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韩知言 《光明中医》2016,(17):2560-2562
古语"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女子以肝为先天"说明了肝有藏血和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亦可体现肝脏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肝气郁结""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均为临床上常见的病机。笔者通过临床学习,深感肝病诱发各病的案例颇多,治疗当从肝论治,特作此总结,强化从肝论治疾病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2.
祁向争  王保和  徐强 《陕西中医》2013,34(8):1019-1020
肝气是指肝的功能活动,主疏泄是肝气功能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肝气盛衰的角度探讨高血压病发生的作用机制,为从肝论治高血压病提供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希林 《山西中医》1995,11(1):51-52
浅谈从肝主疏泄治水肿神池县中医院(036100)王希林关键词水肿,肝主疏泄水肿一症,临床颇为多见。前贤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而从肝主疏泄着手治疗则甚少。临床上确有一类水肿,其病机之关键为肝气郁滞,以疏肝理气法治疗效果满意。1肝主疏泄与水液代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秦佳佳 《新中医》2010,(2):120-120
<正>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医家多从肾论治,然"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临床上围绝经期妇女情志异常甚为常见,这都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不无关系。说明在围绕着绝经期前后,伴随着肾气的逐渐耗竭,肝脏功能亦日趋下降,从而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肝气郁结所致诸症多见。笔者认为,肾虚肝郁是其发生的主要机理,在从肾论治的同时,强调从肝论治,会取得更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水肿之症,临床颇为多见。历代医家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而从肝主疏泄着手治疗则甚少。临床上确有一类水肿,其病理机制关键为肝气郁滞,肝失疏泄,临床用疏肝理气法辨证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临床常见因肝之功能失调而致的皮肤病。肝具有藏血和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若气血亏虚,气机郁滞而致肝郁气滞、肝经湿热、肝阴不足等证,都会出现皮肤病变。女子以肝为本,故女性皮肤病更应重视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7.
李志安 《新中医》2000,32(5):3-4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故对于性功能疾病,临床治疗大多从肾入手,但疗效有时并不尽人意,而转变思路从肝论治,却能收到显著效果,其机理何在?一本文试就性功能疾病与肝的关系作初步探讨。1性功能疾病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 性功能疾病从肝论治,是由肝的生理病理机制所决定的。首先,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男子的排精和女子的排卵有密切的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调,任脉通,太冲脉盛,宗筋得以濡养,以保证男子媾精、排精活动正常,女子月经畅通,孕育顺利。反之,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可导致冲任失调,气血…  相似文献   

8.
李龙骧 《河北中医》2007,29(11):1025-1026
阳萎是男科常见病。笔者认为,阳萎发病除少数为器质性病变外,多数与肝、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笔者不揣愚陋,将阳萎从肝、心论治心得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1.1肝主疏泄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畅达气机,调节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肝脉布绕阴器,阴茎以宗筋为体,气血为用,肝气疏泄及时,气血充沛,宗筋自能伸展。如《辨证录》云:“肝气旺而宗筋伸。”临床观察发现,阳萎的发生与情志精神因素颇相关联,如下岗失业,家庭失和,忧思恚怒,不能自解,久则肝失疏泄,气血输布失常,宗筋失盈而致阳萎不用,正如《素…  相似文献   

9.
孙建芝教授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建芝教授 ,从事中医内科教学及临床工作近 4 0年 ,学验俱丰 ,治疗心血管病为其专长 ,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往往据症候从肝论治 ,亦收到好的疗效 ,兹总结如下。1 从肝论治胸痹依据肝藏血 ,主疏泄 ,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 ,体阴而用阳 ;肝的疏泄联系着全身的气机变化 ,协调着人体气血运行 ,其疏泄以藏血为物质基础。心主血脉 ,为气血运行的基本动力。肝藏血 ,调节人体循环血流量。心肝互相协调则心有所主 ,肝有所藏 ,脉道充盈 ,气血运行有序 ,脏腑组织营养充足 ,机体功能正常。正如《薛氏医案》所说 :“肝气通则心气和 ,肝气滞则心气乏。”孙…  相似文献   

10.
甘雨 《河北中医》1992,14(5):33-33
古人对肝与女子的生理病理这一关系尤为侧目,形成了系统认识,归纳出完整理论,提出了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著名论断;然而,对肝与男子的生理病理这一关系较为忽略,认识肤浅。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肝之功能与男科疾病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恳请同道斧正。一、肝主疏泄,喜条达。肝的疏泄功能表现在通调气机、舒畅情志、助脾运化上。男子的情事活动与人的气机及情志相关,因此也每每受制于肝的疏泄功能。如果大怒、暴怒、郁怒、忿怒,则可伤肝,肝伤则失于疏泄,肝气  相似文献   

11.
浅论肝于女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翀  郭蕾  张俊龙 《光明中医》2010,25(4):591-593
女子生来就较男子有着很多的独特之处,其在生理上有经、带、胎、产等不同于男子的特点,且与气血冲任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因此维持女子正常功能的气血必项依赖于肝的疏畅条达,肝的功能失常则可引起多种妇科疾病,故肝的功能与女子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本文就女子与肝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症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肝主疏泄与脂质代谢理论和实践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主疏泄作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保证脾胃正常运化的条件,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现代医学的脂质概念,类似于祖国医学对膏脂的表述,应该属于水谷精微的范畴,因此肝主疏泄功能与脂质代谢在生理、病理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上必然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文章就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肝主疏泄"理论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及发生机制。方法:选40只SD大鼠,采用激惹刺激,诱导大鼠出现心律失常,动态检测观察造模前后大鼠血浆神经肽Y(NPY)变化,并同时记录相应各个时段心电图的变化。利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PY的变化。结果:大鼠经情志刺激诱导成为心律失常模型前后血浆NPY有明显升高(与造模前比较,P<0.01),而且这种状态持续存在。大鼠经情志刺激诱导后,ECG表现为以快速性心律失常为特征的心电表现。结论:肝主疏泄调节易激惹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成正相关。NPY升高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病理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逍遥散是疏肝解郁同时具有健脾作用之主方,丹栀逍遥散是在逍遥散中加丹皮、栀子而成,以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组方原则,通过养肝体而助肝用,使肝脏气机畅达、气血调和、伏火得清,是历代医家临床常用方剂之一。现代药理研究逍遥散具有调节胃肠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并可平衡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中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分析肝与女子月经的关系,分析张晓丹教授自拟疏肝调经汤方义,介绍张晓丹教授从肝论治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月经病是妇科的常见病,中医临证讲究治病求本,审因论治。肝肾对月经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为元阴元阳之所处,而女子更以血为本,肝为先天,故在治疗月经病时多从肝肾论治,只有肾精充盛,肝气调达,方能血海充盈,经候如期。故该文针对补肾疏肝法在月经病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逍遥丸疏肝解郁,养血调经,是治疗肝脾不和证的经典方。此方实脾疏肝、肝脾同治,组方精妙。在方义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其运用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所体现的"疏肝莫忘理脾"、"理气当防伤阴"的原则,有助于加深对该方的理解和指导临床运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肝主调节论     
何利宣 《山西中医》2012,28(8):61-62
肝位处中焦,以疏泄条达为顺,以藏血为本,疏藏协调,气机调畅,气血运行正常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此称为调节功能。肝的调节功能失职则气机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不及时平衡则可变生五脏六腑多种疾病。简述了肝主调节的功能,强调临证要注重调理肝的功能,以恢复机体气机及各系统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中药多系统、多环节的整体调节对卵巢早衰的作用。方法:对卵巢早衰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肾阳虚弱型,肝郁肾虚型,阴火血虚型。用中药多系统、多环节的整体调节对患者进行2-12个月的治疗。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血清激素测定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下降,月经较前有规律。结论:采用中药治疗主要通过抑制特异性免疫损伤及消除某些缺陷,可使卵巢内残存的少数滤泡得以复苏,进而恢复和改善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20.
肝主疏泄与解剖学之脑和肝脏功能相关,其调畅气机的功能与肝脏调节物质代谢(能量)、流动以及分布有关,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构成的肝筛结构可能是肝疏布、宣泄气机及精微、毒物的超微结构。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脂肪肝的病机多为肝失疏泄、由气及血、络脉瘀阻,表现为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数量、结构及功能异常,引起微循环障碍。因此,肝窦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肝失疏泄之络病的病机关键,是肝主疏泄之络病理论新的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