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谭跃  陈鹏志 《当代医学》2012,18(21):14-15
目的 评估HPV检测与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573例怀疑宫颈病变患者行HPV-DNA检测、TCT检查及阴道镜指导下活检.结果 573例宫颈病变患者HPV-DNA检出率分别为:鳞状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CINⅠ)10.0%(42/418例),鳞状上皮中度非典型增生(CINⅡ)46.0%(23/50例),鳞状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CINⅢ)88.9%(24/27例),鳞状细胞癌(SCC)100%(5/5例).HPV感染率CINⅠ、CINⅡ、CINⅢ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CC组与CINⅠ、CIN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INⅢ与SCC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CT联合HPV-DNA检测对于及时发现和确定宫颈癌高危人群、研究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早期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中HPV DNA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中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分析不同HPV与鳞状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5例,年龄在25-59岁,将35例病例做HPV6/11及HPV16/18,显微镜下观察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中HPV16/18的感染显著高于HPV6/11(P〈0.05),随着宫颈病变由CINⅠ→CINⅡ及CINⅢ的逐步加重,HPV16/18型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阳性细胞带增宽。结论 HPV6/11型与HPV16/18型在宫颈癌前病变中均有表达,HPV16/18型是导致宫颈癌前病变发病的主要因素,原位杂交法可以很好的显示HPV感染的组织学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宫颈薄基细胞学检查(TCT)报告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临床意义及处理。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行TCT报告为宫颈ASCUS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并在其指导下行宫颈活检、病理学诊断,最后分析之间关系。结果:82例ASCUS患者中病理学诊断为炎症者32例(39.0%),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CINⅠ)者12例(14.6%),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CINⅡ~Ⅲ)者34例(41.5%),早期浸润癌者4例(4.9%)。其中宫颈炎症中HPV感染阳性者8例,占25%;CINⅠ中HPV感染阳性者为11例,占91.7%;CINⅡ~Ⅲ及早期浸润癌,全部有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为100%。结论:宫颈ASCUS患者应高度警惕宫颈癌前病变的存在,HPV分型检测可以作为其分流手段,这对ASCUS的进一步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孟庆更  蔡茹艺 《北京医学》2007,29(11):664-666
目的 通过检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HPV18的感染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宫颈组织进行HPV DNA定性检测,以光镜下病理学诊断作为CIN分级标准.结果 268例宫颈组织中HPV16、HPV18的总检出率分别为44.78%(120/268)、8.96%(24/268),CINⅡ~Ⅲ级和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PV18(P<0.05).HPV16或HPV18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5例存在双重感染(P<0.01).HPV16的检出率随CIN Ⅰ级、CIN Ⅱ~Ⅲ级和宫颈鳞癌病变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高(P<0.05).HPV18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PV16感染可能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定性检测对宫颈癌可以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玲  刘正飞  邹萍 《四川医学》2012,33(6):1012-1014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对门诊就诊的450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HPV分型检测和液基细胞学检测;对细胞学诊断≥ASCUS(非典型鳞状细胞)的病例进行宫颈组织活检。结果 450例宫颈糜烂患者中HPV阳性者142例(31.6%),液基细胞学诊断≥ASCUS为80例(17.8%),在ASCUS、LSIL、HSIL、SCC中HPV的检出率分别为51.5%、69.2%、86.7%、100%;450例样本中共检出HPV亚型18种,高危型13种,组织学诊断CIN I、CIN II、CIN III、SCC病变中高危型HPV检出率分别为67.9%、71.4%、83.3%、100%,最常见的亚型为HPV 16、52、58型,以16型最多(40.7%)。结论 HPV分型检测联合液基细胞学和组织学能更有效地筛查宫颈病变细胞,为临床防治宫颈癌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宫颈脱落细胞HPVL1蛋白、人乳头瘤病毒(HPV) DNA载量对宫颈病变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宫颈病变患者362例,宫颈刷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采用免疫化学方法检测HPVL1蛋白,HC2技术检测HPV DNA载量,根据宫颈组织病理学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宫颈炎(1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期(CIN Ⅰ,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期(CINⅡ,4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期(CINⅢ,46例)和宫颈癌(38例);根据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将脱落细胞分为未见异常细胞(NILM,122例),未明确性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75例),可疑非典型鳞状上皮病变细胞(ASCH,5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61例)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52例),比较不同宫颈病变HPVL1蛋白、HPV DNA载量的差异.结果 130例宫颈脱落细胞HPVL1蛋白阳性,阳性率为35.91%(130/362),其中HPVL1蛋白阳性率由大至小分别为:慢性宫颈炎>CIN Ⅰ期>CINⅡ期>CINⅢ期>宫颈癌,NILM> ASCUS> ASCH> LSIL> HSIL,不同宫颈病变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2例HPV DNA阳性,阳性率为75.14%,低度HPV DNA载量以慢性宫颈炎或NILM最多,高度HPV DNA载量以宫颈癌或HSIL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宫颈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类型(P<0.05).结论 HPVL1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的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下调,HPV DNA载量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上调,二者检测在宫颈病变程度的预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位杂交(ISH)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8例宫颈活检的石蜡标本,分别行常规检测和ISH-HPV检测。结果①二种方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5%与8.9%、37.5%与55.0%和66.6%与90.0%,检出率SCC〉CIN〉慢性宫颈炎,ISH法明显优于常规检测法(χ2=7.5625,P〈0.01)。②在所检测的128例宫颈活检组织标本中,21~30岁患者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结论慢性宫颈炎、CIN、宫颈鳞状细胞癌与HPV6/11/16/18/31/33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感染的检出率明显升高。ISH方法对早期宫颈HPV感染患者在分子病理学水平作出准确、特异、快速的诊断,同时具有细胞阳性定位功能。通过HPV感染的检测,可以积极预警年轻人群中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技术(简称TCT),在宫颈早期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从而进一步对比分析宫颈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对CIN诊断的符合程度。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8月对1005例妇科门诊患者行TCT检查,采用TBS(The Bethesda System)报告方式,对其中75例上皮细胞异常者行宫颈病变部位多点(3、6、9、12点)活检,对比分析宫颈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1005例TCT结果中,宫颈上皮内病变75例,阳性检出率为7.46%。17例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中湿疣和CINⅠ为10例,符合率58.82%;6例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中CINⅡ、CINⅢ和鳞癌共3例,符合率为50.00%;ASCUS(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确)、ASC-H(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细胞内病变)、AGC非典型腺细胞共53例,其中检出湿疣和CIN10例,检出率为18.86%。结论:液基细胞学对宫颈疾病的早期发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宫颈组织病理学相结合能大大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早期检出率,是宫颈疾病筛查的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PV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感染情况及其与P16、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P16和Ki-67蛋白在200例不同程度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PV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总检出率为64%(128/200),HPV 6/11在尖锐湿疣组中检出率最高,HPV 16/18在宫颈鳞状细胞癌、CIN组中尤其在CINⅡ~Ⅲ组中阳性率显著性增高。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P16和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也呈递增趋势。结论: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密切相关;抑癌基因P16蛋白的表达上调参与蛋白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P16蛋白还可作为鉴别宫颈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增生的标记物;联合检测P16和Ki-67蛋白对宫颈CIN的诊断及分级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与探讨液基细胞学联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方法与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子宫颈病变筛查的患者6 122例,对所有患者同时采取液基细胞学及HPV检测,并对液基细胞学异常的患者进行子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液基细胞学结果显示157例患者存在异常,其中不典型鳞状细胞、临床意义不明确(ASC-US)65例,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41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26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4例,鳞状细胞癌(SCC)1例.HPV检测阳性率7.54%(461/6122),细胞学ASC-US以上患者的HPV阳性率为57.96%(91/157).157例患者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炎性改变52例,湿疣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级54例,CIN2及CIN3级44例,浸润性鳞状细胞癌7例;符合率:LSIL为73.1%(19/26),HSIL为66.7%(16/24),SCC为100%(1/1).结论 液基细胞学检测对宫颈癌有辅助诊断价值,与HPV检测联合,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能及早发现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阴道镜检查患者的宫颈活检组织中HPV的感染率和亚型分布。[方法]对宫颈脱落细胞学异常的患者450例进行阴道镜下定位活检。活检组织同时行HPV基因分型和病理诊断,HPV基因分型采用斑点杂交方法进行。[结果]在450例宫颈活检患者中,其HPV感染率为65.3%。在HPV-DNA阳性患者中,检出率最高的HPV-16占36.7%,依次HPV-58为22.1%、HPV-18为18.7%、HPV-52为16.0%。在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中HPV-DNA阳性率分别为55.6%、69%、82.7%和88.9%。在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组织中均检测到HPV-16、-58、-18和-52。[结论]本研究中的宫颈活检组织中不仅检测到HPV-16和-18,还检测到HPV-58和-52感染,后者的发现为开发宫颈癌多价复合型疫苗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宛利梅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01-102,105
目的探讨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HC2)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基因对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不同年龄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2400例,采用HC2法检测高危型HPV-DNA,并与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进行对比,异常患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HC2法与TCT的诊断效果。结果罹患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女性以青中年为主。TCT检查、HPV检测与病理的符合率是随病理级别的上升而上升。CINⅢ及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其中以HPV16、18、58为主。结论高危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主要致病因子,HPV16型感染易导致宫颈高度病变;HPV-DNA联合TCT能最大程度地发现宫颈异常细胞并及时发现宫颈癌的诱因。  相似文献   

13.
李剑鸿  马健平 《中外医疗》2011,30(10):14-15
目的研究HPV-DNA分型检测联合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对宫颈癌筛查的意义及临床价值。方法将于我院就诊的564例妇女同时行TCT、PCR荧光检测HPV-DNA和宫颈活检组织学检查,采用膜杂交法检测23个HPV基因型别(低危型:HPV6、11、42、43、45和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3、MM4)和液基细胞学(TCT)作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筛查。比较TCT对宫颈细胞异常的检出率以及TCT检测联合PCR荧光检测HPV-DNA对HPV感染的检出率,以病理学诊断为标准。结果 PCR荧光法检测HPV-DNA总检出率为21.0%,组织学阳性病例检出率70.9%,组织学阴性病例检出率4.5%,均显著高于TCT,呈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单一型HPV感染中,低危型占34%、高危型占60%、二型和二型以上混合感染占6%。结论 HPV基因分型检测是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技术,与细胞学联合,是最佳的宫颈癌筛查的方案,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早发现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4.
严敏婵  张晓雪  陈东  陈星  袁兆林  卢洪胜  沈波 《浙江医学》2010,32(6):825-828,832
目的 探讨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后患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方法 采用HPV-DNA核酸扩增及导流杂交技术,对7 234例来我院就诊的宫颈异常患者,进行HPV21种亚型的基因检测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对细胞学检测结果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以上和/或HPV-DNA检测阳性的患者,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对HPV感染后患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进行分析.结果 HPV总感染率为27.37%,检出率前四位依次是HPV 16型6.97%(504/7 234)、52型5.68%(411/7 234)、58型5.27%(381/7 234)和33型3.33%(241/7 234),其中高危型病毒(HR-HPV)感染占78.16%(2147/2747).宫颈癌患者HPV的检出率为73.33%(33/45).单型HPV感染后患轻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和宫颈癌的风险分别是HPV阴性者的4.055倍(95% CI 2.528~6.505)和5.103倍(95% CI 3.838~6.786),多型混合HPV感染后患宫颈LSIL及HSIL和宫颈癌的风险分别是HPV阴性者的7.313倍(95% CI 4.314~12.397)和7.550倍(95%CI 5.395~10.564).结论 单型HPV感染致宫颈HSIL或宫颈癌的风险是HPV阴性者的5.1倍,多型混合HPV感染致宫颈HSIL或宫颈癌的风险是HPV阴性者的7.6倍.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与HPV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与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 ( H P V) 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158 例宫颈涂片异常患者进行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同时行宫颈 P C R H P V D N A 检测。结果: 慢性宫颈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 L S I L)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 H S I L) 和宫颈癌的 H P V 16/18 感染率分别为866 % 、3469 % 、6889 % 和8333 % , H S I L 的 H P V 16/18 感染率明显高于 L S I L ( P< 001) 。 H P V 16/18 ( + ) 的 A S C U S 中 H S I L 检出率明显高于 H P V 16/18 ( - ) , H P V 16/18 ( + ) 的 L S I L 中 H S I L 检出率明显高于 H P V 16/18 ( - ) 。结论: 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与 H P V 16/18 感染密切相关, 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 H P V 16/18检出率升高, 提示 H P V 16/18 为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宫颈 P C R H P V 16/18 D N A 的检测可用于 A S C U S、 L S I L 患者活检前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林强  徐雯  金松  张毅  翁阳  许琳  吴丹梅 《海南医学》2011,22(12):37-39
目的探讨电子阴道镜检查和HPV-DNA检测对宫颈人乳头瘤病毒亚临床感染(SP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08年4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经阴道镜检查拟诊宫颈SPI的219例患者行病理检查,同时行HPV6/11、16/18型DNA的检测。结果 219例阴道镜拟诊宫颈SPI患者中,病理确诊为HPV感染209例,阴道镜的诊断符合率为95.4%。HPV-DNA阳性191例,HPV-DNA检测阳性率为87.2%,其中HPV6/11型阳性126例,HPV16/18型阳性62例,混合感染3例。病理诊断为单纯HPV感染患者133例,其中HPV6/11型115例,HPV16/18型18例,而病理诊断为HPV感染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58例,其中HPV6/11型11例,HPV16/18型44例,混合感染3例。结论阴道镜检查是一种早期发现宫颈SPI的简便、有效的方法。宫颈单纯HPV感染的主要亚型为HPV6/11型,HPV感染合并CIN的主要亚型为HPV16/18型。  相似文献   

17.
姜清明 《现代医学》2011,39(1):45-47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门诊TCT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及以上的患者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1)ASCUS及以上患者同时合并HPV阳性者共116例,其中ASCUS、LSIL、HSIL、SCC的例数(阳性率)依次为69(60%)、36(31%)、6(5%)、5(4%);116例患者中HPV高危型39例,AUSCS、LISL、HISL、SCC HPV高危型例数(阳性率)依次为16(23%)、14(39%)、4(67%)、5(100%),显示SCC与HPV高危型感染密切相关。(2)HPV高危型39例,平均年龄42.1岁;HPV低危型77例,平均年龄33.5岁;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TCT与HPV基因分型检测是筛查宫颈病变的有效方法,对患者的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宫颈疾病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及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探讨不同宫颈疾病妇女不同年龄、不同基因型感染与宫颈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基因分析技术对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检测及基因分型,检测不同年龄组、不同宫颈疾病组的HPV感染率.结果 768例标本中HPV感染率为71.10%,其中单纯HR-HPV感染率为57.40%,单纯LR-HPV感染率为9.40%.其中HR-HPV以HPV16、HPV58、HPV33、HPV18为主,LR-HPV以HPV11、HPV6为主.HR-HPV、LR-HPV感染在各年龄组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HR-HPV感染的比例逐步增加,而LR-HPV感染比例呈逐步下降趋势.细胞学正常组、CIN Ⅰ组、CINⅡ-Ⅲ组、宫颈癌组患者HPV感染率、HR-HPV感染率、重叠感染率均逐渐升高(P<0.05);随着CIN级别的增加,HPV16的构成比亦逐渐增加(P<0.05);CIN患者主要基因型为HPV16、HPV58为主,宫颈癌以高危型HPV16感染为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PV16、HPV58、年龄大于45岁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PV在广州地区宫颈疾病妇女生殖道有较高的感染率及重叠感染率;HPV16、HPV58、HPV33高危型感染时宫颈疾病的主要诱因,高危型HPV16/58及年龄超过45岁与宫颈癌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HPV-PCR技术和DNA杂交技术对76例宫颈鳞癌标本进行了HPV-DNA的研究,发现HPV-DNA存在率为90.79%(69/76),主要类型为HPV16和18。多酶切SouthernBlot杂交证实在宫颈癌中92.56%的HPV-DNA发生变异,说明HPV-DNA的基因变异与其致癌作用密切相关。PCR结果证实HPV-E6片段在宫颈癌组织中常可出现,推测可能是致癌的关键片段之一。因此,检测宫颈癌组织中HPV-DNA的完整性、关键基因片段的存在与否,可能对于病变恶变的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A mass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ervical carcinoma and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infection in a high-risk area, Xiangyu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Fifty-four cases of cervical cancer in situ (CIS), including severe dysplasia (CIN III), 14 cases of 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 28 cases of mild cervical dysplasia (CIN I), and 13 cases of moderate cervical dysplasia (CIN II) were identified among 6710 women examined. One hundred and sixty-nine punch biopsies from abnormal cervix and genital tract were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HPV 6B/11, 16 and 18 DNA sequences by dot blot hybridization: The positive rates of HPV infection in cervicitis, CIN I, II, III, CIS and 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 specimens were 35.06% (27/77), 25% (2/8), 33.33% (2/6), 40% (2/5), 70.58% (24/34) and 40% (4/10), respectively. Among these groups, there was no regular distribution of HPV types except for HPV 16, the positive rate of which was increased from 25% in CIN I to 46.15% in CIS: HPV 16 was also the only type seen in the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group.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HPV types in HPV-positive cervical cancer tissues uncovered an HPV 16 positive rate of 59.4%; 3.7 and 2.4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HPV 6B/11 and HPV 18, respectively. These data confirm the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cervical cancer and HPV 16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