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文理、医理以及文化内涵多角度剖析《灵枢·决气》所载"六气为一气"的思想内涵。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为人体之基础,然同源于"一气",其功能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六气为一气"观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代地理、社会、政治、哲学文化大环境下,其思维方式以"尚同""求一"为根本;二是万物为"一气"的哲学思维,即"气一元论";三是"气一元论"的延伸即"整体思维",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同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气一元论"是古代诸多学说的基础,在"气一元论"学说的指导下,诸多学说的合理性才有了支撑点和理论依据。认为在先秦、两汉时期学说渊源的基础上,"气一元论"对中医学藏象理论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唯物的认识观、恒动的认识观以及整体系统的思维模式3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即中医学的"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它是以哲学思维的方式,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而升华成的独特科学理论体系,显示出了中医理论思维的特质,蕴含了思维模式的要素,反映了认知的过程,体现了认知的特点,走向了思维科学前沿。  相似文献   

4.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的哲学思想之一,中医学发展深受气一元论的影响,气一元论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环节,而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平乐正骨理论也同样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平乐正骨理论认为,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无不与气血有关;其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气一元论思想。本文就气一元论哲学思想对平乐正骨理论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医气化论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质结合点,对中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对疾病的辨证分类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文以慢性心力衰竭分期辨证论治方案为例,旨在阐述气化论思想对该方案的指导意义,并由此推广而及其他中医疾病,为中医疾病临床辨证分类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气一元论为中医学元整体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故通过研究气一元论的演变并结合现代科学的生成整体论、混沌理论、耗散系统等内容阐释中医元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并分析其科学性,以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内涵,为中医现代化研究开启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应象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思维是中医学者在中国古代的生产、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是相对稳定的特定思维模式。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应象思维即为其中之一。从应象思维的由来入手,从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方面阐述了应象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吕爱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9-1640
中医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在中医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它在两千多年前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即为其中之一。从意象思维的含义入手,从生理、病理、诊断、辨证等方面阐述了意象思维在中医理论思维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为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方法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1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 中医学整体观是构建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贯穿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的本体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中医学整体观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学说体系——气一元论思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邢玉瑞 《辽宁中医杂志》2011,(10):1931-1933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模式与过程的研究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哲学天人观、中和观对中医学的影响等哲学思维方法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西医思维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总体上看,中医思维方法的研究与中医理论、临床研究相比较而言,仍然十分滞后。  相似文献   

11.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界定了研究中医原创思维模式之“思维”“思维模式…‘原创”“中医原创”等几个相关概念,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并阐述了其理论内涵与科学价值,指明了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实践转化方向,得到了哲学界、中医界专家的论证和肯定,指出其将为中国哲学、思维科学、回应文化质疑、促进中医自身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变易思维源于《周易》,即反映宇宙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是构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变易是《黄帝内经》变易思想的核心。从中医学阴阳变易思维角度认识探讨骨质疏松症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多向分化的特性与辨识方式,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与微观分子生物学的桥梁,是BMSCs"微观辨证"的新机制。文章从骨组织与骨髓脂肪组织的阴阳对立平衡关系、成骨细胞与成脂细胞同源互制、Notch信号通路对BMSCs分化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骨质疏松症与BMSCs向成骨与成脂分化的阴阳属性及其现代生物学内涵,进而剖析骨稳态及其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可为未来研究骨骼系统整体功能的稳定有序启发新思路,为临床治疗多种骨性病症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合方应用之理法进行分析,并联系中医哲学思维,认为合方的辨证方式是方剂辨证,其方式体现出中医哲学思维中的象数思维与直觉思维。合方而用可紧扣病机、全面兼顾病情、提高效率,充分体现出中医学的整体思维、中和思维、变易思维与功用思维。合方正是在这些中医哲学思维的指导下而产生,同时也是这些中医哲学思维在临床应用中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创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是一个跨世纪的世界性难题,西医学理论以现代科学的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中医学理论则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倾向于系统论的哲学观。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医学的发展与医学哲学观的引导息息相关,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构建需要以新的医学哲学观为基础。"元衡论"的观点融合了中医学理论系统论观点与西医学理论还原论观点,有着平衡观、整体观、联系观、单元结构观等内涵,同时注重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与辨证统一,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医学哲学观,用于构建中西医结合创新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开展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有效地达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加快培养人才而特设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分层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热爱中医思维、明晰中医理论、阐释中医精髓,深谙中医方法、自信民族文化等教学目标而设,设计并采用数字化多语种在线教材,经典传承象思维,实训以小儿多动症临床治疗的实际案例作为基于问题学习的引导,将学生思维引入到具有情境性的知识状态中接受中医哲学、中医藏象理论,在明晰中医心与西医解剖心的区别中接受"心主神明"为核心的藏象理论,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心主神明"的产生渊源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密切联系的背景,培养和建立学生联系中国哲学学习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有关中医理论科学性的理性思考及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膳食养生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珍熙 《天津中医药》2008,25(5):425-427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理论,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和四气五味学说等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并强调食物的禁忌原则;其食物搭配与烹调以气味和合为核心,并且注重饮食活动的科学规律性,强调因异制宜、辨证施膳.传统食养学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上理论和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中和思维,是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贵中"、"尚和"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执两用中、恰到好处的思维方式。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待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中医生命观从大的方面看包括中医对生命起源及其生命活动的认识,其中,中医生命观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是通过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论来进行阐释的。中医对生命起源及其生命活动的认识,深受中和思维的影响。本文以对"中和"二字的字义疏解为着手点,从中医对生命起源及其生命活动的认识两个大的方面出发,简单探讨中和思维对中医生命观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