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6年3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病程3~9月,心脏超声显示左心房前后径小于45 mm,左室射血分数大于50%。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进行分组,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30例,为射频消融组,给予包括环肺静脉隔离及线消融在内的射频消融治疗。另30例患者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后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对两组患者在出院后是否能够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进行分析。结果射频消融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47~72岁,平均年龄(59.8±7.1)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2.8±6.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左房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有效率为46.7%,药物治疗的有效率是1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对于本研究人群,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接受首次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5例,按年龄大小分为老年人房颤组(≥60岁,45例)和非老年人房颤组(〈60岁,40例),所有患者接受环肺静脉隔离术治疗。观察患者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通过(37.2±3.2)月的随访,85例患者中,共23例(27.1%)出现房颤复发,其中≥60岁与〈60岁年龄组在复发率上无显著性差异(12/45 vs 11/40,P=0.931)。85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消融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手段,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与非老年人群并无临床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疗效,探索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63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术后长期有效性、探讨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结果 63例房颤患者中,单次消融后第一年随访时23.8%的房颤患者复发,其中阵发性房颤20.8%复发,持续性房颤40%复发。平均随访46.7个月时40.7%的房颤患者复发,其中阵发性房颤38%复发,持续性房颤55.6%复发。年龄为房颤单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95%CI:1.264~11.426,P=0.017)。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远期观察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年龄大的患者存在更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接受治疗的30例患者(阵发性房颤28例,持续性房颤2例)利用CARTO进行左心房重建后,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射频消融终点为房颤终止且不能诱发;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左心房和冠状静脉窦的重建,标测射频消融复杂心房碎裂电位区,至房颤终止或行直流电转复。并检测其中1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心脏生化标记物动态变化。结果28例阵发性房颤均达到射频消融终点,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1例在射频消融中转为窦性心律,1例行直流电转复。术后随访2~14(5.6±3.5)个月,25例患者无房颤复发,单次手术成功率83.3%。16例患者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T由术前的(0.01±0.00)μg/L升至(2.20±0.99)μg/L(P<0.01)。结论在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安全有效,但肌钙蛋白T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前后抑郁、焦虑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比较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基线和随访3、6、9、12个月时SF-36健康调查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积分。结果连续入选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2例(导管消融组),同时入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84例(药物治疗组),两组在基线时社会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导管消融组中分别有42.7%和37.8%存在抑郁和焦虑,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躯体和精神状态积分均下降且组间无差异。导管消融组术后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积分明显减小,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均0.001。12个月时导管消融组72.0%维持窦性心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20%),P0.001。除导管消融外,维持窦性心律和避免服用华法林是抑郁和焦虑状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能够更好地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胸腔镜辅助下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结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连续3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在阜外医院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3、6、12个月和随后每年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随访结果。结果全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6±7.6岁,房颤病史时间7.9±7.2年,16例患者有介入导管消融史。全组无死亡,均顺利出院。31例(96.9%)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9±18个月。无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栓塞或出血并发症。3例(9.7%)患者因房颤复发再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总体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7.4%,免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再次消融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4.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心外膜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持续性房颤远期疗效确切,可让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无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7.
阵发性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评价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74例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 ,前 5 0例的消融靶点为房颤特异性早搏或房颤的起源部位 ,消融终点为自发和诱发的房颤特异性早搏或房颤消失 (终点 1) ;后 2 4例的消融靶点为致心律失常性肺静脉的开口部 ,消融终点为该肺静脉的肺静脉电位消失 (终点 2 )。结果 共发现 111个异位灶 ,行76次消融术 ,有 5 8例 (78 4% )达到消融终点。随访 1~ 31(12 9± 6 6 )个月 ,2 3例 (31 1% )消融成功 ,可以无需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术中达到消融终点者的成功率为 39 7% (2 3例 / 5 8例 ) ,其中达终点 1者为 34 1% (15例 / 44例 ) ,达终点 2者为 5 7 1% (8例 / 14例 )。并发症 :无症状的单支肺静脉狭窄 5例(6 8% )、气胸 1例 (1 4% ) ,均发生于本组的前 30例中。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较为安全 ,但成功率尚待提高 ,目前可用于部分发作频繁、症状严重、而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导管射频消融近年成为心房颤动(房颤)较有希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其应用由阵发性房颤扩展至持续性房颤及部分永久性房颤.目前正展开的关于消融治疗应大力推广还是从严掌握指征的争论中,涉及消融较药物治疗其效益提高的程度以及药物治疗还有多大空间的问题,但国内尚未见将消融与药物治疗长期随访比较的报道,本研究为本院病例的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与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然而,房颤治疗中尚有一些领域是否同样适合导管消融,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1 阵发性房颤2008年美国《循环》杂志上刊登了A4研究的结果,该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比较导管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共计112例患者入选,1年随访结果显示,导管消融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展望射频消融治疗老年房扑房颤患者的前景,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3年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射频消融的年龄在60~82岁的房扑房颤患者的病例。结果46名患者中1例因不能耐受未能继续消融治疗;20例房扑患者全部消融成功,成功率100%,随访1~30个月无复发;25例房颤患者消融肺静脉78条,以肺静脉电位消失为标准,成功率96%,随访1~30个月,5例复发,成功率80.0%。5例复发患者药物控制心室率;1例出现急性心脏压塞,治疗后好转。将该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同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年龄16~60岁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射频消融因其安全性、有效性,对老年患者可明显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可成为无禁忌房扑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及术后心功能和左房内径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8例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接受RFC治疗的房颤患者的资料。在三维电解剖标测(EAM)系统指导下对该28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3、6月用心脏超声仪评价心功能及左房内径的变化;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RFCA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28例患者中有27例(96.4%)未复发房颤,与术前比较,心脏超声检查示左房内径[(37.3±4.8)mm比(34.1±4.6)mm]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9.8±8.7)%比(64.2±6.8)%]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心功能和左房内径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不同时期的影响。方法:临床诊断房颤的79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阵发性房颤组65例、持续性房颤组14例),随访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左心房最大面积(左心房左右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P容积(LAVp)等左心房结构指标,并通过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排空容积等指标探讨左心房功能的变化。体检非房颤人群22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消融术前检测显示:房颤组左心房最大面积、LAVmax、LAVmin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增大更显著(P0.05)。房颤组LAAEF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持续性房颤组下降更明显(P0.05)。LAPEF及左心房排空容积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房颤患者术后左心房最大面积、LAVmax较术前均有变小(P0.05),但两者出现变化的时间点不同,阵发性房颤组在术后1年明显变小(P0.05),持续房颤组在术后近期就出现明显变小(P0.05)。两组LAAEF、LAPEF、排空容积等较术前均无显著性变化。③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最大面积术后近期、中期变化率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但至术后1年变化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能缩小房颤患者增大的左房结构,近、中期在持续性房颤患者更加显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左心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病)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的房颤合并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稳定后的免疫病患者共15例(免疫病组),并按照1∶4比例匹配了60例房颤类型、性别、年龄(±2年)、手术时间(±1年)的非免疫病房颤患者(非免疫病组)。比较两组包括C反应蛋白在内的临床特征及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复发情况。复发定义为消融术后发生持续30 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免疫病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非免疫病组(6.14±9.50 mg/dl vs 1.81±2.35 mg/dl,P=0.001 8),其它临床指标两组无差异。随访462±416天,两组房颤复发率无差异[33.33%(5/15)vs35%(21/60),P〉0.05]。免疫病组5例均在81天内复发(中位数18 vs 92 d,P=0.037 3)。免疫病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66.7%,10/15)。结论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稳定后,免疫病合并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4.
56例微创外科治疗单纯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56例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单纯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高效性及微创外科治疗房颤的特点和优势。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7年9月,对56例单纯性房颤患者施行了胸腔镜辅助下心表双侧肺静脉隔离术。本组病例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及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患者。手术切口包括每侧胸壁各2个1cm腔镜及器械入口,1个5cm手术操作切口。主要方法有双侧肺静脉分离和肺静脉与左心房间的射频消融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术中使用了WOLF分离器和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夹,EZ45G软组织切割缝合器。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消融术后应用多导生理仪测试证明肺静脉电隔离完全。除14例术后在手术室行电复律外,其他病例术后均为窦性心律。手术时间(150±23)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0mL,无手术死亡。除2例患者因术后低血氧症再次气管插管和因术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外,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5±2.3)d。术后随访至6个月,无死亡及中风发生。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3个月81.3%;6个月90%。结论:本组手术证明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心房颤动具有经济、简单、创伤小、肺静脉隔离确切、安全性及有效性高等特点,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国产ColumbusTM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中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术中两次穿刺房间隔成功后送入环形标测电极和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使用Columbus系统构建左房和肺静脉电解剖结构后行房颤消融。另取10例使用CaaoXP系统辅助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均成功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和必的线性消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建模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放电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1±4)minVS(9±4)min;(13±3)minVS(4±5)min;(35±8)minVS(33±9)min,P均〉0.05]。实验组总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35±20)minvs(120±17)min,P〈O.05]。两组在术中、术后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在术后至少1年的随访时间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5例患者复发。结论国产Columbus三维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  相似文献   

16.
老年心房颤动不同方式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老年房颤的治疗效果。方法53例房颤患者,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龄60-83岁。按接受不同的经导管消融方法将上述患者分为3组: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组20例、消融典型房扑治疗房颤合并房扑组26例、消融房室传导加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持续性房颤伴药物难以控制的快速心室率和(或)心力衰竭组7例。结果消融隔离肺静脉组中15例采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引导电隔离3~4根肺静脉成功,术后无房颤发作8例(53%),房颤发作明显减少4例(27%);采用电解剖系统引导下环双侧肺静脉线性消融隔离肺静脉5例,无房颤发作4例(80%)。消融房扑组26例典型房扑均消融成功,随访中15例(58%)无房颤发作,8例(31%)房颤发作较前减少。经导管消融房室传导组7例全部成功,4例行右心室、3例行双心室VVI模式起搏,随访中生活质量和(或)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房颤患者采用不同的经导管消融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并发心房颤动(AF)患者的几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36例ASD并发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的AF病例,其中36例接受介入封堵+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组),84例体外循环下ASD补术+改良迷宫术(改良迷宫组),16例单纯介入封堵术(未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单纯介入封堵组),术前,术后12月用心脏超声仪评价右心房、右室内径及肺动脉压力和心电图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无死亡,随访12个月,36例接受介入封堵+经导管射频消融术28例转复为窦性心律,8例仍为AF,后行二次射频消融术转为窦性心律,84例ASD补术+改良迷宫手术患者中有66例转复窦性,14例失败仍为AF,4例为交界性心律,单纯介入封堵组16例8例成功,8例术后仍为AF,与术前比较,各组心脏超声检查示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经导管射频消融组和改良迷宫手术组AF治愈率高(对比单纯介入组,均P〈0.05),患者心慌不适更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更高。结论:介入封堵及外科手术均能安全有效治疗ASD并发AF,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可依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递进式消融终止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预后以及左心房线性消融的重要性。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共21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其中19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取递进式消融术式,按以下顺序进行消融:环肺静脉前庭消融,心房碎裂电位消融,左心房线性消融(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或左心房前部线消融)。手术终点为通过单纯消融终止房颤。结果124例患者在首次消融术中采取递进式消融术转复窦性心律。按转复窦性心律前行左心房线性消融的情况分为3组:A组37例,未行左心房线性消融即转为窦性心律;B组48例,转复前行左心房线性消融,但至少有1条消融线未达双向阻滞;C组39例,行左心房线性消融,且所有消融线均达双向阻滞。 A组患者房颤持续时间明显短于B、C组,3组在其余各项临床基线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36.4±8.7)个月,C组单次消融术成功率(82.1%)显著高于A组(51.4%)和B组(52.1%,P=0.012)。经随访结果证实,消融终止房颤的患者最终行左心房线性消融的比例占84.7%(105/124)。结论在递进式消融终止房颤的患者中,为了长期保持窦性心律,大部分需要行左心房线性消融,且消融线需要达双向阻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策略。方法对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AVRT患者15例行旁道消融术,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并对术后心房颤动的转归进行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心房颤动发生、持续时间、有无心律失常等情况。结果13例未再发生心房颤动,2例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仍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口服胺碘酮可控制症状。1例动态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结论AVRT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增高密切相关,AVRT是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旁道消融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可明显改善,未改善者与心房扩大等心房基质未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房颤)术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758例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例,其中行瓣膜手术+房颤射频消融374例(射频消融组),仅行瓣膜手术38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32±6.23)个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术后脑血管事件随访数据。结果:术后随访证实消融组在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房颤的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远期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