尤文肉瘤多发生于5~20岁,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细胞的恶性小圆细胞肿瘤,多发于椎旁、四肢、腹膜后、躯干等不同的部位,恶性程度及侵袭性较高,20%~30%的尤文肉瘤发现时已远处转移,如肺转移和骨骼转移.主要治疗方法为局部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复发、难治性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瘤段骨射线灭活再植在四肢骨肉瘤切除重建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6~12月,我科应用瘤段骨射线灭活再植重建四肢骨肉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共6例,男3例,女3例,平均年龄12.7 (11~15)岁。所有病例Enneking分期均为IIB期,肿瘤均位于膝关节周围,其中股骨中下段4例,胫骨中上段2例。截除的瘤段长度平均24.8 (18~35) cm。瘤段骨边界外切除后使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线片前后等中心对穿照射灭活,剂量60 Gy,平均照射30 (25~40) min。灭活后瘤段骨均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随访12.8 (6~18)个月,均未发现复发。1例因肺转移于术后6个月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发现肺转移,目前带瘤存活。5例存活病例中,除1例瘤段骨-自体骨断端末次随访时仍不全愈合外,另4例骨折端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5 (6~10)个月。存活病例下肢功能评分(MSTS)平均24.6 (22~29)分。共有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内固定断裂,2例骨关节灭活后膝关节强直,经二次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瘤段骨射线灭活再植是重建四肢骨肉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可行方法,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背景:胫骨中段骨肉瘤患者的保肢手术并发症多,其保肢手术方案是当前临床治疗中的难点之一。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的胫骨中段骨肉瘤病例,评估其综合临床疗效。方法:7例胫骨中段骨肉瘤患者,完成同种异体骨移植前正规辅助化疗方案,并移植前确认无远处转移。7例患者均接受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内固定术治疗,异体骨平均长度12.5 cm,移植中全部行腓肠肌肌瓣转移覆盖移植骨。移植后5例患者完成化疗方案,2例部分完成化疗方案。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18-36个月。移植后1年局部复发1例,行截肢术后出现肺转移死亡;移植后1.5年肺转移1例,转移灶切除后存活;移植后2年死于肺转移1例;余4例无瘤生存。MSTS评分:平均26.5分。ISOLS评分:平均31分。4例未成年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畸形,患肢缩短2 cm。无移植后感染病例和移植后病理性骨折病例。结果提示,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使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胫骨中段骨肉瘤能够获得较好的移植后功能;移植中行腓肠肌肌瓣转移覆盖移植骨是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背景:组织工程骨支架常因支架材料的孔隙率不佳和无法以合适的方式提供生物活性因子给种子细胞,导致支架对细胞的黏附及诱导性不强,成骨效率低下。 目的:合成一种新型的可用于组织工程骨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检测分析。 方法:复乳法合成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下可见微球呈正圆形,粒径10~100 μ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微球上分布均匀;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结果显示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微球载药量为(1.00±0.18) μg/g;微球对其具有缓释效果;经45 ℃处理微球后测得微球载药量为(0.98±0.20) μg/g。说明合成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具有一系列良好的特性,为新型磁性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MRI图像融合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在Ⅲ、Ⅳ区骨盆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收治的48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分为图像融合组(21例)及对照组(27例)。图像融合组男性7例,女性14例,年龄(37.0±...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典Wnt/β-catenin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对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以及向成骨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4组:对照组、Wnt组、BMP组、Wnt3a和BMP-2联合组,在不同时间点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定量测定、Yon Kossa染色观察细胞向成骨分化和基质矿化程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成骨特异性标志物表达.结果 培养第7天,CCK-8测吸光度值联合组为0.845,Wnt组为0.738,明显高于对照组0.409(P<0.05).培养第6天和第12天,ALP活性吸光度值联合组为63.8和144.3,BMP-2组为40.8和104.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和18.9(P <0.05).培养14 d后,联合组骨钙素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Runx2及Osterix表达量与其他组比较增高不显著.培养3周后,Yon Kossa染色显示联合组钙结节数量及大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Wnt3a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诱导能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向成骨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组织工程骨支架常因支架材料的孔隙率不佳和无法以合适的方式提供生物活性因子给种子细胞,导致支架对细胞的黏附及诱导性不强,成骨效率低下.目的:合成一种新型的可用于组织工程骨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检测分析.方法:复乳法合成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下可见微球呈正圆形,粒径10~100 μ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微球上分布均匀;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结果显示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微球载药量为(1.00±0.18) μg/g;微球对其具有缓释效果;经45 ℃处理微球后测得微球载药量为(0.98±0.20) μg/g.说明合成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具有一系列良好的特性,为新型磁性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小腿前侧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科收治的13例小腿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52岁,平均38岁。未分化多形性肉瘤5例,滑膜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上皮样肉瘤1例,黏液性纤维肉瘤1例。患者软组织肉瘤均行手术切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面积5.5 cm×6.5 cm~13 cm×7 cm。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面积7 cm×8 cm~14 cm×8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以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术后6周从皮瓣愈合、外形、温度、感觉以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评价移植皮瓣的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3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其中1例术后24 h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成活;1例因创面感染皮瓣远端延迟愈合。13例患者均获随访9~57个月,平均24.5个月。13例皮瓣外形好,外观无臃肿,温度正常,皮瓣感觉部分存在。其中3例放疗后皮瓣局部色素沉着、质地变硬,但无皮瓣坏死;余皮瓣色泽和质地均良好。移植皮瓣疗效评分7~9分,疗效满意。随访期间患肢可负重行走,无供区肿瘤种植。无瘤生存10例,其中因肿瘤复发行小腿截肢术1例;肺转移3例,其中带瘤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一期移植修复小腿前侧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具有可避免皮瓣供区肿瘤种植、皮瓣血供可靠、对供区创伤小、外形满意等优势,是一种修复小腿肉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