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基因突变高危因素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进行探索。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80例行甲状腺全切并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石蜡病理切片BRAFV600E基因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为基因突变组(A组)及基因未突变组(B组),术前年龄、性别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探究术后侧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在BRAFV600E已基因突变患者中,按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侧颈淋巴结转移组(C组)和侧颈未转移组(D组),分别进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肿瘤外侵、肿瘤多灶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  80例患者中经BRAFV600E基因测序中50例有突变(A组)以及30例未突变(B组),术前年龄、性别、甲状腺功能、肿瘤位置、多灶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A组侧颈淋巴结转移(60%)明显高于B组(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BRAFV600E基因突变的50例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C组年龄≥55岁的12例(24%)出现侧颈淋巴结转移(P=0.03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伴侧颈淋巴结转移存在20例(40%)(P=0.011)、肿瘤位置位于中上份的侧颈淋巴结转移19例(38%)(P=0.049)、肿瘤直径≥7.5 mm出现侧颈转移19例(38%)(P=0.021);而性别、是否存在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球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肿瘤外侵、多灶性情况同侧颈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且患者年龄 < 55岁、肿瘤直径≥7.5 mm、肿瘤位于中上份、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藏族人群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69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状态。结果:藏族人群中PTM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 为60.9%(42/69);69例患者中多灶肿瘤占33.3%(23/69),肿瘤腺外侵犯率为30.4%(21/69),淋巴结转移率为23.2%(16/69),进展期肿瘤(III/IV期)构成比为21.7%(15/69);BRAFV600E基因突变与多灶肿瘤(P=0.036)、肿瘤腺外侵犯(P=0.024)、淋巴结转移(P=0.013),进展期肿瘤(P=0.021)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除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相关而外,还与多灶肿瘤(P<0.001)肿瘤腺外侵犯(P<0.001)相关。结论:藏族人群中PTM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较为多见,且与肿瘤多灶、侵袭、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可作为筛选高危PTMC患者的分子标记,评估预后并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发生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参数、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所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由病理科检测BRAFV600E突变情况.结果:179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61.5%.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个数相关(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突变的风险略有增高(OR=1.06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48例,突变率75%;未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1例,突变率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且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OR=2.349).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与患者年龄、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以及是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BRAFV600E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7年06月至2019年03月期间收治的77例儿童及青少年(≤20岁)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随机抽取86例成人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腺癌人群发病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的异同。采用ADx-BRAF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及临床相关性。结果: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性别分布与成人基本一致,病理诊断均以甲状腺乳头状癌居多(92.2% vs 100%)。然而,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比例明显低于成人甲状腺癌患者(11.7% vs 60.5%)。两组患者在血型、病灶位置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较成人易复发,儿童及青少年组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率13%,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BRAFV600E突变率为83.1%,与成人组患者基本类似。BRAFV600E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在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灶、病理诊断、以及是否复发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型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组AB型患者则显著多于突变组,突变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高于野生型组患者(73.4% vs 38.5%,P=0.014)。结论: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例更高,多表现为多灶及双侧分布,更常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率高,但是其长期预后情况需进一步证实。BRAFV600E突变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中的突变比例及临床相关性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PTC的甲亢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术前超声特征:结节回声、大小、个数、边界、钙化情况、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记录术后病理特征:癌灶直径(多个癌灶取最大直径)、癌灶个数、是否侵袭被膜、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区域、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收集患者术后病理蜡块,提取DNA,行普通PCR扩增后,用单纯测序法测得患者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超声、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41/80);各组间比较显示:超声结节边界不清组、病理侵犯被膜组、淋巴结转移组、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组以及TNM Ⅲ-Ⅳ期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癌灶直径较大组BRAFV600E基因突变比率明显升高(P=0.002)。结论: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基因突变与癌灶直径大、被膜侵袭、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及TNM分期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LNM)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3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TMC患者中有和无淋巴结转移、不同转移区域、不同肿瘤直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MC合并淋巴结转移组192例(35.89%),非淋巴结转移组343例(64.11%),两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组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双侧分布、直径>0.5 cm、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中/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比例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组147例(76.5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组45例(23.44%),与CLNM组比较:LLNM组癌灶多发、双侧分布、合并HT比例升高,BRAF基因突变率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直径≤0.5 cm组187例(34.95%),直径>0.5 cm组348例(65.05%),与直径≤0.5 cm组比较:直径>0.5 cm组癌灶多发、双侧分布、合并LNM、包膜外侵犯、中/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直径>0.5 cm、合并HT是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直径>0.5 cm、合并HT是PTM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加PTMC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病灶的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生物学特性。方法:对86例多灶性与282例单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对比,研究其临床生物学特征,并对病灶进行BRAFv600E突变检测分析。结果:86例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单侧病灶12例,双侧病灶7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51例(59.3%);合并微小癌者46例(53.5%);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者23例(26.7%);局部侵犯10例(11.6%);发生远处转移者1例(1.2%);10年生存率91.9%。41.9%的患者所有病灶均有BRAFv600E突变,17.5%均不存在BRAFv600E突变,至少有40.6%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独立起源的。结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发生于双侧甲状腺,合并微小癌及桥本氏甲状腺炎者较多,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局部侵犯也较多,但远处转移率及10年生存率与单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比较无明显差异,BRAFv600E突变可以间接预测不同病灶的起源问题,且有相当部分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不同病灶是独立起源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TE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此蛋白的表达量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初步揭示两者在PTC发生、发展中的致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70例PTC 中PTEN 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 PCR法及 DNA 测序法检测上述标本中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PTEN蛋白表达与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0例PTC中PTEN阴性率为78.6%(55/70),与癌旁组织18.6%(13/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表达下调与性别、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BRAFV600E突变、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70例PTC中BRAFV600E突变率为60%,BRAFV600E突变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与BRAFV600E突变无相关性。两者可能是PTC生物侵袭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作为评估PTC预后不良的不同肿瘤标记物。两者对甲状腺癌的临床个体化治疗及判定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三种驱动基因BRAF V600E、NRAS和TERT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旨在为甲状腺癌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分子分型检测指导。方法:纳入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接受BRAF V600E、NRAS、TERT三基因检测的PTC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三种基因突变状态资料,分析各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347例患者,BRAF V600E、TERT、N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9.3%、2.0%以及1.2%。TERT和NRAS基因的患者同时发现有BRAF V600E基因突变。BRAF V600E/NRAS或BRAF V600E/TERT双基因突变率为3.2%。双基因突变患者多发病灶占72.7%,病理分型非PTMC占72.7%,淋巴结转移率为81.8%。BRAF V600E/NRAS双基因突变患者均发现淋巴结转移,BRAF V600E/TERT双基因突变患者有71.4%(5/7)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灶数量、病灶位置以及淋巴结转移与基因突变相关(P均<0.05)。结论:BRAF V600E基因在PTC中的突变率达89.3%,TERT、NRAS基因突变往往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同时出现,双基因突变可能与PTC侵袭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多模态超声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及术前BRAF V600E基因检测,探讨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高危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毓璜顶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6例PTMC患者(114个病灶),术前均行常规超声、CEUS、SWE检查及BRAF V600E基因检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和转移组,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TMC患者CLNM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病灶内钙化类型、病灶增强水平、峰值强度(PI)及弹性模量平均值(Eavg)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基因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患者、病灶内微钙化、超声造影呈等或高增强,CLNM风险更高(P<0.05),三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2.3%)及准确度(73.9%)均高于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微钙化、CEUS呈等或高增强可以独立预测CLNM,而术前BRAF基因突变结果并不能作为预测CLNM的危险因素。基于临床资料和多模态超声特征联合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在术前评估PTMC患者CLNM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预测效能,能为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Ⅰ~Ⅱ期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V600E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374例Ⅰ~Ⅱ期PTC患者组织样本中BRAF基因V600E突变,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374例PTC患者标本中BRAF基因V600E的突变率为40.37%(151/374)。BRAF基因V600E突变与包膜侵犯、多灶、多次131I治疗相关(P<0.05)。374例 PTC患者中31例复发,复发患者中有BRAF基因V600E突变的22例。31例复发病例中,BRAF基因V600E突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3年(95%CI:3.9~6.7年),未突变患者为7.0年(95%CI:5.1~8.9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RAF基因V600E突变及包膜侵犯是Ⅰ~Ⅱ期PT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BRAF基因V600E突变可能是Ⅰ~Ⅱ期PTC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咽后淋巴结(RLN)转移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搜集行鼻咽及颈部MRI检查的未经治疗并具有完整复查资料的新发NPC患者151例,总结NPC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将病例分为咽后淋巴结转移组(100例)与无咽后淋巴结转移组(51例)、单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组(46例)与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组(54例),采用Kaplan-Meier计算两组病例1年、3年、5年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及总生存率(OS)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NPC颈部淋巴结转移以Ⅱ区(96.69%)最常见,其后依次为Ⅲ区(75.50%)、咽后组(66.23%)、Ⅰ区(54.30%)、Ⅳ区(41.60%)、Ⅴ区(8.61%)、Ⅵ区(1.99%)。NPC咽后淋巴结转移组与无咽后淋巴结转移组的LRFS、DMFS及OS生存曲线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C单侧与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DMFS(P=0.039)及OS(P=0.044)生存曲线明显分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数据的LRFS生存曲线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单侧与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DMFS及OS生存曲线明显分开,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预后明显较单侧转移差,鼻咽癌单侧与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应该归为不同分期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 4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桥本患者498例,未合并桥本患者2 913例,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并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仅与病灶大小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数目、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年龄<55岁患者的0.957倍(OR=0.957,P<0.001)。肿瘤病灶>1 cm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病灶≤1 cm患者的2.697倍(OR=2.697,P<0.001)。肿瘤病灶多灶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单灶患者的2.186倍(OR=2.186,P<0.001)。结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更小的肿瘤病灶和更高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年龄≥55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病灶>1 cm和病灶多灶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R、PR、Her-2及Ki-67在乳腺癌原发灶和前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50例具有乳腺癌原发灶和前哨淋巴结转移灶的病例,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分析原发灶和前哨淋巴结转移灶中ER、PR、Her-2及Ki-67的表达有无差异。结果:ER在乳腺癌原发灶和SLN转移灶中表达一致率为100%。PR原发灶和转移灶一致率为92%,变化率为8%,Her-2原发灶和转移灶一致率为96%,变化率为4%,表达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乳腺癌原发灶表达率为(30.3±20.2)%,SLN转移灶表达率(25.1±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原发灶和转移灶表达一致率为70%,变化率为30%,但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在原发灶高表达、SLN转移灶中变为低表达组22.2%(2/9)明显低于无变化组62.5%(1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原发灶基本能反应SLN转移灶ER、PR、Her-2表达状态,但针对个体而言,SLN转移灶分子状态重新评价仍有益。Ki-67在SLN转移灶表达率降低,原发灶高表达而SLN转移灶变为低表达可能预测补充腋窝淋巴结的低转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