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行手术的829例PTC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入组患者根据BMI的不同分为四组:较轻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5 kg/m2)、超重组(25≤BMI<30 kg/m2)及肥胖组(BMI≥30 kg/m2)。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逻辑回归分析BMI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不同BMI组PTC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高血压病史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超重组患者与其他组相比平均年龄较大,肥胖组患者男性居多。单因素分析显示,BMI与肿瘤多灶性、BRAF V600E基因突变以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大小、病灶分布、是否侵犯包膜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和位置无关(P>0.05)。BMI正常组患者的肿瘤发生灶多为单灶(60.3%),而非正常组患者多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0)。随着BMI的增长,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提高(P=0.001)。经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的校正,PTC患者的TNM分期与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多灶性以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仍与BMI显著相关。结论:在PTC患者中,非正常BMI组患者肿瘤多灶的发生率较正常BMI组显著增加,且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与BMI呈正比,而除多灶性以外的侵袭性病理特征与BMI之间未发现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患侧腋窝癌结节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在西京医院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初次确诊乳腺癌且合并患侧腋窝癌结节的15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155例患者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为52.0个月, 中位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DMFS)为66.6个月, 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02.2个月。5年和10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5.7%和23.1%, 5年和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56.9%和28.9%, 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3%和46.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家族肿瘤病史(HR=0.362, 95%CI:0.140~0.937)、临床T分期(T3期:HR=3.508, 95%CI:1.380~8.918;T4期:HR=2.220, 95%CI:1.076~4.580)、雌/孕激素受体状态(HR=0.476, 95%CI:0.261~0.866)、癌结节数量(HR...  相似文献   
3.
目的乳腺癌患者受疾病或抗肿瘤治疗的影响,机体处于免疫低下状态,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易感人群之一。本研究为乳腺癌患者在COVID-19疫情期间提出诊疗建议。方法应用维普、知网、PubMed检索系统,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乳腺癌、指南、延迟、时机"或"COVID-19、breast cancer、guidelines、delaying、timeliness"等为检索词,检索2014-01-2020-01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9篇,中文文献12篇。纳入标准:(1)报道乳腺癌手术、化疗、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延迟治疗情况;(2)有关COVID-19诊治流程管理;(3)乳腺癌诊治指南。根据标准共纳入20篇文献。结果针对目前国内的疫情,对于常规复查患者,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可暂缓复查。对于晚期患者维持治疗阶段,应根据患者症状、肿瘤负荷,适当简化检查,重点检查靶病灶或症状明显的器官。对于内分泌治疗、靶向维持治疗、进行骨相关治疗、化疗及放疗的患者,应根据疾病分期和治疗阶段,维持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可短时间暂缓手术。如确定要实施手术,应尽可能缩小手术范围,缩短手术时间。结论在COVID-19疫情的特殊时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应遵循指南,合理诊治,科学防护。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 4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桥本患者498例,未合并桥本患者2 913例,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并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仅与病灶大小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数目、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年龄<55岁患者的0.957倍(OR=0.957,P<0.001)。肿瘤病灶>1 cm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病灶≤1 cm患者的2.697倍(OR=2.697,P<0.001)。肿瘤病灶多灶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单灶患者的2.186倍(OR=2.186,P<0.001)。结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更小的肿瘤病灶和更高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年龄≥55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病灶>1 cm和病灶多灶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参与调控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 5,PRMT5)是真核细胞常见的一种催化组蛋白或非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酶,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均表达上调,研发PRMT5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针对PRMT5的结构特征、肿瘤相关性以及目前报道的抑制剂进行综述,为PRMT5抑制剂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体检筛查是否会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 3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诉的疾病发现方式,将入组患者分为四组:体检组、颈部不适组、自检组、其他疾病意外发现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肿瘤病灶大小、是否侵犯包膜、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位置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分布以及病灶的数目无关(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颈部不适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26倍(OR=1.626,P=0.012),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2.245倍(OR=2.245,P<0.001);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侵犯包膜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9倍(OR=1.649,P<0.001);自检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2倍(OR=1.642,P<0.001);颈部不适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575倍(OR=0.575,P=0.044),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803倍(OR=1.803,P=0.038);自检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283倍(OR=0.283,P<0.001),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3.299倍(OR=3.299,P<0.001)。结论:健康体检有助于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病灶增大、包膜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值得继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s)作为第一个成功用于癌症治疗的表观遗传学相关药物,能够有效解除对抑癌基因转录的阻滞,已成为极具潜力的抗癌药物。近年来,HDACIs在乳腺癌治疗领域中的临床研究逐渐开展,已有个别HDACIs在大型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较强的抗癌活性。本文针对HDACIs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开展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有利于临床医师更好的了解HDACIs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5例初次确诊并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获得pCR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总体pCR率为53.5%.雌孕激素受体状态、Her?2阳性确诊方式、靶向治疗方案是影响pC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