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藏精,精生髓"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学者提出的肾-髓-脑,肾-髓-骨等生物轴均是以"肾髓系统"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构建中医"肾髓系统"有利于不断完善和充实"肾髓相关"理论,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肾髓相关"理论解决重大疾病的临证问题。而历代医家并没有对"肾髓系统"做出明确的界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肾髓系统"中的"髓"包括脑髓、脊髓、骨髓,髓可化生血液,其与骨髓共同滋养骨骼,而骨髓与脑髓、脊髓相互贯通,均与血有关,故"髓化血"这一功能特点在"肾髓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从"肾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初步阐释和构建中医"肾髓系统",以期丰富"肾髓系统"相关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
肾髓相关性,先秦至汉时期就有了初步认识,到了魏晋隋唐时期,逐渐认识到,在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肾-精-髓-骨-血-脑存在密切关系,宋金元时期对髓的解剖学有了新认识,首次提出"脊髓"概念,肾髓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涉及,至明清时期,对肾髓相关认识进一步深入,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肾髓系统"这一概念,近代学者围绕"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养骨、化血",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总结,使"肾髓系统"初见雏形,这为构建"肾髓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养骨、生血,"肾、精、髓"物质与功能共同构成了中医"肾髓系统",其中"肾为本,精为要,髓为枢",肾中精气盛衰决定髓的盈亏,是脑为髓海、肾主骨、精化血的生理和病理基础;同时,中医现代研究发现干细胞与肾精关系密切,体现了"肾髓系统"的物质和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4.
朱跃兰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在临床中认识到"肺肾亏虚、痰瘀阻络"是类风湿关节炎伴发间质性肺疾病发生的病机,补益肺肾、化痰通络是该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在治疗过程中病证结合,以病统证,补益肺肾、化痰通络,同时兼顾后天脾胃.  相似文献   

5.
"脾肾相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一重要理论,其主要依据五行学说而生,临床中对肺系、心系、肾系、骨科等多类疾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脾肾相关"学术理论源流、内涵、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总结与分析,探讨"脾肾相关"理论在骨肿瘤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治疗骨肿瘤主要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在扶正培本的作用上给予治疗"先天""后天"同补,补脾益肾、填精生髓壮骨的辨证治疗思路;在针对肿瘤选用大攻、大毒之品起到防其伤正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上肾系疾病中常见湿热为患,阐述湿热之邪在肾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搜集了肾系疾病中淋证以及肾劳两则辨证当属湿热证的案例进行验证。在临床治疗肾系疾病时,应重视湿热之邪,并须分清虚实。导师冯松杰教授合用连朴饮、五苓散两方治疗肾系诸病属湿热症者,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及相应治则治法,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为临床辨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药归经理论是古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得,反过来又指导临床用药。掌握药物归经,结合中药的四性五味,在临诊选药组方时会更加精确,疗效会更显著。然而不少医家在临床上较重视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而忽略了药物的归经。本文通过统计《中医内科学》中肾系疾病的各个证型代表方中药物的归经,探讨肾系疾病与治疗药物归经之间的关系,对肾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雪萍  赵树华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583-2584
国内外研究表明,肾系疾病及其中医辨证的阳虚证型均与甲状腺激素下降相关,甲状腺激素在肾系疾病的病情发展、转归预后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发现目前肾系疾病其它证型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研究尚少,认为应进一步研究肾病中医分型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同时将甲状腺激素作为肾病中医辨证客观化、量化和观察中医药治疗肾病疗效的指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于肾的概念比较广泛,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肾,除了包含了泌尿生殖系统,又有藏精、主管命门之火,主持生殖、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是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和元阳,与骨、髓、脑、耳、齿、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以及补肾方药的疗效验证,发现存在"肾髓系统""肾脑系统""肾骨系统""肾生殖系统"等围绕中医"肾"为主的一系列理论基础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病"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另外,仝小林教授基于现代解剖学,将顶焦从三焦中剥离出来,建立了四焦八系的辨治体系。顶焦包含颅腔与髓腔,是指挥、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中枢。按照现代解剖学划分,颅腔内为脑,因脑主管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主要控制中枢神经,故称其为神系;髓腔内为与脑相通的脊髓,主要支配周围神经系统,因此称为髓系。顶焦中髓系比较接近现代医学中的周围神经系统,但又不完全对应,依此理论提出的髓系脏腑风湿的辨治方法,为临床中医治疗难治性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医古籍中对肾与耳的关系多有阐述。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耳窍通脑,故肾气强弱直接影响耳的功能,肾藏精,主先天与耳的联系。西医学也认为肾与耳有相关性,发现肾脏与内耳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酶的含量与分布上具有相似性,肾毒性与耳毒性、肾与耳在疾病发生上、肾与耳的疾病治疗上均具有相关性。从中西医角度分析肾与耳的相关性,通过研究肾与耳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为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小球肾炎与中医所谓"肾风"有密切联系,风邪为百病之长,风邪在肾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黄文政教授在临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注重从风邪入手阐释病机,治疗上运用祛风通络之法,应用验方"蝉蚕肾风汤",根据病情加减化裁,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王景贤  龚莉 《中医杂志》1992,33(11):45-46
中医辩证肾虚为主的159例各类肾病患者,用现代医学测试手段探讨了中医肾开窍于耳、肾主水、肾主骨、肾生髓、其华在发等功能概念,为诊治肾脏疾病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68-1870
童少伯作为海派中医的临床大家,深得流派精髓,一生专注于中医临床并且专研创新,以精湛的内科临床技艺,在诸多疑难杂症中,显示了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疗效,涉及内科各系病症(肾系疾病、心系疾病、脾胃疾病、肺系疾病等),更是在肾系病中造诣颇深。尤对慢性肾炎见解独到,其从肺论治慢性肾炎,疗效确切,现将其治疗经验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曹汉彬 《江苏中医药》2007,39(11):19-20
季光主任医师系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50载,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季老尤善治疗肺系疾病,提出"肺以通为用"的观点.他师古而不泥古,临诊突出一个"全"字,即全面地搜集病史、全面地检查病人、全面地分析病情,同时重视肺脾肾三脏的综合治疗.他还不断吸取现代医学知识,拓展中医辨证诊断思维,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将其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些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继续对其深入研究,对提高中医治疗。肾系疾病疗效,探索治疗。肾系疾病新思路,不无裨益。笔者现就《伤寒杂病论》中治疗水肿13方进行了统计,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常见肾脏疾病,在中医主要属"水肿""腰痛""淋证"虚劳等范畴。肾脏疾病与肺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肺属金、肾属水,两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故众多临床医家治疗肾脏疾病多注重肺肾相关性,从肺论治肾脏疾病,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名中医阮诗玮教授通过阐明肾系疾病的基本病机与主导病机之要义,提出临证应不为表象所惑,明辨基本病机,紧抓主导病机,注重基本病机与主导病机相互参详,因机施治,如此方可全面准确地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通过对阮教授基于“基本病机与主导病机”论治肾系疾病的临证心得进行总结,并附验案三则,以期对肾系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疾病,属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然脑系疾病患者,如失眠、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等在发病过程中亦多伴"胃气不和"的症状,王新志教授认为"卧不安"则"胃也不和","病在大脑,治在脾胃,利在心神,辅在四旁",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脑系疾病,兼有胃肠功能异常的表现,效果颇佳。笔者随导师王新志学习多年,现将吾师观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肾藏精主骨生髓"的理论最早源于《内经》。从肾的病理生理角度剖析该理论的主要内涵,并以理论指导临床,深刻理解肾在骨学理论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同时揭示"肾""精""髓""骨"之间联系。生理上,骨与骨髓的生长、发育依赖于肾中精气化生与滋养,病理上肾虚精亏累及于骨髓,把骨组织的变化与整个机体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而更好地将该理论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发挥中医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