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以太冲为主穴的同名经配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效应,探讨穴位配伍对经穴效应的影响。方法将90只SHR大鼠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每组15只。毫针刺入穴位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15次;模型组不予针刺。各组大鼠分别在针刺1 d、3 d、7 d、15 d时进行血压测量。结果非穴针刺无明显降压作用。针刺3 d、7 d、15 d时,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内关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降压幅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针刺15 d时,太冲配内关组SBP、DBP、MBP降幅分别优于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治疗前相比,针刺1 d、3 d、7 d、15 d时,太冲配内关组大鼠SBP、DBP、MBP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中针刺15 d时SBP、DBP、MBP降幅优于针刺1 d、3 d、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太冲配内关的同名经配穴针刺降压效应优于单穴及太冲配非穴,同时发现针刺降压作用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配"内关"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的影响,探讨同名经配穴针刺对SHR的降压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内关组,每组15只,另取正常血压Wistar大鼠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各治疗组针刺相应双侧穴位,每次30min,每天1次,共15次。分别于治疗第1、3、7、15天针刺结束后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治疗结束后,用高效液相紫外法测定各组大鼠RVLM中Asp、Glu含量。结果:针刺1、3、7、15d时,内关组、太冲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内关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较模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d后,太冲配内关组SBP、DBP、MBP降压百分比均大于内关组、太冲组、太冲配非穴组(P0.05);与针刺前比较,太冲配内关组在针刺1、3、7、15d时SBP、DBP、MBP降压百分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配内关组在针刺1、3、7、15d的SBP、DBP、MBP降压百分比呈递增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RVLM中Asp、Glu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Asp、Glu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太冲配内关组RVLM中Asp含量明显低于内关组、太冲组(P0.05),Glu含量明显低于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P0.05)。结论:不同穴位针刺降压效应有差异,同名经配穴针刺可有效地降低SHR血压和RVLM中Asp、Glu的含量,针刺对血压的调节与中枢Asp、Glu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173-2176
目的:比较针刺太冲、曲池、风池穴的降压疗效,对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进行穴位优选研究。方法:将9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太冲组、曲池组、风池组,分别针刺相应穴位,疗程2周,观察第一次针刺后即时血压、治疗前后平均血压及总有效率。结果:针刺后3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太冲组、曲池组在即时降压疗效和长期降压疗效方面均优于风池组(P0.05),而太冲组总有效率最高(P0.05)。结论:针刺太冲、曲池、风池均具有降压作用,其中太冲穴降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降压效果的差异。方法:6只Wistar大鼠为对照组,24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人迎组和非穴组,每组6只。每天固定时间针刺治疗1次,共14d。采用无创尾动脉血压测量技术检测血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同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增高(P<0.05),太冲组SHR大鼠SBP自第7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人迎组SHR大鼠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太冲组和人迎组SHR大鼠DBP和MAP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降压效果呈时间依赖性。结论:针刺太冲、人迎穴可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但太冲穴和人迎穴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在不同月经周期足三阴经的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的体表电阻变化,探寻胞宫相关经脉不同经穴体表电阻反映月经周期的特异性规律,为深入研究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临床和科研探讨正常女大学生月经周期相关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招募正常女大学生90人,选取与胞宫位于邻近脊髓节段的足三阴经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于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体表电阻30 min,观察各穴位电阻值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结果:各穴位在月经周期中单侧穴位电阻值的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期,单侧3个原穴、3个郄穴、脾经不同穴位、腰4皮节上不同穴位间的电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穴位左右电阻比较:太冲在月经期电阻值左侧大于右侧(P0.05);太白在排卵期左侧大于右侧(P0.05);中都在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太溪、地机、三阴交在4个时期的电阻值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水泉在4个时期左侧均小于右侧(P0.05)。结论:足三阴经相关经穴左右两侧电阻的变化趋势可以特异性地反映出胞宫在月经周期中的气血变化情况。肝经原穴、郄穴在月经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脾经原穴太白在排卵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经穴反映功能上的特异性。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不仅与经穴和脏腑所属的脊髓节段具有相关性,与经穴所属经脉及穴位属性也具有特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经穴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低血压大鼠痛阈及血压的调节效应。方法:将50只低血压模型大鼠随机分成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曲池和合谷穴5个组,每组10只,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法介入治疗,刺激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00Hz)、强度(4±1)mA,时间为40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 d。采用辐射热甩尾法测量造模后、治疗中及治疗后不同时段痛阈。采用无创动物血压观察系统BP-5测量TEAS治疗前、治疗疗程结束后即时、治疗后不同时段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结果:5个经穴组经皮电刺激后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大鼠痛阈,治疗后与自身痛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合谷穴外,4个经穴组经皮电刺激后均能不同程度提高低血压大鼠血压,治疗后与治疗前血压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曲池、合谷穴均能提高低血压大鼠痛阈,以足三里穴提高幅度最明显,具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同时,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曲池穴均能提高低血压大鼠血压,且以足三里穴升压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011年夏至、小暑、大暑不同节气,慢性胃炎患者任督脉均温及六阴经原穴皮温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数字式红外热像技术,分别观察慢性胃炎患者在夏至、小暑、大暑节气,穴位皮温随节气更替情况.结果:患者任督脉均温,心经原穴神门、肝经原穴太冲皮温随夏至、小暑、大暑更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1),小暑时肺经原穴太渊、心包经原穴大陵皮温较夏至时有增高(P<0.05),大暑时脾经原穴太白、肾经原穴太溪皮温较夏至、小暑高(P<0.01).结论:节气更替可影响慢性胃炎患者某些经脉的经气运行,进而引起其穴位皮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原络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原络配穴法与夹脊穴配合患肢取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针刺穴取足三阴经的原穴太冲、太溪、太白和足三阳经的络穴光明、飞扬、丰隆;对照组针刺穴取腰椎间盘突出节段及上、下节段两侧夹脊穴、肾俞、大肠俞为主,并配合患肢循经取穴.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腰痛临床症状(JOA)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痊愈率66.7%(20/30),优于对照组的36.7% (11/30,P<0.01);观察组有效率96.7%(29/30),亦优于对照组的86.7%(27/30,P<0.01);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1).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原络配穴法可明显改善疼痛及临床症状,痊愈率高,疗效优于病变腰椎夹脊穴配合患肢取穴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海马形态的改变、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各组分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控血压的中枢-外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HR大鼠随机等分为模型组、捻转补法组与捻转泻法组,16只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各针刺组分别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干预双侧太冲穴,模型组与空白组不做针刺处理,各组于针刺前及针刺后定期测量血压。实验第16天采用HE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病理性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GR及HPA轴各组分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捻转泻法组和捻转补法组均能明显降低SHR大鼠血压(P 0. 01或P 0. 05),各针刺组海马GR含量明显降低(P 0. 05),HPA轴各组分表达量明显降低(P 0. 05);且捻转泻法组较捻转补法组降压效果和良性调控HPA轴作用更明显(P 0. 05)。结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可以通过调节海马中GR含量表达、抑制HPA轴活动,起到降压作用,这可能是针刺捻转补泻手法降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穴与肾脏组织蛋白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针刺组电针双侧"太溪"穴,空白组大鼠在相同时间只予固定,不予针刺刺激。治疗结束后取出肾脏组织,提取肾脏组织总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进行鉴定,比较分析针刺对肾脏组织蛋白质组的影响。结果:针刺"太溪"穴后肾脏蛋白质较空白组肾脏蛋白质显示9个3倍以上上调差异蛋白点,未发现下调蛋白质。经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出2个蛋白质,分别是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醌氧化还原酶。结论:针刺足少阴经原穴"太溪"穴引起肾脏组织蛋白质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醌氧化还原酶表达增加,增强肾脏能量和物质代谢机能,提示"太溪"与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刺单穴(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降压效果.方法 将6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卡托普利组各30例,经7天的药物洗脱期后,针刺组针刺双侧太冲穴,每日1次;卡托普利组口服卡托普利每次12.5mg,每日2次,两组均连续治疗7天.观察两组患者血压、症状评分及心率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症状积分及心率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舒张压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具有明确的降压效果,优于口服卡托普利;在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口服卡托普利,且能同时降低心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腧穴"降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肥厚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雄性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另选SHR 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最小化针刺组和降压方组,每组10只。降压方组大鼠针刺双侧"人迎""曲池""足三里"穴,每日1次,连续针刺6天,休息1天;最小化针刺组仅浅刺各穴,不予行针,各组大鼠均干预8周。于干预前及干预第2、4、6、8周末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干预后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各组大鼠室间隔舒张末厚度(IVS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d),计算心脏重量指数(HWI),运用WGA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采用RT-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心房利钠肽(ANP)mRNA、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mRNA表达。结果在干预前及干预第2、4、6、8周末,模型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在第4、6、8周,降压方组大鼠收缩压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最小化针刺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VSS、LVPWd、HWI以及心肌组织ANP和β-MHC mRNA表达增加,心肌细胞直径与横截面积均增大,LVIDd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降压方组大鼠上述各指标均改善(P0.05);而最小化针刺组大鼠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腧穴"降压方"可有效改善SHR血压和心肌肥厚状态,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肌组织ANP和β-MHC mRNA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太溪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GLUT1和GLUT3表达及相关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自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冲溪组,并设置正常组对照,均为12只,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后去检测大鼠下丘脑GLUT1和GLUT3表达水平。结果:4周治疗后,与正常组、冲溪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皮质GLUT1、GLUT3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与非穴组比较,冲溪组大鼠GLUT1、GLUT3表达水平均升高。结论:针刺太冲、太溪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其机制可能与升高大鼠下丘脑GLUT1、 GLUT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9周龄雄性Wistar大鼠27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9只。造模方法:噪声结合足底电击刺激,造模周期为14天。造模同时,针刺组针刺曲池穴、太冲穴进行干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天只做与针刺组相同的抓取刺激。记录在造模前1天、第3、5、7、9、11、13、15天大鼠的血压变化,并观察行为改变。15天后取材,进行基因芯片分析。结果:造模开始后,空白组血压一直正常;第3天,模型组血压开始上升120 mm Hg,至第14天,血压持续升高并保持在前期高血压(120~139 mm Hg)状态(P0.01),出现行为改变,提示造模成功。针刺干预第5天开始,针刺组血压低于模型组(P0.05)。第15天,模型组已达到高血压水平,针刺组血压虽然没有降至正常,但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空白组比较,186个基因表达上调,135个基因表达下调;针刺组和模型组比较,138个基因表达上调,183个基因表达下调;钙卫蛋白(S100A8/A9)、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随血压变化,与血压及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结论:针刺太冲、曲池穴对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高血压相关基因TXNIP、S100A8/A9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顶叶皮质一氧化氮(NO),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调控的中枢作用机制,为捻转补泻效应差异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40只SHR随机等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每组各10只。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对照。除空白组、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用不同的手法针刺"太冲穴";用无创血压仪测各组大鼠尾压,于针刺前1 d测量1次,针刺第3、8、13、18、23、27日测量。针刺28 d后取顶叶皮质,采用微板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中NO,5-HT的含量,比较各组间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捻转泻法组血压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及其余各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顶叶皮质NO,5-HT含量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捻转泻法组顶叶皮质NO,5-HT含量较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和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HR顶叶皮质中5-HT含量与NO含量的降低可能是其高血压形成的中枢机制之一,对"太冲穴"施以针刺捻转泻法可以使顶叶皮质中降低的5-HT、NO含量得到升高,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中枢5-HT、NO参与了针刺捻转手法对SHR的血压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针刺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观察不同穴组对SUA、BUN、ALT、AST的影响,探讨针刺对高尿酸血症是否具有干预作用,为临床提供选穴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俞穴组、原穴组、募穴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造模剂腺嘌呤100 mg/(kg·d)和乙胺丁醇250mg/(kg·d)灌胃,造模同时分别对各穴组进行针刺干预。实验结束后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SUA、BUN、ALT、AST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UA、BUN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俞穴组、原穴组、募穴组SUA、BUN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中募穴组的SUA含量呈极显著降低(P0.01)。ALT、AST含量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俞穴、募穴、原穴对降低高尿酸血症SUA、BUN均有影响,其中针刺募穴效果最好。造成ALT、AST各组间均无差异性的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课题通过实验评估中年稳压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作用,总结中医治肝法降压理论机制,探索治肝降压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方法:实验选用56只10周龄SH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实验组(中年稳压胶囊组),并设同龄SD大鼠(7只)为正常对照组,每周测尾动脉无创血压2次,分别对实验组给药后各组大鼠第1、3、5、8周血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SD大鼠不同时期SBP无统计学差异(P 0.05),同期SD大鼠与各SHR大鼠组血压SBP存在显著差异(P 0.05)。SHR空白组及实验组初始血压SBP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给药后同期各SHR大鼠血压结果对比:第1周空白组及实验组SBP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与初始血压相比较,无显著差异;给药后第3周开始空白组各组SBP与初始血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空白组及实验组SBP有显著差异(P0.05)。给药后第5周血压对比分析:空白组及实验组SBP有显著差异(P 0.05),期间最高血压SBP达到202 mm Hg;各组大鼠在给药后第8周血压值统计:空白组及实验组SBP有显著差异(P 0.05),空白组各组血压与初始血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各高血压大鼠组与正常对照组SBP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中年稳压胶囊对SHR大鼠血压有较明显的降压作用,中年高血压患者发病与肝密切相关,认为中医治肝降压法对中年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血压升高大鼠的血压及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O)/环鸟苷酸(cGMP)传导途径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效应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电击加噪声刺激15d制成应激性血压升高模型。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每组12只。各治疗组动物每日分别施以双侧"太冲"穴针刺不做手法、捻转补法和泻法操作。7d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Ach、胸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和cGMP的含量。在造模前、造模后、针刺后分别测量动物收缩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血压明显上升(P0.01);针刺7d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压均有所降低(P0.05,P0.01),其中捻转泻法组较其它两个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Ach、动脉NOS和cGM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血浆Ach、动脉NO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捻转补法和泻法组的动脉cGMP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3个治疗组中,捻转泻法组Ach含量升高更明显(P0.01),捻转补法组NOS含量以及捻转补法和泻法组cGMP含量的升高较针刺组显著(P0.05,P0.01)。结论:针刺捻转泻手法可以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Ach/NO/cGMP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针刺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血压的影响,从中枢延髓抗氧化酶角度探讨针刺人迎穴的降血压机制。方法:将30只16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电针组、针刺组、模型组,每组10只;以10只16周龄雄性京都Wistar大鼠(Wistar-Kyoto rats,WKR)作为空白组。电针组和针刺组连续干预28天,每日针刺1次;模型组和空白组进行与实验组相同时间、同等程度的抓取。监测干预前及干预第28天大鼠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延髓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的含量。结果:干预28天后,电针组和针刺组的收缩压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的收缩压低于针刺组的收缩压(P0.05)。模型组SOD、CAT、T-AOC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针刺组SOD、CAT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SOD、CAT、T-AOC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但均未达到空白组水平。结论:针刺人迎穴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同时针刺人迎穴对SHR大鼠延髓SOD、CAT,T-AOC的含量有良性调节作用,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可能是针刺降血压反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针刺不同穴位组方,观察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血压及血清活性因子的影响,以期找到最佳的腧穴配伍组方。方法将72只9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即模型组、人迎组、曲池组、足三里组、曲池+足三里组、人迎+足三里组、人迎+曲池组以及三穴配伍组。另设8只Wistar-Kyoto (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不予针刺干预。每7天测定1次血压值,比较各组的血压变化水平,14周龄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针刺1周后,人迎组、人迎+曲池组、人迎+足三里组和三穴配伍组血压较针刺前下降(P0.05),较模型组下降(P0.05);针刺4周后各针刺组血压较模型组下降(P0.05,P0.01),与三穴配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后,各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除人迎+曲池组和人迎+足三里组的CGRP外,各针刺组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与三穴配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不同腧穴组方可以降低SHR大鼠血压水平,其中人迎、曲池、足三里的三穴配伍组较其他腧穴组的降压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清中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