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与脑肿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帕金森病,肿瘤和癌症,以及PD,Parkinson's disease,tumor,cancer,neoplasm等中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65年1月-2016年7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Web of Science、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帕金森病与脑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同时辅助手工检索,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和Stata 12.1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1832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11项临床研究共350 632例帕金森病患者。Meta分析显示:帕金森病患者脑肿瘤发病风险高于健康人群(OR=1.370,95%CI:1.120~1.690;P=0.003),剔除2篇低质量文献后结论仍一致(OR=1.360,95%CI:1.080~1.720;P=0.008);根据发病顺序和地域分层分析,仅帕金森病后脑肿瘤发病风险高于健康人群(OR=1.430,95%CI:1.120~1.830;P=0.004),欧洲(OR=1.420,95%CI:1.290~1.560;P=0.000)和亚洲的中国台湾地区(OR=2.590,95%CI:1.730~3.880;P=0.000)帕金森病患者脑肿瘤发病风险均高于健康人群。漏斗图以及Begg法(P=0.583)和Egger法(P=0.985)证实发表偏倚较小。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脑肿瘤发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不同危险因素分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前瞻性登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收集其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369例.住院期间有52.8% (195/369)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5.0% (16/64),44.1% (30/68)和71.4%(135/18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病史(P =0.032,OR=1.789,95% CI 1.052~3.043)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存在相关(P=0.000,OR=5.308,95% CI3.340~8.434).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3%(81/363),明显低于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P=0.000).3个月时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7% (6/62),25.8% (17/66)和29.4%( 55/18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个月随访时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与出院医嘱相关(P =0.000,OR=34.852,95% CI14.673 ~ 175.452).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差,与指南存在差距;出院医嘱是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他汀类药物作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降脂类药物,其不同剂量与疗程对于内皮祖细胞有着不同的近期及远期作用。 目的:综述国内外他汀类药物对内皮祖细胞作用的现状和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5-01/2009-11关于内皮祖细胞和他汀类药物的文章,在标题中以“内皮祖细胞,他汀类药物”或“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statin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内皮祖细胞及他汀类药物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843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内皮祖细胞及他汀类药物的1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他汀类药物对于内皮祖细胞有多重的作用。在短期治疗和低剂量的情况下,对心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增强内皮祖细胞各方面功能;在长期、大剂量应用他汀类药物后,造成其数量减少,抑制了血管生成,这对于抑制肿瘤血管发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及PubMed数据库,筛选与所研究位点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0年02月,采用stata13.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包括2542名抑郁症患者,2020名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没有观察到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或发表偏倚的情况下,在总体中COMT 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东亚人中基因型AG和AA与抑郁症发病风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AG+AAvsGG:OR=1.29,95%CI=1.06-1.56,P=0.01)。结论在东亚人中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中AG和AA基因型可能为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受体阻滞剂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及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至2014-03,研究受体阻滞剂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死率影响的英文和中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队列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与纳入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队列研究,累计12 035例患者,未检索到相关随机对照研究。荟萃分析显示:与未服用相比,服用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59%的院内病死率(OR=0.41,95%CI0.41~0.54),但能增加平均住院时间(SMD 0.85,95%CI0.50~1.20)及入住ICU时间(SMD 0.64,95%CI 0.24~1.04)d,且能增加感染风险(RR=1.69,95%CI 1.36~2.09)。结论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住院病死率,但提高了感染风险,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ollaboration data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同时进行文献的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相关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HP阳性感染有增加脑梗死发病风险的趋势[OR=2.21,95%CI(1.85,2.24),P<0.001]。异质性检验示幽门螺杆菌阳性与脑梗死的研究存在一定异质性(χ2=42.4,P=0.004,I2=50%)。敏感性分析示结果较稳定。漏斗图分析示存在发表偏倚。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以subthalamic nucleus、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STN、electrical stimulation、Parkinson disease、heart rate variability和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心率变异性等中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 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等收录的关于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队列研究,采用心率变异性的高频部分(HF)、低频部分(LF)和低频部分/高频部分(LF/HF)作为评价指标,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和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28篇英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6项高质量(NOS评分7分)临床研究共101例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帕金森病患者。Meta分析显示,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前后心率变异性之LF值(SMD=0.050,95%CI:-0.230~0.330;P=0.740)、HF值(SMD=0.160,95%CI:-0.120~0.430;P=0.270)和LF/HF比值(SMD=0.110,95%CI:-0.220~0.440;P=0.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subthalamic nucleus、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STN、Parkinson disease、random等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2016年10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Jadad量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3245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6项高质量(Jadad评分≥4分)临床试验共958例帕金森病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帕金森病患者服药(SMD=-0.570,95%CI:-0.710~-0.430;P=0.000)和未服药(SMD=-1.170,95%CI:-1.500~-0.850;P=0.000)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以及UPDRSⅠ评分(SMD=-0.150,95%CI:-0.290~-0.010;P=0.030)和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评分(SMD=-0.510,95%CI:-0.660~-0.370;P=0.000);但增加严重不良事件(RD=0.140,95%CI:0.090~0.190;P=0.000)和构音障碍不良事件(RD=0.070,95%CI:0.010~0.120;P=0.020)发生率,而减少运动障碍不良事件发生率(RR=0.450,95%CI:0.330~0.620;P=0.000)。结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但术后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构音障碍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打鼾合并卒中的风险。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打鼾与卒中的病例- 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横断面研究的原始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0月1日。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1篇,包括研究对象235 920例,卒中患者2681例。无明显发表偏倚。研究整体 间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结果显示,打鼾人群发生卒中的风险更高(OR 1.20, 95%CI 1.09~1.31)。分层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人群中打鼾是发生卒中的独立 危险因素(OR 1.22, 95%CI 1.09~1.34)。 结论 打鼾是卒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在女性人群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系统评价方法评估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以发现合格研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OR),使用Q检验评估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失安全系数、Egger's检验和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总共15项研究符合Meta分析纳入标准。所有研究NOS评分均为7分以上,纳入研究质量较高。共涉及4个位点,最多一个位点(PON1Q192R)涉及11项研究,累计病例2366例和对照2579例。结果显示,PON2 S311C多态性SS基因型降低了总人群AD发病风险(OR=0.82,95%CI:0.68~0.99,P=0.04)。没有发现其它遗传多态性与AD具有相关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PON2 S311C多态性与AD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本结论亟待大样本重复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脑小血管病患者影像学改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方法以Alzheimer's disease,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white matter lesion,cerebral microbleeds,lacunar infarction等英文词汇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收录的关于脑小血管病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并查阅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补充可能遗漏的相关临床研究。以Newcastle-Ottawa量表和Stata 15.1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1452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11项高质量临床研究计12 88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显示,脑白质病变(RR=1.152,95%CI:1.007~1.317;P=0.039)和脑微出血(RR=1.659,95%CI:1.085~2.537;P=0.019)可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腔隙性梗死不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RR=1.298,95%CI:0.785~2.147;P=0.309)。结论影像学提示脑白质病变和脑微出血的慢性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脑小血管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发展,故对表现有脑小血管病征象的患者应注重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糖皮质激素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占到首位,且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的:主要对他汀类药物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1980-01/2010-12关于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机制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股骨头坏死;他汀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成骨细胞”或“ONFH;Corticosteroids; statins; Osteoblast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他汀类药物修复治疗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排除陈旧及重复实验文章,初检得到16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4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多发性的疾病,其治疗是世界性的难题。他汀类药物能有效纠正激素所导致机体内脂质代谢紊乱的状态,减轻股骨头内的骨细胞损害,可以延缓或阻止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变形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对SAH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使用MEDLINE、PUBMED、中国知网全面检索关于SAH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语言为中、英文。结局指标为不良预后及病死率。使用ReVMan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1篇文章入选,他汀治疗SAH后不良反应发生率(OR=0.98,95%CI=0.66~1.45),80mg辛伐他汀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OR=1.06,95%CI=0.44~2.52)。他汀药治疗SAH病死率(OR=0.77,95%CI=0.52~1.12),高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后病死率(OR=0.31,95%CI=0.07~1.36)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尚未发现他汀药治疗SAH后有增加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或病死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3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个随机对照研究,11个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的临床和影像学监测对照组相比,ICP监测组的病死率并未显著降低,OR=0.87,95%CI(0.62,1.22),P=0.4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经济发达及欠发达地区,ICP监测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2年以后发表的文献合并OR值显示,ICP监测可显著降低病死率,OR=0.61,95%CI(0.39,0.95),P=0.03;ICP监测组与对照组ICU病死率及6个月的病死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2周的病死率显著减少,OR=0.52,95%CI(0.40,0.68),P0.01。结论对于重型TBI患者,持续ICP监测的临床疗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统一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及ICP的规范化应用将会得出更为可靠的临床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颅内出血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方法以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brain hemorrhages,antiplatelet,restart,resumption等英文词汇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1日-2018年6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颅内出血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和RevMan 5.2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4403篇英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12项高质量(NOS评分≥6分)临床研究共4191例颅内出血患者(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组1325例,未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组2866例)。Meta分析显示,与未重启抗血小板治疗相比,重启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颅内出血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RR=0.700,95%CI:0.570~0.850;P=0.001),但不增加颅内出血复发或血肿扩大风险(RR=0.830,95%CI:0.580~1.170;P=0.290)、血管性死亡事件风险(RR=1.300,95%CI:0.920~1.840;P=0.140)。结论颅内出血后重启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且不增加颅内出血复发或血肿扩大以及血管性死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电子血压计与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值的一致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及手工辅助检索1952—2015年在中文医学期刊和外文医学期刊已公开发表的有关上臂电子血压计与水银血压计检测血压值一致性的文献,将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1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12篇,上臂电子血压计与水银血压计测量具有一致性。收缩压WMD=1.26,95%CI=-0.47~2.98(P0.01);舒张压WMD=-0.47,95%CI=-0.97~0.03,P0.01。结论上臂电子血压计可以替代水银血压计。本Meta分析期待能有更多的有价值的、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癫痫杂志》2021,7(3):197-207
目的系统评价激素联合抗癫痫药物(AEDs)对比单用AEDs治疗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疗效差异,为其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有关激素联合AEDs与单用AEDs对比治疗ESES的文献,检索时限从1990年1月—2020年10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并互相核对,最后使用Stata16.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最终纳入10篇研究,包括9篇随机对照试验和1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679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随访6个月后,与单用AEDs组相比,激素联合AEDs组在临床好转率[RR=1.31,95%CI(1.21,1.42),P0.01]、脑电图(EEG)放电改善率[RR=1.35,95%CI(1.25,1.46),P0.01]、认知智力评分[SMD=1.19,95%CI(0.80,1.57),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激素联合AED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用AE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13,95%CI(1.06,16.13),P0.01],所有不良反应均可在停药后好转或消失。结论与单用AEDs相比,激素联合AEDs治疗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在控制癫痫发作、改善EEG异常及提高认知能力方面具优势,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胶质瘤部位与术前癫痫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CBM和CNKI等中文数据库,全面收集关于脑胶质瘤的部位与术前癫痫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 2017年1月。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个研究,包括4 013例胶质瘤。Meta分析结果显示:额叶胶质瘤术前癫痫的风险较非额叶胶质瘤高(OR=1.43,95% CI 1.03~1.98,P=0.031),枕叶胶质瘤术前癫痫的风险较非枕叶胶质瘤低(OR=0.49,95% CI 0.26~0.93,P=0.014),而颞叶、顶叶、岛叶胶质瘤与术前癫痫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胶质瘤部位与术前癫痫发生率具有一定相关性,额叶胶质瘤术前癫痫发生率高,枕叶胶质瘤最低,而颞叶、岛叶及顶叶胶质瘤术前癫痫风险暂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他汀类降脂药应用于多发性硬化(MS)患者所获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 Library、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14-12,收集有关他汀类药物应用于MS患者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应用Cochran协作网推荐的"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评估后应用Revman5.1软件对所提取文献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合计包含557例复发缓解型MS(RRMS)患者,在应用β干扰素基础上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单独应用同种β干扰素对照。荟萃分析结果显示,β干扰素联合他汀类药物组在降低患者的年复发率(WMD=-0.17,95%CI:-0.59~0.26,P=0.44)、出现病情复发或进展的患者数目(RR=1.24,95%CI=0.93~1.65,P=0.14;RR=1.31,95%CI:0.73~2.36,P=0.36)、EDSS评分(WMD=-0.21,95%CI:-0.45~0.02,P=0.08),以及MRI新发T2病灶的患者人数(RR=1.41,95%CI:0.82~1.75,P=0.10)、新增T2或增强病灶数目(WMD=0.83,95%CI:-0.3~1.96,P=0.15;WMD=-0.25,95%CI:-0.65~0.14,P=0.21)等与同种β干扰素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两组肌痛的发生率(RR=1.09,95%CI:0.48~2.50,P=0.17),疲劳的发生率(RR=1.06,95%CI:0.51~2.20,P=0.87)以及总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RR=1.08,95%CI:0.99~1.18,P=0.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β干扰素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MS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单用同种β干扰素治疗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的关系。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其中收录的自2000年1月至2020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偏头痛与脑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及评价文献质量。统计学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篇中文,2篇英文文献,95%CI区间为2.01[1.12,3.61](P=0.02),即偏头痛人群发生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的概率为对照组的2.01倍。结论偏头痛患者更易合并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