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脊柱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9年7月本院收治的12例脊柱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其中男4例,女8例;中位年龄21岁(9~63岁).累及颈椎1例,胸椎4例,腰椎3例,胸腰段1例,骶椎3例.均有疼痛,伴有神经损伤症状6例,伴有脊柱侧凸4例,1例患者存在肿块,1例存在脊髓压迫.7例为复发病例或术前活检明确诊断,4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表现典型,考虑为骨母细胞瘤,其中1例误诊为骨肉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不同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肿瘤切除,并予以相应方式重建.手术时间平均3.3h(1.5-6.5h).出血量平均1975ml (300~4500ml).术后疼痛和神经根损害表现均消失,3例脊柱侧弯患者畸形得到纠正,2例患者4次出现脑脊液漏,经应用抗生素和床尾抬高治疗后愈合.10例随访平均4年(1-8年),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2年6个月复发,其余均无疼痛症状,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脊柱骨母细胞瘤临床特征复杂,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合穿刺病理有助于确诊.根据不同的肿瘤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行彻底的切除肿瘤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全切除合并内固定重建治疗合并斜颈的颈椎骨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7年11月,我科收治的合并斜颈的颈椎骨母细胞瘤11例,年龄9~33(平均20.6)岁,其中男9例,女2例;C21例、C31例、C42例、C52例、C63例、C72例。所有病例均有斜颈改变,同时伴有颈部疼痛,Cobb’s角为20±~39±(平均27±)。按照ASIA分级标准,术前A级2例、B级3例、C级3例、D级2例、E级1例。其中后路7例,前后路联合椎体整体切除En-bloc4例,所有病例均行内固定重建。术前栓塞1例,术后放疗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瘤巢、肿瘤硬化骨、周围受累及的肿胀软组织和反应区。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骨母细胞瘤,其中2例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所有病例均获60~126个月的随访,平均85.6个月,术后均无复发。术后5年颈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平均Cobb’s角较术前减少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0,P<0.001)。术后ASIA分级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后平均提高1.82级(t=5.590,P<0.001)。术后患者无伤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无神经症状加重等。术后发热2例、脑脊液漏1例,行延长置管时间后恢复。颈部酸胀麻木1例,给予理疗后好转。1例术后3年螺钉松动行内固定取出,给予支具佩带1年,随访时未出现明显颈椎后凸畸形和颈椎失稳。结论合并斜颈的青少年颈椎骨母细胞瘤早期行完全切除和内固定重建能改善颈部畸形、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11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手术方式治疗并获得较满意疗效的117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CT及磁共振检查,确定所有患者均为L4~S2范围内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所选取的1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分别为:B级3例,C级60例,D级54例)。手术方式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联合局部化疗方法,术前术后联合正规抗结核治疗。定期随访每间隔3个月一次,复查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X线片评估结核活动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比记录术前后手术患者的腰骶角变化。并在每次随访时对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Frankel分级进行重新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2.6±3.4)个月。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发生术后结核复发病例。腰骶部前凸角度从术前平均(13.3±5.4)°恢复至术后3个月平均(25.4±5.2)°,末次复查平均为(24.1±4.9)°;ESR由术前的(46.33±19.98)mm/h下降至术后3个月的(12.12±3.56)mm/h和术后6个月的(10.06±2.50)mm/h;VAS评分由术前的(6.23±1.54)分减小至术后3个月的(1.92±0.86)分,术后6个月则为(0.53±0.51)分;术前及术后的腰骶部前凸角度、ESR、VAS评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骨性融合时间8~12个月,平均8.9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时1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评分结果为:13例C级,36例D级,68例E级。结论对于腰骶部脊柱结核,在术前术后的积极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辅助下,通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在治疗原发性腰椎肿瘤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9年7月共使用TES治疗原发性腰椎肿瘤患者9例。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7例(L1骨肉瘤和和骨巨细胞瘤各1例,12骨巨细胞瘤、单发浆细胞瘤、软骨肉瘤和脊索瘤各1例,L3组织细胞肉瘤1例);行后前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2例(L4骨巨细胞瘤并椎旁巨大肿块和纤维肉瘤各1例),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进行脊柱重建。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测评及肿瘤复发情况的追踪。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9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近中期随访未发现肿瘤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对于原发性腰椎肿瘤,行TES加脊柱重建术,方法可靠,近中期随访效果满意,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在治疗原发性腰椎肿瘤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7月共使用TES治疗原发性腰椎肿瘤患者9例。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7例(L1骨肉瘤和和骨巨细胞瘤各1例,L2骨巨细胞瘤、单发浆细胞瘤、软骨肉瘤和脊索瘤各1例,L3组织细胞肉瘤1例);行后前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2例(L4骨巨细胞瘤并椎旁巨大肿块和纤维肉瘤各1例),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进行脊柱重建。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测评及肿瘤复发情况的追踪。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9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近中期随访未发现肿瘤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对于原发性腰椎肿瘤,行TES加脊柱重建术,方法可靠,近中期随访效果满意,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成人脊柱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经验,探索儿童脊柱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脊柱良性肿瘤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14岁,平均(9.2±3.7)岁。颈椎5例,胸椎6例,腰椎9例,胸腰椎多发2例。其中前路(3例)采取颈椎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19例)采取刮除植骨内固定手术,对于椎体肿瘤注意尽量保留病椎上下终板,保留骨骺。结果本组病例无失访,随访1~5年,平均(3.1±1.2)年;除1例出现复发,其余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症状在术后2周内明显好转,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5.8±1.2)分下降至术后2周时的(1.7±0.8)分(P0.05);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2例由C级恢复至E级,10例由D级恢复至E级,其余患儿无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并发扁平椎改变患儿8例,病变椎体高度由术前(0.5±0.1)cm到术后1年增加到(1.2±0.3)cm(P0.05)。结论在儿童脊柱良性肿瘤切刮除手术治疗中,如果能对脊柱椎体骨骺进行一定的保留,同时仅行有限节段的脊柱融合治疗,内固定的早期取出,都有利于减少手术对儿童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5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15例。其中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12例:T11浆细胞性骨髓瘤、L1骨肉瘤、L1浆细胞性骨髓瘤、L3组织细胞肉瘤各2例,L2骨巨细胞瘤、L2单发浆细胞瘤、L2软骨肉瘤和T7骨肉瘤各1例;行后前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3例:L4骨巨细胞瘤并椎旁巨大肿块2例、L4纤维肉瘤1例。15例Tomita分期为Ⅲ-Ⅵ期,均有TES手术适应证。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脊柱重建。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测评,监测术后生存情况、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36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00ml。本组15例术后均获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29个月。除1例复发外,其他14例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且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复发的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14例均无瘤生存,总生存率为93.33%。神经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3.81±0.98)分改善至术后(4.89±0.19)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9,P<0.05)。1例L1浆细胞性骨髓瘤者术中出现淋巴管瘘,此患者术后1年出现断棒,导致脊柱不稳。所有病例未出现脑脊液瘘及切口感染。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原发性胸腰椎肿瘤,行TES术方法可靠、疗效满意、复发率低,但仍须进一步随访,提高手术技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腰骶椎结核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我科收集的16例腰骶椎(L_5,S_1)结核患者,伴有椎旁或椎管脓肿形成。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66岁,平均(46.7±12.5)岁;术前病变节段腰骶角为18°~24°,平均(21.9±1.9)°。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C级5例,D级8例,E级3例。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通过研究术后并发症、VAS疼痛评分、ASIA分级、病变节段腰骶角、植骨融合时间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2~60个月,平均(45.1±8.0)个月,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腰骶角为24°~30°,平均(28.1±1.7)°,末次随访为24°~29°,平均(27.1±1.6)°,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1例由C级恢复至D级,4例由C级恢复至E级,8例由D级恢复至E级,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5个月,平均(11.6±2.2)个月达到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腰骶椎脊柱结核成人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距骨原发肿瘤的发病特点﹑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1例距骨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从临床、影像和病理分析距骨肿瘤特点,所有病例均进行外科治疗,术后随访按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协会(MSTS)标准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21例患者中软骨母细胞瘤10例,骨巨细胞瘤7例,骨样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各1例.10例软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为10~35岁,平均22岁.均行病灶刮除,1例骨水泥填充,9例植骨.9例完整随访均无复发.随访时间为15-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功能评分均为30分.7例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为20~33岁,平均24岁.影像学均为溶骨性破坏,基质无钙化.4例原发病例,均行病灶刮除术.3例复发病例,2例行距骨切除跟骨胫骨融合术,1例行小腿截肢术.3例完整随访,2例为原发病例,术后10个月和32个月未复发;另1例为复发病例,随访36个月未复发,功能评分分别为29、26和24分.4例其余诊断病例,1例骨样骨瘤行局部切除植骨术,另外3例均行病灶刮除植骨术,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距骨好发肿瘤为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距骨软骨母细胞瘤特点:患者发病年龄较大,病灶内钙化提示诊断,刮除植骨术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距骨骨巨细胞瘤特点:常累及全距骨,病灶刮除有较高复发率,距骨切除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是遗留部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化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脊柱结核并脊髓损伤患者42例。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学国际标准(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评分进行ASIA残损分级,B级14例,C级19例,D级9例。在标准化疗基础上根据脊髓损伤发展情况,24例化疗后3~4周手术,18例化疗未达2周,但脊髓损伤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脓肿较多而进行手术。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严格强化四联抗结核治疗,术后3个月改三联化疗9~15个月。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ASIA神经功能评价,对其神经功能恢复、病灶愈合及内固定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0个月,平均24个月。经X线、CT或MRI检查,病灶无残留,后凸角度矫正满意,随访无明显丢失;所有病例ASIA神经功能评价最终随访均得到明显好转,术前感觉评分(90.93±35.59),运动评分(51.04±11.86);末次随访感觉评分(185.58±30.41),运动评分(85.21±11.48),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灶治愈,骨性愈合,无1例结核复发;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窦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脊柱结核伴神经压迫多缓慢产生,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瘫痪越重,预后越差,应在标准化疗基础上尽早手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钢筋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行病椎切除、椎体重建术。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C级7例,D级10例。胸椎11例均实施一期前路手术,其中7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4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及内固定术;腰椎7例一期后路内固定加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5例,一期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二期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2例。结果术中病灶清除较为彻底,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确切,手术均成功并获得满意疗效。随访4~28个月,术后胸背痛完全消失,术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D级5例,E级12例。1例4个月因脑转移死亡,其他17例存活时间8个月以上。结论钢板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术,可使患者早期自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开放性后路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椎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45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后柱转移瘤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重建术。评估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和神经功能损害程度(Frankel分级)。结果 45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3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腰背疼痛者,术后疼痛消失11例,缓解22例。26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79%)获得神经功能改善。术中未出现骨水泥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在治疗前和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02±0.51)分和(2.7±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例获随访,1例术后失访;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35例死亡,其中术后6个月内死亡3例,7~12个月死亡18例,1~2年死亡11例,2年以上死亡3例;现存活的9例患者中6~12个月5例,1~2年4例。随访期间复查未发现骨水泥下沉、松动、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后柱转移瘤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重建术,简单安全,既能有效减压缓解疼痛,又可维持脊柱稳定,为提高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提供了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灶扩大刮除灭活植骨术治疗四肢软骨母细胞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病理诊断为软骨母细胞瘤的57例临床资料。男41例、女16例,发病年龄8~37岁、平均19.2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X线片、CT和MRI检查,穿刺组织活检57例(其中43例为软骨母细胞瘤、14例排除恶性肿瘤)。根据MRI测量病灶有9例病变累及骺板。所有患者行病灶扩大刮除灭活植骨术,部分患者给予内植物固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按照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肢体功能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中肿瘤最常见病变部位是股骨近端31.6%,其次为股骨远端15.8%和胫骨近端14.0%。影像学特征病灶硬化缘占93.0%,其次为钙化占59.6%。组织病理学特征病理切片显示粉红的软骨样基质为91.2%,特征性的窗格样钙化占31.6%。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围手术期内未出现感染、植骨排异反应等并发症。57例随访18~78个月,平均42个月。复发3例(5.26%),3例复发患者再次行扩大刮除灭活骨水泥填塞后至末次随往未复发。9例病变累及骺板者有2例出现患肢短缩,病变位于胫骨近端,患肢较对侧短缩12~20 mm (平均16 mm),其余患者术后双下肢大致等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未发现肿瘤恶变和远处转移。术后1个月与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2,P0.05)。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8,P0.05)。结论病灶扩大刮除灭活植骨术治疗四肢软骨母细胞瘤,可减轻或避免术后并发症,有效兼顾患肢功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放性减压椎体成形联合微波高温疗法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29例行开放性椎管减压内固定联合病椎微波高温疗法椎体成形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24例患者获得>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内固定位置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疼痛缓解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2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情况。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8例,D级7例,E级4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手术中出现骨水泥椎旁渗漏,但均无不适症状。随访过程中肿瘤无复发,椎体无骨折塌陷,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和移位。结论开放性椎管减压内固定联合病椎微波高温疗法椎体成形术可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在有效维持脊柱序列的同时可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25例上胸椎结核,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46岁。病变累及C_7~T_1椎体1例,T_(1~2)椎体5例,T_(2~3)椎体8例,T_(3~4)椎体9例,T_(4~5)椎体2例。根据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10例和E级8例。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s角、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估植骨融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8.6±21.6)min,出血量(573.6±149.2)ml。2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10.5)个月。术前上胸椎Cobb’s角平均(19.1±6.5)°,术后3个月矫正至(14.1±3.6)°,末次随访为(14.2±3.7)°,术后3个月上胸椎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SR平均(56.4±16.0)mm/h,术后3个月下降至(18.4±8.2)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全部恢复至(9.6±3.4)mm/h,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17例,末次随访中都有明显恢复,B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全部恢复至E级。术后6~9个月复查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无结核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胸骨柄骨折未愈合伴有右上肢用力出现胸锁关节疼痛1例。结论经前路胸骨柄开窗入路可以显露上胸椎病灶,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对4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21~68岁,平均45.9岁。累及节段:胸椎(T_(6~10))6例,胸腰段(T_(11)~L_1)32例;腰椎(L_(1~2))9例。Gulhane Askeri Tip Akademisi分型,Ⅱ型28例,Ⅲ型19例。病程3~15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采用Cobb’s角纠正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6~57个月,平均(45.6±6.3)个月。钛网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9~18个月,平均(14.2±3.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局部结核复发,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3个月Cobb’s角、VAS评分(t=20.967,P=0.000;t=59.671,P=0.000)及末次随访Cobb’s角、VAS评分(t=19.746,P=0.000;t=80.113,P=0.0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除10例由D级恢复为E级、4例由C级恢复为D级外,其余患者术前、术后均为E级。结论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充分减压,同时实现固定、融合以及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脊柱肿瘤合并邻近椎节骨质量不佳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我科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脊柱肿瘤合并邻近椎节骨质量不佳的35例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平均(58.1±8.5)岁。对术后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及与椎体和螺钉的相对位置行具体探究。结果本组随访时间为14~37个月,平均(28.3±4.6)个月。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ASI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4.8%,末次随访平均丢失角为0.6°,侧凸平均矫正率为71%,末次随访平均丢失角为0.3°。术前及术后冠状位Cobb’s角分别为(6.0±6.4)°和(1.5±2.3)°,术前及术后矢状位Cobb’s角分别为(14.1±12.8)°和(11.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冠状位及矢状位Cobb’s角无明显改变。随访复查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良好,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无内固定失败事件发生。骨水泥多对称分布在螺钉尖端及钉道旁。骨水泥分布于前柱占73.4%,分布于前柱及中柱前部占26.6%。骨水泥弥散-钉道半径比95%CI:1.80~3.14,骨水泥弥散-钉道深度比95%CI:64.6%~92.2%,钉道-骨水泥弥散体积比95%CI:10.1%~40.6%,骨水泥弥散-椎体体积比95%CI:2.0%~20.2%,骨水泥弥散长度-椎体直径比95%CI:43.3%~66.1%。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实现脊柱肿瘤合并邻近椎节骨质量不佳患者接受病灶切除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有助于缓解患者局部疼痛、恢复脊髓神经功能及维持脊柱稳定性。而该内固定方法成功操作的关键在于获得合理的骨水泥弥散分布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对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病变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病变且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的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39~67岁,平均(52.6±7.5)岁。病变节段:T_(10~11) 1例,T_(11~12) 7例,T_(12)~L_1 1例。Frankel分级:C级6例,D级3例。评估获得随访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VAS评分、Frankel评分及病变节段后凸Cobb’s角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32.8±8.75)个月,手术时间105~175 min,平均(133.9±25.3)min,失血量450~850 ml,平均(596.7±146.3)ml。术后3个月VAS评分平均为(2.80±0.43),较术前(8.53±1.11)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VAS评分平均为(1.60±0.45),较术后3个月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Frankel评分:D级2例,E级7例。术后3个月Cobb’s角为(15.2±3.73)°,较术前(28.3±5.93)°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24个月时(15.6±4.09)°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P0.05)。所有植骨均发生融合,融合时间6~13个月,平均8.6个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去除Andersson病变、恢复正常脊柱序列及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前路手术应用组件式胸腰椎前路结构系统(MACS-TL)小切口椎体切除治疗胸腰段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08年3月我院治疗的胸腰椎脊柱转移性肿瘤伴脊髓神经受损、脊柱不稳病例24例,原发肿瘤包括肺癌7例,乳腺癌5例,前列腺癌3例,胃肠癌1例,甲状腺癌4例,不明4例,行前路减压、骨水泥重建,应用MACS-TL内固定。术后8例接受原发部位的手术,另有部分病例术后接受6个月正规化疗或放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疼痛缓解率、并发症,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并随访肿瘤复发情况以及重建骨水泥块有无断裂和下沉。结果 手术时间140~270min,平均175min。手术出血量700~2100ml,平均1050ml。17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除1例ASIA分级为B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术后腰背痛缓解率100%,VAS评分术前平均8.3分,术后6个月平均1.0分;6个月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4.1%。X线摄片观察显示脊柱结构稳定,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患者矢状面Cobb角均无丢失,且无骨水泥块断裂及下沉。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和肋间神经痛2例(11.8%),未出现切口或内植入物感染以及膈疝发生。结论 对于孤立性转移肿瘤伴有脊髓神经压迫和脊柱不稳的患者,手术干预仍是一种可选择的方式。组件式胸腰椎前路结构系统(MACS-TL)具有低切迹、固定可靠、操作灵活等特点,是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性肿瘤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6例胸段脊柱血管瘤骨外生长压迫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4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术中失血量为600~2 000 ml。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均消失,随访1~4年,未见肿瘤复发,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柱整块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是治疗胸椎椎体血管瘤合并胸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