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方法 :治疗 2 0例 (36只眼 )屈光不正性弱视 ,根据弱视程度 ,注视性质采取遮盖、压抑、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或光刷综合治疗。结果 :治愈 :视力≥ 0 .9者 2 3(6 3.9% ) ;进步 :视力增进 2行或 2行以上者 13只眼 (36 .1% )。结论 :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简便 ,治愈率高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郝淑琳  朱赛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8):1899-1901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方法:治疗20例(36只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根据弱视程度,注视性质采取遮盖、压抑、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或光刷综合治疗.结果:治愈:视力≥0.9者23(63.9%);进步: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13只眼(36.1%).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简便,治愈率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性质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 147例259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分为近视性弱视组、远视性弱视组和混合散光性弱视组,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远视性弱视总有效率86.5%,均高于混合散光性弱视83.3%和近视性弱视66.7%(P<0.01和P<0.05)。结论: 屈光不正的性质影响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运用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洛阳博爱眼科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60例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采用随机系统标注法分成两组,行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治疗的80例为试验组,行传统治疗的80例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25%,高于常规组的78.75%(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视力≥1.0者占比37.50%,远高于常规组的18.75%(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80.00%的患儿立体视正常、20.00%异常,优于常规组的63.75%和36.25%(P<0.05)。结论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运用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视功能,这一治疗方案有大力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综合治疗的效果,为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提供参考.方法对108例186眼3-13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常规散瞳验光配镜后结合光刷、光栅刺激、红闪、后像、精细目力训练、氦氖激光等综合治疗.结果116眼基本痊愈,矫正视力提高至0.9以上,占62.37%,59眼视力进步,占31.72%,11眼无效,占5.91%.总有效率94.09%.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显著,且低年龄组疗效好于高年龄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散瞳验光及眼底检查 ,筛选出 5 30例 4岁~ 12岁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 ,分为近视性弱视组远视性弱视组、混合散光性弱视组 ,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并将各类弱视分为轻、中、重三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中 ,远视性弱视组、治愈率占 79.6 1% ,混合散光性弱视组治愈率占 76 .4 3% ,近视性弱视组治愈率占 4 3.33% ,其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与屈光不正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视力低常且排除器质性眼病的10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1)屈光不正年龄分布: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共检出屈光不正85例,3岁组50例(58.82%)、4岁组20例(23.53%)、5岁组10例(11.76%)、6岁组5例(5.88%);不同年龄的儿童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组儿童混合散光指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弱视分布特征: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中共检出弱视50例(50.00%),屈光不正性弱视22例(44.00%)、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36.00%)、斜视性弱视10例(20.00%),各年龄组弱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屈光类型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远视性屈光不正52例(61.18%)、近视性屈光不正22例(25.88%),混合散光11例(12.94%);(4)屈光程度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轻度屈光不正者60例(70.59%),中度21例(24.71%),重度4例(4.71%)。 结论 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发生在低龄儿童,随着年龄增加,屈光不正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不正程度主要为轻度,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应用单纯性屈光矫正措施进行治疗,对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收治的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共计70例(140只眼)作为研究资料,对患儿实施验光,戴镜矫正。结果在对患儿治疗3个月、6个月和一年之后,患儿的中度远视基本治愈几率最高,其次是高度远视与散视治疗的效果很好,混合型散光治愈率是最低的。结论对临床上收治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进行单纯性屈光矫正治疗,治疗效果很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散瞳验光及眼底检查,筛选出530例4岁~12岁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分为近视性弱视组远视性弱视组、混合散光性弱视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并将各类弱视分为轻、中、重三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远视性弱视组、治愈率占79.61%,混合散光性弱视组治愈率占76.43%,近视性弱视组治愈率占43.33%,其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与屈光不正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4):560-562
目的:探讨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患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3月~2014年2月于我院行弱视训练治疗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50例(弱视组,共计90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记录患儿临床疗效及组内不同弱视严重程度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及儿童眼调节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并与同期来院体检的视力正常儿童36例(对照组,共计72眼)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弱视组内重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最短,其次为中度弱视患儿,轻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最长,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弱视组患儿患眼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治疗3个月后,弱视组各患儿患眼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轻、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05),患眼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降低,且轻、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予以弱视训练,能有效改善其患眼调节功能,对患儿预后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全矫配镜加遮盖法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采用全矫配镜联合传统遮盖进行治疗。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102眼中,3岁~5岁者28眼,占27.45%,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最高;6岁-8岁者50眼,占49.02%,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居中;9岁~11岁者24眼,占23.53%,治疗效果最差。结论:弱视程度越轻,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早期发现,及早治疗,是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关键,而全矫配镜加遮盖法仍是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疆学龄期维吾尔族儿童视力、弱视的患病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新疆2156名6-12岁学龄期维吾尔族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视力低下者行检影验光后分析其屈光状态。结果弱视患病率为3.71%,弱视首次检出率为81.25%,男女之间弱视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检出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41.2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42.50%,斜视性弱视占13.75%,形觉剥夺性弱视占2.50%。在屈光不正性弱视眼中,远视占42.42%,近视占12.12%,混合散光占45.46%;在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中,远视占35.29%,近视占47.07%,混合散光占17.64%。结论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是形成弱视的最常见原因,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远视为多,而屈光参差性弱视以近视为多,且以单眼的中、高度近视多见,进一步证实我们的临床发现。  相似文献   

13.
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弱视的常见类型。此类弱视双眼视力相等或相近 ,没有物像融合障碍 ,故不引起脑中枢功能抑制 ,经配戴屈光矫正眼镜 +综合疗法 ,弱视治愈率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弱视。因此配戴怎样一副矫正眼镜成为这类弱视治疗的关键。我科自 1 998年来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 1 82例 ,经散瞳检影以及TOPONKR - 81 0 0PA型电脑验光仪分析其屈光情况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检查对象  1 82名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351眼 ,其中男性 73名 1 38眼 ,女性 1 0 9名 2 1 3眼 ,年龄 3~ 1 2周岁。1 .2 屈光检查方法  1 82名儿童全部用 …  相似文献   

14.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总和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斌  张春莲 《右江医学》2000,28(4):278-280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对儿童双眼视及视觉诱发电位 (VEP)双眼总和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正常儿童及 34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分有、无立体视两组 )进行全视野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结果 :双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总和VEP和单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AP10 0 :无立体视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及有立体视组 (P <0 .0 1) ;有立体视组低于正常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单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LP10 0 :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较正常组明显延长 (P <0 .0 1) ,有、无立体视两组之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视觉诱发电位比行为或心理物理方法更为优越 ,能定量准确地客观反映视功能状态 ,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能客观评价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视。  相似文献   

15.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晓芸 《吉林医学》2013,34(21):4215-4216
目的: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疾病进行临床探析。方法:根据患儿注视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并记录三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近视性弱视组患儿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3.64%,明显低于远视性弱视组患儿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0.91%以及混合散光性弱视组患儿经治疗后总有效率8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性弱视组患儿与混合散光性弱视组患儿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儿注视性质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6.
廖斌  卢炜  刘丽娟  魏红 《北京医学》2006,28(12):712-714
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的屈光异常情况.方法 对38例脑瘫儿童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对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位等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在各年龄段中,轻度屈光不正49只眼(64.47%),远视屈光不正48只眼(63.16%).18例(36只眼)可配合视力检查,弱视33只眼(91.67%),斜视28例(73.68%).斜视和弱视是脑瘫儿童最常见的眼部疾病.结论 应重视脑瘫患儿斜视、弱视的早期治疗,及早配镜进行弱视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正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电脑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经2年的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儿视力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类型及初始治疗的年龄对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颜氏立体图对门诊的121例3~9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功能进行治疗前后(6月)的对比分析,观察弱视程度的不同及屈光类型的不同对患儿立体视治疗前后的影响及不同开始治疗年龄对近立体视发育的影响.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具有正常近立体视锐度比例为22.92%.以散光性屈光不正为主,高度远视者近立体视较差,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近立体视功能发育越好,疗效越好,不同年龄组治疗效果间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治愈后近立体视锐度也存在差异,轻度 、中度弱视较重度弱视立体视功能发育较好,治疗后预后好,重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中高度远视对视功能影响较大,开始治疗年龄越小,立体视发育预后较好.开始治疗年龄较晚的立体视发育相对较差.散光型弱视儿童立体视功能明显好于高度远视组儿童(屈光参差除外),重度弱视有一部分视力提高后立体视仍未发育,在弱视治疗的后期要注意双眼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儿童患者中占有相当一部分,它的治疗方法简单,疗效也最好,只要能及时、合理治疗,大多数都能治愈.本文通过对部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动态变化长期观察及疗效分析,探讨其动态变化的规律,以便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开始治疗弱视的年龄对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Titmus立体图对门诊复查的已治愈的96名5~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近立体视功能检查,观察不同弱视程度及不同开始治疗年龄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立体视的影响进统计学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具有正常立体视锐度比例为22.92%。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发育越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21,P〈0.01);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治愈后近立体视锐度也存在差异,轻度弱视立体视功能较好,重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较差。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8547,P〈0.01)。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一部分患者立体视功能仍不能达到正常,重度弱视,开始治疗年龄较晚的立体视发育相对较差。在弱视的治疗的后期要注意双眼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