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索医疗行业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14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放射诊断57例、放射治疗49例、核医学52例和介入放射学56例共4组。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分析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对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4种工种间放射工作人员间无着丝粒片段(ace)率、易位(t)率和染色体型总畸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6、19.965、32.824,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和核医学组的ace率、t率和染色体型总畸变率高于放射诊断组(χ2介入=4.711、10.798、10.845,P<0.05;χ2核医学=3.853、7.674、7.708,P<0.05)和放射治疗组(χ2介入=9.209、9.772、21.330,P<0.05;χ2核医学=8.010、6.969、10.812,P<0.05)。不同工龄组间放射工作人员的t率和总畸变率存在差异(χ2=7.706、6.667,P<0.05),不同年有效剂量组间的ace率、t率和总畸变率亦存在差异(χ2=12.263、15.360、21.478,P<0.01),且t率和总畸变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有升高趋势(r=0.347、0.263,P<0.01)。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工种和年有效剂量是影响染色体畸变水平的因素(核医学组、介入放射学组和0.5~1 mSv组的IRR=1.797、2.136、1.422,P<0.05)。结论 介入放射学与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水平相对较高,应加强对这两个工种从业人员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浙江省介入放射学放射防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5个地市抽取70个介入放射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医院介入放射机房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采用医院填报的方法收集,透视防护区工作人员各部位和机房外辐射水平采用现场辐射水平检测的方法收集。结果 41家医院均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和个人防护设施,但有22家医院配备不完整;下X射线管照射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胸部、腹部、下肢部比头部更容易受到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5、4.92,P<0.05);透视防护区工作人员各部位辐射水平合格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4、14.92,P<0.05);防护吊帘可以显著降低透视防护区工作人员各部位辐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1~68.28,P<0.05);同时,防护吊帘可以提高透视防护区工作人员各部位的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28.45,P<0.05)。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辅助防护设备,加强对胸部、腹部和下肢部等部位的保护;医院必须积极开展放射工作场所的日常监测,及时对防护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安市基层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管理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 按照全国放射卫生监测项目工作方案及陕西省相关实施方案的要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基层医疗机构共计58家。资料收集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这些机构的放射防护基本情况、放射诊疗设备、防护配套设备及使用情况、机房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机房防护监测由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卫生科室人员进行现场检测并记录数据。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率为96.6%,配备有专职的放射诊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89.6%,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率为89.6%,受检者防护用品配备率为85.7%,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为74.3%,放射工作人员体检率为91.4%,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6.5%;不同类型基层医疗机构机房的最短边、机房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基层医疗机构在机房通风(χ2=7.034,P<0.05)、有无杂物(χ2=29.075,P<0.05)、警示标识配备(χ2=23.156,P<0.05)、工作状态指示灯配备(χ2=23.478,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合格率为74.1%,工作场所周围环境辐射剂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28,P<0.05)。结论 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个人放射防护用品配置率及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较低,放射工作场所的规范性较差,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高通量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Metafer 4)中的微核自动扫描分析软件,探讨微核自动分析用于放射工作人员微核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 005例放射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按工种分为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和工业应用共5组。使用Metafer 4系统自动检测淋巴细胞微核,分析影响微核率的因素。按照系统抽样方法选取200例微核标本进行人工分析,比较自动和人工分析检出的微核率和检测效率。结果 自动分析2 005例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为(0.92±0.02)×10-3,不同工种间自动分析检出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54,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微核率(1.00±0.03)×10-3明显高于其他组(χ2=5.568、5.334、7.689,P<0.05)。医学应用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工龄和微核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26,χ2=11.582、8.878,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有效剂量与微核率呈正相关(r=0.106,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动分析的微核率与放射工龄、放射工种相关(r=9.485×10-6、5.660×10-5,P<0.05)。与人工分析相比,自动分析检测的微核率明显偏低(χ2=169.259,P<0.05),两检测方法有一致性(ICC=0.713,P<0.05),但微核自动分析可将检测效率提高5倍。结论 对微核自动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提示,自动分析检出的微核率能够反映慢性低剂量辐射的遗传损伤水平,用于放射工作人员微核检测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放射工作人员血清中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血清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的影响。方法 首先按放射工种分层,随后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307名性别、年龄匹配的放射工作人员,删去缺少剂量资料的对象后,共230例纳入本研究,包括放射诊断75例、放射治疗60例、核医学41例和介入放射学54例共4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血清中8-OHdG水平。结果 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4组放射工作人员之间血清8-OHdG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71,P < 0.05),其中以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血清8-OHdG浓度最高(t=-4.773、-3.011、-2.189,P < 0.05);在不同年有效剂量组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的血清8-OHdG水平存在差异(F=7.659、3.058,P < 0.05),随着受照剂量和放射工龄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血清8-OHdG水平呈上升趋势(r=0.300、0.142,P < 0.05)。结论 血清中8-OHdG水平可能是暴露于低剂量电离辐射放射工作人员的DNA氧化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未检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河南省平顶山市1 019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对各检查项目[个人基本信息资料采集、血压、内科常规、皮肤科、眼科(色觉、视力,眼晶状体裂隙灯检查、玻璃体、眼底)、DR胸片、彩超(腹部及甲状腺)、心电图、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检验、甲状腺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或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尿常规]未检率及按照不同职业受照类别、性别、年龄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各检查项目未检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19名放射工作人员各检查项目未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580.657,P<0.05),其中DR胸片未检率最高,为46.0%,其次为尿常规(9.3%),只有血液检查未检率最低为0。就不同分类来说,放射工作人员各检查项目总体未检率,医学应用高于工业应用(χ2=93.969,P<0.05);女性高于男性(χ2=24.228,P<0.05);不同年龄组中,<30岁最高,其次≥50岁,40~岁最低(χ2=12.623,P<0.05);医疗机构单位级别越高总体未检率越高(χ2=24.725,P<0.05);医学应用不同职业受照类别中,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放射诊疗(χ2=23.263,P<0.05)。不同分类中各检查项目未检率,医学应用高于工业应用的有DR胸片、腹部彩超、甲状腺彩超、心电图、尿常规(χ2=141.776、13.801、11.228、5.465、4.825,P<0.05);女性高于男性的有DR胸片、尿常规(χ2=43.032、23.247,P<0.05);不同年龄组中,色觉及视力、DR胸片、甲状腺彩超、尿常规未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5、9.519、7.958、16.656,P<0.05);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色觉及视力、DR胸片、心电图未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8、29.831、15.342,P<0.05);医学应用不同职业受照类别中,DR胸片、尿常规未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519、14.109,P<0.05)。结论 应继续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化疗(POCRT)和单纯化疗(POCT)的疗效。方法 对术后140例病理分期为Ⅲa-pN2的NSCLC患者用随机信封法分为POCRT组和POCT组,每组70例。两组化疗方案均采用紫杉醇和顺铂,共化疗4个周期。在第1、21、43、64天给予紫杉醇175 mg/m2,顺铂60 mg/m2静脉滴注。POCRT组在化疗的第1天给予同期放疗,50.4 Gy/28次。结果 POCRT组5年总生存率为37.9%;POCT组5年总生存率为27.5%,POCRT组死亡风险比为0.69(95%CI,0.457~1.044,χ2=3.224,P>0.05)。POCRT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30.3%;POCT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18.8%,POCT组复发风险比为1.49(95%CI,1.008~2.204,χ2=4.193,P<0.05)。亚组分析显示POCRT组能明显提高pN2淋巴结≥2枚患者总生存率(χ2=5.308,P<0.05)。POCRT组复发率(χ2=5.308,P<0.05)和远处转移率(χ2=3.840,P<0.05)均显著低于POCT组。POCRT组1例患者死于脓毒血症,POCRT组发生3,4级放射性食管炎高于POCT组(χ2=8.010,P<0.05),两组血液学毒性相似且可耐受。结论 和POCT相比,POCRT能减少 Ⅲa-pN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无复发生存率,POCRT未能提高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估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我国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自1996—2017年来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文献,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15篇,共计6 332人。分析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中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素(TSH)水平。 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工作人员T3水平的标准化均数差(SMD)为-0.32[95% CI(-0.61,-0.04),P=0.03],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的危险性;单个协变量Meta回归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仅显示性别组成与研究间异质性有关,调整研究后方差的解释比率(adjusted R-squared, Adj R2)为29.99% (P=0.03)。T4水平的SMD为-0.49[95% CI(-0.94,-0.03),P=0.04],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的危险性;单个协变量Meta回归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仅显示性别组成与研究间异质性有关:Adj R2为26.60%(P=0.02)。TSH水平的SMD为1.10[95% CI(0.32,1.89),P=0.006],与对照组相比有升高的危险性。结论 长期暴露在低剂量电离辐射环境中可能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放疗后达完全缓解患者的失败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食管癌放疗患者近期疗效为完全缓解(CR)患者的治疗失败模式,并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取260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及影响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CR)91例(35.0%),部分缓解(PR)158例(60.8%),无缓解(NR)11例(4.2%)。患者性别(χ2=7.647,P<0.05)、T分期(χ2=33.548,P<0.05)、N分期(χ2=13.365,P<0.05)、TNM分期(χ2=27.792,P<0.05)、病变X射线长度(χ2=20.851,P<0.05)和大体肿瘤体积(GTV)(χ2=41.772,P<0.05)为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全组患者局部复发75例(28.8%),远处转移66例(25.4%),复发伴远处转移16例(6.2%)。复发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15.4%、7.7%,显著低于无复发患者的78.1%、43.2%、33.1%(χ2=23.330,P<0.05);转移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12.2%、4.9%,显著低于无转移患者的79.2%、43.3%、33.1%(χ2=29.350,P<0.05)。治疗后达CR者出现复发/转移的比率显著低于PR者和NR者(χ2=11.248、20.301,P<0.05),CR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高于PR者和NR者(χ2=83.080、41.340、72.640、40.010,P<0.05)。T分期、N分期及近期疗效为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HR=1.197、2.309、2.149,P<0.05)。结论 近期疗效为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且与治疗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治疗后达CR者预后明显优于PR者及NR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将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用于估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患者器官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冠状动脉CTA患者421例,均于第3代双源Force型CT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轴扫协议检查。通过Radimetrics计算患者水当量直径以计算每位患者的SSDE;使用Monte Carlo模拟估算患者扫描范围内器官的吸收剂量包括心脏、肺、肝和乳腺。使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103报告的器官敏感加权系数,将患者主要敏感器官的剂量加权求和计算个体有效剂量。使用线性相关分析验证SSDE与器官剂量及个体有效剂量的相关性,并推导基于SSDE估算器官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的转换系数。使用平均差值比评价该估算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16.8±8.7) mGy,SSDE为(20.8±8.8) mGy,个体有效剂量为(4.4±2.9) mSv。基于SSDE估算器官剂量的线性拟合公式为:心脏Y=1.2X-6.4(R2=0.91,P<0.05,平均误差0.1%);乳腺Y=1.4X-7.4(R2=0.91,P<0.05,平均误差7.9%);肺脏Y=0.89X-4.6(R2=0.86,P<0.05,平均误差8.3%);肝脏Y=0.36X-1.8(R2=0.64,P<0.05,平均误差-17.9%)。基于SSDE估算个体有效剂量的线性拟合公式为:男Y=0.21X-1.2(R2=0.92,P<0.05,平均误差0.2%);女Y=0.39X-2.2(R2=0.93,P<0.05,平均误差1.7%)。结论 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通过SSDE和相应的转换系数可估算被照射器官吸收剂量和个体有效剂量,将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实现患者辐射剂量及风险的个性化评估和精准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广东省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电离辐射剂量水平和眼晶状体异常现况,分析眼晶状体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2020年广东省粤中和粤东地区60家医院的 1 501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眼晶状体吸收剂量(DL)和健康检查资料,分析眼晶状体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中位数M和第25~75百分位数(P25,P75)为4.86(2.99, 7.90)mGy,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剂量M分别为5.14和3.94 mGy; 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剂量中位数分别为2.95、3.51、5.06 mGy;放射治疗、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职业类别的剂量M分别为4.05、4.84、5.39、6.71 mGy; 护士、医师、技师岗位的剂量中位数分别为3.48、5.03、5.03 mGy。不同性别、年龄、放射工龄、接触放射起始年龄、医疗机构级别、职业类别、岗位的剂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6.72,H=389.64、511.17、70.29、53.29、49.06、39.89,P<0.05)。研究对象眼晶状体皮质密度增高检出率22.45%(337/1 501),眼晶状体浑浊检出率为8.19%(123/1 501)。 皮质密度增高检出率随着年龄、放射工龄、接触放射起始年龄、医疗机构级别、DL增加呈线性递增趋势(χ2=366.36、313.77、15.18、21.61、92.13,P<0.05)。眼晶状体浑浊检出率随着年龄、放射工龄、医疗机构级别、剂量增加呈线性递增趋势(χ2=69.64、67.65、67.65、37.37,P<0.05),随着接触放射起始年龄增加呈线性递减趋势(χ2=4.2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皮质密度增高的影响因素(χ2=165.98,P<0.05),年龄增加发生皮质密度增高的风险增高(OR=1.33,95%CI: 1.27~1.39)。年龄、放射工龄、职业类别是眼晶状体浑浊的影响因素(χ2=25.78、4.99、6.88,P<0.05)。年龄增加发生眼晶状体浑浊的风险增高 (OR=1.17,95%CI: 1.10~1.24);放射工龄增加发生眼晶状体浑浊的风险增高 (OR=1.06,95%CI: 1.01~1.12);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发生眼晶状体浑浊的风险高于放射诊断学、放射治疗与核医学(OR=2.59,95%CI: 1.27~5.25)。结论 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与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异常检出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放射工龄、职业类别均是眼晶状体浑浊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肺癌A549细胞线粒体DNA(mtDNA)缺失模型(ρ0细胞),观察其放射敏感性变化。 方法 用含微量溴化乙锭(EB)的特殊培养液持续培养正常的A549细胞(ρ+细胞)以获得mtDNA完全缺失的ρ0细胞,利用生长缺陷及PCR鉴定该细胞模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两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利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及二氯荧光素双醋酸盐(DCFH-DA)染色法,分析两种细胞在6 MV X射线照射后的细胞周期及活性氧簇(ROS)变化情况。 结果 成功建立A549 ρ0细胞。ρ0细胞较ρ+细胞放射敏感性降低(t=12.57,P<0.01)。放射照射8 Gy后,ρ0细胞较ρ+细胞G2期阻滞时间延长,G2期细胞比例降低(t=6.82,P<0.01),ρ0细胞ROS升高水平明显低于ρ+细胞(t=14.51,P<0.01)。 结论 ρ0细胞较ρ+细胞放射敏感性降低,其机制可能与放射照射后ROS产量降低及G2期阻滞延长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确定核质桥判定标准,建立 60Co γ 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核质桥(NPB)的剂量-效应曲线。 方法 60Co γ 射线照射3名健康男性离体外周血,照射剂量分别为0、1、2、3、4、5和6 Gy,剂量率为1 Gy/min,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法进行细胞培养、收获、制片、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分析双核细胞中NPB及微核(MN)。 结果 在0~6 Gy 60Co γ 射线照射后,人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中的NPB符合泊松分布,且NPB频率随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加(H=19.51,P<0.01),拟合回归方程为线性平方模式y=(1.39×10-3x2 + (4.94×10-3xR2=0.981,P < 0.01)。 结论 成功建立 0~6 Gy 60Co γ 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PB的剂量-效应曲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职业X射线暴露对放射工作人员非癌疾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1980年普查四川省重庆市辖区内医用X射线工作者为调查对象。2020年,选取之前的91家医疗机构,分布在重庆市41个区县,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3家,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第5次随访1980年重庆市医用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放射组)和同医院同时期非放射科工作人员(对照组)的个人信息、职业射线接触情况、疾病史等信息。分析该队列各系统疾病发病率、各系统疾病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 该队列共计937人,共统计非癌疾病359例。放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心血管系统、眼科和其他未分类疾病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50、2.03和2.64(χ2=5.97、3.97、4.25,P <0.05)。调整混杂因素的结果显示,女性放射组中心血管系统、眼科和消化系统等疾病发病率的RR普遍高于对照组(RR=2.33、2.59、7.55;χ2=7.28、4.17、8.64,P<0.05);在25~29岁参加工作人员中,放射组成员心血管系统、眼科等疾病发病率的RR普遍高于对照组(RR=2.26、5.07;χ2=8.22、4.91,P<0.05);累积剂量分组中,放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血管系统、眼科和消化系统等疾病发病率的RR普遍较高(RR=1.86、2.91、3.59;χ2=9.83、8.21、5.58,P<0.05)。结论 受到长期职业照射的X射线工作者非癌发病危险增高,其中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眼科疾病等发病危险可能与这种职业照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电离辐射对肺腺癌细胞A549线粒体的影响。方法 0、0.5、3和8 Gy 60Co γ射线照射A549细胞后,利用JC-1探针检测照射后肺腺癌细胞A549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使用ATP试剂盒检测辐射对A549细胞ATP生成的影响;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线粒体拷贝数。结果 在照射后24 h,各剂量组A549细胞膜电位出现明显改变(F=243.44,P<0.05),与0 Gy照射组相比,0.5和3 Gy照射的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t=-10.12、-5.59,P<0.05),而8 Gy照射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t=15.22,P<0.05),照后48 h各照射组线粒体膜电位基本恢复正常(F=10.36,P<0.05);照射后24 h ATP水平与膜电位变化趋势一致(F=97.08,P<0.05),其中0.5和3 Gy A549细胞中ATP水平升高(t=1.66、7.27,P<0.05),8 Gy照射组降低(t=-8.24,P<0.05);照射后48 h,ATP水平也发生变化(F=39.49,P<0.05),0.5和3 Gy照射后A549细胞中ATP水平显著高于0 Gy组(t=4.60、8.53,P<0.05)。照射后24 h线粒体拷贝数显著增加,其中0.5 Gy mtDNA拷贝数增加至对照组的12倍(t=0.02,P<0.05),3和8 Gy组mtDNA拷贝数分别增加至对照组的7和10倍(t=9.68、15.10,P<0.05)。结论 大剂量电离辐射会导致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从而影响ATP的生成,中等剂量以下的照射会导致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代偿性增高,从而使ATP的生成增多,8 Gy以内的电离辐射可使mtDNA拷贝数代偿性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务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的影响。方法 检索1996—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27篇文献,涉及22 937人。采用Stata 16.0开展Meta分析,分析血清中三碘甲状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激素(T4)、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和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并开展不同职业分类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的亚组分析。结果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放射工作人员T3、T4水平的标准化均数差(SMD)分别为-0.19(-0.37,-0.01)和-0.34(-0.38,-0.30),与对照组比有降低的危险性(Z=2.07、-16.06,P<0.05);放射工作人员FT4水平的SMD为0.22(0.06,0.39),与对照组比有升高的危险性(Z=2.61,P<0.05);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结节发生相对危险度为1.47(1.19,1.82),与对照组比有升高的危险性(Z=3.58,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T3、T4、TSH水平的SMD分比为-0.29(-0.51,-0.07)、-0.31(-0.47,-0.15)、-0.43(-0.73,-0.13)(Z=-2.55、-3.86、-2.82,P<0.05),核医学工作人员T4水平SMD为-0.26(-0.45,-0.07),与对照组比有降低的危险性(Z=-2.70,P<0.05)。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影响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素水平和甲状腺结节,尤其是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其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HT)与患者临床特征参数、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8例接受头颈部IMRT(颈部照射剂量 ≥ 40 Gy)联合化疗的肿瘤患者资料。治疗前后及随访观察中监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原发性HT定义为血清TSH高于正常值的上限伴或不伴有FT3/FT4的降低。基于放疗计划系统DVH,记录每一位患者甲状腺体积(TV)、甲状腺平均照射剂量(MTD)、最大点剂量(Dmax)、甲状腺接受≥5~50 Gy的相对体积(表示为Vx,x=5~50,5 Gy为间隔)。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化疗、TV、MTD、Dmax及各DVH参数与HT的相关性。 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SH、FT3和FT4中位数分别为1.51 μU/ml、5.38和18.57 pmol/L。中位随访15个月(3~57月),14例(50.0%)患者出现HT,出现HT的中位时间为放疗后8个月(2~23月)。患者首次监测发现HT时间点的TSH、FT3和FT4中位数分别为7.48 μU/ml(4.67~60.11 μU/ml)、4.05 pmol/L(0.40~5.77 pmol/L)和12.32 pmol/L(4.12~21.25 pmol/L),HT患者的TSH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HT患者的TV中位数为17.76 cm3,显著低于未出现HT患者的20.21 cm3Z=-2.15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和V40与HT的发生风险相关(χ2=11.340、4.102,OR=30.0、9.17,P<0.05)。多因素分析证实患者年龄、V40均是HT的独立影响因素(OR=34.7、6.13,P<0.05)。结论 头颈部肿瘤患者IMRT后出现HT伴随TSH的显著增高。低龄、甲状腺体积较小的患者,甲状腺V40大于80%是发生HT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静脉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183名放射工作人员纳入此次研究,按放射工种分组,其中介入放射学组37例、核医学组43例、放射治疗组48例和诊断放射学组55例。血清IGFBP-3浓度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 4个不同工种组间放射工作人员血清IGFBP-3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056,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血清IGFBP-3浓度最高(t=2.815、3.611、3.936,P<0.05);不同年有效剂量组间放射工作人员血清中IGFBP-3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380,P<0.05)。随着放射工龄和年有效剂量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血清IGFBP-3浓度呈现上升趋势(rs=0.202、0.151,P<0.05)。结论 血清IGFBP-3表达水平有作为反映长期慢性低剂量电离辐射累积暴露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放疗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对临床Ⅲ期食管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25例临床Ⅲ期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计算PNI、营养风险指数(NRI)等营养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PNI最佳临界值为49.925,依此预后营养指数将患者分为低PNI组(PNI<49.925)和高PNI组(PNI≥49.925),NRI以100作为临界值分为NRI≥100和NRI<100,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并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对OS和PFS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放疗前PNI与血红蛋白(HGB)(r=0.505,P<0.001)和NRI (r=0.594,P<0.001)呈正相关。低PNI组和高PNI组患者1、3、5年OS分别为67.5%、27.3%、11.4%和85.4%、45.8%、2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9,P<0.05),低PNI组和高PNI组患者1、3、5年PFS分别为59.7%、23.2%、4.9%和79.2%、35.4%、2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5,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大体肿瘤体积(GTV)、放疗剂量、化疗、白蛋白(ALB)、NRI和PNI水平与总生存(χ2=6.822、4.326、4.474、13.123、8.846、8.569,P<0.05)和无进展生存相关(χ2=7.869、4.636、5.874、10.911、8.544、6.71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TV、放疗剂量、PNI是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GTV、放疗剂量、是否化疗、PNI是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放疗前PNI是接受根治性放疗的临床Ⅲ期食管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可作为有效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125I 放射性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下,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细胞CL187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实验将直肠癌细胞CL187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100 nmol/L C225处理组、单纯125I -CLDR照射组和C225联合125I -CLDR组。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225是否影响人结直肠癌CL187细胞对125I 放射性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的放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225对125I -CLDR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周期检测C225对细胞周期的调节。瑞氏姬姆萨染色检测有丝分裂指数。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Bax、Bcl-2的水平。结果 100 nmol/L C225的放射增敏比为1.4,并能够增加125I -CLDR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t=6.6,P<0.05),增加Bax/Bcl-2比值。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独C225处理可使CL187细胞G1期阻滞(t=3.0,P<0.05),单纯125I -CLDR照射组细胞也存在G1期阻滞(t=8.5,P<0.01),两者联合时的G1期阻滞效应与125I -CLDR单独处理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P>0.05)。有丝分裂指数检测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225可增加结直肠癌细胞CL187对125I -CLDR照射的放射敏感性,机制可能是C225增加细胞内Bax/Bcl-2比值,增加125I-CLDR诱导的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周期检查点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