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84例黏液腺癌区分属单纯型或混合型,分析发病年龄、肿块大小、部位及腋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黏液腺癌占女性乳腺癌的4.5%。单纯型黏液腺癌的10年生存率为95.1%,混合型者的10年生存率仅为70.3%。结论单纯型的预后较好,但也有个别病例发生肺、脑转移;混合型者多伴浸润性导管癌。治疗方案的制订应参考伴随癌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肺腺癌是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也是组织学类型最多变的一个亚型[1].根据2004年WHO组织学分型规定,肺腺癌可分为混合型、腺泡样型、乳头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型、腺癌伴黏液分泌型以及一些变异型.肺黏液性腺癌(mucin-producing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MPA)属于肺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其组织学特点是肿瘤内含有丰富的黏液,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MPA主要包括肺原发性印戒细胞性腺癌(primary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原发性肺腺癌伴黏液分泌(primary solid adenocarcinoma with mucin production,SA)、原发性肺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primary mucinous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M-BAC)、原发性肺黏液(胶样)腺癌(primary mucinous"colloid"adenocarcinoma,MCA)等[2-4].由于MPA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少见,人们对其仍缺乏深入了解.现就MPA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复发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乳腺黏液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细胞中黏液成分将患者分为A组(黏液成分90%的单纯型黏液癌组,n=54)、B组(黏液成分为50%~90%的主要黏液混合型黏液癌组,n=23)、C组(黏液成分50%的部分黏液混合型黏液癌组,n=61)。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依据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n=31)和未复发组(n=107),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乳腺黏液癌妇女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黏液癌分型的乳腺黏液癌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侵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月经状态、肿瘤中含黏液癌成分比例、分子分型、TNM分期、HER-2表达及术后是否行辅助化疗与乳腺黏液癌妇女术后复发有一定相关性(P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0 mm、分子分型为非Luminal-A型、TNM分期为Ⅲ~Ⅳ期和术后无辅助化疗为乳腺黏液癌妇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不同黏液成分比例乳腺黏液癌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侵犯存在差异,肿瘤直径≥30 mm、分子分型为非Luminal-A型、TNM分期为Ⅲ~Ⅳ期和术后无辅助化疗为乳腺黏液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病理学的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病理学的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随访等方法对87例含黏液腺癌的胃癌进行观察。结果: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的性质和量,以及癌的原有病理类型不同,其恶性程度有很大差异。单纯黏液癌的肉眼类型多为Borrmann I型,腺管乳头结构黏液癌多为II型、印戒细胞黏液癌多为IV型,混合细胞黏液癌多为III型,4型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和生存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的病理学分型对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组织蛋白酶D检测有助于了解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ICC)的分型、分期与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60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日本肝癌研究会(LCSGJ)对患者进行分型、分期.比较肿瘤分型、分期、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的关系,并分析LCSGJ与国际抗癌协会(UICC)分期的关系.采用Log-rank法和X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0例ICC患者中52例获得有效随访.其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4%(23/52)、19%(10/52)和10%(5/52).30例行根治性切除,10例行肝移植,11例行姑息性手术,9例行剖腹探查+活组织检杳,不同手术方式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3、3和1个月.肿块型、胆管周围浸润型、胆管内型和混合型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分别为23/31、9/15、5/6和3/8.肿瘤分型、分化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χ2=8.308,10.009,P<0.05),且肿瘤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χ2=13.261,5.702,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中位生存时间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黏液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LCSGJ分期中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长于UICC分期中Ⅳ期患者的1.2个月(χ2=3.877,P<0.05).LCSGJ的分型和分期密切相关(χ2=8.288,P<0.05).结论 ICC预后不良.LCSCJ的分型、分期方法简明实用,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对黏液性ICC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而肝移植原则上不用于治疗ICC.  相似文献   

6.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一种少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向胆管腔内外生性生长的乳头状肿瘤分泌大量黏液而堵塞胆管造成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或肝内囊性肿块为其临床病理特征,根据乳头状肿瘤发病部位可将IPMN-B分为中央型、外周型和混合型。由于其病理特征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IPMN-P)相似,根据组织学形态可分为胰胆型、胃型、肠型和嗜酸细胞型4个亚型。IPMN-B常伴有肝内胆管结石,可累及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可为多灶性病变,通常为非浸润性生长,病理分为胆管上皮的低、中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应当积极手术治疗或内镜治疗,通常预后较好。对多灶性或双侧IPMN-B病变以及晚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人具有肝脏移植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2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观察和讨论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术后诊断: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符合相关文献对该型肾癌的报道,术后长期严密随访无复发.结论 MTSCC是罕见的肾癌分型,症状隐匿,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早期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法,预后良好,罕见预后较差报道.  相似文献   

8.
气管、肺     
肺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MRP8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肺损伤的发生机理及螺旋CT表现;肺硬化性血管瘤61例的临床病理与外科治疗分析;21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13例非小细胞肺癌肋骨转移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糖蛋白在乳腺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3年5月手术切除的38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P糖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 糖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患者分为多黏液组(25例)和少黏液组(13例),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糖蛋白在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0.0%(2/10),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7.9%(19/28),χ2=4.842,P<0.05;P糖蛋白在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强度随着黏液量的减少而增加(χ2=14.64, P<0.05);P糖蛋白表达与乳腺黏液腺癌肿瘤大小(≥3 cm)、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糖蛋白在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中呈高表达,表达强度随着黏液量的减少而增加,P糖蛋白可能是判断乳腺黏液腺癌预后的可靠指标,同时也是乳腺黏液腺癌治疗的有效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对56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析其与大肠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大肠癌中医证型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隔器官转移及预后均显著相关(P〈0.01),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果表明,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因素有关,对临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乳腺黏液腺癌术后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乳腺黏液腺癌并行手术治疗的病人118例。将118例病人分为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组(63例)和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组(55例),分析两组病人的术后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单纯型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5.40%(16/63),混合型组为47.3%(25/55)(P0.05);单纯型组和混合型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率分别为93.7%(59/63)和78.2%(43/55),孕激素受体(progestrone receptor,PR)阳性率分别为76.2%(48/63)58.2%(32/55),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率分别为9.5%(6/63)和25.5%(14/5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存活率分别为83.33%(50/60)和66.03%(35/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混合型组病人比较,单纯型组病人术后预后较好,可能与单纯型病人的ER及PR阳性率较高,淋巴转移率及HER2阳性率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气管、肺     
21例气管狭窄的治疗经验;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电视胸腔镜下解剖学肺叶切除术;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29例小儿肺隔离症的诊治体会;重度低肺功能肺癌的外科治疗;肺腺癌病人血清蛋白质组构型与病理分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gA肾病患儿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的关系及疾病转归.方法 分析30例IgA肾病患儿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病理分型采用改良Lee分型法,其中28例进行随访,4例重复肾活检.结果 临床表现孤立性血尿型10例,病理为Ⅰ、Ⅱ级;血尿和蛋白尿型11例,病理为Ⅰ~Ⅲ级;急性肾炎型2例,病理Ⅲ级;肾病综合征型7例,病理为Ⅱ~Ⅳ级,以Ⅱ、Ⅲ级为主.4例行重复肾活检,病理变化为改善、加重和无明显变化,但免疫复合物沉积均有加重.28例随访1年2个月~9年,其中9例预后不乐观;死亡1例;预后不良患儿7例治疗依从性差.结论 IgA肾病临床表现与病理有一定相关性,急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型患儿损伤重、预后欠佳,同时提示临床医师重视IgA肾病患儿随访和健康宣教,提高治疗依从性,以利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6例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6例乳腺粘液癌发病平均年龄58.5岁,主要表现为乳腺内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大体上肿物多边界清,质硬;镜下见肿瘤由散布于细胞外粘液湖中的小岛状、簇状、泡巢状或实体性分布的肿瘤细胞构成.结论:肿瘤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决定乳腺黏液癌预后的重要因素,黏液癌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少,故一般认为采用单纯乳房切除手术治疗即可.  相似文献   

15.
54例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1978年5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54例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临床、病理、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5年总生存率为58.5%,10年总生存率为55.7%.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B症状、血清乳酸脱清酶(LDH)水平、病理免疫表型(T/B)、是否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和临床分期与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免疫表型(T/B)、临床分期与预后相关.结论:病理免疫表型(T/B)和临床分期是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T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差,临床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IPMN的个体化治疗效果及预后.男性3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1±7)岁.其中主胰管型26例,分支胰管型18例,混合型12例.对累及主胰管或有临床症状的4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9例,胰体尾切除术17例,全胰切除术2例.8例病灶最大径<3 cm且无任何临床表现的分支胰管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予定期观察.结果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7.1%(13/48),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非浸润性肿瘤31例;浸润性癌17例,其中淋巴结阳性7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病例中浸润癌分别占46.2%(12/26)、3/12和2/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85,P =0.041).非浸润性肿瘤与浸润性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24.6%;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生存期低于淋巴结阴性的浸润性癌患者(P =0.017).8例未行手术治疗患者随访期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IPMN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累及主胰管的IPMN患者浸润性癌的比例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最大径<3 cm的无症状分支胰管型患者可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12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SIRT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SIRT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周围正常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P<0.05),并且分化程度越高,表达越好(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而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无明显关系。结论 SIRT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可能成为判定非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深入分析大肠黏液腺癌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大肠黏液腺癌和424例大肠非黏液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各种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与非黏液腺癌相比,大肠黏液腺癌好发的年龄段偏低(平均年龄<50岁);(2)黏液腺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尤其是升结肠,但非黏液腺癌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且更多发于乙状结肠;(3)黏液腺癌瘤体相对较大(直径>5cm),分化程度更差;(4)黏液腺癌的分期相对较晚,更易向周围浸润生长,更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5)蛋白nm23、p53在黏液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更低。结论大肠黏液腺癌是一类预后较差的大肠癌,对大肠黏液腺癌应该采用更加积极全面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单纯型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及随访信息完整的单纯乳腺黏液癌病例资料,其中A亚型15例,B亚型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 A型单纯型黏液癌的腋窝转移率为13.3%,B型为0。远处转移率A型为6.7%,B型为0;A型的ER和PR阳性率分别为93.3%和86.7%,B型的ER和PR阳性率均为33.3%;A型和B型的HER-2基因过表达率均为0;A型的Ki-67低表达和高表达率分别为80.0%和20.0%,B型分别为100.0%和0。结论单纯型黏液癌是一种预后良好的乳腺癌类型,其A亚型和B亚型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在生物学行为上存在差异。该分类对预后的评估意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多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于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1],主要临床分型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单中心型常局限于单个淋巴结发病,多中心型的典型表现为全身多发淋巴结增大.组织学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混合型.透明血管型CD约占单中心型CD病人的90%[2].而大多数多中心型CD的病人是浆细胞型,混合型则两者皆有.该病多发于胸腔内,特别是纵隔区域,以单发型为主,多发型少见.该病虽然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是人们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预后等仍缺乏深入了解,诊断和治疗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