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为大戥科,叶下珠属的木本植物.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其性微寒,味苦、酸、甘,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对咽痛、口干、咽喉炎、腹泻等疾病有效,鲜余甘子既有抗衰老、抗癌等功效,因此必须对生余甘子进行引种栽培.以保证余甘子的持续利用,本文对余甘子的引种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余甘子(滇橄榄,Phyllanthus emblica L.)是一种兼具药用和食用价值的植物,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以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单宁、没食子酸、槲皮素、齐墩果酸等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清除氧自由基、降脂、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粥样斑块产生等功效,本文综述了余甘子活性成分在治疗及减缓动脉硬化形成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余甘子及其代用品栀子进行鉴别.方法 通过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和理化鉴别等方面对余甘子及栀子进行鉴别.结果 余甘子和栀子在外形、大小、颜色、表面特征上有很明显的不同;栀子的显微特征中有不定式气孔和非腺毛,余甘子中没有,余甘子中有很多不同形态的石细胞;余甘子和栀子在相同的位置没有出现相同的点.结论 可以从性状、显微、薄层等方面来鉴定余甘子和栀子.  相似文献   

4.
余甘子粉的食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余甘子粉所含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余甘子粉中Vc含量丰富,高达31.8mg/g,有较高食用价值,此结果为开发利用余甘子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民族药余甘子的本草学概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余甘子的名称来源、植物形态、生态环境和民族用药形式进行概述。余甘子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民族药,本草学的研究将随着其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开展,对开发和利用其资源奠定了中医药与民族药深层的沟通与交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探讨余甘子对慢性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制备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用余甘子进行干预,观察棉球肉芽肿周围血管形态,检测棉球肉芽肿干重,检测血清中TNF-a、IL-1β和NO.结果发现余甘子降低棉球肉芽肿周围血管充血,降低棉球肉芽肿干重,降低血清中TNF-a、IL-1β和NO水平.结论:余甘子抑制棉球肉芽肿形成,其机制与降低TNF-a、IL-1β和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余甘子     
潘辉 《开卷有益》2014,(10):49-49
<正>余甘子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别名滇橄榄、橄榄、庵摩勒、望果、油甘子、鱼木果,为大戟科油柑属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福建、广东等地。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即可供药用。余甘子树皮灰白色,薄而易脱落,露出大块赤红色内皮。其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密生,极似羽状复叶,托叶线状披针形;叶片长方线形或线状长圆形,花簇生于叶腋,花小,黄色;单性,雌雄同株,每花簇有1朵雌花。花期  相似文献   

8.
董坤  李昌炜  曲卉  赵景楠 《医学争鸣》2009,(21):2352-2355
目的:观察余甘子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PKB表达和GLUT4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基础饲料;模型组20只,给予高脂饲料.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喂养6wk后,随机分为2亚组:胰岛抵抗组,继续高脂饮食;余甘子组:给予高脂饲料同时进行2mL剂量3.5g/kg余甘子提取物灌胃.干预6wk后,分别检测3组大鼠骨骼肌PKB表达和GLUT4 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高脂饮食成功诱导了胰岛素抵抗,余甘子提取物显著改善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组大鼠骨骼肌PKB表达和GLUT4 mRNA表达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和余甘子组,余甘子组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余甘子提取物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与其提高大鼠骨骼肌PKB表达和GLUT4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有关藏药余甘子的历代本草典籍、医史文献及现代研究文献,主要从藏药余甘子的本草考证、历代医籍论述、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加工品等5个方面对藏药余甘子的研究概况进行概述,为藏药余甘子的实验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曾煦欣  岑志芳  李海燕  柯秀玲 《广东医学》2012,33(23):3533-3536
目的探讨余甘子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小鼠与大鼠均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余甘子甲醇部位组、余甘子石油醚部位组、余甘子乙酸乙酯部位组、余甘子正丁醇部位组和余甘子水相部位组。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其余各组造模后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其中小鼠增设吲哚美辛阳性组(给予吲哚美辛灌胃),给药后进行热板、醋酸诱导扭体与二甲苯诱导耳廓肿胀实验;大鼠增设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和秋水仙碱阳性组(给予秋水仙碱灌胃),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给药后制作急性痛风关节炎模型,随后检测关节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余甘子甲醇部位组小鼠在给药60、90min后痛阈提高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余甘子各提取部位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显著减少,耳廓肿胀度显著降低(P<0.05,P<0.01);余甘子甲醇部位组、余甘子正丁醇部位组大鼠关节组织中PGE2的释放显著降低(P<0.01);余甘子正丁醇部位组、余甘子乙酸乙酯部位组、余甘子石油醚部位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甲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为余甘子抗炎镇痛的有效部位,其中以甲醇部位与正丁醇的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1.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合成2类两亲性壳聚糖(chitosan,CS)衍生物,自组装成聚合物胶束作为难溶性药物的新型递药载体。方法 先将CS与碘甲烷反应生成N-三甲基壳聚糖(trimethyl chitosan,TMC),然后在TMC的氨基上引入长链脂肪酸(软脂酸和癸酸),合成了两亲性的N-脂肪酰-N-三甲基壳聚糖(N-fatty acyl-N-Trimethyl chitosan,FA-TMC)衍生物。通过FT-IR、1H-NMR和元素分析法,对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和N-位取代度进行表征,同时以疏水性药物蛇床子素(osthole,OST)为模型,探讨其胶束增溶特性。结果 实验合成了2类6种不同的新型CS衍生物,分析显示季胺化程度和脂肪酰基接枝率对FA-TMC的胶束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超声法制备的OST载药胶束,季胺化程度为62.00%、软脂酰基接枝率为13.37%的N-软脂酰-N-三甲基壳聚糖(N-palmitoyl-N-trimethyl chitosan,PA-TMC)和季胺化程度为43.06%、癸酰基接枝率为22.00%的N-癸酰-N-三甲基壳聚糖(N-caprinoyl-N-trimethyl chitosan,CA-TMC)的包封率分别为76.67%、79.11%,载药量分别为19.01%、19.08%,可使OST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两个数量级。结论 FA-TMC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增溶载体,其在水中能自组装形成胶束,并对OST有明显的增溶作用,为OST制剂深入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选取嗜肺军团菌mip/flaA优势抗原表位基因,构建mip/flaA二联优势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为后续制备嗜肺军团菌蛋白疫苗提供初步的实验基础。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p和FlaA蛋白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理化性质、亲水性、可塑性、抗原指数以及胞外区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其活性表位可能存在的区域为优势抗原表位区。通过PCR扩增和T4连接酶构建pET-mip、pET-flaA和pET-mip/flaA优势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并诱导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 Mip和FlaA都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选取其优势抗原表位区域进行克隆和表达获得成功,并成功表达了mip/flaA二联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结论 DNA Star软件和Expasy在线蛋白分析系统能够成功预测嗜肺军团菌Mip和FlaA 抗原的表位;选取其优势抗原表位成功构建了pET-mip/flaA二联原核表达载体,并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手段结合重结晶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药西瓜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α-菠甾酮(3)、双-[(2-乙基) 己基] 邻苯二甲酸酯(4)、对羟基苯甲酸(5)、6-C-对甲基苄基牡荆素(6)、双氢葫芦素E(7)、葫芦素E(8)、异表双氢葫芦素D(9)、双氢异葫芦素B-25-乙酯(10)、葫芦素E-2-O-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 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命名为6-C-对甲基苄基牡荆素;化合物1579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海南山小橘Glycosmis montana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海南山小橘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荷蒂芸香酰胺(1)、二氢翅多子橘酰胺(2)、白鲜碱(3)、花椒碱(4)、山小橘碱(5)、异香草醛(6)、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香豆酰胺(7)、epifriedelanol(8)、friedelin(9)、异乔木山小橘醇(10)、牡荆苷(11)、kaempferol-3, 7-dirhamnoside(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该植物中首次发现,化合物121012为山小橘属植物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将外源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基因 CryIA(c) 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CpTI 共同转入四倍体菘蓝以获得鳞翅目昆虫小菜蛾抗性。方法 构建了以 CaMV 35S 为启动子,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Npt-Ⅱ) 为选择标记,带有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pGBI121S4ABC 并转入根癌农杆菌 LBA4404。采用叶盘法遗传转化四倍体菘蓝。转基因再生植株经 PCR 和 Southern 杂交检测,并进行抗小菜蛾实验。结果 T0 代转化四倍体菘蓝的双基因阳性转化率达到 16.67%。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均已经随机整合到转基因菘蓝的基因组中。与野生对照相比,转基因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显示出明显抗性。结论 转双价抗虫基因 Bt-CpTI 是提高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抗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诱导平贝母四倍体。方法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200、500、1 000、2 000 mg/L)秋水仙素和不同的诱导时间(12~72 h)处理平贝母愈伤组织。结果 离体培养条件下,平贝母激素自养型培养材料在秋水仙素诱导下得到四倍体,四倍体染色体4n=44,四倍体植株出现明显的多倍体特征。结论 500 mg/L秋水仙素处理24 h为最佳组合,可以诱导四倍体平贝母以平贝母子球做鉴定材料,获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蓝云龙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6):1195-1198
目的 研究不同种源鱼腥草种质资源的主要有效成分甲基正壬酮、黄酮类成分量及产量变化规律,综合多因素评价鱼腥草种源质量,为鱼腥草优良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基础。方法 测定23个种源的鱼腥草中的甲基正壬酮和黄酮类成分量,并对种源与产量的变异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种源鱼腥草甲基正壬酮、黄酮类成分的量及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鱼腥草挥发油类物质除与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外,还有地理变异规律,总量呈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经、纬双向变异。而黄酮类成分除少数呈经向变异外其他均无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结论 通过对23个鱼腥草种源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类物质、黄酮类成分以及产量等因素研究结果,黄酮类成分总量以植株较矮的鱼腥草为优,其中以浙江长兴种源最高,浙江嵊州种源次之。  相似文献   

19.
生物钟广泛存在于生物体,调节生物的生长发育。随着生物钟分子机制的逐步明确,学者发现生物钟基因Rev-erbROR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并在抗炎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该类受体的靶向研究可用于调控机体免疫。该文重点介绍生物钟基因Rev-erbROR在抗炎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包括该受体的相关作用机制及针对该受体的配体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红心菊及新白菊为母本,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及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为父本,设计4种杂交组合进行杂交并鉴定种间杂种,以了解药用菊花主要性状遗传规律。方法 采用蕾期授粉进行药用菊花种间杂交,通过形态学、细胞学手段及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药用菊花种间杂种进行鉴定。结果 杂种外观性状介于亲本之间,有的出现了亲本不具备的性状特征。RAPD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杂种表现出父本特异带或双亲均不具备的新谱带。杂种染色体数目为亲本平均值。结论 蕾期授粉法进行种间杂交可产生种子,红心菊及新白菊基因杂合度高,杂种表现出性状分离,染色体多为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