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面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我市三家医院 3年来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6例 ,按发病至溶栓时间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三组均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5 0mg配合静脉应用肝素 ,以aPTT结果调整肝素剂量 ,三组常规治疗相同。 3周后 ,据治疗前后QRS分值 ,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对AMI梗死面积和心室容量及心功能改善方面的影响。结果 :A、B组QRS分值明显减低 ,梗死面积明显缩小 (P <0 0 5 ) ,C组与A、B组比较P <0 0 0 1,差异性显著。三组治疗前后心室容量和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A、B组左心室容积 (ESV、EDV)减少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明显提高 ,C组ESV、EDV增大 ,射血分数明显降低 ,C组与A、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AMI后 6h内溶栓治疗有肯定疗效 ,及时有效再灌注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3例(溶栓组),并选用的未用溶栓治疗的AMI病例16例(未溶栓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的急性期病死率、2 h胸痛缓解率、梗死后慢性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等的差异性。结果 溶栓组较未溶栓组在治疗后2 h胸痛缓解率、病死率、慢性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P<0.01或P<0.05)。结论 AMI静脉溶栓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面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我市三家医院3年来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按发病至溶栓时间随机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均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配合静脉应用肝素,以aPT结果调整肝素剂量,三组常规治疗相同。3周年,据治疗前后QRS分值,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对AMI梗死面积和心室容量及心功能改善方面的影响。结果:A、B组QRS分值明显降低,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C组与A、B组比较P<0.01,差异 性显著。三组治疗前后心室容量和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A、B组左心室容积(ESV、EDV)减少,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C组ESV、EDV增大,射血分数明显降低,C组与A、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AMI后6h内溶栓治疗有肯定疗效,及时有效再灌注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其护理。方法:随机选取40例AMI患者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B组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rt-PA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总再通率为60.0%,B组再通率高达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比较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A组,B组4周内只有1例死亡,A组有2例。结论:rt-PA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是显著的,要优于尿激酶溶栓治疗,但这些手术都需要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以获得更好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血清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对溶栓再通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AMI患者分成三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未开通组12例(A组)、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介入组13例(B组)、尿激酶溶栓开通组22例(C组)。分别在病人入院时和行梗死血管再通术后2h内检测血清中H-FABP浓度。结果 A组、B组、C组H-FABP浓度入院时和再通术治疗后水平依次为(70.36±10.23)μg/L、(69.89±9.65)μg/L、(71.34±8.99)μg/L和(74.89±4.98)μg/L、(158.65±18.98)μg/L、(197.18±20.02)μg/L,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且治疗后C组与A组、B组对比差异亦显著(P<0.05);ROC曲线诊断灵敏度为85.9%,特异性为92.3%。结论因心肌细胞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的成功再灌注可导致血清中脂肪酸结合蛋白明显增高。因此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作为判断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氨基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2例行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AMI患者,检测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并与同期发病超过12 h未行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64例AMI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组较未行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组NT-ProBNP水平降低更加显著(P<0.05);死亡率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NT-ProBNP水平的变化体现心功能恢复的状况,AMI患者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同时可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30min、60min和90min三种给药方法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功能和预后的比较。方法24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50mg30min方案组(A组,49例)、60min方案组(B组,76例)和90min方案组(C组,119例)。比较三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ST段回降率、心功能和住院并发症。结果溶栓60min时A组ST段回降率均高于B组(P<0.05)和C组(P<0.01);90min时B组ST段回降率均高于A组和C组(P<0.05);120min时C组ST段回降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冠脉再通率高于C组(P<0.05)。C组CK-MB峰值高于A组(P<0.05),心肌梗死面积大于A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低于A组(P<0.05)。三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有高于A组的趋势。结论小剂量rt-PA30min给药法较60min和90min给药法明显促进ST段早期回降,提高冠脉再通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和预后,是值得推荐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来氟米特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冠心病防治寻找新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体重1.5~2.5kg的成年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来氟米特组(B组)及普伐他汀组(C组),建立AMI的模型并给予相应的干预,作术后6h血液学观察,4d及4周时分别作血液、血清、血流动力学、大体形态测量及组织学的观察。结果:B、C组与A组比较,6h﹑4d及4周时WBC明显下降(P<0.05),一氧化氮(NO)术后4d及4周时3组无明显差异(P>0.05),丙二醛、心房钠尿肽、左室功能测定值、左室舒张末压B、C组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4d时B、C组梗死面积明显下降(P<0.05),4周时瘢痕面积明显下降,瘢痕厚度较A组略薄(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梗死区术后4d时A组WBC浸润程度大,坏死心肌结构消失,B、C组梗死区中浸润程度显著减轻,残存少量坏死心肌结构及一定存活心肌组织。结论:AMI使用来氟米特后,兔死亡减少,心功能改善,WBC、梗死及修复后的瘢痕面积减小,仅瘢痕厚度略变薄,提示来氟米特治疗AMI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81例AMI患者分为AMI(A)组及AMI合并MODS(B)组,分别在病后第1、7及14 d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及C-反应蛋白(CRP),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溶栓情况将81例AM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溶栓未通组、溶栓再通组,溶栓后2 h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两组免疫球蛋白、补体均在病后第1 d明显降低,而CRP明显升高(P<0.05)。A组在病后第7 d免疫球蛋白、补体及CRP均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B组在病后第7 d IgG、IgA仍明显低于正常,而CRP更为升高(P<0.01),A组在病后第14 d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明显高于正常(P<0.01),而B组免疫球蛋白稍高于正常;CRP下降至接近正常。溶栓再通组免疫球蛋白、补体均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再通组CRP明显低于溶栓未通组和常规治疗组。结论:AMI后早期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动态观察免疫球蛋白、补体及CRP在血清中的变化可作为AMI患者病情观察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及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单用或联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冠脉微循环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行PCI术的150例AMI患者分成A、B、C三组,各50例.A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PCI术,B组在A组基础上于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后立即予以冠脉内注射rhBNP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球囊扩张前予以冠脉内注射山莨菪碱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左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治疗指数(LVMI)]结果差异,记录其术后血流灌注分级(TMPG)情况、心肌灌注损伤并发症[无复流现象(NRP)、低血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时,三组CK-MB、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C组B组>A组(均P<0.05).B、C组术后TMPG 0~1级率及术后1个月内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组NRP、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山莨菪碱+rhBNP疗法在AMI患者的PCI治疗中对减轻其心肌血流再灌注损伤程度、改善冠脉微循环状态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脏聚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AMI心脏聚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 ,分为静脉溶栓组 (A组 )与未溶栓组 (B组 ) ,并设AMI未发生心脏聚停的静脉溶栓患者为C组 ;A组与B组、A组与C组分别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 A组较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低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A组与C组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无差别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心脏聚停心肺复苏成功后 ,如无溶栓禁忌证均可行静脉溶栓 ,且能达到与AMI未发生心脏聚停患者静脉溶栓同样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重组链激酶(r-SK)对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老年AMI患者72例,分为溶栓组(46例)及未溶栓组(26例),行两组比较研究。结果 溶栓组再通率为76.1%,其中≤70岁组为78.1%,>70岁组为71.4%,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与未溶栓组比较: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AMI扩展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SK对老年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良好、出血反应轻微、溶栓后心脏事件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硝普钠、参麦注射液及米力农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62例AMI后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A组52例(参麦+硝普钠)、B组54例(米力农)和C组56例(基础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用药情况、病死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心脏超声参数、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CVP)以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用药期间的病死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3组患者的CVP、HR、CO、LVEDD、LVEF及BNP水平较用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用药后B组患者的CVP、HR、CO、LVEDD、LVEF及BNP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C组(P<0.05);A组患者用药后的CVP、CO、LVEF、BNP水平显著优于C组(P<0.05)。A组患者治疗前的SBP、DBP值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结论硝普钠+参麦注射液和米力农均可有效治疗AMI后心衰患者,且短期持续使用小剂量的米力农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胰岛素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270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24~48h空腹胰岛素浓度最高值不同水平共分为3组:A组胰岛素水平≤8.5mU/L;B组8.50~22.7mU/L;C组≥22.7 mU/L;比较3组心肌酶谱、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3组住院病死率:A组7.6%(5/66)、B组8.1%(13/161)、C组20.9%(9/43),C组分别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梗死面积(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住院期间死亡27例,存活243例,存活组与死亡组血胰岛素水平分别为(11.54±4.21)mU/L和(16.50±8.00)mU/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对AMI后30 d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胰岛素水平升高与AMI后住院30 d期间病死率相关(P<0.01).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AMI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即刻介入性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初步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即刻进行介入性治疗 (PTCA/STENT)的近期疗效。方法  2 9例AMI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即刻进行冠脉造影 ,并根据结果将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到TIMI≥Ⅱ级 ,未进行介入性治疗者列为A组 ;TIMI≥Ⅱ级但血管狭窄≥ 85 %并进行介入性治疗者列为B组 ;TIMI<Ⅱ级进行介入性治疗者列为C组。比较 3组治疗后 4周疗效及预后。结果 A组 7例 ,B组 12例 ,C组 10例 ,静脉溶栓再通率为 6 5 5 % (19/ 2 9) ;治疗后A组和B组CK -MB和肌钙蛋白T持续时间较C组缩短 ,其中肌钙蛋白T平均持续时间B和C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4周内左室平均射血分数(LVEF)B和C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 3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溶栓后即刻进行介入性治疗近期初步疗效肯定 ,尤其对于静脉溶栓后血流达到TIMI≥Ⅱ级 ,血管狭窄≥ 85 %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rPA 18 mg静脉推注;B组给予rPA 9 mg两次静脉推注;C组未溶栓。分别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再通率及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A组与B组临床再通率、血管再通率均优于C组(P<0.05),B组血管再通率优于A组(P<0.05)。A组出血的发生率高于B、C组(P<0.05);A组与B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 rPA 9 mg两次静脉推注的给药方式更适合老年患者的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注射前列地尔对患者心功能、心肌灌注、氧化应激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术中冠脉注射前列地尔。比较两组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和心肌灌注分级,无复流、慢复流发生率及ST段回落率,心功能恢复情况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术后观察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心肌灌注分级3级血流比例、ST段回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复流和慢复流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周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术前比较,术后1 d观察组血清肌酐、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肌酐、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肌酐、丙二醛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随访3个月,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冠脉注射前列地尔可促进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灌注恢复,减少冠脉再通后无复流或慢复流的发生,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为改善预后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分为A组(2 h之内)21例、B组(2~4 h)21例、C组(4~6 h)23例,均行静脉溶栓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观察、比较三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经溶栓治疗并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及再梗死,三组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心功能Killip≥Ⅲ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并结合有效护理措施,能迅速使冠状动脉再通,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及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CCU病房2004-07~2008-10收治的270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24~48 h血清APN水平最高值分为三组,即A组(APN水平≥8.5 mg/L)、B组(APN水平5.5~8.5 mg/L)和C组(APN水平≤5.5 mg/L),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住院病死率:A组8%(5/66),B组8%(13/161),C组21%(9/43),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梗死面积: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③住院期间死亡27例,存活243例,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APN水平分别为(6.1±1.2)mg/L和(3.6±1.3)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对AMI后30 d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PN水平与AMI后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血清APN水平降低而升高.结论 血清APN水平可能与AMI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不同介入时机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50例,3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A组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系统康复训练,B组在病情稳定后15~30d开始进行康复训练,C组未给予任何规范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ESSS)及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MES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A组显著低于B、C组(P<0.05),B、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A组>B组>C组(P<0.05)。6个月后对A组37例、B组34例、C组31例进行随访,MESSS及BI评分均A组>B组>C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